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毓凌 Wu, Yu-Ling |
---|---|
論文名稱: |
臺灣建築意象轉化後現代產品之設計研究-以東方茶具為例 The Design Research for Transforming Taiwan Architectural Image into Post-Modernism Product-A Case Study of Oriental Tea Set |
指導教授: | 王千睿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建築 、意象轉化 、後現代產品設計 、隱喻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 Architecture, Image Transformation, Post-modern Product Design, Metaphor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D.018.2018.A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8 下載:6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由於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發展出多元的文化內涵,透過時間軸與空間軸雙向觀察,建築為能體現時間與空間於一個地域性的重要量體,然而臺灣的建築雖然數量眾多,但若要做意象的找尋,反而因臺灣多元的文化,而較難建立獨特性。筆者認為尋找臺灣意象與了解自身文化有其必要;在後現代的產品設計中,大量加入設計師的個人特色與文化隱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後現代產品設計中的隱喻手法,加入臺灣意象產品開發之可能模式,並以臺灣居家生活風格的文創業者、品牌以及設計公司之角度出發。在進入執行設計之前,將臺灣建築做客觀的深入分析研究,就其物件發展的歷史脈絡與功能使用,做不同文化面向的設計規劃,建立出建築意象轉化之設計流程,(1)建立產品主題、(2)導入建築意象思考、(3)聯想強化、(4)意象轉化與造形構成。
本研究創作成果以東方茶具為主題,「家用茶具組」以龍山寺集體凝聚力的意象出發,適用家人間情感交流或賓客來訪的定點式居家品茶。「旅行茶具組」以故宮博物院具有空間位移的歷史性為發想,主要針對外出旅行時仍講究飲茶的族群為目標。「濾泡茶器系列」運用臺北101、蘭陽博物館與國家歌劇院各自不同的特色,轉化多面向的臺灣意象,做適合單人使用的濾泡茶器設計。
Due to Taiwan’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ha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rough the two-way observation of the time axis and the space axis, architectures are important object that can reflect time and space in a region. However, despite the large number of architectures in Taiwan, if we want to search for images,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establish uniqueness because of Taiwan’s diverse cult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for Taiwanese imagery and understand our own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product design, large number of products have designe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metaphor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metaphorical techniques in post-modern product design, and incorporate possible mode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magery products in Taiwan,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 brands, and design companies of Taiwanese home life style. Before entering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sign, the research will be subject to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aiwan architecture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function of the objects development, different culture-oriented design will plan and will establish the design flow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chitectural images. (1) Establish product theme. (2) Import architectural image thinking. (3) Enhance association. (4) Transform imagery and construct form.
The research creations are based on the theme of oriental tea sets. "Household tea set" is based on the collective cohesion image of Longshan Temple. It is suitable for family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or guests make a courtesy call. "Travel Tea Set"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ity of the spatial displacement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It aims to target who is fastidious about enjoying a cup of tea when they are traveling. " Tea Strainer Series" uses different features of Taipei 101, Lanyang Museum and 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to transform the images of different Taiwan-oriented, It is suitable for person can use by their own.
中文
1. 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譯)(1998)。文化。臺北市:巨流。(Chris Jenks,1993)
2. 包慧怡、黃少婷(譯)(2007)。藝術和人文:藝術導論 。上海市,中國:上海社科院出版社。(Martin, F. David & Jacobus, Lee A.,2003 )
3. 李芙容、莊慧美、戴明芳(2005)。Carlo Maria Mariani作品中的「古典技法與寓意風格」-以《臣服於智慧的手》、《構圖4號—從伊甸園的驅逐》為例。當代藝術思潮論文集。12-25。
4. 李洪(2007)。輕鬆認識茶和茶具。臺北市:賽尚圖文。
5. 吳介禎(譯)(1998)。後現代建築語言。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Jencks Charles,1977)
6. 吳宜蓁(2017)。茶禪文化應用在設計上的研究:以茶具設計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杜淑貞(2000)。現在實用修辭學。高雄:高雄復文。
8. 佐口七朗(1980)。設計概論。臺北市:藝風堂。
9. 林銘煌(2000)。產品造形中的符號與符碼。設計學報。第5卷第2期。73-82。
10. 林以珞(2014)。從立柱來看廟宇藝術─以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的三川殿立柱為例。雕塑研究。第11期。132-157。
11. 范曉慧(2004)。將意象轉化至造形構想方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姚傲雪(2014)。義大利後現代主義設計大師索特薩斯作品探究。包裝世界。第3期。
13. 唐維敏(譯)(1999)。後現代文化導論。臺北市:五南。(Steven Connor,1989)
14. 凌玉美(2014)。咖啡及茶具設計之創意因素構成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許毓容(2005)。主題式意象轉化於文化商品造形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陳文懷(1997)。茶的品飲藝術。台北市:時報文化。
17.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市:藝術家。
18. 郭建華(2007)。臺灣意象陶瓷設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傅朝卿(2013)。臺灣建築的式樣脈絡。臺北市:五南。
20. 游萬來、葉博雄、高日菖(1996)。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一以收音機為例。設計學報。第二卷第一期。31-45。
21. 黃訓慶(譯)(1996)。後現代主義。新北市:立緒文化。(Richard Appignaesi,1995)
22. 楊敏芝(2000)。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一卷。29-49。
23. 楊裕富(2002)。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臺北市:亞太圖書。
24. 楊裕富、林萬福(2004)。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25. 楊明華(2009)。有關文化的100個素養。臺北:驛站文化。
26. 楊承峰(2007)。境:銀製茶杯的創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董強、姜丹丹(譯)(2003)。西洋視覺藝術史:當代藝術。臺北市:閣林國際圖書。(Jean-Louis Pradel,1983)
28. 廖炯昇(2010)。差異文化下的空間移植─軟調建築過程的柔性。臺灣美術季刊,82(3),91。
29. 鄭得興、蘇冠華、陳書豪(2012)。地方觀光發展與集體記憶的疏離—以九份金瓜石為例。2012 年台灣社會學年會論文。1-43。
30. 鄭惟之(2011)。現代臺灣茶文化暨新式茶具設計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蔣雅君、葉錡欣(2013)。「中國正統」的建構與解離-故宮博物院之空間表徵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報。第21期。39-68。
32. 劉象愚(譯)(1993)。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Hassan Ihab,1987)
33. 盧履彥(2016)。古堡的祕密:歐洲中世紀城堡建築巡禮。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34. 謝政峰(2002)。產品造形屬性特徵對使用者感官意象的影響—以行動電話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龐元媛(譯)(2014)。臺灣最有意思的建築物。臺北市:五南。(Ulf Meyer,2012)
電子網路資料
1. 大紀元時報(2013)。【史海】抗戰首道命令:故宮國寶萬里大遷移。取自大紀元時報,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27/n3786490.htm
2. 明日誌編輯部(2015)。紀念義大利詩人,義大利國寶Alessandro Mendini為《Magis Proust》增添新成員。取自MOT TIMES明日誌,網址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type=0&serial=1272
3. 林美容(2017)。萬年香火:民間信仰中的香火觀。取自民俗亂彈,網址http://think.folklore.tw/posts/2803
4. 周淑卿(2000)。文化符碼。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27/
5. 陳坤成(2009)。Alessandro Mendini。取自Quency Chen部落格,網址http://blog.xuite.net/quencychenkimo/twblog/116355714-Alessandro+Mendini%EF%BC%8FQUENCY%E8%BC%AF
6. 陳冠帆(2010)。城市空間復甦—新舊元素的交合。取自MOT TIMES明日誌,網址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type=2&serial=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