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白怡昌
論文名稱: 我國大專校院軍訓教育變革之研究(1995-2007)
指導教授: 陳文政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9
中文關鍵詞: 軍訓教育國防通識教育全民國防教育組織變革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6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校所名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家事務與管理專班
    論文題目:我國大專校院軍訓教育變革之研究(1995-2007)
    畢業時間:2008(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白怡昌 指導教授:陳文政博士
    論文摘要:
    軍訓教育的存在有其歷史因素及價值,隨著台灣民主化,軍訓教官在校園的角色亦產生質變,從單純的軍訓授課轉變成為目前所肩負的學生事務、校園服務、緊急救助等工作,提供學生必要之協助。此一現況,實不能以歷史原罪予以否定。
    2004年教育部推動「軍訓制度改進方案」,2006年10月某大學教官參與倒扁活動引發爭議,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大學教官退出校園。一時之間,有關軍訓教官在校園的存廢問題,又成坊間熱門話題。尤其,大學軍訓教官將依照「屆齡退休,遇缺不補」的政策逐年縮減,原有工作則由替代遞補人力接手。此一政策實施不僅影響現職大學軍訓教官,連帶各高中職校及各階層軍訓組織之編制員額與組織架構都必須隨之調整因應,可說是推動「軍訓制度改進」以來最大之變革。
    本研究主要是以軍訓教育在台實施現況及現階段變革為探討範圍,並針對「軍訓制度改進方案」實施後,對校園安全及軍訓教官之影響做一探討與分析,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壹、軍訓課程雖取得法源依據,但大學是否列入必修仍由大學自主;
    惟全民國防教育列入高中職校必修仍有爭議
    貳、公私立大學對於教官退出校園,基於經費來源及人力運用有不同
    看法
    參、國防通識課程全面取代軍訓課程仍有執行上之差異
    肆、教官退出校園,僅是以退伍教官取代現役教官,而非實質退出校

    伍、軍訓教官文職化,非學校現行所急需且亦無法獲得教官認同
    陸、軍訓教官同工不同酬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Title of Thesis:A Study the change educated in military training of university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1995-2007)
    Student:Pai ,I-Chang Advisor:Chen,Wen-Cheng Ph.D.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the education of military training has its own value and historical factors. A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the role of military training drillmasters in schools has changed from teaching simple military training lessons to shouldering the student business, campus servings, emergent helps, and providing students the necessary help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ve can hardly be denied by the culpa of histor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unched〝the project of military training improvement〞in 2004, and 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 Tu Cheng-sheng, said‘Academic drillmasters withdraw campuses.’while a university drillmaster took part in a deposal action in October of 2006. At that time, the questions about military training drillmasters’ existence had been popular-discussed with people. Especially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ages retire and meet lack mend’the number of academic military training drillmasters will decrease year by year and their work will be replaced to fill a vacant post or position. This policy influences not only military training drillmasters in universities but also every high school, college, members of each military training organization echelons, and systems of organizations, so they need to be adjusted. As a result, it is says that the biggest revolution of boosting “the improvement of military training.”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treating the area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litary training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revolution. After “the project of military training improvement” comes into effect, and analyzing the school safety and the affection of military training drillmasters, the main research as follow:
    1. Though the military training has had the basis of the law, the decision of whether it becomes a compulsory course still decided by universities. Except for the all-people defend education be included in high school’s compulsory course still at issue.
    2. The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academic drillmasters withdraw campuses and the origin of funds and the use of manpower.
    3. General military studies course replaced military training course still have difference paid to carry out in an all-round way.
    4. The drillmaster withdraws from the campus, and replaced the active service drillmaster with the demobilized drillmaster, but not the essence withdraws from the campus.
    5. Drillmaster's civilian post of military training, it is not schools need currently and also unable to get a agreement from drillmasters.
