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千涵
論文名稱: 成化時期官窯鬥彩瓷器之研究
指導教授: 曾肅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明代官窯景德鎮成化鬥彩明憲宗帝王品味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2下載:1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鬥彩是在彩瓷發展中,極為細緻、費工的種類,需要兩次入窯,先以青花勾邊,再填入低溫色釉二次燒成的瓷器,因為二次入窯,失敗率頗高,成品更為難得。明憲宗成化時期是鬥彩瓷器大為盛行之年代,一方面發展豐富的釉色,另一方面擴展裝飾題材,對之後五彩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雖然成化之後,鬥彩瓷器走向沒落,但其豐富釉色和多樣性的裝飾手法,影響之後彩瓷的發展,在彩瓷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
    本文藉由古文獻與考古資料,探究鬥彩名稱和技術的來源,說明成化時期鬥彩達到高峰的過程,並分析鬥彩評價變化和官窯鬥彩燒造的關係,討論帝王喜好影響瓷器燒造,對民間審美觀發生影響。並藉由成化鬥彩的器形和紋飾研究,進一步探討帝王的信仰、書風以及當時畫院畫風,試圖證明帝王品味影響官窯瓷器的燒造。另一方面由當時飲食文化、宗教供器探討成化鬥彩的用途,尤其著重於飲食文化的之變遷,對器形造成的改變,反應工藝美術因應社會文化而改變的現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限制…………………………………3 第三節 研究內容…………………………………………7 第四節 文獻回顧…………………………………………8 第二章 成化鬥彩起源與發展……………………………13 第一節 鬥彩定義…………………………………………13 第二節 鬥彩起源與成化鬥彩的發展……………………25 第三節 成化鬥彩評價與審美觀變化……………………35 第三章 成化鬥彩器形與款識分析………………………45 第一節 器形分析…………………………………………45 第二節 器形相關問題探討………………………………57 第三節 款識研究…………………………………………72 第四章 成化鬥彩紋飾與釉料分析………………………85 第一節 紋飾分析…………………………………………85 第二節 瓷胎釉料分析……………………………………109 第三節 成化鬥彩器物用途………………………………125 第五章 結論………………………………………………141 附錄一………………………………………………………147 附錄二………………………………………………………189 附錄三………………………………………………………192 附錄四………………………………………………………193 參考書目……………………………………………………197

    一、文獻
    佚名(1978),山海經,台北:金楓。
    漢‧班固(1936),漢書,收錄於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上海:中華書局。
    東晉.葛洪(1966),抱朴子,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98,台北:台灣商務。
    唐.陸羽(2003),茶經,收錄於姜亞沙編輯,中國古代茶道密本50種1,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宋‧蔡襄(1966),茶錄,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238,台北:台灣商務。
    宋‧陶穀(1974),清異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四編3,台北市:新興書局。
    明.文震亨(1966),長物志,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242,台北:台灣商務。
    明.王士性(1991),廣志繹,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226,台北:新文豐,頁817。
    明.呂震等撰(1966),宣德鼎彝譜,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248,台北:台灣商務。
    明.宋濂修(1936),元史,收錄於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台北:中華書局。
    明.宋應星(1978),天工開物,北京:中華書局。
    明.李時珍(1968),本草綱目,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
    明.周高起(1991),陽羨茗壺系,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90,台北:新文豐。
    明.徐溥撰、李東陽等重修(1983),明會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17,台北:商務印書館。
    明.屠隆(1966),考槃餘事,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251,台北:
    198
    台灣商務。
    明.張源(2007),茶錄,收錄於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會編校註本,香港:商務印書館。
    明.許次纾(2003),茶疏,收錄於姜亞沙編輯,中國古代茶道密本50種1,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明.許次纾(2003),茶疏,收錄於姜亞沙編輯,中國古代茶道密本50種1,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明‧沈節甫編(1956),紀錄匯編,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宋元明善本叢書十種,台北:明智。
    明‧沈德符(1976),萬曆野獲編,台北:偉文。
    明‧高濂(1988),遵生八牋,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61,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明‧張應文(1988),清秘藏,收錄於楊家駱編,觀賞彙錄上冊,台北:世界書局。
    清‧朱琰(1963),陶說,收錄於美術叢書17,黃賓虹;鄭實編,台北:廣文書局。
    清‧朱彝尊(1968),曝書亭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清‧佚名(1963),南窯筆記,收錄於美術叢書31,黃賓虹;鄭實編,台北:廣文書局。
    清‧谷泰(1964),博物要覽,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186,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清‧阮葵生(2007),茶餘客話,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清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唐秉鈞(1981),文房肆攷圖說,台北:廣文書局。
    清‧寂園叟(1974),匋雅,收錄於楊家駱主編,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書局。
