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千涵 |
---|---|
論文名稱: |
成化時期官窯鬥彩瓷器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8 |
中文關鍵詞: | 明代官窯 、景德鎮 、成化鬥彩 、明憲宗 、帝王品味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6 下載:1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鬥彩是在彩瓷發展中,極為細緻、費工的種類,需要兩次入窯,先以青花勾邊,再填入低溫色釉二次燒成的瓷器,因為二次入窯,失敗率頗高,成品更為難得。明憲宗成化時期是鬥彩瓷器大為盛行之年代,一方面發展豐富的釉色,另一方面擴展裝飾題材,對之後五彩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雖然成化之後,鬥彩瓷器走向沒落,但其豐富釉色和多樣性的裝飾手法,影響之後彩瓷的發展,在彩瓷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
本文藉由古文獻與考古資料,探究鬥彩名稱和技術的來源,說明成化時期鬥彩達到高峰的過程,並分析鬥彩評價變化和官窯鬥彩燒造的關係,討論帝王喜好影響瓷器燒造,對民間審美觀發生影響。並藉由成化鬥彩的器形和紋飾研究,進一步探討帝王的信仰、書風以及當時畫院畫風,試圖證明帝王品味影響官窯瓷器的燒造。另一方面由當時飲食文化、宗教供器探討成化鬥彩的用途,尤其著重於飲食文化的之變遷,對器形造成的改變,反應工藝美術因應社會文化而改變的現象。
一、文獻
佚名(1978),山海經,台北:金楓。
漢‧班固(1936),漢書,收錄於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上海:中華書局。
東晉.葛洪(1966),抱朴子,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98,台北:台灣商務。
唐.陸羽(2003),茶經,收錄於姜亞沙編輯,中國古代茶道密本50種1,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宋‧蔡襄(1966),茶錄,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238,台北:台灣商務。
宋‧陶穀(1974),清異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四編3,台北市:新興書局。
明.文震亨(1966),長物志,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242,台北:台灣商務。
明.王士性(1991),廣志繹,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226,台北:新文豐,頁817。
明.呂震等撰(1966),宣德鼎彝譜,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248,台北:台灣商務。
明.宋濂修(1936),元史,收錄於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台北:中華書局。
明.宋應星(1978),天工開物,北京:中華書局。
明.李時珍(1968),本草綱目,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
明.周高起(1991),陽羨茗壺系,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90,台北:新文豐。
明.徐溥撰、李東陽等重修(1983),明會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17,台北:商務印書館。
明.屠隆(1966),考槃餘事,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251,台北:
198
台灣商務。
明.張源(2007),茶錄,收錄於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會編校註本,香港:商務印書館。
明.許次纾(2003),茶疏,收錄於姜亞沙編輯,中國古代茶道密本50種1,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明.許次纾(2003),茶疏,收錄於姜亞沙編輯,中國古代茶道密本50種1,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明‧沈節甫編(1956),紀錄匯編,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宋元明善本叢書十種,台北:明智。
明‧沈德符(1976),萬曆野獲編,台北:偉文。
明‧高濂(1988),遵生八牋,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61,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明‧張應文(1988),清秘藏,收錄於楊家駱編,觀賞彙錄上冊,台北:世界書局。
清‧朱琰(1963),陶說,收錄於美術叢書17,黃賓虹;鄭實編,台北:廣文書局。
清‧朱彝尊(1968),曝書亭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清‧佚名(1963),南窯筆記,收錄於美術叢書31,黃賓虹;鄭實編,台北:廣文書局。
清‧谷泰(1964),博物要覽,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186,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清‧阮葵生(2007),茶餘客話,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清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唐秉鈞(1981),文房肆攷圖說,台北:廣文書局。
清‧寂園叟(1974),匋雅,收錄於楊家駱主編,陶瓷譜錄下,台北:世界書局。
清‧張廷玉等撰(1986),明史,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二十五史10,上海:
199
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梁同書(1963),古銅瓷器攷,收錄於美術叢書5,黃賓虹;鄭實編,台北:廣文書局。
清‧程哲,窯器說,收錄於美術叢書3,黃賓虹;鄭實編,台北:廣文書局。
清‧蔣廷錫編(1976)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
清‧藍浦;鄭廷桂(2004),景德鎮陶錄圖說,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
民國‧許之衡原著,葉喆民譯註(2005),飲流齋說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4),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三上次男著(1980);宋念慈譯,陶瓷路,台北:藝術家。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2001),中國繪畫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中國美術全集8工藝美術編,北京:人民美術。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1982),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陶瓷全集12,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陶瓷全集13,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方李莉(2002),景德鎮民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牛健強(1997),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
王化成主編(1988),中國歷代皇帝墨跡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王伯敏(2000)中國繪畫通史,北京:三聯。
王伯敏主編(1988),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20版畫,上海:新華書店。
本田陽子(2001),元代中日陶瓷貿易研究--以青瓷荷葉式蓋罐為研究對象,
200
國立師大美研所論文。
朱伯謙(1990),朱伯謙論文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朱裕平(1993),中國瓷器鑑定與欣賞,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