    6. Military training drillmasters do the same works but have different wages.
    【Keywords】Education of military training, General military studies, Defence education of all people, R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5 第三節 名詞釋義與文獻分析..........................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5 第二章 我國大專校院軍訓教育歷史考察 第一節 大陸時期(1928-1949).....................18 壹、學生軍訓之創...............................19 貳、中日戰爭時期之軍訓教育.......................21 參、學生軍訓之中輟..............................23 第二節 台灣戒嚴時期(1950-1987)..................25 壹、救國團主管學生軍訓...........................26 貳、學生軍訓移歸教育體系.........................28 參、解嚴前的學生軍訓............................30 第三節 大學相關法規修訂時期(1987-2000)..........32 壹、教官退出校園之浪潮..........................33 貳、各界對學生軍訓之反應........................36 參、釋憲案衝擊軍訓教育.........................39 第四節 立足校園時期(2001-2006)................43 壹、承接教育服務役工作........................44 貳、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時期....................47 參、全民國防教育法之施行.......................49 第三章 我國大專校院軍訓教育問題探源 第一節 法源正當性問題...........................55 壹、軍訓教育之實施未取得法律授權................56 貳、第380釋憲案凸顯大專校院軍訓課授課問題........62 參、第450釋憲案凸顯大專校院軍訓教官定位問題......65 第二節 教官定位問題.............................70 壹、軍訓教官是否具有教授軍訓學科資格認定問題......71 貳、軍訓教官是否具有從事學生生活輔導資格問題......75 參、軍訓教官是否必須擔負校園安全維護者問題........78 第三節 軍訓課程問題.............................81 壹、軍訓課程之開放是教育鬆綁抑或課程鬆綁..........83 貳、軍訓課程提供學生多元選擇....................85 參、維護大學自主精神...........................87 第四節 軍訓教官退出校園問題......................88 壹、軍訓制度違反學術自由........................89 貳、軍訓教官是軍國主義遺毒......................90 參、軍訓教官本質是軍人不是教師...................91 第四章 教育部學生軍訓改進方案探索 第一節 軍訓教官定位..............................96 壹、高中職校軍訓教官法制化......................96 貳、教學工作外軍訓教官的其他功能.................98 參、軍訓教官定位是教育工作者抑或教師..............98 第二節 軍訓課程調整為「國防通識課程」.............100 壹、原有軍訓課程之六大領域.....................100 貳、將軍訓課程融入通識教育之規劃...............103 參、全面實施國防通識課程......................104 第三節 現行軍訓教官轉型及處置..................105 壹、專案培訓國防通識教育師資學分班.............106 貳、建立軍事技能之專業教師....................106 參、現行軍訓教官之處置.......................107 第四節 軍訓組織重整...........................108 壹、軍訓教官辦公室之設置.....................109 貳、教育部軍訓處現行組織架構.................109 參、教育部軍訓處之重整......................111 第五章 我國大專校院軍訓教育變革之評析 第一節 國防通識教師文職化之評析...............115 壹、軍訓教官的本質屬性是軍人................116 貳、國防通識教師的認知.....................117 參、軍訓教官文職化的困境...................118 第二節 國防通識課程取代軍訓課程之評析........119 壹、軍訓課程原有架構......................120 貳、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綱要及架構.............121 參、全民國防教育課程涵蓋軍訓課程...........123 第三節 國防通識教育委員會取代軍訓處之評析....127 壹、軍訓處行政效能之優勢.................127 貳、國防通識教育委員會行政困境之預判......128 參、軍訓組織重組應朝任務導向編組.........130 第四節 大專校院學務遞補人力方案評析........135 壹、大學校院學生事務與輔導創新工作專業人力實施計畫.......136 貳、校安中心整建與教官值勤之意涵..............137 參、校園災害管理機制中的校安人力規劃...........138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8 表次 表1-1 軍訓教育與組織變革相關之研究論文一覽表.........13 表1-2 公共組織變革研究相關論文.....................14 表3-1 各時期學生軍訓教育實施依據之法令演進 ..........61 表3-2 軍訓教官輔導知能研習科目一覽表................74 表5-1 大學軍訓教育、國防通識教育及全民國防教育必修課程比較表.125 表5-2 委員會制之優缺點................ ..........132 表5-3 首長制機關之優缺點........... .............132 表5-4 委員會制與首長制之優缺點比較表...............133 圖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6 圖 4-1 教育部學生軍訓處組織架構圖....................110 圖5-1 全民國防教育課程架構........... ..............122

    一、中文資料:
    丁崑健(1999),《海峽兩岸和美國學生軍訓制度之比較》,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中國輔導學會(1964)、《教育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方東台(2001),《我國中等學校軍訓教育之定位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 婉(2005),〈全民國防教育法之探討研究〉,東吳大學第二屆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東吳大學,頁26-39。
    王文祥(2004),〈軍訓體制變革方向的省思〉,《軍訓通訊》,第679期,頁1-4。
    史帝芬羅賓斯(Stephen P. Robbins)(2000),《組織行為學精要》鄭曉明譯(2000),(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5),中國:機械工業。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文職國防通識教師取代軍訓教官意見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立法院(1988),〈軍訓教育〉,《立法報章資料專輯》,第13輯,頁5。
    朱立群、江昭青,〈時勢所趨好用的維安人力待退〉,《中國時報》,2006.11.25,A6。
    朱武智,〈高中職及大專軍訓可抵役期軍訓課每滿8小時折抵1天追溯至今年2
    月4日總計可抵36天〉《中時晚報》,2000.08.16,版6。
    朱金池(2001)、〈新制度論的組織理論初探〉,《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出版社。
    朱敬一、戴華(1996)、《教育鬆綁》,台北:遠流。
    江宜樺(2005),〈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4 期,頁37-64。
    江綺雯(2005),「立法院第5屆第6會期第14次會議」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094卷005期,2005/1/11,頁118。
    自由中國社論(1958),〈再論青年反共救國團撤銷問題〉,《自由中國》,第18卷第11期,頁3-6。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余朝權(2005),《組織行為學》。台北:五南。
    吳 庚(2004)、《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吳建國(1988),〈軍訓教官校園角色的定位與調適〉,《軍訓教官的角色和功能》,台北:教育部軍訓處。
    吳英明、張其錄(2006)、《組織變革—論述與實踐》,台北:商鼎。
    吳朝聰(1994),〈從輔導工作角度談─軍訓教官留置校園問題〉,《教師人權》第50期,頁15-19。
    吳 鼎(1983)、《輔導原理》(再版),台北:國立編譯館。
    吳瓊恩等(2004)、《公共行政學》,台北:智勝。
    呂國雄(1996),〈我國新聞媒體塑造軍訓教官形象之研究〉,《訓育研究》35(2),頁93-98。
    李文師、洪松輝、洪陸訓(2001),〈全民國防戰略中的軍訓教育〉,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習會,台北:台大社會科學院。
    李宗藩(2002),《我國學生軍訓制度之變革與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興(1994)、《邁向新世紀的教育》,台北︰台灣書局。
    李柏宏(2005),《文職化變革認知、組織忠誠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南區高中職校軍訓教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泰翰(2002),《黨團、軍事與教育-1950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樹軍(2002),《影響我國軍訓教官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正勝(2005),〈全民國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下)〉,《軍訓通訊》,第697期,頁1-4。
    汪傳華(2004),《國軍衛勤部隊組織再造對官兵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談輝(1985)、《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台北:三民。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等(2001),《第五項修煉Ⅲ:變革之舞下》李芳齡譯(2001),(The Dance of Change: The Challenges to Sustaining Momentum in Learning Organizations),台北:天下文化。