    清‧張廷玉等撰(1986),明史,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二十五史10,上海:
    199
    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梁同書(1963),古銅瓷器攷,收錄於美術叢書5,黃賓虹;鄭實編,台北:廣文書局。
    清‧程哲,窯器說,收錄於美術叢書3,黃賓虹;鄭實編,台北:廣文書局。
    清‧蔣廷錫編(1976)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
    清‧藍浦;鄭廷桂(2004),景德鎮陶錄圖說,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
    民國‧許之衡原著,葉喆民譯註(2005),飲流齋說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4),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三上次男著(1980);宋念慈譯,陶瓷路,台北:藝術家。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2001),中國繪畫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中國美術全集8工藝美術編,北京:人民美術。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1982),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陶瓷全集12,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陶瓷全集13,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方李莉(2002),景德鎮民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牛健強(1997),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
    王化成主編(1988),中國歷代皇帝墨跡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王伯敏(2000)中國繪畫通史,北京:三聯。
    王伯敏主編(1988),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20版畫,上海:新華書店。
    本田陽子(2001),元代中日陶瓷貿易研究--以青瓷荷葉式蓋罐為研究對象,
    200
    國立師大美研所論文。
    朱伯謙(1990),朱伯謙論文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朱裕平(1993),中國瓷器鑑定與欣賞,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
    江西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2),江西元明青花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佘城(1986),明代靑花瓷器發展與藝術之硏究,台北市 : 文史哲。
    余家棟(1997),江西陶瓷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吳山主編(1991),雄獅中國工藝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晗輯(1980),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宋伯胤(2003),茶具,台北市:貓頭鷹。
    李玉珉(2001),中國佛教美術史,台北:東大
    李知宴(1996),中國陶瓷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李家治、陳顯求、張福康等著(1985),中國古帶陶瓷科學成就,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汪慶正(2008),中國陶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嘉華、王治浩(1998)化學與化工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麗麗(1998),中國名瓷的欣賞與收藏,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洪文慶主編(2007),中國美術備忘錄增訂版,台北:石頭出版公司。
    范志民主編(1983),明刊西廂記全圖,上海:人民美術。
    首都博物館(2008),北京文物精品,北京:北京出版社。
    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及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主編(1992),景德鎮出土陶瓷,香港: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
    香港藝術館編(1989)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展覽,香港:香港市政局。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1936),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岀品圖說 第二冊:瓷器,上海:商務印書館。
    徐邦達(1989),中國繪畫史圖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
    201
    耿寶昌(1993),明清瓷器鑒定,北京:紫禁城、兩木出版。
    高居翰(1984)原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編輯(1962),故宮瓷器錄,臺中市: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館共同理事會編纂(1961),故宮藏瓷:明彩瓷一,香港:開發。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7),明成化瓷器特展目錄,台北:故宮博物院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89),故宮書畫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98),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家文物局主編(1995),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北京:北京圖書館。
    陳文平(1990),中國古陶瓷鑑賞,上海市 :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陳楷晉、賴毓芝主編(2008),追索浙派,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陸明華(2007),明代官窯瓷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徐氏藝術館(1993),成窯遺珍,香港:徐氏藝術館。
    曾肅良(2003),明代官窯鑑定,台北市 : 三藝文化。
    童依華(1984)中國歷代陶瓷款識彙集,台北:大業。