江西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2),江西元明青花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佘城(1986),明代靑花瓷器發展與藝術之硏究,台北市 : 文史哲。
余家棟(1997),江西陶瓷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吳山主編(1991),雄獅中國工藝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晗輯(1980),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宋伯胤(2003),茶具,台北市:貓頭鷹。
李玉珉(2001),中國佛教美術史,台北:東大
李知宴(1996),中國陶瓷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李家治、陳顯求、張福康等著(1985),中國古帶陶瓷科學成就,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汪慶正(2008),中國陶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嘉華、王治浩(1998)化學與化工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麗麗(1998),中國名瓷的欣賞與收藏,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洪文慶主編(2007),中國美術備忘錄增訂版,台北:石頭出版公司。
范志民主編(1983),明刊西廂記全圖,上海:人民美術。
首都博物館(2008),北京文物精品,北京:北京出版社。
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及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主編(1992),景德鎮出土陶瓷,香港: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
香港藝術館編(1989)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展覽,香港:香港市政局。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1936),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岀品圖說 第二冊:瓷器,上海:商務印書館。
徐邦達(1989),中國繪畫史圖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
201
耿寶昌(1993),明清瓷器鑒定,北京:紫禁城、兩木出版。
高居翰(1984)原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編輯(1962),故宮瓷器錄,臺中市: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館共同理事會編纂(1961),故宮藏瓷:明彩瓷一,香港:開發。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7),明成化瓷器特展目錄,台北:故宮博物院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89),故宮書畫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98),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家文物局主編(1995),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北京:北京圖書館。
陳文平(1990),中國古陶瓷鑑賞,上海市 :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陳楷晉、賴毓芝主編(2008),追索浙派,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陸明華(2007),明代官窯瓷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徐氏藝術館(1993),成窯遺珍,香港:徐氏藝術館。
曾肅良(2003),明代官窯鑑定,台北市 : 三藝文化。
童依華(1984)中國歷代陶瓷款識彙集,台北:大業。
童依華編(1976),明成化瓷器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童書業(1998),童書業說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馮先銘主編(1998),中國古陶瓷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馮先銘編(1986),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
馮先銘編(2000),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永川、林淑心主編(1996),明清民窯青花紋飾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楊伯達(1993),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
楊新、班宗畫等(1999),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
葉佩蘭(1993), 鬪彩名瓷,台北:藝術圖書。
202
葉佩蘭主編(1994),古瓷辨識,台北市 : 藝術。
熊寥(1990),中國陶瓷與中國文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熊寥(1994),景德鎮陶瓷藝術,南昌:江西美術出版。
熊寥;熊微編著(2006)中國陶瓷古籍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劉如水(1996),宋元明清瓷器鑑別方法,台北:龍泉出版社。
劉良佑(1988),古瓷研究,台北市 : 幼獅文化。
劉良佑(1993),中國歷代陶瓷鑑賞,台北市 : 尚亞美術。
劉新園(1993),成窯遺珍,香港:徐氏藝術館。
劉新園(1995),明宣德官窯蟋蟀罐,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新園(1996),景德鎮珠山出土的明初與永樂官窯瓷器研究,台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
蔡和璧(2003),成化瓷器特展圖錄 ,臺北市 : 故宮博物院。
蔡和璧(2003),傳世品成化瓷,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鄭振鐸編著(1985),中國古代木刻畫選集,北京:人民美術。
薛瑞芳(2003),釉藥學,臺北縣鶯歌鎮: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謝玉珍(2001),明初官方用器的人物紋,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研究所論文。
謝明良(2008),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台北:石頭。
鴻禧美術館編(1998),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台北:鴻禧美術館。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主編(1983),景德鎮古陶瓷,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編(1983),明代陶瓷大全,台北市 : 藝術家。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編(1993),景德鎮陶瓷大全,台北市 : 藝術家。
譚旦冏(1985),《中國陶瓷史》,台北:光復書局。
(二)外文專書
Carswell . John (2000), Blue and White: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 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203
Harrison-Hall .Jessica (2001),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The British Museum .
Harrison-Hall J. (2001), Catalogue of Late Yuan and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 UK: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Rawsoon, Jessica (1984), Chinese Ornament: The Lotus and the Dragon, London :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Limited.