    林正義、鍾堅、張中勇(1999),《如何落實全民國防》(國防部補助研究報告),台北:國防部。
    林玉体(1994),〈大學法通過後敬告軍訓教官〉,《教師人權》,第50期,頁13 -14。
    林南陽(1992),〈軍訓教官深受肯定─訪軍訓處處長謝元熙〉,《當代青年》,5月號,頁40-43。
    林哲夫(2002)、《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台北:前衛。
    林時機(1987)、《大學改革與大學法》,台北︰正中。
    林清文(1999),〈學校輔導工作的統合與改革─乎應教改運動的呼籲〉,《輔導學大趨勢》,台北︰中國輔導學會。
    林清江(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台北︰五南。
    林欽榮(2004)、《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揚智。
    林榮趁(2005),〈高中國防通識科的課程實施〉,發表於教育部中教司高中國防通識科課程暫行綱要研習會,台中: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震豪(2004),《軍訓教官角色知覺、工作投入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法蘭克福等(C.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1996),《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潘明宏、陳志瑋等譯(2003)(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台北:韋伯。
    青年日報,〈社論〉,《青年日報》,2005.9.14,版2。
    官正哲(2001),〈人民與政府間新均衡關係之建立-羅著《行政程序法論》評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月號,頁20-21。
    施正鋒(2007),〈全民國防教育的突破與挑戰〉,發表於國防部主辦「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龍潭:國防大學。
    施正權(1998),〈軍訓教育在我國當前國防教育的戰略意涵〉,《軍訊通訊》,第534期,頁1-4。
    洪文華(2003),《我國軍訓教育之研究—兼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軍訓教育制度》,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陸訓(2007),〈新世紀政治作戰的意義與範圍初探〉,《新世紀的政治作戰》,台北︰國防部總政戰局心戰處,頁1-49。
    洪陸訓,洪松輝(1999),〈大學軍訓教育的省思與前瞻〉,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頁206-226。
    洪意琳(2005),〈軍訓教官在校園中功能之探討〉,《軍訓通訊》,第687期,頁1-4。
    軍訓處(1978)、《學生軍訓五十年》,台北:幼獅。
    軍訓處(1992)、《學生軍訓法規選輯》,台北︰軍訓處。
    軍訓處(2001),〈張院長親抵替代役專業訓練班慰勉受訓學員肯定辦班成效〉,《軍訓通訊》,第608期,頁1-4。
    軍訓處(2003),〈軍訓人員執行替代役工作的回顧與展望〉,《軍訓通訊》,第636期,頁1-4。
    軍訓處(2005),〈從《應變》一書談軍訓制度改進〉,《軍訓通訊》,第686期,頁1-4。
    軍訓處(2005),〈從康有為的變法圖強再談軍訓制度改進〉,《軍訓通訊》,第 687期,頁1-4。
    軍訓處(2005),〈教育部軍訓制度改進方案(草案)摘要〉,《軍訓通訊》,第697期,頁1-4。
    夏念慈,〈教官進駐國中校園有此聲音〉,《中國時報》,2003/2/11,版16。
    孫本初(2007),〈組織變革〉,《研習論壇月刊》78期,頁13-26。
    徐 亮(1952),〈談學校實施軍事訓練〉,《台灣教育輔導月刊》,第2卷第3期,頁6-7。
    高泉錫(1987),〈我國軍訓教育之沿革與發展〉,《中央月刊》,20(3),頁78-80。
    商永齡(2003)〈組織變革理論對教育行政組織再造之啟示與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25卷,頁11-25。
    國立編譯館(1998),〈試論高中軍訓課程的內涵與展望〉,《國立編譯館通訊》,11(4),頁35-37。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張忠棟(1987),〈學生軍訓問題的再檢討〉,《教育資料文摘》,20卷5期,頁45-47。
    張松山(2004),《外在環境變異認知、生涯導向與工作轉換傾向關聯性之研究-以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金鑑(1986)、《行政學典範》,(3),台北:中國行政學會。
    張芙美(199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幼獅。
    張芙美(2002),《我國軍訓教育的變遷與未來發展》,花蓮:慈濟技術學院。
    張則周、林鴻淇(1990),〈我國學生軍訓教育的沿革及檢討〉,收錄於賀德芬(1990),《大學之再生》,台北:時報文化。
    張翠芬,〈今天起正式接任教育部軍訓處長〉,《中國時報》,1995.3.1,版16。
    張翠芬,〈台大軍護選修案立委幫腔教育委員會通過提案促教部尊重台大決議〉,《中國時報》1994.10.12),版2。
    張德烜(1970)、《學校軍訓教學法》,台北:幼獅。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實務工作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教育部公報》,第239期。
    教育部(1995),《教育部公報》,第242期。
