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十九世紀台灣第一代基督徒的改宗歷程及其社會處境與身份認同。論文企望分析十九世紀台灣基督徒改宗的社會脈絡,描述信徒改宗基督教前後所面臨的社會壓力,以及疑慮、惶恐、矛盾的心理;其次說明基督徒徘徊在文化、社會與族群之間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觀衝突,進而瞭解基督徒與親人、周遭的人際關係及社會處境,以說明基督徒在尋求「天路」與「人路」之間的迷惘心態及生活轉變與調適。
研究的對象是以往被忽略而處於無聲及邊緣的第一代基督徒。研究的主旨是要探討第一代信徒的生命歷程,說明個人或群體由不信到信的社會意涵,解釋社會對基督徒的態度及基督徒生命所呈現的意義,瞭解時代環境下信徒的遭遇與自處,由此建立起一個新視野的台灣基督徒生命史。
研究企望重新尋找台灣信徒的論述位置,凸顯第一代基督徒改宗的主體性及社會脈絡,強調除了瞭解傳教士與信徒的互動外,也應重視地方社會勢力與改宗的關係,更應注意信徒成員的社會結構與內部之間的互動。研究中將凸顯基督徒生命的主體意識,重視社會與基督徒的關係及基督徒日常生活的調適與轉變,強調基督徒改宗所面對的價值與人際衝突,呈現基督徒追求信仰與自我認同的意義。
本研究將修正以往以教派或傳教士為主軸的台灣基督教史,改以信徒為主體,擴充台灣基督教史的研究面向,觀察信徒的社會處境,而不是傳教士的社會貢獻,重視信徒的生命抉擇,而不是教會的宣教方式或內部組織。研究方式跳脫傳統教會史論述下,重視傳教士傳教的研究範式,而將焦點放在異文化跨界下的台灣社會脈絡中來思考,目的在重新思考傳教者與被傳教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呈現台灣第一代基督徒改宗的社會意義,解釋由異教徒到基督徒的「天路歷程」。
參引書目
一、史料、檔案
(一)中文、白話字
《台南府城教會報》,1893年1月至1905年12月。
《台南府教會報》,1892年1月至1893年12月。
《台南教會報》,1906年1月至1913年6月。
《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年6月至1891年12月。
《台灣教會公報》,1932年迄今。
《台灣教會報》,1913年7月至1932年7月。
《淡新檔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二至五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197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中國近代史史料叢刊,第一冊:中文檔案(1842-1871),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中國近代史史料叢刊,第六冊:英國議會文件選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
王明倫編,《反洋教書文揭帖選》,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6月。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法軍侵台檔》,第一至四冊,台灣文獻叢刊第192種,台北:台灣銀行,1964年3月。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籌辦夷務始末選輯》,第一至三冊,台灣文獻叢刊第203種,台北:台灣銀行,1964年9月。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籌辦夷務始末選輯補編》,台灣文獻叢刊第236種,台北:台灣銀行,1967年9月。
吳盛德、陳增輝編,《教案史料編目》,北平:燕京大學宗教學院,1941年1月。
汪乃文、吳振乾編,《一五0年來吳葛親族》,屏東:家族自印本,1990年。
沈景鴻等編,《清宮月摺檔台灣史料》,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高昭義編著,《台南高長家族族譜》,台南:編者家族自印,1996年11月。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編,《淡新檔案》,第一編 行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95年9月。
曾振名、童元昭主編,《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2000年9月。
程宗裕編,《教案奏議彙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70年。
潘稀祺,《潘睦派下潘氏族譜》,台中:潘啟南派下家族,1996年2月。
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2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Fernandez, Pablo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台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年5月。
(二)英文
Campbell, Willia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London: Kegan Paul, 1903.
Campbell, William. Handbook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in South Formosa. Hastings: F. J. Parsons, LTD. 1910. Reprint. 《台南教士會議事錄》,台南:教會公報社,2004年1月。
Fernandez, Pablo. One Hundred Years of Dominican Apostolate in Formosa (1859-1958). Philippines: University of Sto. Tomas, 1959. Reprint.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ed, 1994.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Archives. 台北:台灣神學院藏。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Foreign Missions Archives, 1847-1950.(PCEFMA)中壢: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藏。
The Presbyterian Messenger. 台南:長榮中學校史館藏。
張秀蓉編,《A Chronology of 19th Century Writings on Formosa》,台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8年5月。
二、教會出版品
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編,《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設教120週年紀念特刊》,台北: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1997年6月。
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編,《天主教在台灣現況之研究》,台北:天主教中國主教團傳教委員會,1887年5月。
台南長老大會,《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七十週年紀念寫真帖》,台南:國清寫真館,1935年9月。
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委員會編,陳宏文譯,《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3月。
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憲法部,《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憲法:規則:典禮》,台北: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憲法部,1934年2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典禮》,台南:新樓聚珍堂,1919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65年6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鯉魚潭教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鯉魚潭(內社)教會設教一百三十週年紀念特刊》,苗栗:鯉魚潭基督長老教會,2002年。
何希仁譯,《闢邪歸正》,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33年10月。
兵珣玲等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左鎮教會設教一二0週年紀念特刊》,台南:左鎮基督長老教會,1990年10月。
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長執會,《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五十週年紀念冊》,台北: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1985年12月。
阮宗興編,《安平追想曲:安平基督長老教會設教百週年紀念》,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安平教會,1998年2月。
阮宗興編輯,《員林街記事:員林基督長老教會設教百週年紀念冊》,員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員林教會,1999年5月。
卓邦宏總編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紀念醫院創設100週年紀念册》,台北:馬偕紀念醫院,1980年12月。
林俊睿、陳尹中編,《1887-1987百年史:台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台南:台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出版年不詳。
徐謙信編著,《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譜》,台北: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歷史部,1955年8月。
徐謙信編著,《台灣北部教會暨神學院簡史》,台北:台灣神學院出版部,1972年3月。
馬偕紀念醫院編,《馬偕紀念醫院建院120週年特刊》,台北:馬偕紀念醫院,2000年。
陳乙山編,曹新銘重訂,《闢邪歸正》,香港:浸信會出版部,1957年5月。
郭和烈編著,《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簡史》,台北: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事務所,1952年2月。
陳俊宏編,《長春源流—李春生與一八六五年以來的台灣》,台北:南海圖書文具公司,1990年1月。
陳清義,《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台北: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局,1923年7月。
陳清義譯,《基督教問答》,基隆:昭明社圖書部,1919年1月。
黃六點主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大觀—北部設教百週年紀念刊》,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72年。
黃武東、徐謙信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台南:人光出版社,1995年5月。
黃武東、徐謙信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第二部‧日據時代編》,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62年2月。
黃茂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九十年史(1865-1955)》,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1988年。