Regina Krahl, Harrison-Hall .Jessica (2009), Chinese Ceramics: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Regina Krahl, Harrison-Hall .Jessica (2009), Chinese Ceramics: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Kotz, Suzanne (1989), Imperial taste :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London [England] : Chronicle Books :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Wood, Nigel (1999), Chinese Glaze, London: A&C Black
Crowe, Yolande (2002), Persia and China Safavid Blue and White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1501-1738 , London: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編(1994),皇帝の瓷器──新發見の景德鎮官窯,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小學館編(1976)世界陶瓷全集,東京:小學館。
矢島律子(1996),明の五彩,東京:平凡社。
長谷部樂爾監修(1998),故宮博物院7,明の陶瓷,東京 :NHK出版。
海老根聰郎(1999),世界美術史大全集 東洋編8─明,日本:小學館。
齋藤菊太郎(1976),吳須赤繪.南京赤繪,陶瓷大系第45卷,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
藤岡了一(1972)陶瓷大系43 明の赤絵,東京:平凡社。
三、期刊論文
Silbergeld, Jerome(謝伯珂), “Chinese Painting Studies in the West: A State-of-the-Field Articl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6, no. 4 (Nov. 1987), pp. 849-897.
Thompson Julian, “Chenghua Porcelain in the Au Bak Ling Collection” Chinese Ceramics, Orientations Magazine (2004), pp. 849-897.pp.480-451.
王光堯(1991),明早期瓷器銘文的觀察,東南文化,1期,頁84-88。
王光堯(2006),考古發掘中的官窯,紫禁城,1期,頁85-86。
王光堯(2007),從故宮清代制瓷官樣看中國古代官樣制度,官樣御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樣與御窯瓷器,北京:紫禁城,頁29-30。
王志軍(1993),成化鬥彩雞缸杯的價值,中國文物世界 ,197期,頁54-55。
王健華(2006),康熙五彩與相關的鬥彩、琺瑯彩經典個案,紫禁城,Z2期,頁136-149。
王莉英、王興平(2000)明代顏色釉瓷、鬥彩瓷、五彩瓷、雜釉彩瓷及地方名窯,中國陶瓷全集13,上海:上海人民美術,頁7-15。
丘小君、陳華莎等(1990),景德鎮洪武瓷新證,江西文物,2期,頁60-66。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2007),江西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5期,頁38。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2007),江西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發掘簡報,文物,5期,頁4-47。
四川文管會;綿陽市文化局;平武縣文保所(1989),四川平武明王璽家族墓,文物,7期,頁1-42。
江建新(2000),簡論明早期瓷器及相關問題,南方文物,2期,頁50-61。
江建新(2003),明成化官窯酒具小考──兼談鬥彩天字蓋罐之用途,中國歷史文物,2期,頁20-23。
江建新,(2004),景德鎮宋、元、明瓷酒具考,中國古陶瓷研究,10輯,頁19-29。
205
吳雋、李家治、鄧澤群(2004),中國景德鎮歷代官窯青花瓷的斷代研究,中國科學E輯 工程科學 材料科學,34卷5期,頁516-524。
呂成龍(1992),故宮珍藏的天字罐,紫禁城,6期,頁19+38。
呂成龍(1996),明正統鬥彩鴛鴦臥蓮紋碗考辨,收藏家,2期,頁7-9。
呂成龍(2005),明代鬥彩瓷概論,文物,5期,頁84-95。
呂成龍,(2004),略談明代永樂、宣德、成化景德鎮官窯瓷器的年款,中國古陶瓷研究,10輯,頁111-118。
李民舉(1994),浮梁瓷局與御土窯器,南方文物,3期,頁47-50。
李知宴(2000),空白期的瓷器以及藝術特徵,南方文物,4期,頁17-20。
李思其(2006),明代宣得德成化官窯,北京宣武紅旗業餘大學學報,2期,頁35-37。
李家治、張志剛、鄧則群、陳士萍(1999),古陶瓷科學技術研究在科技考古中的三例應用,文物保護與科學,11卷2期,頁1-6。