    梁朝雲(2006a),〈從元智學務的策略願景與使命宣言談學生事務工作的核心價值與發展趨勢〉,2006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梁朝雲(2006b),《給全國大學院校學務長的公開信「見證與感動─正視教官角色轉變與校園服務需求」》,未出版手稿,元智大學學務處。
    梁朝雲(2006c),《確保學務工作優先,教官退出校園必須要有完整配套!─回應95.11.24「教官逾缺不補」記者會新聞稿》,未出版手稿,元智大學學務處。
    莫大華、陳國亮(2005),〈全民國防的意涵〉,東吳大學第二屆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東吳大學,頁8-25。
    許士軍(1993)、《管理學》,台北:東華。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
    許毓良(2001),〈從解嚴前的台灣軍訓課本來看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想的影響〉,《史耘》第7期,頁125-149。
    許競任,〈還原軍訓教官的角色〉,《中國時報》,2002.07.22,論壇。
    郭紹儀(1989)、《青年遠征軍志略》,台北:幼獅。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宏煇(2005),〈王處長親赴新進教官班講授軍訓制度改進方案〉,《軍訓通訊》, 第697期,頁1-4。
    陳希林,〈台大創舉─軍訓室主任由教授接掌〉,《聯合報》,1997.8.5,版19。
    陳志柔、陳英鈐(1987)〈大學法修改建議書〉,錄自林時機(1991)、《大學改革與大學法》,台北:正中。
    陳恆光〈軍訓教育變革不影響現職權益〉,《中央日報》,2004.08.17,版7。
    陳青田(2005),〈全民國防戰略中的軍訓制度變革〉,《軍訓通訊》, 第700期,頁1-4。
    陳珍如(2005),〈景文技術學院舉辦第二次軍訓制度改進研討會〉,《軍訓通訊》,第692期,頁1-4。
    陳香蘭,〈台大軍訓護理由必修改為選修,將在八日〉,《中國時報》,1994.01.07,版2。
    陳清添、陳清波(1987),〈略述我國軍訓教育之發展〉,《台灣文獻》,38卷3期,頁3-101。
    陳鈺婷、黃以敬,〈國防教育納入12年國教〉,《自由時報》,2005.01.12,A10。
    陳慶霖(2003),《國立成功大學軍訓體制的變遷趨向及其對應策略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行政業務研究發展計畫,頁38-39。
    陶百川等編(1998)、《最新綜合六法全書》,台北:三民。
    曾玉惠(2006),《我國高級中等學校現階段軍訓教育制度變革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琴(2006),《軍訓制度變革中之主管領導行為、組織溝通、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地區高中職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慶華(2004),〈「全民國防」之理念與落實〉,《中華戰略學刊》,93(冬),頁36-68。
    湯麗真(2006),《組織變革與員工工作態度之研究-以聯合後勤司令部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瑪斯卡明斯等(Thomas G. Cummings& Christopher G. Worley)(2004),《組織發展與變革》方崇雄譯(2005),(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 Change,7),台北:華泰文化。
    賀德芬(1990),《大學之再生》,台北:時報文化。
    賀德芬(1993),〈軍訓教育總體檢〉,《台灣高等教育白皮書》,台北:時報文化。
    黃 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訓育學報》第5輯,頁167-192。
    黃坤山(2003),《社會變遷中的軍訓教官-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建成(2006),《現行軍訓組織變革對教官角色壓力與定位之研究-論教育部軍訓制度改進方案》,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榮村(2004),〈肯定全民國防教育及校安工作成效〉,《軍訓通訊》,第658期,頁1-4。
    理察盧克(Richard luecke)(2005),《變革管理》楊幼蘭譯(2005),(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managing change and transition ),台北:天下。
    楊正平(2005),〈從民間教育與軍事教育介面之觀點探討我國軍訓教育的功能〉,《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18期,頁179-192。
    楊正敏、楊蕙菁,〈軍訓課變了!公立大學起連鎖反應〉,《聯合報》,1994.11.10,版39。
    楊澤泉(1994),〈盡速研擬「教官退出大學校園條例」〉,《教師人權》,第50期,頁15-16。
    楊澤泉、林勝益(1992),〈大學與獨立學院的教官與軍訓制度意見調查〉,《教育資料文摘》,第177期,頁25-36。
    楊蕙菁、李孟蒨,〈教官退出校園?高中校長多不支持〉,《聯合晚報》,2002.08.26。
    楊繼明(2004),〈國防體制及組織之變革與政府再造〉,《立法院院聞》,第32卷第8期,頁73-88。
    葉俊榮(2000)、《行政命令》,收錄於編翁岳生《行政法》2000(上),台北:翰蘆。
    董保成(1994),〈軍訓教官去留之間〉,《教師人權》,第50期,頁12。
    詹中原(2007),〈組織變革與組織發展〉,《研習論壇月刊》,78期,頁1-12。