黃茂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迪階‧觀音山教會早期五十年史(1877-1927):英國長老教會東部宣教》,花蓮:觀音山教會,1991年。
黃茂卿等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設教壹佰貳拾年史》,台南: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1985年5月。
楊士養,《南台教會史》,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53年10月。
滬尾江河編輯委員會,《滬尾江河—淡水教會設教120週年紀念冊》,台北:淡水基督長老教會,1992年10月。
聚珍堂編,《廟祝問答》,台南:聚珍堂,1914年。
趙令級編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中部宣教一三0年史暨台中中會設教七0年特刊》,台中: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中中會,2003年1月。
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輯小組,《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8年2月。
潘稀祺,《新樓情‧舊相簿:全台第一間西醫病院、歷史腳跡》,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樓醫院,1998年8月。
鄭建坤編著,《新竹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簡史》,新竹:新竹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57年11月。
鄭連德、吳清鎰、徐謙信、鄭連明編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九十週年簡史》,台北:慶祝設教九十週年歷史組,1962年。
ダンカン、マクロ-ド編,《長老會的歷史》,台南:新樓書房,1927年11月。
三、自傳、回憶錄、日記、遊記、時人著作、訪問記錄
(一)中文、白話字
天下第一傷心人,《辟邪紀實》,同治辛未季夏重刻本。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雜詠合刻》,台灣文獻叢刊第28種,台北:台灣銀行,1958年。
吳子光,《一肚皮集》(五),台灣先賢詩文彙刊第三輯,台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6月。
吳功德,《戴施兩案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47種,台北:台灣銀行,1959年6月。
李明輝、黃俊傑、黎漢基編,《李春生著作集》,第一冊至第五冊,台北:南天書局,2004年8月。
杜英助,〈台灣教會頭一位傳道人高長家族舉行親睦大會慶祝高侯清蓮八秩壽辰〉,《瀛光月刊》,244期(1969年8月),頁13-15。
李嘉嵩,《100年來》,台南:人光出版社,1979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第二冊,台灣文獻叢刊第92種,台北:台灣銀行,1961年1月。
唐贊袞,《台陽見聞錄》第一冊,台灣文獻叢刊第30種,台北:台灣銀行,1958年11月。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路》,台北:望春風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5月。
偕萬來口述,楊功明訪問,李忠賢記錄,〈偕萬來先生自述〉,《宜蘭文獻》,第6期(1993年11月),頁27-38。
張文義整理記錄,《回首來時路—陳五福醫師回憶錄》,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8月。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訪談,賴永祥、鄭麗榕、吳美慧、蔡說麗紀錄,《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年8月。
郭朝成,《傳道行程》,上冊、下冊,郭朝成子女自印,2006年7月。
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6年12月。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台灣長老教會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1988年9月。
畸 雲,〈史遺—名醫神技〉,《三六九小報》,1921年3月9日,第54號,2版。
劉克襄譯著,《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台灣東海岸的旅行》,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5月。
劉克襄譯著,《福爾摩沙大旅行》,台北:玉山社,1999年10月。
劉克襄譯著,《橫越福爾摩沙—外國人在台灣的探險與旅行》,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年10月。
蔡青筠,《戴案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206種,台北:台灣銀行,1964年11月。
Band, Edward著,詹正義譯,《巴克禮博士與台灣》,台北:長青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2月。
Bunyan, John著,林以恆譯,《天路歷程》,台北:主流出版公司,2007年10月。
Bunyan, John著,橄欖翻譯小組翻譯,《本仁約翰的信仰生活》,台北: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2000年8月。
Davidson, James W.著,蔡啟恆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二冊,台灣研究叢刊第107種,台北:台灣銀行,1972年4月。
Dodd, John著,陳政三譯,《北台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台北:原民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7月。
Garnot. E.著,黎烈文譯,《法軍侵台始末》,台灣研究叢刊第73種,台北:台灣銀行,1950年10月。
Imbault-Huart, Camille著,黎烈文譯,《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灣研究叢刊第56種,台北:台灣銀行,1958年3月。
Jean, L.著,鄭德順譯《孤拔元帥的小水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彎史研究所籌備處,2004年5月。
Keith, Marian著,蔡岱安譯,《黑鬚番》,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9月。
Mackay, George Leslie著,周學普譯,《台灣六記》,台北:台灣銀行,1960年1月。
Mackay, George Leslie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記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5月。
Mackay, George Leslie著,林耀南譯,《台灣遙寄》,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3月。
Mackay, George Leslie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台南:人光出版社,1996年7月。
Moody,Campbell N.《梅監務作品集》,台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6年2月。
Pickering, W. A.著,吳明遠譯,《老台灣》,台灣研究叢刊第6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1月。
Pickering, W. A.著,陳逸君譯,《發現老台灣》,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年8月。
Pickering, W. A.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台北:原民文化,1999年1月。
Swinhoe, Robert,〈一八五八年台灣紀行〉,《台灣銀行季刊》,第18卷3期(1967年9月),頁247-256。(原文發表於1858年7月20日,皇家亞洲協會)
(二)英文
Band, Edward. Barclay of Formosa. Tokyo: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36.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2.
Band, Edward. Working His Purpose Out: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1947. London: Publishing Offic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1947.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2.
Barclay, Thomas,《巴克禮作品集》,台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5年5月。
Barclay, Thomas. “From Formosa,”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vol.19 (1888), pp. 535-536.
Boehm, Lise. Formosa: A Tale of the French Blockade of 1884-1885 A China Coast Tale.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Limited,1906.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2.
Campbell, William 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 vol.Ⅰ-Ⅱ. London: Trubner & Co., 1889.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2.
Campbell, William Sketches From Formosa. London: Marshall,1915.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2.
Dodd, John. 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5. Hong Kong: Daily press office, 1888.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2.
Johnston, Jas. China and Formosa: The Story of The Mission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1897.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2.
Mackay, George Leslie. J. A. Macdonald ed.,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895.
MacLeod, Duncan. The Island beautiful: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 Toronto: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Confederation Life Building, 1923.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2.
Moody, Campbell N. The Heathen Heart: Account of the Reception of the Gospel Among the Chinese of Formosa. Edinburgh and London: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 1907.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3.
