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慧藝
Yee, Koh-Hui
論文名稱: 變革的「熟」手:以情境學習理論探析一位教務主任課程領導學習歷程
"Master"in Revolution:Investigat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n Curriculum Leadership of an Academic Direc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指導教授: 卯靜儒
Mao, Chin-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情境學習理論課程領導教務主任十二年國教政策合法週邊參與
英文關鍵詞: Situated Learning, Curriculum Leadership, Academic Director,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a,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5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2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2014年11月,教育部公佈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簡稱12年國教課綱)」,以回應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12年國教課綱強調的是全人教育,既有的課程架構出現鬆綁的狀態,學校需要自主發展課程。而這一波的教育改革中,各個階段的學校也受到大幅度的改變,又以高中學校爲主。高中學校需要在99課綱的基礎上,發展出校訂必修、選修與彈性學習時間,逐步形成學校的總體課程。爲了讓課程發展能夠逐步在學校發酵,擔任教務處主管的教務主任也開始承擔着課程領導的角色,將校長的教育理念傳遞給教師們,協調各個領域老師們之間的合作,同時也要制定回應教育改革的策略。
    雖然如此,課程領導實際上是近幾年才出現在台灣教育現場的領導模式,過往大部分的研究會將校長定義爲課程領導者,而缺乏教務主任在課程領導方面的探究。因此,對於教務主任而言,他們是在一個真實情境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認知、建構與實踐課程領導知識。
    基於上述緣由,本研究旨在以情境學習理論的觀點去探析一位教務主任在多變的教育改革環境中如何認知、建構與實踐課程領導知識與技能的歷程。
    最後,本研究依循着情境學習理論中的三個重要觀點,真實情境、認知學徒制以及合法周邊參與,發現研究參與者在學習課程領導的歷程中參與了不同的社群,而合法周邊參與是學習的起始途徑。在社群當中,研究對象藉由參與社群觀摩校長的領導模式以及依循專家的引導建議,逐步建構對於課程領導的認知,透過與教師的合作中,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實踐在另一社群中,不斷地內省先前認知的課程領導知識,萃取出通則化的知識與技能。隨着不斷遊走於不同的社群,研究參與者對於課程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也從陌生到熟悉,從學習者變成社群引導者。除此之外,其知識形成來自於三個面向,自我認知與過去經驗、知識鑲嵌於文本物件以及知識鑲嵌於互動關係。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orld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d announced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a” in November 2014.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a emphasis the nurture of whole person,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structure began loose and the school need to develop its own curriculum. In this wave of educational reforms, schools at all stages have also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especially high school. High school schools need to develop compulsory, elective and flexible study time on the basis of the 99 syllabus, and gradually form the overall curriculum of the schoo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school, the Academic Director who is the head of the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began his role as curriculum leader, passing the principal'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the teachers, coordinat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in various fields, and also developing the strategy to response educational reform.
    Nonetheless, curriculum leadership is actually a new leadership model that has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Most of the past studies have defined principals as curriculum leaders, lack of the study of academic directors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Therefore, for the Academic Director, they ar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recognizing, constructing and practicing their leadership knowledge in authentic situ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how an academic director can recognize, construct and practice curriculum leadership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tuated learning.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 has participated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to learn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is the initial path for learning. In the community,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 construct his cognition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by observing the curriculum leadership of principal and following the guidance of experts. With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 has mastered his skill and knowledge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from learner to mentor.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 knowledge is formed from three aspects, self-cognition and past experience, knowledge embedded in text objects and knowledge embedded in interac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教務主任這一職 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情境學習理論 12 第二節 教務處與教務主任 20 一、 學校行政 20 二、 教務處與教務主任的職責與角色 22 三、 教育改革中教務主任職務的轉變 24 第三節 課程領導 29 第四節 情境學習理論與課程領導的關係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2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路飛主任 44 一、路飛主任的個人圖像 45 二、路飛主任在風雅完中的那些年 45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8 一、深度訪談 48 二、文件資料 50 三、資料分析 5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2 一、 知情同意原則 52 二、 保密原則 52 第四章 路飛主任的課程領導學習歷程 53 第一節 行政事務的學習是融入學校生活的合法週邊位置 53 一、「有制度」的行政交接 53 二、讓「我更融入學校的生活」的行政事務 54 第二節 攘外需先安內的教務主任 58 一、 穩定教務處是初任教務主任的第一堂課 58 二、 「人情」堆疊教務主任之路 62 三、 科學展覽活動作爲觀摩學習平臺 66 四、 自然形成的「弱社群」 71 第三節 「老手」的位置,加速課程知識的累積 76 一、從周邊參與到主寫優質化計劃案 76 二、優質化計劃案諮詢輔導委員 80 三、研讀課綱與論文 83 四、 校外社群與研習 85 第四節 課程領導的認知、實踐與轉化 92 一、課程領導的認知 92 二、 變革中所學習與實踐的課程領導知能 93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13 一、 真實情境中的實踐與學習遷移 113 二、 學校社群的參與 120 三、 結構性學習資源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一、 合法周邊參與社群是學習課程領導知識與技能的起始位置 131 二、 課程領導知識的形成來自於文本物件與情境互動關係 133 三、 課程理論學習鷹架的不完善導致課程領導仍以「領導」爲主 136 第二節 建議 140 一、 提供認知學徒制式的教務主任培訓系統 140 二、 建構作爲支持系統的跨校教務主任社群 141 第三節 後期研究建議 142 一、 長期追蹤教務主任課程領導學習歷程的演化 142 二、 針對不同地區或教育階段的教務主任進行個案比較 142 後記 143 參考文獻 144 中文文獻 144 英文文獻 146 附錄一:教務處工作細項 148 附錄二:95暫綱、99課綱與12年國教高中課綱部訂必修學分數之比較 150 附錄三:國內外學者對於課程領導的定義與意涵 151 附錄四:課程領導任務 153 附錄五:高職校長與教務主任、類(學)科召集人或科主任、個別教師課程領導 154 附錄六:訪談同意書 157 附錄七:路飛主任訪談大綱 158 附錄八:山治老師訪談大綱 159 附錄九:喬巴老師訪談大綱 160

    中文文獻
