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欣加
Yan Hsin-chia
論文名稱: 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Media Teaching on Students’ Knowledge and Motor Skills Learning of the Dragon Boat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傳統教學法媒體教學法傳統加媒體教學法龍舟知識龍舟動作技能
英文關鍵詞: traditional teaching, media teaching, mixed teaching, dragon boat knowledge, dragon boat motor skill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9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比較三種不同教學法(傳統教學法、媒體教學法、傳統加媒體教學法)對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中的「傳統教學法」是以教師講解、示範、糾正、師生回饋的指導方式進行教學;「媒體教學法」是透過教學媒體放映,學生觀看自學方式進行學習;「傳統加媒體教學法」是以教師指導並配合教學媒體進行教學。參與研究對象為60位高職生(男30人、女30人),依前測成績高低平均分成三組,各組以不同教學法進行四週教學,最後再施以後測來了解各組學習成就之差異。龍舟知識測驗以試卷測驗,測驗成績採用共變數統計分析以了解各組變異情形;龍舟動作技能學習成就採用龍舟划槳效率測驗及龍舟動作技能評分測驗兩種方式,其中龍舟划槳效率以電子測力器測驗划槳時使船前進的力量大小;而龍舟動作技能評分測驗以15個動作類目進行評分,以了解動作技能正確性的得分情形。兩種測驗方式皆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方法考驗各組差異情形,再以t考驗進行事後比較。並以半結構式訪談了解學生對教學方式的學習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ㄧ)龍舟知識學習成就中,三種教學法並無顯著差異。(二)龍舟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中,「傳統教學法」及「傳統加媒體教學法」優於「媒體教學法」。(三)學生較認同以「傳統教學法」或「傳統加媒體教學法」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此結果說明龍舟知識學習可以各種教學法進行學習;但龍舟動作技能學習則以傳統教學之學習成就較佳。由本研究結果得知,媒體教學可能因研究時間限制而影響龍舟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但在實際教學中同時採用傳統教學及媒體教學,有助於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提升。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namely traditional teaching, media teaching and mixed teaching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edia teaching methods) 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dragon boat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motor skill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study referred to teaching based on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correction and feedback from both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The “media teaching method” referred to students learned by watching media sources. The “mixed teaching method” referred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with the support of media. The participants were 60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30 male and 30 female students). The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different results from the pre-test. The three teach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these groups for four weeks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was assessed by post-test. A paper test was used to assess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dragon boat. The test result was analyzed by ANCOVA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ree groups. Th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rowing the dragon boat was assessed in a rowing efficiency test and a motor skills test. In the rowing efficiency test, an electric strength tester was used to test the students’ strength of moving the dragon boat forward with oars. The motor skills test contained 15 components of the movement so as to mark the students’ correctness of motor skills. The result of both tests was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followed by post hoc comparison using t-test.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findings were: (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teaching methods; (2)concerning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rowing the dragon boat,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mixed teaching” were better than “media teaching”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3) the students were more willing to accept “traditional teaching” or “mixed teach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raditional teaching led to better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the motor skills of rowing a dragon boat. Judging from the results, the outcome of media teaching in learning the motor skills of rowing a dragon boat was not as satisfactory as the other two methods, could be due to time constraints. However, combining traditional and media teaching in teaching motor skills enhanced learning in both the knowledge and motor skills of the dragon boat.