Moody, Campbell N. The King’s Guests: Strange Formosa Fellowship. London: H. R. Allenson, 1932.
Moody, Campbell N. The Mind of The Early Converts.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20.
Moody, Campbell N. The Saints of Formosa: Life and Worship in a Chinese Church. Edinburgh and London: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 1912.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1.
Morrison, James G. “A Description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 vol.4 (1877), pp. 260-266, 293-296, 319-322.
Pickering, W. A. 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 London: Hurst and Blackett, 1898. Reprint. Taipei: Ch'eng-wen, 1972.
Ritchie, Hugh. “Formosa and the Gospel,” British Foreign Evangelical Review, vol.26 (1877), pp. 329-349.
(三)日文
細川瀏,《小鱗回顧錄》,台南州嘉義郡:加土印刷所,1927年6月。
四、調查報告
(一)中文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宜蘭方面平埔蕃的實地調查(三之二)〉,《宜蘭文獻雜誌》,第7期(1994年1月),頁78-98。
清水純著,吳得智譯,〈在新年出現的族群—哆囉布安(TuRbuan)族認同之殘存與顯現〉,《台灣文獻》,第58卷4期(2007年12月),頁347。
陳奇祿等著,《日月潭邵族調察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考古人類學系,1958年1月。
陳柔森主編,《重塑台灣平埔族圖像: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台北:原民文化,1999年1月。
衛惠林,《埔里巴宰七社志》,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1年。
謝國斌,〈西拉雅新港社舊址平埔族現況之調查〉,《台灣風物》,第58卷2期(2008年6月),頁45-68。
(二)日文
清水純,《クヴァラン族:变わりゆく台湾平地の人々》,京都:アカデミア出版会,1992年1月。
國分直一,〈平埔族聚落を訪ねて—新市庄新店採訪記〉,《民俗台灣》,第1卷6號(1941年12月),頁48-52。
五、專書
(一)中文
井川直衛編,邱信典譯,《巴克禮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出版社,1997年11月。
王成勉,《教會、文化與國家:對基督教史研究的思索與案例》,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7月。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7年6月。
古偉瀛,《台灣天主教史研究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4月。
古偉瀛編,《東西交流史的新局:以基督宗教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
台灣教會公報週刊編,《台灣古早教會巡禮》,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1月。
江玉玲,《聖詩歌:台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歷史溯源》,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江傳德編纂,《天主教在台灣》,台南:聞道出版社,2008年4月。
吳 飛,《麥芒上的聖言—一個鄉村天主教群體中的信仰生活》,香港:道風書社,2001年。
吳梓明、吳小新主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第一屆國際年青學者研究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3年。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 年 07 月。
吳學明,《近代長老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8月。
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台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南:人光出版社,2003年11月。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香出版社,1992年12月。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5年8月。
呂實強,《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反基督教問題論文選集》,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年7月。
宋文薰等,《探險家在台灣》,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8年9月。
李金強,《聖道東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之研究》,台北:宇宙光,200 6年7月。
李政隆,《台灣基督教史》,台北:天恩出版社,2001年4月。
李時岳,《反洋教運動》,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9月。
李智仁,《台灣的基督教會與祖先崇拜》,台南:人光出版社,1995年3月。
邢福增、梁家麟,《中國祭祖問題》,香港:建道神學院,2002年5月。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3月。
卓新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求同與存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7年3月。
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
周寧,《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上、下),北京:北京大學,2006年12月。
林文慧,《清季福建教案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4月。
林本炫編譯,《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11月。
林昌華,《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林治平主編,《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8年6月。
林治平主編,《基督教與台灣》,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6年8月。
林治平主編,《從險學到顯學:二00一年海峽兩岸三地教會史研究現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2年5月。
林金水,《台灣基督教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7月。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1月。
邱明忠,《從樹頭公談到十字架—基督教與台灣民間宗教的比較》,台南:人光出版社,1994年3月。
洪伯祺,《宣教學者梅監務》,台南:人光出版社,2005年6月。
徐惠隆,《蘭陽的歷史與風土》,台北:台原出版社,1992年10月。
涂叔君,《南瀛教會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4年12月。
秦家懿、孔思漢著,吳華譯,《中國宗教與基督教》,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7月。
秦家懿著,吳有能、吳華譯,《儒與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2月。
高燦榮,《淡水馬偕系列建築的地方風格》,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張妙娟,《開啟心眼:《台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台南:人光出版社,2005年8月。
張瑞雄,《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台北:望春風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6月。
張瓊慧主編,《愛在台灣馬偕博士影像紀念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01年12月。
曹永洋,《寧毀不銹—馬偕博士的故事》,台北:文經社,2001年5月。
許功明主編,《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沈寂百年的海外遺珍》,台北:順益台彎原住民博物館,2001年5月。
許地山著,楊牧編,《許地山小說選》,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7月。
許烺光,《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7月。
許惠芳,《皈依的過程:理論與個案分析》,台北:輔仁大學,1994年12月。
陳宏文,《馬偕博士在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部,2000年9月。
陳俊宏,《李春生的思想與日本觀感》,台北:南天書局,2002年1月。
陳俊宏,《重新發現馬偕傳》,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11月。
陳秋坤,《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12月。
陳梅卿,《宜蘭縣基督教傳教史》,宜蘭:宜蘭縣政府,2000年1月。
陳梅卿,《高雄縣基督教傳教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年4月。
陳清水,《基督教對當前臺灣祖先崇拜之探討》,台北:基督教橄欖基金會,1985年8月。
陳銀崑,《清季民教衝突的量化分析(一八六0~一八九九)》,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9月。
傅大為,《亞細亞的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出版社,2005年3月。
曾仰如,《宗教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11月。
黃克先,《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台北:稻香出版社,2007年8月。
黃伯和,《基督徒身份的塑造:福音與文化觀點的基督教教義發展史》,台南:教會公報社,1997年9月。
黃伯和等著,《基督徒與祭祖》,台北:雅歌出版社,1994年11月。
楊士養編著,《信仰偉人列傳》,台南:人光出版社,1995年1月。
楊克勤,《祭祖迷思:修辭與跨文化詮釋的回應》,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8年7月。
楊森富,《台南縣平埔地名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3年1月。
葉振輝,《清季台灣開埠之研究》,台北:標準書局,1985年5月。
董顯光,《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台北:聖屋社,1970年9月再版)。
趙樹好,《教案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7月。
劉小楓主編,《道與言:華夏文化與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2月。
劉克襄,《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台灣》,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3月。
潘稀祺,《台灣盲人教育之父—甘為霖博士傳》,台南:人光出版社,2004年6月。
潘稀祺,《為愛航向福爾摩沙—巴克禮博士傳》,台南:人光出版社,2003年6月。
蔡蔚群,《教案:清季台灣的傳教與外交》,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9月。
鄭仰恩,《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南:人光出版社,2005年6月。
鄭仰恩,《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台南:人光出版社,2001年9月。
鄭仰恩,《宣教心‧台灣情—馬偕小傳》,台南:人光出版社,2001年2月。
黎志添,《宗教研究與詮釋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賴永祥,《台灣史研究—初集》,台北:撰者自編,1970年。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0年4月。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二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2年9月。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三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5年8月。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五輯,台南:人光出版社,2000年1月。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四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8年2月。
