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家維 YU, Chia-Wei |
---|---|
論文名稱: |
從品牌經營的角度,分析國防軟實力——以國防部示範樂隊為例 Analyzing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Defe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and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R.O.C.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Symphony Orchestra |
指導教授: |
何康國
Ho, Kang-Kuo |
口試委員: |
何康國
Ho, Kang-Kuo 郭聯昌 Kuo, Lien-Chang 黃千珮 Huang, Chien-Pei |
口試日期: | 2025/01/0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8 |
中文關鍵詞: | 品牌經營 、軍藝組織 、國防軟實力 、國防部示範樂隊 |
英文關鍵詞: | Brand Management, Military Art Organization, National Defense Soft Power, R.O.C.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Symphony Orchestra |
研究方法: | 次級資料分析 、 主題分析 、 觀察研究 、 現象分析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田野調查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1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品牌經營的角度,探討文化藝術行銷國軍的作用,選擇以軍藝色彩鮮明的樂團組織——國防部示範樂隊,作為本研究的標的,採用文獻分析、半封閉式訪談、非參與式觀察等研究方法。
在整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軍藝在引領人心的功能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隨著歷史的發展,國軍的形象,逐漸由仰望式的尊崇、歌頌,轉變為認同式的體認、 感動,直到今日的「全民國防」觀念。在聚焦國防部示範軍樂隊的觀察中,也從以往號令軍隊、鼓舞軍心、展現國家威儀的功能,增添許多與民同樂的元素,譬如成立管弦樂團、熱門樂團等,與民間藝文界結合,融入各種類型藝文活動,更貼近群眾生活。多樣貌的演出形態,跳脫了嚴肅的框架。
將國軍與國防部示範樂隊品牌化,有助於淡化軍事組織的冰冷與權威感,從而能夠客觀地觀察示範樂隊所具備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在組織管理上遭遇的問題,並從示範樂隊相關的展演活動中,找到自我行銷或行銷國軍的助力,及透過開放式的訪談,瞭解示範樂隊內部認知及外部認同的訊息。
研究結果發現,示範樂隊擁有獨特的軍藝價值,透過舉辦音樂會等藝文活動,展現行銷國軍的軟實力,也觀察到示範樂隊面臨時代變革帶來的挑戰,根據具有的優劣勢,提出軍藝多元融合、培養藝術管理專業人員、發展網路行銷等建議。
未來也可以進一步以不同的軍藝組織為目標,研究行銷國軍的更多管道和作為, 作為未來軍藝發展的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marketing in the milit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and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Demonstration Band, a military organization with distinc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employs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n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ur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process, it was found that military arts have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public sentiment. Over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 image of the military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being one of respect and praise to one of recognition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evolving into the current concept of "national defense for all." In observing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Demonstration Band, it was found that its role has expanded beyond commanding troops, boosting military morale, and showcasing national dignity. The band has incorporated more elements of public enjoyment,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orchestras and popular music groups, collaborations with the civilian arts sector, and participation in various cultural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making it more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 public's daily life. The diverse performance formats have also broken free from the rigid framework of solemnity.
Branding the military and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Demonstration Band can help soften the cold and authoritative image of the military organization. This approach allows for an objective ob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s inherent in the band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hallenges it faces.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band's performance activities, it is possible to explore self-marketing or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he military, as well as gather insights into both internal perceptions and external recognition through open interviews.
The study'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Demonstration Band possesses unique military- artistic values. Through hosting concerts and other cultural events, it showcases the soft power of the military and helps market the military. The study also highlights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band due to changes in the times. Based on the identified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 study suggests integrating diverse forms of military arts,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arts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developing online marketing strategies.
Future research can further explore marketing channels and strategies for other military arts organizations, serving as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rts.
Aaker, D. A. (1992). Managing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 Brand Equity. Planning Review, 20(5), 56-58.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108/eb054384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Free Press.
Cuvier, G. (2003). Essay on the Theory of the Earth: The Evolution Debate. Routledge.
Gobé, M. (2004). Citizen brand: 10 commandments for transforming brands in a consumer democracy. Allworth Press.
Grove, G. (1878).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tton, H. R. (2022). Sir Walter Scott. Legare Street Press.
Kotler, P. (2002).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Hwa Tai Publishing.
