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思攸 Chen, Shih-Yu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在理解式桌球學習經驗之探討 Explor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able Tennis Learning Experience through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Model |
指導教授: |
掌慶維
Chang, Ching-W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理解式教學 、遊戲比賽 、學生經驗 、問題解決 |
英文關鍵詞: | TGFU, game play, student experience, problem solv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9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在理解式桌球學習經驗,從學生對經驗的主觀與詮釋,反應在課程實施的情形。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實施8節課,每節45分鐘 (共360分鐘)。在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上,以錄影紀錄班級學生的學習過程,蒐集學習單並與學生進行訪談,將訪談與學習單內容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經驗內容包含場地空間的改變、球體的改變,力道(量)的改變、落點、旋轉、力量、專注、技術學習層面、正手發球、反手、正手、團體合作、認真對待、訓練反應、力道以及最佳擊球位置。結論為遊戲比賽受到情境變化下的影響,會因情境的變化而進行思考,在比賽中獲得勝利是因思考戰術策略,而在比賽情境中,因時間節數較為不足,影響技能方面的練習與執行部分,學生在技能的經驗較少,學生對於學習經驗多以正向、有趣。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able tennis learning experience through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model, from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toward experience to reflect instruction model implementation. Participants were a class of 7th grade students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implementing 8 lessons, 45 minutes per session (totally 360 minutes). On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were collected with video recording, worksheet and student interview, and then analyzed by qualitativ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experience included space change, sphere change, force change (quantity), the placement, rotation, strength, concentration, skill learning level, forehand serve, backhand, forehand, group cooperation, serious treatment, training reaction, force and the best batting position. Conclusions were that game play was changed by different context, and students would think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win the games through thinking tactics and strategies; lacking time and periods influenced skill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during game play context; students experienced fewer skills;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the students mostly positive and interesting.
王文科 (2002) 。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吳其達 (2006)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清池 (2005) 。理解式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巧固球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呂秀美 (2006)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文田 (1996) 。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與價值取向。學校體育。
李世雄 (2007)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對高中生足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芳森 (2006) 提早學習與兒童遊戲── 當前親職的兩難抉擇. Journal of Child
Care, 4, 63-78.
李豐松、吳淑卿 (2008) 。代號名稱在桌球發球落點教學上之探討。福爾摩沙體育
學刊,2,25-34。
李豐松、蔡輝炯、盧美麗 (2009) 。桌球直拍與橫拍正手攻球在教學學習效果比較
之探討。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7,31-44。
林俐伶 (2009) 。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童情意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林清山 (譯) (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Richard E. Mayer, 1987)。
林博仁、邱秀貞、黃清雲 (2007) 。桌球創意教學─運動教育模式。嘉大體育健康
休閒期刊,6 (1) ,26-33。
邱奕銓 (2005) 。傳統與理解式教學法對高職學生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逸翔、廖莉安、林明佳 (2010) 。體育課中教師獲知學生學習經驗之方法論述。
大專體育,111,17-24。
姚宗呈 (2006)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桌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洪進益、陳玉枝 (2011) 。Mosston包含式教學對國小桌球學習效果之研究。臺東
大學體育學報,14,53-85。
范綱榮 (2006)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夏文龍 (2010)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中學生羽球學習之行動研究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丕琳 (譯) (1994) 。心理學導論。臺北市:桂冠。 (Ann L. Webber)
徐岳聖、林錚、周建智 (2007) 。探究合作學習與概念構圖策略介入桌球課對大學
生批判思考能力與桌球動作技術之影響。北體學報,15,67-80。
張世忠 (2003) 。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臺北市:五南。
張志銘、施文益、翁旭昇、賴永僚 (2012) 。比較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與傳統式
教學效果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1,123-131。
張春興 (1997)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景媛、陳萩卿 (2003) 。促進推理思考的認知策略。課程與教學,6 (2) ,
79-108+115。
張簡振豐 (2008)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教育部 (2013) 。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臺北市,教育部。
粘憲文 (2010)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籃球教學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尤國津 (2010)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法式滾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莊筱玉、傅敏芳、林怡倩 (2008)。建構式英語教學之研究。美和學報,27,1。
許如億 (2011) 。理解式球類訓練法在國小桌球校隊訓練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如億(2012)。理解式球類訓練法在國小桌球校隊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義雄 (1984) 北市體育教師體育目標的認同傾向。體育學報,(6), 15-26.