賴永祥、卜新賢、張美惠纂修,《台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外事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60年6月。
賴品超、李景雄編,《耶儒對話新里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1年。
瞿海源,《宗教與社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年12月。
蘇 萍,《謠言與近代教案》,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12月。
Aalsvoort, Lambert van der著,林金源譯,《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台北:經典雜誌,2002年8月。
Argyle, Michael著,陸洛譯,《日常生活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9月。
Buchanan, Mark著,葉偉文譯,《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7年6月。
Canetti, Elias著,黃漢青、陳衛平譯,《群眾與權力》,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7月。
Corbrn, Alain著,王斌譯,《大地的鐘聲—19世紀法國鄉村的音響狀況與感官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Geertz, Clifford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2007年1月。
Girard, Rene著,馮壽農譯,《替罪羊》,台北:臉譜出版,2004年9月。
Hoffer, Eric著,梁永安譯,《狂熱份子》,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10月。
James, William著,蔡佳怡、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11月。
Kapferer, Jean Noel著,鄭若麟、邊芹譯,《謠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5月。
Kuhn, Philip著,陳兼、劉昶譯,《叫魂—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台北;時英出版,2000年2月。
Riesman, David著, 蔡源煌譯,《寂寞的群眾》,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74年4月。
Starbuck, Edwin Diller著,楊宜音譯,《宗教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5月。
Stark, Rodney, and Roger Fink著,楊鳳崗譯,《信仰的法則:解釋宗教之人的方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Stark, Rodney,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著,高師寧、張曉梅、劉殿利譯,《宗教的未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Tillich, Paul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8月。
Walker, Willston著,謝受靈、趙毅之譯,《基督教會史》,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8年3月。
Weber, Max著,于曉、陳維綱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頁58-69。
Zetzsche, Jost Oliver著,蔡錦圖譯,《和合本與中文聖經翻譯》,香港:國際聖經協會,2002年4月。
Zheng, Chantal著,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1999年6月。
Zheng, Chantal著,鄭順德譯,《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與台灣原住民的接觸1865-1940》,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004年3月。
(二)英文
Alenius, Kari. Olavik falt and Seija Jalagin ed., Looking at the Other Historical Study of Imag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ulu: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Oulu, 2002.
Alukka, George. Mission and Religious Conversion: According to Joseph Schmidlin and Jacob Kavunkal. Roma: Pontifical Urbaniana University, 2005.
Barnett, Suzanne Wilson, and John King Fairbank eds., Christianity in China: 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y Writings. Cambridge: Committee on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1985.
Bolton, Robert J. Treasure Island: Church Growth Among Taiwan's Urban Minnan Chinese. 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 1976.
Branner, John Ky. Chinese Leadership Patter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astoral Ministry among Taiwan’s Urban Masses. Ann Arbor, Michigan: UMI, 1983.
Caldarola, Carlo. ed., Religions and Societies: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82.
Carrington, George Williams. Foreigners in Formosa, 1841-1874.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 1978.
Coleman, James S., and Thomas J. Fararo e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dvocacy and Critique.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992.
Conn, Walter E. ed., Conversion,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Alba House, 1978.
Covell, Ralph R. Pentecost of the Hills in Taiwan: The Christian Faith among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 Pasadena: Hope publishing house, 1998.
Gibbon, Edward.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An Abridgemen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60.
Haar, Barend J. Ter. 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Leiden: Brill, 2006.
Hammond, Phillip E. ed., The Sacred in a Secular Age: Toward Revision i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5.
Kuper, Adam. ed., The Social Anthropology of Radcliffe-Brow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7.
Latourette, Kenneth S.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 1929.
Leone, Massimo. Religious Conversion and Identity: The Semiotic Analysis of Texts. London: Routledge, 2004.
Lofland, John. Doomsday Cult: A Study of Conversion, Proselytiz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Faith. New York: Irvington Publishers, Inc., 1977.
Luckmann, Thomas. The Invisible Religion: The Problem of Religion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Macmillan, 1967.
Mackerras, Colin. Wesernt Images of China.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McLellan, David. ed., Karl Marx: Selected Writing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Newton, Malony H., and Samuel Southard eds., Handbook of Religious Conversion. Birmingham: 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 1992.
Olson, Mancur.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Rambo, Lewis R.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Convers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Rubinstein, Murray A. The Protestant Community on Modern Taiwan: Mission, Seminary, and Church. Armonk, NY: M.E. Sharpe Inc., 1991.
Sanders, Jack T. Charisma, Converts, Competitors: Societal and Sociological Factors in the Success of Early Christianity. London: SCM Press, 2000.
Stark, Rodney, and Roger Finke, Acts of Faith: Explaining the Human Side of Relig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Stark, Rodney,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 A Theory of Religion. New York: Peter Lang, 1987.
Stark, Rodney.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A Sociologist Reconsiders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Stinchcombe, Arthur L. Theoretical Methods in Social Hist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
Ullman, Chana. The Transformed Self: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us Conversion.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9.
Veer, Peter van der. ed., Conversion to Modernities: The Glob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Vrijhof, Pieter Hendrik., and Jacques Waardenburg eds., Official and Popular Religion: Analysis of a Theme for Religious Studies. 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 1979.
Walls, Andrew F. The Cross-Cultural Process in Christian History: Studies in the Transmission and Appropriation of Faith. Maryknoll, New York: Orbis Books, 2002.
Walls, Andrew F.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in Christian History: Studi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Faith. Maryknoll, New York: Orbis Books, 1996.