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ⅰ 授權書……………………………………………………………..ⅱ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ⅳ 謝誌……………………………………………………………......ⅴ 目 次………………………………………………….…...ⅵ 表 次………………………………………………….…...ⅸ 圖 次………………………………………………………ⅹ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研究限制………………………………………..5 第四節 名詞界定………………………………………..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龍舟歷史背景………………………………….10 第二節 行為學派對教學的看法……………………… 12 第三節 認知學派學習觀點……………………………17 第四節 傳統教學…………….…………………………22 第五節 媒體教學……………………………………….32 第六節 有關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的研究…………….36 第七節 研究假設……………………………………….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40 第二節 參與研究對象………………………………….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42 第四節 實施過程……………………………………….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46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龍舟划槳效率測驗結果分析………………….47 第二節 龍舟動作技能測驗評分結果分析…………….52 第三節 龍舟知識學習測驗結果分析………………….53 第四節 學習態度訪談分析…………………………….5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57 第二節 建議…………………………………………….58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60 英文部分…………………………………………………….64 附錄一 龍舟傳統教學簡式教案…………………………….66 附錄二 龍舟媒體教學簡式教案…………………………….74 附錄三 龍舟傳統加媒體教學簡式教案…………………….82 附錄四 龍舟常識測驗試卷………………………………….90 附錄五 龍舟動作技能測驗評分統計表…………………….93 附錄六 訪談內容大綱……………………………………….94 附錄七 參與研究者同意書………………………………….95 附錄八 龍舟教學講義………………………………………96 附錄九 傳統教學法、媒體教學法、傳統加媒體教學法 之異同………………………………………………102 附錄十 龍舟常識測驗試卷預試分析………………………103 附錄十一 本研究測驗工具圖示………………………………105 表 次 表3-1 參與研究人數分配表……………………………………..….41 表4-1 三組教學法龍舟划槳效率前測描述統計…………………….47 表4-2 龍舟划槳效率前測三組間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7 表4-3 四週龍舟划槳教學三組測驗平均值比較………………….…48 表4-4 第ㄧ週龍舟划槳效率三組前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9 表4-5 第二週龍舟划槳效率三組測驗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0 表4-6 第三週龍舟划槳效率三組測驗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0 表4-7 第四週龍舟划槳效率三組後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0 表4-8 龍舟划槳效率三組後測描述統計………….…………………51 表4-9 龍舟划槳效率測驗成績之t 考驗摘要表………………….…51 表4-10 三組教學法龍舟動作技能測驗評分描述統計……………….52 表4-11 龍舟動作技能測驗三組間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2 表4-12 龍舟知識學習三組測驗分數描述統計…..………………….53 表4-13 龍舟知識學習測驗三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3 圖 次 圖2-1 教學活動與學習階段的關係………………………………..19 圖2-2 認知與學習的系統…………………………………….…….21 圖2-3 練習教學法步驟………………………………….………….28 圖2-4 教學研究模式圖……………………………………….…….30 圖2-5 ASSURE教學模式 …….…………………………………….35 圖3-1 研究架構圖…………………………………………………..40 圖3-2 研究流程圖…………………………………………………..45 圖4-1 四週龍舟划槳教學三組測驗平均值………………………..49

    中文部分
    王敏男。(民90)。談體育教學型態。臺北市:國民體育季刊,30卷1
    期,44-49頁。
    方炳林。(民77)。普通教學法。臺北市:三民書局。
    田哲益。(民44)。唐詩紀事。細說端午。臺北市:百觀書局。
    白龍芽。(民55)。國校體育教材教法研究。臺北市:現代出版社。
    朱則剛等。(民86)。教學原理。臺北縣:空中大學。
    朱敬先。(民7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李文瑞。(民84)。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素卿。(民88)。當代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卓俊伶。(民79)。體育教學策略的分析。臺北市:國民體育季刊,19卷2
    期,31-38頁。
    卓立正。(民73)。微電腦輔助教學在高工電晶體課程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宏室。(民83)。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
    苑。
    周靈山、周宏室和徐武紅。(民89)。多媒體電腦輔助體育教學以Mosston
    練習式為例。大專體育,51期,36-45頁。
    林生傳。(民85)。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書局。
    林清山。(民79)。認知心理學對教育研究的影響。教育研究專集。臺北市:
    南宏圖書有限公司,41頁。
    林錦雪。(民84)。CAI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成就和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山。(民81)。教學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吳萬福。(民75)。體育教材教法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
    吳幸宜。(民83)。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志超、劉紹曾和曲宗湖。(民82)。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北京:人民
    體育出版社。
    吳鐵雄。(民72)。電腦輔助教學的教育層面。有效教學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店。
    吳志。(民78)。節錄自清朝陳元龍所編格致鏡原。臺北市:新興書局。
    宋史。(民78)。節錄自清朝陳元龍所編格致鏡原。臺北市:新興書局。
    事物紺珠。(民78)。節錄自清朝陳元龍所編格致鏡原。臺北市:新興書局。
    柯政良。(民90)。龍舟競渡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53期,131-135頁。