    童依華編(1976),明成化瓷器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童書業(1998),童書業說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馮先銘主編(1998),中國古陶瓷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馮先銘編(1986),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
    馮先銘編(2000),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永川、林淑心主編(1996),明清民窯青花紋飾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楊伯達(1993),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
    楊新、班宗畫等(1999),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
    葉佩蘭(1993), 鬪彩名瓷,台北:藝術圖書。
    202
    葉佩蘭主編(1994),古瓷辨識,台北市 : 藝術。
    熊寥(1990),中國陶瓷與中國文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熊寥(1994),景德鎮陶瓷藝術,南昌:江西美術出版。
    熊寥;熊微編著(2006)中國陶瓷古籍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劉如水(1996),宋元明清瓷器鑑別方法,台北:龍泉出版社。
    劉良佑(1988),古瓷研究,台北市 : 幼獅文化。
    劉良佑(1993),中國歷代陶瓷鑑賞,台北市 : 尚亞美術。
    劉新園(1993),成窯遺珍,香港:徐氏藝術館。
    劉新園(1995),明宣德官窯蟋蟀罐,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新園(1996),景德鎮珠山出土的明初與永樂官窯瓷器研究,台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
    蔡和璧(2003),成化瓷器特展圖錄 ,臺北市 : 故宮博物院。
    蔡和璧(2003),傳世品成化瓷,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鄭振鐸編著(1985),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北京:人民美術。
    薛瑞芳(2003),釉藥學,臺北縣鶯歌鎮: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謝玉珍(2001),明初官方用器的人物紋,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研究所論文。
    謝明良(2008),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台北:石頭。
    鴻禧美術館編(1998),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台北:鴻禧美術館。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主編(1983),景德鎮古陶瓷,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編(1983),明代陶瓷大全,台北市 : 藝術家。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編(1993),景德鎮陶瓷大全,台北市 : 藝術家。
    譚旦冏(1985),《中國陶瓷史》,台北:光復書局。
    (二)外文專書
    Carswell . John (2000), Blue and White: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 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203
    Harrison-Hall .Jessica (2001),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The British Museum .
    Harrison-Hall J. (2001), Catalogue of Late Yuan and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UK: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Rawsoon, Jessica (1984), Chinese Ornament: The Lotus and the Dragon, London :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Limited.
    Regina Krahl, Harrison-Hall .Jessica (2009), Chinese Ceramics: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Regina Krahl, Harrison-Hall .Jessica (2009), Chinese Ceramics: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Kotz, Suzanne (1989), Imperial taste :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London [England] : Chronicle Books :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Wood, Nigel (1999), Chinese Glaze, London: A&C Black
    Crowe, Yolande (2002), Persia and China Safavid Blue and White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1501-1738 , London: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編(1994),皇帝の瓷器──新發見の景德鎮官窯,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小學館編(1976)世界陶瓷全集,東京:小學館。
    矢島律子(1996),明の五彩,東京:平凡社。
    長谷部樂爾監修(1998),故宮博物院7,明の陶瓷,東京 :NHK出版。
    海老根聰郎(1999),世界美術史大全集 東洋編8─明,日本:小學館。
    齋藤菊太郎(1976),吳須赤繪.南京赤繪,陶瓷大系第45卷,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
    藤岡了一(1972)陶瓷大系43 明の赤絵,東京:平凡社。

    三、期刊論文
    Silbergeld, Jerome(謝伯珂), “Chinese Painting Studies in the West: A State-of-the-Field Articl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6, no. 4 (Nov. 1987), pp. 849-897.
    Thompson Julian, “Chenghua Porcelain in the Au Bak Ling Collection” Chinese Ceramics, Orientations Magazine (2004), pp. 849-897.pp.480-451.
