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斐文 Hsiao, Fei-wen |
---|---|
論文名稱: |
漢語名詞單位詞的習得與教學—論名詞單位詞中的個體分類詞 |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Teng, Shou-Hs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7 |
中文關鍵詞: | 單位詞 、個體分類詞 、量詞 、習得 、教學語法 、排序 |
英文關鍵詞: | acquisition, langeage teaching, pedagogical grammar, sequence, individual classifier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5 下載:8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單位詞是漢語一個比較獨特的詞類,本文依據原型理論與習得理論,來討論漢語名詞單位詞中的個體分類詞,嘗試由習得的角度,對個體分類詞加以排序,並提出教學法的建議。在習得方面,兒童很早就習得個體分類詞,且習得的層次並不全是最基礎的意義;成人習得個體分類詞則容易受到母語的影響,在這樣的前提下,加上個體分類詞的結構簡單,因此應該在初級程度的前五課內就進行教學,教學時可以使用列舉、錯誤分析、近義分類詞合併教學,及語義認知的方式,對第二語言學習者進行教學。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主要在討論原型理論及習得理論在個體分類詞教學上的意義。第三章為頻率辭典及現行華語教材中的個體分類詞分析,目的在找出個體分類詞的使用順序與出現順序。第四章為病句語料庫的語料分析,並結合第三章的結果建議個體分類詞排序。第五章則提出個體分類詞的教學法。第六章為結論,除對本文的研究加以總結外,並提出研究的限制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丁聲樹. 1963. 《現代漢語語法講話》. 北京:商務.
王建勤.(主編). 1997.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1999.). 北京:商務.
佟慧君.(編)1986. 《外國人學漢語病句分析》.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呂文華. 1994.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 北京:語文出版社.
胡附. 1957. 《數詞和量詞》. 上海:新知識出版社.
陳玉華. 2000. 《漢語能願動詞「可以」之教學語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嘉. 2000. 《漢語動詞單位詞與動詞搭配關係之初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起旺. 王洪順(主編).1999. 《漢外語言對比與偏誤分析論文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 漢語水平考試部. 1994.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徵求意見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2000.《實用視聽華語1》. (第三次印行)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1999.《實用視聽華語2上》. (臺初版)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1999.《實用視聽華語2下》. (臺初版)台北:正中書局.
國際學友會日本語學校. 1999. 《進學日本語初級Ⅰ》. 台北:大新書局.
曾金金.(未發表). <印尼學生學習華語之中介語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程榮. 1997. <量詞及其再分類>.於《詞類問題考察》.330-346.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程美珍.(主編). 1997. 《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 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 1994.《中國話的文法》.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賴慶雄.(主編). 1998. 《國語首冊》(1上)(第三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慶雄.(主編). 1998. 《國語第一冊》(1上)(第三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慶雄.(主編). 1998. 《國語第二冊》(1下)(二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慶雄.(主編). 1998. 《國語第三冊》(2上)(二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慶雄.(主編). 2000. 《國語第四冊》(2下)(三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慶雄.(主編). 2000. 《國語第五冊》(3上)(三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慶雄.(主編). 2000. 《國語第六冊》(3下)(二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慶雄.(主編). 1999. 《國語第七冊》(4上)(初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慶雄.(主編). 2001. 《國語第八冊》(4下)(二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慶雄.(主編). 2000. 《國語教學指引第九冊》(5上)(初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慶雄.(主編). 2001. 《國語教學指引第十冊》(5下)(初版). 新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外文部分
Allen, Keith. 1977. Classifier. Language 53.2. 285-311.
Beijing Language Institute. 1990.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 Elementary Course : Book Ⅰ. Book Ⅱ. Boston : Cheng & Tsui Company.
Beijing Language Institute. 1986. Chinese For Today Book 1. Hong Kong :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
Biq, Yung-O. 2000. Classifier and Construction : The Interac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iries and Cognitive Stratrgies. 《第七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157-176.
Chang-Smith, Meiyun. 2000. Empirical evidence for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revealed in Mandarin numeral classifier.
JCLTA 35.2. 19-52.
Charlene Polio. 1994. Non-native Speakers’ Use of Nominal Classifiers in Mandrin Chinese. JCLTA 29.3. 51-66.
Feng, Ying-Hsia(馮穎霞). 1987.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the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lassifiers by children in Taiwan. (中國
兒童學習量詞的發展研究). M.A. Thesis of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輪文).
Kuo, Jenny(郭怡君). 1998. A semantic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Mandarin and English measure words. 《一九九八全國英美文學、
語言學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79-100.
Loke, Kit-ken. 1994. Is ge merely a 'general classifier'?. JCLTA 24.3.
30-50.
Myers, James with Chiang Cheng Chih(蔣承志), Gong Shu-Ping(龔書萍). 1998. Rules vs. Analogy in Mandrin Classifier Slection, in 《第六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415-434.
2000. Rules vs. Analogy in Mandrin Classifier Slecti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2:187-209.
Polio, Charlene. 1994. Non-native speaker’s use of nominal classifiers
In Mandarin Chinese. JCLTA 29.3. 51-66.
Shi Yu-zhi. 1996. Proportion of extensional dimensions: the primary
cognitive basis for shape-based classifiers in Chinese. JCLTA 31.2.
37-59.
Tai, James and Lianqing Wang. 1990. A semantic study of the classifier TIAO. JCLTA 25.1. 35-56.
Tai, James. 1992. Variation in classifier system across Chinese dialects: towards a cognitive-based semantic approach. 《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 587-608.
Tai, James H-Y. and Fang-yi Chao. 1994. A semantic study of the classifier ZHANG. JCLTA 29.3. 67-78.
Tai, James. 1994. Chinese classifier system and human categorization, in Matthew Chen and Ovid Tzeng, eds. 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William S-Y Wang. 479-94. Taipei: Pyramid.
Teng, Shou-hsin. 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CLTA 32.2. 29-39.
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pedagogical grammar. JCLTA
33.2. 41-52.
1999. The acquisition of “了˙le”in L2 Chinese.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世界漢語教學》No.1. 56-64.
Xing, Janet. 2000.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Spatial and
Temporal expressions. JCLTA 35.2. 75-90
Yao, Tao-chung. Liu, Yuehua. Chen,Yea-fen. Bi, Nyan-ping. and Wang,
Xiaojun. 1997. Integrated Chinese 中文聽說讀寫 Traditional
Character Edition Textbook. Level 1 Part 1 and Level 2. First Edition.
Cheng & Tsui Company, Boston.
Yau, Shun-chiu. 198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genesis of nominal
alassifiers as obserced in archaic Chinese. JCL 16.2. 264-77.
Yau, Shun-chiu. 1996. Proportion of Extensional Dimensions : the Primary Cognitive Basis for Shape-based Classifiers in Chinese. JCL 31.2. 37-59.
工具書
《中央研究院 平衡語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華語病句語料庫》.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北京病句語料庫》.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八十七年常用詞語調查報告書》. http://www.edu.tw/mandr/index.htm
《現代漢語頻率詞彙辭典》.1985. 北京:外語教學語言出版社.
《國語日報量詞典》.(第1版第2刷).1999. 台北:國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