    詹森源(2003),《國軍軍事教育組織再造之研究-以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忠傑(2006),〈非戰爭性軍事行動與政治作戰〉,發表於政治作戰學校主辦「第九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劉添財,〈軍訓折抵役期 最多30天〉,《中國時報》,2000.11.22,版4。
    劉 智(1988),〈我對軍訓教育的認識及對教官的期望〉,《軍訓教官的角色和功能》,頁25-28。
    蔣傳寅(1985),《大學軍訓教官工作實務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的個案分析》,政治作戰學校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憲(2005),〈全民國防與政策革新〉,94年全民國防教育人員短期研習班,桃園縣:中正理工學院。
    鄧丕雲(1993)、《八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
    鄧定秩(2000),〈泛論全民國防〉,《中華戰略學刊》,89(秋),頁79-102。
    盧建旭(2007),〈公共組織成功變革的行動路徑〉,《研習論壇月刊》,79期,頁26-43。
    戴寶村、李泰翰(2004),〈檔案運用與歷史研究-以學生軍訓在戰後台灣實施的議題為例〉,《檔案季刊》,第3卷第2期,頁1-13。
    薛贈福(2006),《政府再造與軍訓教育制度變革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元熙(1987)、《軍訓教官輔導學生的基本理念與要領─學生軍訓是強種強國的教育》,台北︰教育部軍訓處。
    謝元熙(1990)、《文武合一教育之功能》,台北:台灣書店。
    謝元熙(1993)、《文武合一教育之功能》,台北:台灣書店。
    謝元熙(1994),〈謊言惑眾是不道德的罪惡〉,《教師人權》,第50期,頁21-22。
    謝觀昭(2005),《大專校院女性教官人格特質、工作壓力源與因應策略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韓毓傑(1999),《我國軍訓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論軍訓教育在法律上的地位-兼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四五O號解釋》,台北︰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
    嚴明智(2005),《軍訓制度改進後軍訓教官角色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顧崇廉(2004)、《預約和平-顧崇廉解讀台灣國防》,台北:天下。
    二、英文資料:
    Conner, Daryl R.(1993), Managing at the Speed of Change , New York:Villard Books.
    Friedlander F. & L.D. Brown,(1974),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5:313-341.
    Harmon, M. and R. Mayer(1986). Organization Theor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Lewin, K. Z.(1947),“Frontiers of Group Dynamics: Concept, Method and Reality in Social Science.”Human Relations, 1 (11): 5-41.
    Thomas, A. Brindley.(1994), “The China Youth Corps: Democratization in Process.”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2(2):195-217.
    三、網路資源:
    王宗銘(2008),〈兩岸軍力評比/共軍推國防生制,台灣版ROTC已中止〉,《聯合報》,【線上資料】,http://blog.udn.com/alexandroslee/1605927,2008/02/10。
    王崑義(2006),〈「反三戰系列套書」與我國新軍事理論研究〉,《王崑義部落格》,【線上資料】,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
    =22448&entryid=4741,2006/06/07
    黃立夫(2006),〈全民國防教育的緣由與未來展望〉,【線上資料】,
    http://www.mit.edu.tw/onweb.jsp?webno=3333333442,2008/06/30。
    翁翠萍(2005),〈全民國防課程明年實施,增強認同中華民國〉,《中央社》,【線上資料】,PChome網路家庭:http://news.pchome.com.tw/life/cna/20051018/index-200510181244551810086.html,2005/11/7。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願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6年3月1日),取自www.edu.tw/EDU_WEB/EDU_MGT/DISPL/EDU7189001/studentaffairs/vision.doc。
    教育部電子報(2004),〈有關軍訓制度改進之問題與說明〉,【線上資料】,http://epaper.edu.tw,2005/12/22。
    教育部電子報(2004)第91期,2004.12.17:重大政策。
    陳守國(2005),〈學校軍訓,蔡明憲:明年改為全民國防教育〉,《中央社》,【線上資料】,蕃薯藤,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200507/2005071
    5609300.html,2005/1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