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加鑫 Wang, Jia-Xin |
---|---|
論文名稱: |
北京中國美術館的特展及其教育意義 —「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案例研究 Special Exhibi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Education in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12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of Pan TianShou's Birth of National Bones" |
指導教授: |
廖仁義
Liao, Jen-I |
口試委員: |
劉碧旭
Liu, Pi-Shu 蘇瑤華 Su, Yao-Hua |
口試日期: | 2021/08/13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2 |
中文關鍵詞: | 潘天壽 、中國藝術 、北京中國美術館 、美術館展覽 、美術館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Pan TianShou, Chinese Art,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Art Museum Exhibition, Art Museum Education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文獻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18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隨著中國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公共文化事業逐漸受到社會關注。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與社會參與職能變成當下博物館發展的主要議題。自2013年開始,博物館數量不斷擴張,藝術展覽數量也隨之增加。從博物館參訪人次的大幅提升中,可以看出中國的觀展熱度在逐年遞增。公立美術館的主要展覽內容離不開文化政策的發展。早在2013年國家開始大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並對博物館的相關展覽工作出臺一系列相關試行辦法。
要充分發揮美術館的影響力,重點研究方向應集中在其展覽展示功能與公共文化教育價值的提升。本文選取『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作為研究案例,試圖梳理出相關文化政策的脈絡、探討博物館、美術館在公共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潘天壽的作品在民族文化中的教育意涵。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為綜述研究動機、背景與方法;第二章作為文獻探討,梳理中國外研究情況與相關案例分析對比;第三章為美術館的展覽及其教育意義,重點對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的空間規劃及內容進行簡要概述說明。第四章基於前文理論基礎試探討博物館的文教意義與公共文化職能,以及本文之所以選取潘天壽紀念大展作為研究案例,既是由於潘展的規模之大,亦是由於潘展的參展人數之廣,探索潘展的成功以及潘天壽紀念大展作為美術館展示文化遺產的展覽在活動設置上的教育意義、以及從民族精神、文化的重新回歸的角度探討關於美術館的社會職能中文化認同的問題。第五章為結論綜述,闡述潘天壽紀念大展的成功經驗對其他美術館關於傳統文化傳播及教育的啟示。
弘揚中國傳統水墨畫被當作增強民族自信的一部分逐漸受到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地位及對傳統文人的精神內涵的有了不同理解。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生活層面人們對精神物質方面有了更多需求。公立美術館關於弘揚民族自信的展覽變為兩方面,第一展覽內容多以文化遺產為主,第二看重公眾教育與社會認同。也就是說美術館將文化遺產長期、反復曝光在大眾視野下,展示文化遺產增加國民文化認同,還能完善博物館教育體系。通過社會各界的探討分析,在當下的討論熱度中豐富了文化遺產的資源,拓寬了傳統文化的更多發展可能。
Currently, the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of the Art Museum of China are constantly developing.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ublic educa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art museum,attract the public,enrich Chinese cultural resources,and promote the spiri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e should actively think about how to reflect the public educa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the art exhibitions in the curatorial work of the art museum. Nowadays,art museums have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in many countries.In this case, it is imperative to fully exert the influence of art museums and reflect the display function and educational value in the domestic cultural trend tha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s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past five years,the number of academic debates,summits and exhibi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rganized by museums is also very noticeable.Chinese traditional ink painting has a long history,from the deep foundation of cultural paint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maturity of technical expansion,which has formed a set of unique performance programs.Therefore,as one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s,Chinese traditional ink painting should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exhibition theme.This thesis mainly expounds the relevant exhibi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organized by the public aesthetic organization.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r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Why do the art exhibitions of public art galleries serve a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ublic promo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y did the related art exhibition choose Chinese traditional ink painting as the whole content of the exhibition? In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exhibition objects,why did people decide to take Pan Tianshou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 to plan a series of special exhibitions of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related Pan Tianshou commemorative exhibition,this thesis takes"National Bone-Pan Tianshou's 12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as an example to sort out the context of relevant cultural policies,and explore the role of museums and art galleries in public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Pan Tianshou's works in national culture.
參考書目
中文著作: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繪畫史》,臺北:石頭,2010年。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呂理政,《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
陸建松,《博物館展覽策劃:理念與實務》,上海:復旦大學,2016年。
徐中約、計秋楓,《中國近代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黃光男主編,《博物館新視覺》,北京:文化藝術,2011年。
雷夢水,《北京風俗雜詠續編》,北京:北京古籍,1987年。
蔡元培,高平叔編,《蔡元培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1980年。
廖仁義,《藝術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藝術家,2020年。
劉碧旭,《觀看的歷史轉型:歐洲藝術展覽的起源與演變》,臺北:藝術家,2020年。
蔣健飛,《中國民初畫家》,臺北:藝術家,1980年。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北京:中國書店,1988 年。
潘天壽,潘公凱編,《潘天壽談藝錄》,杭州:浙江人民美術,2011年。
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浙江:浙江人民美術,1986年。
潘天壽,潘公凱編,《潘天壽談藝錄》,浙江:浙江人民美術,1997年。
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1983年。
中文譯作:
Carrier, David 著,丁寧譯,《博物館懷疑論:公共美術館中的藝術展覽史》,南京:江蘇美術,2009年。
Duara, Prasenjit 著,王憲明等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南京:江蘇人民,2009年。
Fanon, F. O. 著,萬冰譯,《黑皮膚,白麵具》,北京:譯林,2005年。
Fukuyama, Francis 著,毛俊傑譯,《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5年。
Lawson, Brian 著,楊青娟譯,《空間的語言》,北京:中國建築工業,2003年。
Michel Foucault,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Paris: Gallimard French, 1993.