許義雄 (1992) 。樂趣化體育教學。臺灣省學校體育雙月刊,2 (1) ,4-5。
許義雄 (2003) 。遊戲是體育的種子。學校體育,13 (1) , 114-128。
郭世德 (2000) 。理解式教學在國小五年級學生足球學習效果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協恩 (2010) 。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排球低手傳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昇飛 (2004) 。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建構主義在數學教育上的再思。臺中師
院學報,18 (2) ,71-87。
陳星如 (2008) 。Mosston練習式與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籃球教學效果之比較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榮章 (2011) 。合作學習與精熟學習策略對大專不同能力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3 (10) ,153-159。
掌慶維 (2005) 。國小五年級建構取向籃球遊戲學習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掌慶維 (2007) 。理解式球類遊戲之設計原則─以侵入式遊戲為例。學校體育,
17 (6) ,81-88。
掌慶維 (2008) 。理解式球類遊戲之創意教材變化要素。學校體育,18 (6) ,54-63。
曾彥博 (2010) 。國小體育班應用理解式羽球訓練法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裕德 (2009) 。理解式與傳統式教學對國小學童排球低手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湯金福 (2009) 。理解式球類教學之學習效果與學生思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游恆山 (1990) 。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游淑霞 (2006)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高中生合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志成 (2004) 。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品瑞 (2006) 。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於國小籃球校隊訓練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 (1991) 。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清雲 (2004) 。新趨勢, 新挑戰—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取向對當前健康與體育學習
領域之實踐。學校體育。
楊閔智 (2008) 。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對國小學童排球低手發球學習成效之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人豪 (2007) 。國小五年級理解式巧固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憲清 (1998) 。體育教材教法 。臺北市:正中。
廖玉光 (2002) 。球類教學─領會教學法。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廖智倩 (2009)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策略知覺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
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 (2009)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向慧 (2010) 。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桌球技能學習之影響-以PACER教學策略為
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金昌、張紅玉、盛世慧 (2011) 。理解式教學法在桌球教學之研究。興大體育學
刊,11,149-158。
鄭維宜 (2009) 。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黎士鳴 (譯) (2008) 。心理學概論 。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John W. Santrock, 2008)
盧秋如、石國棟、陳嘉弘、何國龍 (2006) 。比較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大
學生學習動機之探討。北體學報,14,48-59。
親子雜誌 (2012) 。教師大師佐藤學:真正的教育是所有人一起學習。臺北市:親子天下。
韓欣諺 (2011)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軟式高爾夫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闕月清 (2004)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中學學生學習效果之探討。臺北市:行政院
國科會。
闕月清 (2008) 。從理論到實務─理解式球類教學 (TGFU) 教材與評量發展之研
究。臺北市:行政院國科會。
闕月清 (2008)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闕月清、黃志成 (2008)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起源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闕月清、廖智倩 (2011) 。國中學生對理解式籃球教學之知覺。大專體育,13 (3) ,
223-231。
闕月清、蔡宗達 (2002) 。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遊戲比賽理解式球
類教學法 (TGFU) 。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
闕月清、蔡宗達、黃志成 (2008)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龔雅慈 (2006) 。理解式球類法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羽球運動技能學習成效與態度
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Almod, L. (1986). A games classification. In R .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Loughbor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ll, A. T. (2003). The impact of nanoscience o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Science, 299(5613), 1688-1691.
Bunker, D., & Thorpe, R. (1982). A model for the teaching of games in secondary school. Bulletin of physical Education,18(1), 5-8.
Bunker, D., & Thorpe, R. (1986). The curriculum model. 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Eds.), Rethinkinh game teaching (7-10). Loughbo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bb, P. (1988). The tension between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3(2), 87-103.
David, & Ann MacPhail.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Situated Learning: Rethinking the Bunker-Thorpe Model."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1.2 (2002).
Erickson, F., & Shultz, J. (1992). Students’ experience of the curriculum.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465-485.
Griffin, L. L., Mitchell, S. A., & Oslin, J. L. (1997). Teaching sports concepts and skills: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UK) Ltd.
Griffin, L. L., Brooker, R., & Patton, K. (2005). Working towards legitimacy: Two decades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10(3), 213-223.
Joy, I. B., & Barbara, J. M., (2005).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s a Curriculum Model. In Linda, L. G., & Joy, I. B.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nd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Kirk.
Kirk, D., & MacPhail, A. (2002).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Situated Learning: Rethinking the Bunker-Thorpe Model.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1(2).
Klein, A. M. (1991). Sport and culture as contested terrain: Americanization in the Caribbean.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8(1).
Light, R. (2000). The joy of learning: Emotion and learning in games through TGFU.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w Zealand, 36(1), 93-99.
Linda, L. G., & Joy, I. B., (2005).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nd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Linda, L. G., & Kevin, P. (2005). Two Decades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 looking at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Linda, L. G., & Joy, I.
B.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nd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itchell, S. A., Oslin, J. L., & Griffin, L. L. (2003). Sport foundations for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Human Kinetics, PO Box 5076, Champaign, IL 61825-5076 (ISBN: 0-7360-3851-5, $23).
Paul, I. W., Philip, J. P., & G. Forrest (2006).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GFU)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
Piaget, J. (1962). Comments on Vygotsky’s critical remarks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4.
Thorpe, R. D., & Bunker, D. J. (1997). A changing focus in games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2.
Turner, A., & Martinek, T. J. (1995).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a model for
improving decision making during game play. Quest, 47(1), 44-63.
Von Glasersfeld, E. (1989). Cogniti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ynthese, 80(1), 121-140.
Von Glasersfeld, E.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 invented
reality, 17-40.
Von Glasersfeld, E. (1999). How do we mean? A constructivist sketch of semantics.
Cybernetics & Human Knowing, 6(1),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