    施冠慨。(民78)。有效教學途徑之探討。臺北市:水牛圖書公司。
    陶宗儀元氏掖庭記。(民78)。節錄自清朝陳元龍所編格致鏡原。臺北市:
    新興書局。
    莊雅茹。(民87)。知覺、注意與學習。視聽教育雙月刊,40卷 ,3期,1~8頁。
    都城紀勝。(民78)。節錄自清朝陳元龍所編格致鏡原。臺北市:新興書局。
    國民體育法。(民90)。國民體育法施行細則修正條文第二條。
    焦嘉誥。(民55)。體育分科教材教法。臺北市:開明書店。
    葉憲清。(民87)。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書局。
    張霄亭。(民80)。教學媒體的基本認識。教學媒體研究。臺北市:五南出
    版社。
    張景媛。(民80)。從認知心理學談教學媒體的功能。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張春興。(民81)。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壽山。(民73)。心理學。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坤木。(民83)。電腦輔助學習在國民小學學生數學科精熟學習應用之研
    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貞。(民84)。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與傳統音樂教學對不同學習式態的國小學生音樂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娥。(民81)。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家驥。(民85)。通鑑。端午。臺北市:台灣商務書局。
    陸家驥。(民85)。荊楚歲時記。端午。臺北市:台灣商務書局。
    陸家驥。(民85)。隋唐嘉話。端午。臺北市:台灣商務書局。
    黃金柱。(民77)。啟發性體育教法。臺北市:南山堂出版社。
    黃金柱。(民85)。體育課程設計。臺北縣:國立編譯館。
    黃國義。(民74)。理想的體育教師。臺北市:體育出版社。
    黃 石。(民68)。端午禮俗史。臺北市:鼎文書局。
    黃振球。(民80)。教學媒體與學生學習成效。教學媒體研究。臺北市:五
    南出版社。
    黃政傑。(民83)。課程教學之變革。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生玉。(民74)。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麗玲。(民80)。由傳播學觀點探討教學媒體的重要性。教學媒體研究。
    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曾琬淑。(民83)。三種不同補救教學方式對國小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實
    施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嘉榮和吳明隆。(民88)。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臺北市:
    松崗書局。
    楊運博。(民74)。與輔能遺傳單元之CAI教材與輔助功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絢雲。(民81)。教育漫談。教學方法原理。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楊漢琛、柯政良。(民89)。不同選手背景與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以輔仁大學龍舟隊為例。我國運動產業趨勢分析及運動管理教育研討會專刊。
    趙志揚。(民76)。電腦輔助教學之學習理論及其實踐-以工職課程為例。教育學院學報,12期,351-367頁。
    蔡貞雄。(民78)。國小體育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蔣得勉。(民72)。電腦輔助教學的發展。科教月刊,64期,25-31頁。
    劉秀慧。(民90)。不同教學形式學生反應之探討。大專體育,56期,9-13頁。
    劉有德。(民89)。電腦科技與體育教學。八十八學年度體育改革策略研討會專刊。臺北市:大專體總,10頁。
    廣博物志。(民78)。節錄自清朝陳元龍所編格致鏡原。臺北市:新興書局。
    潘慧玲。(民80)。動機的激發。刊於黃光雄主編之「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昭明。(民82)。認知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歐用生。(民76)。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文景書局。
    盧雪梅。(民80)。學習心理學的取向。教學理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鍾聖校。(民88)。認知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穆天子傳。(民78)。節錄自清朝陳元龍所編格致鏡原。臺北市:新興書局。
    羅映清。(民78)。學校體育教學。北京:北京體育學院。
    英文部分
    Borich, G. D. (1996).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hird edition. NJ:Englewood Cliffs.
    Byrnes, J. P. (1996). Theori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instructional contexts. MA:Needham Heights.
    Dunkin, M. J., & Biddle, B. (1974). The study of teaching. NY:Holt, Reinht,
    Winston.
    Heinich, R. M., Molenda, M., & Russell, J.D. (1985).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 NY:Albany.
    Lefrancois, G. (1997).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NY:Albany.
    Mevarech, Z. R. (1985). Effects of computer-assisted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on disadvantaged pupil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79(1), 5-10
    Mosston, M., & Ashworth, S. (1990). The spectrum of teaching styles from
    command to discovery. N Y:Longman.
    Porter, L. (1996). Student behavior: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eachers. Australia:
    NSW.
    Pressley, M. (1995). Cognition,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New York:Harper Collins.
    Slavin, R. E. (199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J:Englewood Cliffs.
    Slavin, R. E. (1997).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MA:Needham Heights.
    Suppes, P., & Morningstar, M. (1969).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Science, 16(10), 343-350.
    Thorndike, E. L. (1913).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 original nature
    of man.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