Ward, Graham.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ligious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Young, Lawrence A. e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Religion: Summary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三)日文
佐伯好郎,《清朝基督教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49年3月。
台南州共榮會編,《ウイリアム‧キヤンベル博士と台灣》,台南:台灣日日新報社台南支局,1931年12月。
大國督,《台湾カトリツク小史》,台北:杉田書店,1941年。
陳瓊琚,《マッカイ博士略傳》,淡水:淡水學園,1939年4月。
牧尾哲,《台灣基督教傳道史》,台北:釘本印刷所,1932年12月。
里井彥七郎《近代中國における民眾運動とその思想》,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年6月。
齋籐勇編,《マッカイ博士の業蹟》,淡水:淡水學園,1939年5月。
六、期刊、論文
(一)中文
方 豪,〈台灣的天主教〉,收入林熊祥等著,《台灣文化論集(三)》,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8月,頁463-472。
方 豪,〈台灣的新教〉,收入林熊祥等著,《台灣文化論集(三)》,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8月,頁457-462。
王成勉,〈台灣基督教史料之研究〉,收入林治平主編,《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傳播中心,1998年6月,頁237-272。
王成勉,〈台灣基督教與漢學研究—回顧與展望〉,收入魏思齊編,《有關中國學術性的對話:以《華裔學誌》為例》,台北:輔仁大學,2004年7月,頁272-287。
王政文,〈評介《台灣基督教史》〉,《史耘》,第10期(2004年9月),頁109-120。
王貞文,〈賴永祥的《教會史話》〉,《神學與教會》,第30卷2期(200年6月),頁516-521。
王晴佳,〈解構與重建—近二十年來台灣歷史意識變化的主要趨勢〉,《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4期(2006年11月),頁13-32。
古偉瀛,〈十九世紀台灣天主教(1859-1895)—策略與發展〉,《台大歷史學報》,第22期(1998年12月),頁91-124。
江天健,〈清代竹塹地區基督教發展之研究〉,《社會科教育學報》,第5期(2002年6月),頁59-89。
何桂春,〈近十年來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綜述〉,《世界宗教研究》,第46期(1991年12月),頁115-126。
吳中杰,〈杜君英庄—一個屏東平原上消失的大聚落〉,《台灣人文》,第3號(1998年),頁117-138。
吳文雄,〈馬偕研究與史料介紹〉,收入張瓊慧主編,《愛在台灣:馬偕博士影像紀念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01年12月,頁13-29。
吳學明,〈《台灣府城教會報》及其史料價值〉,地方文獻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主辦,2002年10月16-18日,頁1-15。
吳學明,〈日治時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林治平主編,《台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傳播中心,1998年6月,頁213-236。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入台初期的一個文化面相—「靠番仔勢」〉,《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期(1999年12月),頁1-30。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三自運動(1865-1945)〉,《台北文獻》,直字第121期(1997年9月),頁83-153。
吳學明,〈基督長老教會在南台灣的傳教與擴展(1865-1945)〉,《史匯》,第7期(2003年9月),頁1-26。
吳學明,〈終戰前台南「長老教中學」的歷史考察〉,《南師學報:人文與社會類》,第38卷1期(2004年4月),頁1-24。
呂實強,〈同順年間英商寶順行租屋案〉,《台灣文獻》,第19卷3期(1968年9月),頁25-29。
呂實強,〈周漢反教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年6月)頁417-462。
呂實強,〈偕叡理牧師在艋舺初創教堂的經過〉,《台灣文獻》,第19卷1期(1968年3月),頁62-69。
呂實強,〈清光緒二年淡水廳三重埔教案〉,《台灣文獻》,第18卷3期(1967年9月),頁89-80。
呂實強,〈總理衙門檔案中有關台灣之史料〉,《台灣人文》,創刊號(1977年10月),頁51-58。
李若文,〈晚清教案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第二冊,台北:國史館,1998年12月,頁1485-1528。
李貞德,〈從師母到女宣—孫裡連在戰後台灣的醫療經驗〉,《新史學》,第16卷2期(2005年6月),頁95-151。
李雪濤,〈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佛教(上)〉,《普門學報》,第21期(2004年5月),頁27-70。
李雪濤,〈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佛教(下)〉,《普門學報》,第22期(2004年7月),頁83-114。
李湘敏,〈清末台灣教案述略〉,《台灣研究集刊》,1999年第4期(1999年),頁75-82。
李 穎,〈試析清季台灣教案中官紳民的反教原因及其關係〉,2001年第3期(2001年),頁133-138。
李騰嶽,〈馬偕牧師在北部台灣醫療界之事蹟〉,《文獻專刊》,第2卷3、4期(1951年11月),頁27-31。
邢福增,〈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趨向—以美國及台灣地區為例〉,《國際漢學》,第12期(2005年4月),頁200-222。
周宗賢,〈淡水學研究—馬偕‧禮拜堂‧偕醫館〉,《淡江史學》,第16期(2005年12月),頁169-197。
周宗賢,〈清末基督教宣教師對台灣醫療的貢獻〉,《台灣文獻》,第35卷3期(1984年09月),頁1-10。
林本炫,〈改信過程中的信念轉換媒介與自我說服〉,收入林美容主編,《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6月,頁547-581。
林本炫,〈社會網絡在個人宗教信仰變遷中的作用〉,《思與言》,第37卷2期(1999年6月),頁173-208。
林志秋,〈漢化平埔族村落的神聖空間—以台南縣東山鄉吉貝耍聚落為例〉,《台灣人文》,第3號(1998年),頁87-116。
林昌華,〈「焚而不燬」—清法戰爭時期的馬偕牧師與「耶穌聖教」〉,《台灣風物》,第55卷3期(2005年9月),頁43-80。
林昌華,〈甘為霖牧師—十七世紀台灣教會史研究者〉,《台灣風物》,第54卷1期(2004年3月),頁167-182。
林金水,〈台灣基督教史述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2003年),頁7-14。
林柏燕,〈從淡新檔案看紅毛港、大湖口教堂〉,《新竹文獻》,第17期(2005年4月),頁90-100。
林美容,〈由地理與年籤來看台灣漢人村庄的命運共同體〉,《台灣風物》,第38卷4期(1988年12月),頁123-143。
林清財,〈從歌謠看西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6月,頁475-498。
林淳義編寫,莊德璋整理,〈劉俊臣牧師—第一代的台灣人牧師〉,《新使者》,第55期(1999年12月),頁34-36。
林綺慧,〈基督教在台灣的社會工作—甲午戰爭前夕〉,《台灣人文》,第7期(2002年12月),頁223-244。
林鴻信,〈馬偕神學思想初探〉,《台灣神學論刊》,第20期(1998年),頁63-74。
林鴻信,〈從《台灣遙寄》看馬偕〉,《台灣神學論刊》,第23期(2001年),頁31-46。
邱麗娟,〈清末台灣南北基督長老教會傳教事業的比較研究(1865-1895)〉,《台南師院學報》,第29期(1996年),頁99-120。
