研究生: |
龍瑞如 |
---|---|
論文名稱: |
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光男
Huang, Kuang-N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6 |
中文關鍵詞: | 南越王墓 、玉器文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8 下載:8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越王墓的發現亦再一次讓我們認識了中國的生死觀。「未知生,焉知死」 的說法表現出中國人對生命的樂觀與熱情。對於人生的開始與結束、誕生及死亡,中國人均以隆重的禮儀制度迎接,現存世界和死後生活佔有相同重要地位,而且是一種歡欣正面的方式。這已日積月累成為民族的生命共同体,不可輕易抹滅的。
在玉器文化中,南越王墓顯然站在器物史學、美術史學、考古學方面的重要歷史地位。南越王墓難得可貴的完整性,是中國玉器發展的指標,也是玉器文化的分界點之一,為今後中國玉器的研究過程,有重大的輔助效應與實證意義。
參考書目(按作者姓氏筆劃)
一.中國文獻:
司馬遷,《史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1962。
范曄,《後漢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孫希旦,《禮記集解(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孫詒讓,《周禮正義(十)》,王雲五主編,台北,商務印書館,
班固,《漢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葛洪,《抱朴子》,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二.英文譯書:
Michael C. Howard著,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弘智文化,1997。
Robort Layton著,吳信鴻譯,《藝術人類學》,台北,亞太圖書公司,1995。
三.日文譯書:
林巳奈夫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1999。
四.中文專書:
大葆台漢墓發掘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北京大葆台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市博物館,《廣州漢墓(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玉器》,上海,人民美術研究所,1996。
尤仁德,《玉趣-中國古玉謎題破釋》,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中國考古文物之美》,北京,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1994。
朱啟新,《中國著名古墓發掘記》,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
吳國富,《百越民族研究》,彭適凡主編,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呂丹烈,《南越王墓與南越王國》,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90。
李世源、鄧聰主編,《珠海文物集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2000。
那志良,《謙謙君子-玉器的欣賞與鑑定》,台北,書泉出版社,1992。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東亞玉器(Ⅰ)(Ⅱ)(Ⅲ)》,香港,中國考古研究中心,1998。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袁旂主編,《玉石器的故事》,台北,故宮寶藏青少年特編編輯委員會,1997。
常素霞,《中國古代玉器圖譜》,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1995。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張忠培、許倬雲主編,《中國考古學的跨世紀反思(上)(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張廣文,《玉器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麥英豪,《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廣州,雅捷設計印務公司,1997。
黃展岳,《先秦兩漢考古與文化》,台北,允晨文化,1999。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廣州,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1999。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南越王墓玉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求知雅集、兩木出版社,1991。
蔡淙霖,《古代玉器通論》,蔡淙至,台北,淑馨出版社,1999。
鄧曉華,鄧聰、吳春明主編,《東南考古研究/第二輯》,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盧兆蔭主編,《中國玉器全集4/ 秦、漢-南北朝》,香港,錦年國際有限公司,1994。
錢憲和、譚立平主編,《中國古玉鑑》,台北,地球出版社,1998。
錢憲和客座主編,《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Ⅰ》,第32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系,2001。
五.英文專書:
Paul Bahn,Archaeolog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 University,1998。
Hsien Ho Tsien,Guest Editer,Mineralogical Studies of Archaic Jades,science reports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December,1996。
六.中文論文:
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省文物局、長清縣文化局,<山東長清縣雙乳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考古》,第3期,1997。
山東省博物館,<曲阜九龍山漢墓發掘簡報>,《文物》,第5期,197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綿陽市博物館,<綿陽永興雙包山二號西漢木淳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0期,1996。
石家庄市圖書館文物考古小組,<河北石家庄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考古》,第1期,1980。
吳海貴,<象崗南越王墓主新考>,《考古與文物》,第3期,2000。
林政昇,<漢代玉衣的可能來源和功用>,《歷史文物》,台北,第13卷第3期,200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81。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邢台南郊西漢墓>,《考古》,第5期,1980。
夏鼐,<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傳統的延續和變化>,《考古學報》,第2期,1983。
徐州博物館,<徐州石橋漢墓清理報告>,《文物》,第11期,1984。
徐州博物館,<徐州東甸子西漢墓>,《文物》,第12期,1999。
徐州博物館,<徐州韓山西漢墓>,《文物》,第2期,1997。
徐州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徐州北洞山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第2期,1988。
陜西省文管會博物館、咸陽市博物館、楊家灣漢墓發掘小組,<咸陽楊家灣漢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0期,1977。
陳淳,<考古學方法論的思考與借鑑>,《東南文化》,第118期,1997。
麥英豪,<西漢南越王墓隨葬遺物的諸文化因素>,《嶺南古越族文化論文集》,香港市政局,1993。
揚州市博物館,<揚州西漢「妾莫書」木淳墓>,《文物》,第12期1980。
隆堯縣文物保管所,<河北隆堯縣出土刻花貼金玉片>,《文物》,第4期,1992。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台北,第12卷第9期,1994。
楊建芳,<戰國兩漢的越式璧>,《故宮文物》,台北,第9卷第7期,1991。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98。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劉衛東,<山東萊蕪東泉河出土一批西漢文物>,《文物》,第12期,1993。
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初步報告>,《考古》第3期,1984。
盧兆蔭,<玉德、玉符、漢玉風格>,《文物》,第479期,1996。
盧兆蔭,<再論兩漢玉衣>,《文物》,第10期,1989。
盧兆蔭,<南越王墓玉器與滿城漢墓玉器比較研究>,《考古與文物》,第1期,1988。
盧兆蔭,<略論漢代禮儀用玉的繼承與發展>,《文物》,第3期,1998。
盧兆蔭,<論玉文化在漢代的延續和發展>,《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台北,2001。
濰坊市博物館、五蓬縣圖書館,<山東五蓬張家仲崗漢墓>,《文物》,第9期,1987。
臨沂地區文物組,<山東臨沂西漢劉疵墓>,《考古》,第6期,1980。
龔良、孟強、耿建軍,<徐州地區的漢代玉衣及相關問題>,《東南文化》,第111期,1996。
七.中文報紙:
耿建軍、盛儲彬報導,<徐州漢代考古又有重大發現>,《中國文物報》,1996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