    1.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2. 劉若山、林耀豐(2009)。學習遷移在體育教學策略上之應用。屏東教大體育第十二期。(截取自http://140.127.82.166/bitstream/987654321/1843/1/%E5%AD%B8%E7%BF%92%E9%81%B7%E7%A7%BB%E5%9C%A8%E9%AB%94%E8%82%B2%E6%95%99%E5%AD%B8..232-241.pdf, 2018年4月30日)
    3. 黃志雄(2006)。從學習遷移理論談障礙學生的類化能力與學習策略。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45438,91-102。
    4. 潘世尊(2012)。認知學徒制。教育大辭書。(截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25/)
    5. 楊祥銀(2009)。美國口述歷史教育的興起與發展。(擷取自http://www.hprc.org.cn/pdf/SXLL201101010.pdf )
    6. 陳國泰(2008)。情境學習在大學課程的應用:以「邏輯思辨課程」為例。載於鄭博真(主編),大學優質化教學法(頁197-228)。臺南市: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7. 于慕西(2017,1月)。「同班同學」你好!107課綱將上路 普通高中5影響。聯合新聞網,文教評論。(擷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8830/2191852 )
    8. 包育豪(2014)。中等學校兼任行政職務老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9. 吳定(主編)(1998)。公共行政辭典。台北市:五南。
    10. 吳金香(1995)。國小教務行政。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11.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
    12.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李坤崇(2010)。高中課程99課綱與95暫綱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1-24。
    14. 李易穎(2016)。一所國民中學老師兼任行政工作經驗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15. 李相儀(2014)。國民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6. 李郁儒(2008)。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角色期待與角色踐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17. 沈娟娟(2012)。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老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8. 林軒廷(2017)。新北市中等學校兼任行政職務老師人格特質對續任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9. 林梅君(2016)。北區國民中學老師兼任行政職務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20. 林惠敏(2007)。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行動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民小學爲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學教育學習學校行政研究所,臺中市。
    21. 林靜璇(2003)。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嘉義縣三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22. 洪文鍊(2005)。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台中縣一所國小爲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23. 徐詩柔(2016)。一所完全中學老師兼行政工作處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24. 高新建(2004)。學校課程與教學領導概覽。高職新課程研習。
    25. 張益勤(2016,4月)。解析107課綱:翻轉教育最後一哩路。親子天下。(擷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311)
    26.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
    27.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
    28.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
    29.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6月)。高中策略聯盟新典範。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電子報,52。(截取自https://www.k12ea.gov.tw/ap/epaper_view.aspx?sn=2b36d1ca-4949-49fb-b973-c3e2ea661d4f&esn)
    30. 陳伯璋(1999,3月)。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舉辦之「九年一貫課程系列」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31. 陳明宏(2015)。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老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32. 陳斐卿、林盈秀、蕭述三(2013)。老師合作設計課程的困難—活動理論觀點。教育實踐與研究期刊,26(1),63-94。
    33. 陳靜宜(2006)。如履薄冰或大步邁進:一位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的自研究者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學研究所,高雄市。
    34. 陳寶山(2005)。學校行政理念與實踐。台北市:冠學文化
    35. 曾怡萍(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老師工作壓力與續任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36. 黃旭鈞(2003)。課程領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37. 黃培培(2011)。國民中學教務主任行政決定之心智模式研究:四位教務主任之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38. 黃淑苓(2002)。課程改革脈絡下的課程領導:以兩位國中教務行政人員爲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39. 甄曉蘭(2006)。學校課程領導的行政思維。現代教育論壇,14,26-29。(截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6/pta_620_6356420_61617.pdf)
    40. 甄曉蘭、簡良平(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權力重整問題之批判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8(1),65-93。
    41. 劉世雄、吳秋峰(2012)。引領老師同儕合作提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素養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215,40-52。
    42. 歐用生(2004a)。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台北市:高等教育。
    43. 歐用生(2004b)。校長的課程領導和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1(1),48-64。
    44. 潘慧玲(主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普通高中課程規劃及行政準備手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45. 潘櫻英(2012)。臺北市國民中學老師兼行政人員因應行政倫理兩難困境之現況及策略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46.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台北市:五南。
    47. 蔡清田、陳美伶(2004)。教務主任課程領導之理論探究與實際發現~教務主任的課程領導角色、策略與影響因素。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二)(頁340-356)。台北市:教育部。
    48. 蔡清田(主編)(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新猷與教務課程領導。台北市:五南。
    49. 蔡清田、王全興(2008)。學校本位課程改革下的願景發展: 論學校願景的形成、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學術彙刊,2(1),27-49。
    50.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2011)。老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
    51. 潘慧玲、楊錦心、張嘉育、王如哲、張樹倫、黃文振(2004)。高職學校層級課程領導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英文文獻
    1. Brown, Collins & Duguid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1), 32-42.
    2. Hilary McLellan, Editor (1996).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New Jersey,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3. Jean Lave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Boston, MA:Cambridge
    4. Jean Lave, Etienne Wenger (1991). Practice, person, social world. In Harry Daniels (Ed.), An Introduction to Vygotsky (p143-150). London and New York, UK and NY: Routledge.
    5. Jean Lave, Etienne Wenger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Reitman, W. R. (1965). Cognition and Thought: 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New York, NY: Wile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