查時傑,〈台灣基督教會史研究(1895-1994)—以荷治台灣時期為例〉,收入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12月,頁215-255。
查時傑,〈光復初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個家族—以台南高長家族之發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8期(1994年12月),頁157-178。
查時傑,〈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個大家族—屏東吳葛家族之發展〉,收入周宗賢主編,《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拓墾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5年8月,頁109-123。
洪秀桂,〈南投巴宰海人的宗教信仰〉,《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2期(1973年6月),頁445-509。
洪惟仁,〈杜嘉德《英廈大辭典》及麥都斯以來基督新教的閩南語研究(1831-1837)〉,《台灣風物》,第41卷2期(1991年2月),頁206-190。
翁佳音,〈府城教會報所見日本領台前後歷史像〉,《台灣風物》,第41卷3期(1991年10月),頁83-100。
翁佳音,〈室藏《台灣府城教會報》介紹〉,《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7期(1990年12月),頁47-49。
翁偉志,〈對清代基督教在台灣原住民中傳播的原因探析〉,《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1期(20001年3月),頁40-44。
翁麗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育工作〉,《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1卷4期(1995年6月),頁72-88。
張文義,〈人道主義者陳五福醫生(1918-1997)生平論述〉,收入廖英杰主編,《「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0年08月,頁347-378。
張妙娟,〈《台灣府城教會報》女學教育史料選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2003年12月),頁261-274。
張妙娟,〈《台灣府城教會報》標題目錄(1885-1895)〉,《台灣神學論刊》,第25期(2003年),頁245-277。
張妙娟,〈出凡入聖—清季台灣南部長老會的傳道師養成教育〉,《台灣文獻》,第55卷2期(2004年6月),頁151-174。
張妙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以近二十年來學位論文為中心〉,《史耘》,第6期(2000年9月),頁133-150。
張妙娟,〈從《台灣府城教會報》看晚清台灣長老教會的白話字教育〉,收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回顧老台灣、展望新故鄉—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0年9月,頁165-194。
張屏生,〈馬偕《中西字典》的音系及其相關問題清〉,《文與哲》,第5期(2004年12月),頁418-512。
張 珣,〈人類學與歷史學宗教研究的對話〉,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週年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2000年12月,頁401-424。
張 珣,〈百年來台灣漢人宗教研究的人類學回顧〉,收入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12月,頁215-255。
張 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8期(2002年6月),頁78-111。
康鈺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博碩士論文研究趨勢之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37卷2期(1999年6月),頁155。
莊吉發,〈信仰與生活—從現藏檔案資料看清代台灣的民間信仰〉,《台灣文獻》,第51卷3期(2000年9月),頁123-137。
莊吉發,〈清代台灣基督教的教堂分布及其活動〉,《台灣文獻》,第52卷4期(2001年12月),頁41-63。
莊勝全,〈清康熙朝台灣印象的轉變—以四位親歷者的觀察為例〉,《台灣風物》,第56卷3期(2006年9月),頁27-59。
莊雅仲,〈再現、改宗與殖民抗爭—十七世紀荷蘭統治下台灣的殖民主義與傳教工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5期(1993年11月),頁131-166。
莊雅仲,〈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第4卷3期(1993年9月),頁59-79。
許達然,〈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台灣文獻》,第51卷2期(2000年6月),頁57-133。
許達然,〈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變遷〉,第九屆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東海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合辦,2005年11月25-26日,頁1-58。
連玲玲,〈典範抑或危機?「日常生活史在中國近代史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第17卷4期(2006年12月),頁255-282。
陳方中,〈台灣地區有關中國及天主教史研究的史料與研究發展〉,收入兩岸資訊社會的史學與應用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兩岸資訊社會的史學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銘傳大學通識中心,2001年7月,頁305-326。
陳壬癸,〈馬偕博士與台灣〉,《台灣文獻》,第33卷2期(1982年6月),頁111-119。
陳志榮,〈噶瑪蘭人的宗教變遷〉,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6月,頁77-98。
陳俊宏,〈馬偕北台宣教源流軼事考〉,《台北文獻》,直字124期(1998年6月),頁207-229。
陳俊宏,〈譯介《海外建造家—紀念台灣的吳威廉》〉,《台北文獻》,直字160期(2007年6月),頁147-187。
陳政三,〈1870年代的台灣之旅〉,《歷史月刊》,第223期(2006年8月),頁33-35。
陳政三,〈台灣南北走一回—英商柯樂養病之旅〉,《歷史月刊》,第223期(2006年8月),頁36-46。
陳政三,〈布洛克台灣中部內山行〉,《歷史月刊》,第223期(2006年8月),頁56-63。
陳政三,〈眉原眉溪社探險行—甘為霖二訪泰雅族〉,《歷史月刊》,第223期(2006年8月),頁47-55。
陳政三,〈悠遊晚清動物世界的鳥人郇和〉,《台灣博物季刊》,第26卷4期(2007年12月),頁6-19。
陳政三,〈遇見平埔族—豪士闖台灣(之一)〉,《歷史月刊》,第223期(2006年8月),頁64-73。
陳偉智,〈族群、宗教與歷史—馬偕牧師的宜蘭傳教與噶瑪蘭人的族群論述〉,《宜蘭文獻》,第33期(1998年5月),頁43-72。
陳梅卿,〈馬偕牧師及其家族在台的生涯〉,《歷史月刊》,第160期(2001年5月),頁89-99。
陳梅卿,〈清末加拿大長老教會的漢族信徒〉,《台灣風物》,第41卷2期(1991年6月),頁33-55。
陳梅卿,〈清末台灣英國長老教會的漢族信徒〉,《東方宗教研究》,新3期(1993年10月),頁203-225。
陳梅卿,〈清末英國長老教會在台之教區〉,《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2期(1992年3月),頁51-55。
陳梅卿,〈清末英國長老教會在台之教區〉,《台灣史料研究》,第6號(1995年8月),頁53-68。
陳祥水,〈「公媽牌」的祭祀—承繼財富與祖先地位之確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年),頁141-164。