Roman, Gilbert 著,《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2010年。
Richard, Cassels 著,高新建譯,〈「博物館的學習風格」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7年第10期:37-43。
紮瓦茨卡婭著,高名潞譯,《外國學者論中國畫》,長沙:湖南美術,1986年。
中文期刊:
于洋,〈歷史進程與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現代美術〉,《中國文藝評論》,2021年第02期。
尹少淳,〈藝術教育:審美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光明日報》,2021年08月11版。
王朝聞,〈借古開今:紀念潘天壽先生誕辰100周年〉,《美術(3)》,1997年第03期。
仁濬,〈上海市博物館印象(附照片)〉,《京滬滬杭甬鐵路日刊》,1937年第1801期,21。
李純康,〈上海的博物館〉,《旅行雜誌》,1948年第07期。
杜俊東,〈參觀歷史博物館記(附圖照片)〉,《學生雜誌》,1926年第12期。
何青蓉,〈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2014年第02期。
宋向光,〈博物館定義與當代博物館的發展〉,《中國博物館》,2003年第04期。
宋向光,〈主題展內容構建及敘述策略〉,《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3期(2018)。
汪遵國,〈良渚文化「玉斂葬」述略〉,《文物》,1984年第02期。
東北文化社,《東北年鑒》,東北:東北印刷局,1931年。
林少雄,〈博物館的功能與藝術的觀念〉,《藝術百家》,2011年第04期。
林早,〈中國美術館:建築的空間與文化的經驗〉,《大學與美術館》,(2013.11)。
林早,〈美術館公共空間的意義〉,《美術觀察》, 2011年第02期。
金海鑫,〈博物館展示的生態設計研究〉,《藝術教育》,2015年第09期。
金鑫,〈公共美術館導視系統研究〉,《西部皮革》,2019年第41期。
范迪安,〈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藏品大展〉,《藝術評論》,2013年第08期。
俞允,〈中國美術博物館公共教育的新探索〉,《經營管理者》,2013年第26期。
徐偉,〈墓葬考古與美術史敘事——以<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為例〉,《藝術家》,2019年第02期。
徐賁,〈全球化、博物館和民族國家〉,《文藝研究》,2005年第05期。
高天民,〈紀念潘天壽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中國花鳥畫》,2009年第02期。
張錳,〈美術展覽館展示設計的視覺語言研究〉,《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年。
崔廣曉,〈民國時期第一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規模與形制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美術學報》,2009年。
傅振倫,〈中國博物館史略〉,《東方雜誌》,1945年第15期。
楊應時,〈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新探索〉,《東方藝術》,2011年第19期。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新青年》,1917年第03卷第06號。
潘天壽,〈談談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潘天壽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1986)。
潘公凱,〈潘天壽傳略〉,《潘天壽畫論》,河南:河南人民,1999年。
潘天壽,<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特點>,《美術》,1978年第06期。
劉鋒,〈美術博物館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反思〉,《美術文獻》,2019年第156期。
戴念慈,〈中國美術館設計介紹〉,《建築學報》,1962年第08期。
蘇瑤華,〈從城市文化規劃角度對藝術村群聚發展之行動研究:以臺北藝術進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龐麗娜,〈美術館導視規劃設計中交互導視系統的融入與表達〉,《藝海》,2019年第11期。
羅筠筠,〈新形勢下的美學探討──"美學與現代藝術"學術研討會綜述〉,《哲學動態》,1993第08期。
蘭維,〈文化認同:博物館核心價值研究〉,《中國博物館》,2013年。
西文文獻:
Smith, Anthony D. Nationalism: Theory, Ideology, Hist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1.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 London: Verso, 1991.
Cassels, Richard. Developing Museum Exhibitions for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 GEM, 1996.
Cassirer, Ernst. 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
Gurian, Elaine H. What is the Object of this Exercise? A Meandering Exploration of the Many Meanings of Objects in Museums, New York: The MIT Press, 1999.
Hooper-Greenhill, Eilean. Museum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Longworth, Norman. Lifelong Learning in Acti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Routledge, 2003.
Hamlish, Tamara. “Global Culture, Modern Heritage: Remembering the Chinese Imperial Collections.” in Museums and Memory, ed. by Susan A. Cran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137-158.
Hamlish, Tamara. “Preserving the Palace: Museums and the Making of Nationalism(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useum Anthropology, Hoboken: Wiley-Blackwell, 1995, pp. 20-30
Bennett, Tony.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1995.
Van Kraayenoord, C. E. and Paris, S.G., “Reading objects”, Perspectives on Object: Centered Learning in Museums,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2002.
網路資料:
中國美術報:https://mp.weixin.qq.com/s/DbnIocq9TPh9iLLj7kclgQ.查閱日期:2021年8月01日。
中國美術館展覽訊息資料:https://mp.weixin.qq.com/s/4ZnzS2Fhpsa4j7vAL_kErw.查閱日期:2021年8月01日。
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資訊:https://m.caa.edu.cn/gmrx/201712/10647.html.查閱日期:2021年8月01日。
中國美術館官網:http://www.namoc.org.查閱日期:2021年8月01日。
中國美術館官網:http://www.namoc.org/xwzx/xw/xinwen_2017/201705/t20170503_307938_mobile. htm.查閱日期:2021年8月01日。
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寶藏》欄目,『寶藏·現場』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同步線上直播地址:v.baidu.com/live/zjjy,《寶藏》系列專題參見:tv.baozang.com.查閱日期:2021年8月01日。
許江導覽影像、專家訪談紀錄參見潘天壽120周年大展高清大圖全集:https://mp.weixin.qq.com/s/FVP5vqyVwyqsZg25_rStRA.查閱日期:2021年8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