    王光堯(1991),明早期瓷器銘文的觀察,東南文化,1期,頁84-88。
    王光堯(2006),考古發掘中的官窯,紫禁城,1期,頁85-86。
    王光堯(2007),從故宮清代制瓷官樣看中國古代官樣制度,官樣御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樣與御窯瓷器,北京:紫禁城,頁29-30。
    王志軍(1993),成化鬥彩雞缸杯的價值,中國文物世界 ,197期,頁54-55。
    王健華(2006),康熙五彩與相關的鬥彩、琺瑯彩經典個案,紫禁城,Z2期,頁136-149。
    王莉英、王興平(2000)明代顏色釉瓷、鬥彩瓷、五彩瓷、雜釉彩瓷及地方名窯,中國陶瓷全集13,上海:上海人民美術,頁7-15。
    丘小君、陳華莎等(1990),景德鎮洪武瓷新證,江西文物,2期,頁60-66。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2007),江西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5期,頁38。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2007),江西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5期,頁4-47。
    四川文管會;綿陽市文化局;平武縣文保所(1989),四川平武明王璽家族墓,文物,7期,頁1-42。
    江建新(2000),簡論明早期瓷器及相關問題,南方文物,2期,頁50-61。
    江建新(2003),明成化官窯酒具小考──兼談鬥彩天字蓋罐之用途,中國歷史文物,2期,頁20-23。
    江建新,(2004),景德鎮宋、元、明瓷酒具考,中國古陶瓷研究,10輯,頁19-29。
    205
    吳雋、李家治、鄧澤群(2004),中國景德鎮歷代官窯青花瓷的斷代研究,中國科學E輯 工程科學 材料科學,34卷5期,頁516-524。
    呂成龍(1992),故宮珍藏的天字罐,紫禁城,6期,頁19+38。
    呂成龍(1996),明正統鬥彩鴛鴦臥蓮紋碗考辨,收藏家,2期,頁7-9。
    呂成龍(2005),明代鬥彩瓷概論,文物,5期,頁84-95。
    呂成龍,(2004),略談明代永樂、宣德、成化景德鎮官窯瓷器的年款,中國古陶瓷研究,10輯,頁111-118。
    李民舉(1994),浮梁瓷局與御土窯器,南方文物,3期,頁47-50。
    李知宴(2000),空白期的瓷器以及藝術特徵,南方文物,4期,頁17-20。
    李思其(2006),明代宣得德成化官窯,北京宣武紅旗業餘大學學報,2期,頁35-37。
    李家治、張志剛、鄧則群、陳士萍(1999),古陶瓷科學技術研究在科技考古中的三例應用,文物保護與科學,11卷2期,頁1-6。
    李國紅(2006),高溫顏色釉鬥彩工藝的藝術體驗,景德鎮陶瓷,2期,頁8。
    李紹強(1999),論明清時期官窯與民窯的關係,齊魯學刊, 4期,頁82-88。
    李雄德;吳媛((2002)),幽靚秀雅 晶瑩玉潤——成化窯瓷藝淺析,中國陶瓷,4期,頁33-35。
    李輝柄(1993),從款識看明成化瓷的真偽,紫禁城,5期,頁15-17+46。
    杜蔚然(1989),「五彩玲瓏聚繁華、青花隱隱透夢影」--明、清兩代鬥彩瓷器,中國文物世界 ,41期,頁122-131。
    杜鋒、蘇寶茹(2008),揭開成化鬥彩差紫之謎,中國科學E輯 技術科學,38卷9期,頁1487-1494。
    汪慶正(1982),青花料考,文物,8期,頁59-64。
    具貞蘭 (1986),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繪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周仁、李家治(1960),景德鎮歷代瓷器胎、釉和燒制工藝的研究,硅酸鹽學報,2期,頁49-63。
    206
    周麗麗(1996),瓷器宗教紋飾、吉祥圖案綜述,上海博物館集刊,7輯,頁123-143。
    周麗麗(1999),鬥彩、素三彩瓷器研究上,中國文物世界,161期,頁26-38。
    周麗麗(1999),鬥彩、素三彩瓷器研究下,中國文物世界,162期,頁50-59。
    周麗麗(2000),略論明代景德鎮官窯瓷器上的道教圖案,中國陶瓷全集12,上海:上海人民美術,頁23-25。
    周麗麗(2002),關於五彩分類及其特徵的討論,上海博物館集刊,9輯,頁257-271。
    林莉娜(1994),明宣宗之生平及其書畫藝術,故宮文物月刊,136期,頁66-87。