陳慧宏,〈「文化相遇的方法論」—評析中歐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視野〉,《台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年12月),頁239-278。
陳慕真,〈台語白話字書寫中ê 現代醫療衛生—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分析對象〉,中山醫學大學第一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高雄: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主辦,2006年4月29日-30日,頁1-33。
傅朝卿,〈從府城到世界的建築與城市觀察:(三十一)基督教堂篇〉,《鄉城生活雜誌》,第46期(1997年11月),頁31-40。
彭煥勝,〈馬偕在淡水的教育事業,1872-1901〉,《彰化師大教育學報》,第5輯(2003年12月),頁1-32。
游建西,〈紳士與苗民對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態度〉,《二十一世紀》,第78期(2003年8月),頁101-109。
程 歗、張 鳴,〈晚清鄉村社會的洋教觀—對教案的一種文化心理解釋〉,《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1995年),頁108-116。
黃一農,〈新發現的楊光先《不得已》一書康熙間刻本〉,《書目季刊》,第27卷第2期(1993年9月),頁3-13。
馮 用,〈大稻埕洋教案〉,《台北文物》,第8卷3期(1959年10月),頁40-42。
黃德銘,〈台灣南部基督教長老教會組織發展之研究—以南部大會為中心(1896-1930)〉,《南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第39卷1期(2005年4月),頁135-151。
楊士養、龔森書、杜英助,〈台南神學院九十年院史〉,《神學與教會》,第6卷3、4期(1967年5月),頁3-64。
楊士養著,吳新榮譯,〈南部台灣基督教會史略〉,《南瀛文獻》,第2卷3、4期(1955年6月),頁9-22。
楊士養著,雷一鳴譯,〈清末宣教台灣之英人〉,《台灣文獻》,第7卷3-4合期(1956年12月),頁79-88。(譯自楊士養《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
楊嘉欽,〈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期(2006年12月),頁38-51。
楊劍龍,〈中國基督徒的複雜心態」—論許地山的《玉官》〉,《二十一世紀》,第92期(2005年12月),106-115。
楊慶堃著,段昌國譯,〈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收入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11月),頁319-347。
葛兆光,〈中國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顧〉,《二十一世紀》,第51期(1999年2月),頁41-48。
董芳苑,〈台語羅馬字之歷史定位〉,《台灣文獻》,第55卷2期(2004年6月),頁289-324。
董芳苑,〈啟蒙台灣社會現代化的外來宗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文獻》,第52卷4期(2001年12月),頁7-40。
董芳苑,〈論長老教會與台灣的現代化〉,收入張炎憲、陳美蓉、黎光中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8月),頁183-211。
葉春榮,〈宗教改信與融合:太祖與神明的交換〉,建構西拉雅—2005台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論文研討會,新營:台南縣政府主辦,2005年12月17-18日,頁117-143。
葉振輝,〈安平砲擊事件前夕的地方交涉〉,收入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編,《台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市政府,1990年),頁221-242。
葉振輝,〈英國外交部有關台灣文件簡介〉,《台灣文獻》,第36卷3、4期(1885年12月),頁502-432。
葉慧雯,〈英國長老教會在東部的宣教—蟳廣澳、觀音山、石牌教會的建立與焚燬(1877-1896)〉,《台灣風物》,第57卷4期(2007年12月),頁33-55。
雷一鳴,〈馬偕牧師在之貢獻—馬偕牧師對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創立及新文化之提倡〉,《文獻專刊》,第4卷3、4期(1953年12月),頁43-45。
廖文瀾,〈麻豆基督教徒慘殺案〉,《南瀛文獻》,第2卷3、4期(1955年6月),頁5-8。
趙家麟,〈竹基督長老教會120年:教堂建築及歷史的發展與變遷〉,《竹塹文獻》,第2期(1997年1月),頁42-58。
劉義華,〈台灣民間宗教與聖經中偶像崇拜的比較〉,《神學與教會》,第6卷1、2期(1966年11月),頁113-122。
蔡彥仁,〈晚近歐美宗教研究方法學評介〉,《東方宗教研究》,新1期(1990年10月),頁264-288。
鄭仰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台灣社會:一世紀來的歷史回顧〉,《台灣神學論刊》,第22期(2000年),頁1-22。
鄭仰恩,〈梅監務的初代基督教研究〉,《台灣神學論刊》,第28期(2006年),頁17-52。
鄭仰恩,〈試論台灣本土歷史神學研究的走向〉,《台灣神學論刊》,第23期(2001年),頁17-29。
黎志添,〈從典範轉移看社會科學在宗教研究上方法與理論的轉變〉,《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9期(1997年),頁157-174。
賴永祥,〈北部台灣基督教會發展史要〉,《台北文物》,第4卷3期(1955年11月),頁1-14。
戴炎輝、陳棋炎、曾瓊珍,〈有關台灣基督教兩件資料〉,《台灣文化》,第6卷2期(1950年5月),頁61-72。
薛伯讚,〈「上帝國」在台灣民間宗教的環境中之宣教涵意與策略〉,《台灣神學論刊》,第18期(1996年),頁47-60。
謝國斌,〈基督教在原住民聚落之發展與影響—以南台灣西拉雅平埔族聚落為例〉,《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6期(2006年6月),頁93-120。
簡炯仁,〈天主教道明會與赤山、萬金的平埔族〉,《台灣文獻》,50卷1期(1999年3月),頁103-128。
羅 漁,〈天主教傳入台灣的歷程〉,收入周宗賢主編,《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拓墾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5年8月,頁67-108。
獻 東,〈馬偕博士與艋舺的傳道〉,《台北文物》,第5卷2、3期(1957年1月),頁107-108。
蘇文魁,〈北部長老教會與台灣社會之成長〉,《北縣文化》,第40期(1994年10月),頁25-30。
蘇文魁,〈台灣教會的百年老店:新店教會〉,《北縣文化》,第57期(1998年6月),頁64-68。
蘇文魁,〈馬偕醫院:台灣醫學史上的里程碑〉,《北縣文化》,第38期(1993年9月),頁44-50。
蘇 萍,〈近代教案中反教謠言的量化研究〉,《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10期(2003年1月)。
Hufton, Olwen,〈今日,何謂宗教史〉,收入David Cannadine編,《今日,何謂歷史?:開創性的歷史學研究方向》,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8年6月,頁131-176。
Standaert, Nicolas,〈廬山真面目—我們能不能了解別的文化?〉,《二十一世紀》,第16期(1993年4月),頁115-118。
Standaert, Nicolas著,劉賢譯,〈文化相遇的方法論:以十七世紀中歐文化相遇為例〉,收入吳梓明、吳小新主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第一屆國際年輕學者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3年,頁31-80。
(二)英文
Brown, Melissa J. “On Becoming Chinese.” in Melissa J. Brown ed., Negotiating Ethnic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6, pp. 37-74.