Kotler, P. (2004). Marketing Management.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Pine II, J. B., & Gilmore, J. H. (201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ith a New Preface by the Authors: Competing for Customer Time, Attention, and Mone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Throsby, D.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文化。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市:麥田文化。
包宗和、蔡培村、陳慶財(2017)。監察院106年度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古曉梅(譯)(2013)。托爾斯泰藝術論(原作者:Leo Tolstoy)。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898)
何康國(2005)。我國交響樂團產業之研究。臺北市:小雅音樂有限公司。
何康國(2007)。淺談台灣公部門交響樂團之績效評鑒制度。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3,142-152。
吳佩芳(2019)。臺灣軍事身體生成及後軍事展演現象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吳玟琪(譯)(2000)。建立品牌識別(原作者:Lynn B. Upshaw)。臺北市:臺視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吳昭德(2016/07/30)。〈看見這樣的國軍,我很擔憂〉。《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147185。(2024年12月31日瀏覽)
李敏勇(1994)。戰後台灣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社。
周世文(2004)。國軍一九五○年後音樂發展史概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周世文(2015a)。臺灣軍樂興衰發展。文訊,352 2015.02,101-104。
周世文(2015b)。國軍新文藝五十年回顧與前瞻─以軍樂為例。臺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周世文(2017a)。我國近代軍中軍樂史。周世文(自行出版)。
周世文(2017b)。國軍在臺音樂史。周世文(自行出版)。
林姿菁(2007)。體驗經濟的興起-探討十鼓文化村市場行銷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邱冬媛(2017)。從慶祝黃埔建軍90年《國與家》音樂劇及《軍人,魂》舞台劇探討國軍現階段藝宣展演。復興崗學報,110 2017.06,151-178。
邱崇哲(2019)。從文創行銷角度論國軍品牌提升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施顏祥(2002)。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洪順慶(2014)。行銷管理。臺北市:新陸書局。
范朝明(2017)。論國軍音樂教育之脈絡與傳承-以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臺北市。
夏學理、陳尚盈、黃肇璟、翁鵲旻(2011)。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高登第(譯)(1997)。票房行銷-菲利浦科特勒談表演藝術行銷策略(原作者:Philip Kotler & Joanne Scheff)。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國防部(1954)。國防部年鑑:42年度。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郭品妤(2004)。地方文化產業行銷機制之研究─以消費者心理向度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郭憲鐘(2015)。擇優甄選志願士兵之相關問題研析。臺北市:立法院。
陳奕竹(2022)。音樂系畢業生以國軍軍樂隊為職涯發展之研究-以女性士官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秋婷(2009)。軍樂的衰微與管樂的興起:一頁臺灣音樂小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穎萱(2023)。閱聽人主動性與國軍形象之關聯。國防情勢特刊,29,49-58。
彭瑞金(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臺北市:自立晚報社。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黃千珮(2015)。國軍新文藝的回顧與省思—從抗戰60週年音樂會到70週年音樂會。載於應用藝術與巧實力-國軍新文藝運動五十週年學術論壇(頁93)。臺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黃千珮(2022)。軍歌的文化表徵與流變:初探政府播遷來臺後的軍歌歌詞創作。藝術評論,43,133-183。https://doi.org/10.53106/101562402022070043004
黃彥憲(譯)(2001)。付費體驗的時代:超資本主義新紀元,使用權取代所有權(原作者:Jeremy Rifkin)。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1)
黃國禎(2000)。數字、詮釋表演藝術生態觀察。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表演藝術年鑑。臺北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黃瑞琴(2008)。質性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明(2010)。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臺北市:秀威資訊。
楊南芳(譯)(2019)。戰爭論(原作者:Carl Philip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新北市:左岸文化。(原著出版年:1832)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漆高儒(1991)。蔣經國的一生。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
鄧瑋婷(2010)。三位公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鄭智偉(2003)。文化創意產業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鄭豪(2024)。國軍形象建構之策略與改變-以國軍文藝金像獎得獎作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蕭瑞麟(2018)。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辨脈絡。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蕭頌主(2019)。軍藝人才之音樂學習歷程與專業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蕭頌主、謝汶芳(2023)。社群媒體-Facebook的運用觀點探討現今國軍軍樂隊的功能與定位。樊燮華將軍百歲誕辰紀念-從軍發展視角論台灣管樂發展的過去與未來。臺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賴鼎銘、浦忠成、葉大華(2021)。監察院110國調0010調查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謝汶芳(2024)。軍事與音樂的協奏:中華民國軍樂隊的組織與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
謝承勳(2022)。國防部示範樂隊管樂團音樂會曲目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臺北市。
鍾佩陵(2003)。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亨利‧梅哲年代(1985-2002)」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鍾曉晴(2021)。反共與文藝─1950年代軍中文藝的興起與開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譚勇(2016)。國軍行銷策略與正向口碑對從軍意願的影響-以國軍形象、領導統御為中介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