    施靜菲(2003),蒙元宮廷中瓷器使用初探,美術史研究集刊,14期,頁169-204。
    胡昭靜(1985),薩迦寺藏明宣德御窯青花五彩碗,文物,11期,頁72-73。
    孫文偉;孫天健(1996),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會原因,景德鎮陶瓷,3期,頁30-35。
    孫瀛州(1959),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別,文物,6期,頁27-29。
    張仲淳,(2004),天字罐小考,中國古陶瓷研究,10輯,頁119-125。
    張東(1996),論明代景德鎮官窯中的梵文和藏文瓷器,上海博物館集刊,7輯,頁144-157。
    張詠梅(2004),成化鬥彩器的女性審美特徵與價格流變,文博,133期,頁67-68。
    張臨生(1987),明代早期的掐絲琺瑯工藝,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15期,頁265-306。
    許建林(2004),明代景德鎮青花瓷上的嬰戲瓷析,中國古陶瓷研究,10輯,頁150-156
    陳楷晉(2001),故事的真相與意涵──試談元代工藝作品中的幾件人物圖像與當時文學之間的關聯,故宮文物月刊,19卷4期、5期,頁22-34;60-83。
    陳萬里(1959),談談成化窯的彩,文物,6期,頁25-26。
    陸明華(2004)明代景德鎮官窯瓷器考古的重要收獲──建國以來發掘成果的回顧與思考,中國古陶瓷研究,10輯,頁60-77。
    傅立萃(1997),有關中國繪畫贊助的研究,人文學報,15期,頁55-79。
    207
    楊海濤(2009),略說弘覺寺塔地宮出土鎏金喇嘛塔──兼與葛曉康先生商確,中國歷史文物,5期,頁36-39。
    寧鋼;邱元紅(2008),論成化鬥彩裝飾思維,景德鎮陶瓷,2期,頁14-15。
    熊寥(1992),明代官窯藝術,景德鎮陶瓷,4期,頁21-23+42。
    趙宏(1994),鬥彩考,陶瓷研究,9:4,頁214-216。
    趙紫雲(2005),景德鎮陶瓷鬥彩裝飾,陶瓷藝術,41:3,頁80-81。
    劉良佑(1987),元代陶瓷的造型與裝飾,故宮文物月刊,52期,頁70-79。
    劉良佑(1987),明代中期官窯與成化窯器之鑑定,故宮文物月刊,54期,頁94-105。
    劉新園(1992),景德鎮瓷窯遺址的調查與中國陶瓷史上的幾個相關問題,景德鎮出土陶瓷,香港:新耀柯氏印刷,頁8-29。
    劉新園(1994),景德鎮早期墓葬中發現的瓷器與珠山出土的元、明官窯遺物,皇帝の瓷器──新發見の景德鎮官窯,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頁164-195。
    劉新園(1998),明宣宗與宣德官窯,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台北:鴻禧美術館,頁129-185。
    劉新園(1998),景德鎮明御窯廠故址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之研究,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展覽,香港:香港市政局,頁12-52。
    劉新園(2004),發掘景德鎮明清御窯,文物天地,4期,頁8-19。
    蔡和璧(1992),五彩、鬥彩、成化窯,收錄於國立故宮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 器物(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457-471。
    鄧禾穎(2002),鬥彩芻議,景德鎮陶瓷, 2期,頁24-25。
    謝明良(1989),十五世紀的中國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17:2,頁123-146。
    譚怡令(2010),百禽百聲音 一動一情性──邊文進三友百禽,故宮文物月刊,329期,頁66-75。
    208
    權奎山(2005),江西景德鎮明清御器(窯)廠落選御用瓷器處理的考察,文物,2005.05期,頁54-63。
    權奎山,王光堯(2006),手鏟解讀明代御器廠的另一半──明清御窯遺址的新發現,紫禁城,Z1期,頁156-16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