Cheng, Yang-E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Christianity in Taiwa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aiwan Journal of Theology, 20(1998), pp. 123-143.
Gregory, Brad S. “Review Essay: Is Small Beautiful? Micro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History and Theory, 38:1(February 1999), pp. 100-110.
Hak, Durk. “Stark and Finke or Durkheim on Conversion and (Re-)Affiliation: An Outline of a Structural Functionalist Rebuttal to Stark and Finke.” Social Compass, 54:2(2007), pp. 295-312.
Janku, Andrea. “Sowing Happiness: Spiritual Competition in Famine Relief Activities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143(2004), pp. 89-118.
Lofland, John, and Rodney Stark, “Becoming a World-Saver: A Theory of Conversion to a Deviant Perspectiv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0(1965), pp. 862-875.
Lofland, John, and Norman Skonovd, “Conversion Motifs.”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0:4(1981), pp. 373-385.
Morentz, Paul E. “Conversion: A Way of Resolving Conflict.” Pastoral Psychology, 35:4(1987), pp. 254-262.
Rambo, Lewis R. “Conversion: Toward a Holistic Model of Religious Change.” Pastoral Psychology, 38:1(1989), pp. 47-63.
Rambo, Lewis R. “Theories of Conversio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Religious Change.” Social Compass, 46:3(1999), pp. 259-271.
Rubinstein, Murray A. “Christianity in China: One Scholar's Perspective of the State of the Research in China Mission and China Christian History, 1964-1986.” Newsletter for Modern Chinese History, 4(1987), pp. 111-143.
Shepherd, John R. “From Barbarians to sinners: Collective Conversion Among Plains Aborigines in Qing Taiwan, 1859-1895.” in Daniel H. Bays ed., 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20-137.
Shih, Li-lan. “The Missionary Case of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Koen De Ridder ed., Footsteps in Deserted Valleys: Missionary Cases, Strategies and Practice in Qing China. Belgium: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85-110.
Staples, Clifford L., and Armand L. Mauss, “Conversion or Commitment? A Reassessment of the Snow and Machalek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nversion.”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6(1987), pp. 133-147.
Stark, Rodney,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 “Networks of Faith: Interpersonal Bonds and Recruitment to Cults and Sec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5:6(1980), pp. 1376-1395.
Stromberg, Peter G. “Ideological Languag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2:2(1990), pp. 42-56.
(三)日文
李若文,〈教案に見る清末司法改革の社會背景—西洋宣教師の訴訟介入により引き起こされた事項を中心に〉,《東洋學報》,74卷3期(1993年),頁125-156。
七、碩博士論文
江杰霖,〈遺忘與記憶:萬金宗教信仰的改信與游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吳文益,〈吳添友家族與南崁教會〉,台北: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與三自運動—以南部教會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5月。
呂春振,〈台灣西拉雅族群文化變遷之探討〉,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李欣芬,〈基督教與台灣醫療衛生的現代化—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為中心之探討(1896-193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李俊修,〈台灣基督教教堂空間之研究〉,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
林本炫,〈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林志秋,〈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林怜幟,〈社會網絡對基督教改宗的影響〉,台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林素霞,〈基督長老教會與高長〉,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林淑玲,《福音與謠言:清代官民對基督教活動的看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林淑偵,〈萬金天主堂與平埔宗教變遷〉,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林熙浩,〈姑娘在北台灣長老教會宣教運動的定位與意義〉,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侯淇晨,〈福音與滅鬼歌:從庶民文化分析民教衝突〉,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姚嘉音,〈從歷史足跡看巴宰族岸理社之宗教變遷:以埔里愛蘭地區的基督教化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2月。
洪健榮,〈清代台灣社會的風水習俗〉,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洪碧霞,〈李春生中國化基督教思想之構造及其意義〉,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張妙娟,〈《台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台灣的基督徒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張軒愷,〈宗教改宗的理性選擇分析:以基督教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張欽烽,〈南台灣基督教教堂建築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7月。
張雅玲,〈北部台灣長老教會研究(1872-1945)〉,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許育勝,〈天主教台中教區田中堂區之發展〉,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許秋麗,〈台灣天主教台語聖歌之緣起與發展—以屏東萬金聖母聖殿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連偉齡,〈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研究(1865-1987)〉,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1月。
陳立宙,〈馬偕教育活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陳佾芬,〈台南神學院空間變遷之研究:以基督教神學角度詮釋空間意涵〉,雲林: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郭書蓁,〈兩個時代的北部長老教會女性—從晚清到日治前期〉,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梅卿,〈清末台灣におけるキリスト教の受容と展開—マツカイを中心に〉,東京:立教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陳慕真,〈台語白話字書寫ê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曾柏翔,〈馬偕教育志業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黃佳惠,〈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年。
黃招榮,〈巴克禮在台灣的傳教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黃欣怡,〈隆田基督長老教會的成立與發展〉,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楊惠娥,〈天主教在台灣中部之傳教—以羅厝教會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楊嘉欽,〈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溫永生,〈台灣祭祖及喪禮儀式問題的突破〉,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博士論文,2003年6月。
詹秀音,〈福音與文化的對遇—晚清與日本殖民時期鳳山教會受迫害事件之研究〉,台南: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2006年。
劉益誠,〈萬金、赤山地區天主教眾日常生活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蔡友蘭,〈十九世紀末西方醫療體系傳入台灣遭遇之抵抗與衝突—從馬雅各教案事件談起〉,台北: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蔡主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擴張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蔡沛真,〈祖先觀念的兩面向—以台灣漢人與基督徒家族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蔡蔚群,〈清季台灣教案研究(1859-1885)—以地方交涉為重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賴志忠,〈台灣醫療傳道史之研究—英國長老會與加拿大長老會之比較〉,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月。
謝秀伶,〈左鎮地區新港社群之社會變遷(1845~1945)-以親屬結構與宗教信仰為例〉,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鍾佩文,〈晚清基督新教在台聖詩佈道之研究—以英、加長老會為例(1865-190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蘇芳玉,〈清末洋人在台醫療史—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