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世忠
Chen,Shih-Chong
論文名稱: 觀境.鏡反:陳世忠現代水墨創作探討
The Mirror of Mind and Times—in the creation of ink painting
指導教授: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現代水墨無常生態關懷
英文關鍵詞: modern ink painting, uncertainty, ecology ca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為筆者的現代水墨創作論述,以「數位水墨」與「水墨裝置」為表現範疇,展開「內容」與「形式」的探索與實驗,做為本文的研究主軸。
    首先,從生活場域觀想,討論無常性的意涵,進而談到東西方對於生態關懷的看法。
    其次,以系譜建構的方式,探討數位水墨的表現及現況,並敘述光柵的原理及表現特色。
    第三,探討裝置藝術的源流與特色,並論及水墨裝置的表現及現況。
    第四,為筆者的創作說明,在作品中分別論述數位水墨及水墨裝置的創作理念與心得。數位水墨部份,筆者嘗試實驗各種自動性技法,再將產生的圖像輸入電腦中,進行影像處理,將兩張圖片處理成具有關聯性和意義性的圖像,最後再以數位光柵輸出呈現作品,此列系作品大多以表現禪意與無常為主題。水墨裝置部份,以環境現象為省思,並運用現成物為材料,表現水墨趣味。
    最後在結論中,闡述筆者的研究結果及未來展望。

    This dissertation is a theore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author’s own contemporary ink and wash works. The primary research cor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process explor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of “content” and “style” with manifesting categories of “digital ink and wash” and “ink and wash devises.”
    In the beginning section, it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uncertainty from thoughts of life circumstances to the concep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bout ecology care. In the second section, it refers the expression of the digital ink and wash and its current circumstance, and describing the diffraction grating principl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representation through the strategy of genealogy construction. In the third section, it regards the origi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stall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digital devises and its current circumstances.
    The last section to the conclusion is the work notes section which regarding the concepts and the reflection upon the author’s own works of “digital ink and wash” and “ink and wash devises.” In the category of the digital wash and ink, the author tried various automatic strategies to generate images, and importing these images to a computer to do the retouch so that two different images could both be made meaningfully and related to each other. Finally, the images will be exported as the final product through the strategy of the diffraction grating principle. The works in this series are mostly with themes of expressing “Zen” or “uncertainty.” In the category of ink and wash devises, the concept is to utilize ready-made products to express the pleasant of ink and wash as the reflec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wish to the future were addressed in the conclusion sec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架構……………………………2 第三節 名詞解釋……………………………………………4 第二章 生活場域觀想:無常現象與生態關懷………………6 第一節 無常現象與緣起思想 ………………………………6 第二節 生態關懷……………………………………………8 第三章 形式探討一:現代水墨的數位水墨進化 …………13 第一節 數位水墨造境………………………………………13 第二節 數位光柵原理與應用 ………………………………19 第四章 形式探討二:水墨裝置 ………………………………24 第一節 杜象與現成物裝置 …………………………………24 第二節 水墨語境的裝置 ……………………………………25 第三節 現成物鏡反與水墨裝置創作…………………………30 第五章 展覽及創作說明…………………………………………34 第一節 展覽規劃………………………………………………34 第二節 作品說明………………………………………………39 第六章 結論………………………………………………………87 參考文獻 ……………………………………………………………88

    一、 專書
    1.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11月再版。
    2.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娘》,余阿勳、黃玉燕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6月。
    3. 何宜娟、呂螢姍,《大學生對光柵立體印刷商品購買決策之研究》,台北:台灣藝術大學學士論文,2006年3月。
    4. 李振明,<變與不變之間-臺灣彩墨發展的變因探討>,《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02年5月。
    5. 沈偉,《中國當代書法思潮》,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2月。
    6. 狄爾恩.夏皮諾(Deane H. Shapiro,Jr.),《觀心與觀想(Precision Nirvana)》,呂政達譯,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87年10月再版。
    7. 於幼華,《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年5月。
    8. 林績宇,<數位科技與水墨的交融—劉國興創作分析>,《沉墨高揚200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組創作作品暨理論論述發表專輯》,臺北:臺師大美術系,2010年2月。
    9. 前角博雄,《過無常的生活》,廖世德譯,臺北:人本自然文化事業,2006年10月。
    10. 胡兆華,《人類發展的過去及未來-農耕、文化、生態》,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11. 高名潞,〈徐冰的藝術及其方法論〉,《徐冰 XU BING》,台北:誠品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12. 張玉春、金國泰,《老子》,臺北:錦繡文化,1992年5月。
    13.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榮格心靈地圖》,朱侃如譯,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8月。
    14. 劉聿鑫、劉曉東,《孟子》,臺北:錦繡文化,1992年5月。
    15.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1994年5月。
    16. 劉驍純,<現代水墨畫的回顧與思考>,《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臺中:台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17. 鄭彥民,《水墨邊緣的遊移》,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7月。
    18.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臺北:東初出版社,1992年8月12版。
    19. 釋聖嚴,《聖嚴說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8月。
    20. 釋慧理,《妙雲永流-印順導師手稿集》,嘉羲縣:妙雲蘭若,2005年9月。
    21. 蘿斯.狄更斯(Rosie Dickins),《現代藝術,怎麼一回事(The usborne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rt)》,朱惠芬譯,台北:三言社,2006年12月。

    二、期刊
    1. 莊慶信,〈道家自然觀中的環境哲學〉,《哲學雜誌》第13期,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7月,頁59。
    2. 楊冠政,〈邁向全球化的環境倫理〉,《哲學雜誌》第30期,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10月,頁12。
    3. 魏德東,〈佛教的生態觀〉,《宗教哲學》第17期,臺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88年1月,頁158。
    4. 釋昭慧,〈佛法與生態哲學〉,《哲學雜誌》,第30期,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10月,頁50。

    三、網路
    1. 佛光大辭典,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011/01/03)
    2. 谷文達個人簡介,http://art.shijieminghua.com/world_GuWenDa (2011/1/3)
    3. 張永村.超越合理的水墨,http://0918352752.tw.tranews.com (2010/10/12)
    4. 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http://express.culture.gov.tw/news_detail.php?ID=38 (2010/10/01)
    5. 彰化縣文化局,http://www.bocach.gov.tw/county/cht/active_art_view.jsp (2011/10/0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