李國紅(2006),高溫顏色釉鬥彩工藝的藝術體驗,景德鎮陶瓷,2期,頁8。
李紹強(1999),論明清時期官窯與民窯的關係,齊魯學刊, 4期,頁82-88。
李雄德;吳媛((2002)),幽靚秀雅 晶瑩玉潤——成化窯瓷藝淺析,中國陶瓷,4期,頁33-35。
李輝柄(1993),從款識看明成化瓷的真偽,紫禁城,5期,頁15-17+46。
杜蔚然(1989),「五彩玲瓏聚繁華、青花隱隱透夢影」--明、清兩代鬥彩瓷器,中國文物世界 ,41期,頁122-131。
杜鋒、蘇寶茹(2008),揭開成化鬥彩差紫之謎,中國科學E輯 技術科學,38卷9期,頁1487-1494。
汪慶正(1982),青花料考,文物,8期,頁59-64。
具貞蘭 (1986),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繪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周仁、李家治(1960),景德鎮歷代瓷器胎、釉和燒制工藝的研究,硅酸鹽學報,2期,頁49-63。
206
周麗麗(1996),瓷器宗教紋飾、吉祥圖案綜述,上海博物館集刊,7輯,頁123-143。
周麗麗(1999),鬥彩、素三彩瓷器研究上,中國文物世界,161期,頁26-38。
周麗麗(1999),鬥彩、素三彩瓷器研究下,中國文物世界,162期,頁50-59。
周麗麗(2000),略論明代景德鎮官窯瓷器上的道教圖案,中國陶瓷全集12,上海:上海人民美術,頁23-25。
周麗麗(2002),關於五彩分類及其特徵的討論,上海博物館集刊,9輯,頁257-271。
林莉娜(1994),明宣宗之生平及其書畫藝術,故宮文物月刊,136期,頁66-87。
施靜菲(2003),蒙元宮廷中瓷器使用初探,美術史研究集刊,14期,頁169-204。
胡昭靜(1985),薩迦寺藏明宣德御窯青花五彩碗,文物,11期,頁72-73。
孫文偉;孫天健(1996),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會原因,景德鎮陶瓷,3期,頁30-35。
孫瀛州(1959),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別,文物,6期,頁27-29。
張仲淳,(2004),天字罐小考,中國古陶瓷研究,10輯,頁119-125。
張東(1996),論明代景德鎮官窯中的梵文和藏文瓷器,上海博物館集刊,7輯,頁144-157。
張詠梅(2004),成化鬥彩器的女性審美特徵與價格流變,文博,133期,頁67-68。
張臨生(1987),明代早期的掐絲琺瑯工藝,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15期,頁265-306。
許建林(2004),明代景德鎮青花瓷上的嬰戲瓷析,中國古陶瓷研究,10輯,頁150-156
陳楷晉(2001),故事的真相與意涵──試談元代工藝作品中的幾件人物圖像與當時文學之間的關聯,故宮文物月刊,19卷4期、5期,頁22-34;60-83。
陳萬里(1959),談談成化窯的彩,文物,6期,頁25-26。
陸明華(2004)明代景德鎮官窯瓷器考古的重要收獲──建國以來發掘成果的回顧與思考,中國古陶瓷研究,10輯,頁60-77。
傅立萃(1997),有關中國繪畫贊助的研究,人文學報,15期,頁55-79。
207
楊海濤(2009),略說弘覺寺塔地宮出土鎏金喇嘛塔──兼與葛曉康先生商確,中國歷史文物,5期,頁36-39。
寧鋼;邱元紅(2008),論成化鬥彩裝飾思維,景德鎮陶瓷,2期,頁14-15。
熊寥(1992),明代官窯藝術,景德鎮陶瓷,4期,頁21-23+42。
趙宏(1994),鬥彩考,陶瓷研究,9:4,頁214-216。
趙紫雲(2005),景德鎮陶瓷鬥彩裝飾,陶瓷藝術,41:3,頁80-81。
劉良佑(1987),元代陶瓷的造型與裝飾,故宮文物月刊,52期,頁70-79。
劉良佑(1987),明代中期官窯與成化窯器之鑑定,故宮文物月刊,54期,頁94-105。
劉新園(1992),景德鎮瓷窯遺址的調查與中國陶瓷史上的幾個相關問題,景德鎮出土陶瓷,香港:新耀柯氏印刷,頁8-29。
劉新園(1994),景德鎮早期墓葬中發現的瓷器與珠山出土的元、明官窯遺物,皇帝の瓷器──新發見の景德鎮官窯,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頁164-195。
劉新園(1998),明宣宗與宣德官窯,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窯瓷器,台北:鴻禧美術館,頁129-185。
劉新園(1998),景德鎮明御窯廠故址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之研究,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展覽,香港:香港市政局,頁12-52。
劉新園(2004),發掘景德鎮明清御窯,文物天地,4期,頁8-19。
蔡和璧(1992),五彩、鬥彩、成化窯,收錄於國立故宮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 器物(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457-471。
鄧禾穎(2002),鬥彩芻議,景德鎮陶瓷, 2期,頁24-25。
謝明良(1989),十五世紀的中國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17:2,頁123-146。
譚怡令(2010),百禽百聲音 一動一情性──邊文進三友百禽,故宮文物月刊,329期,頁66-75。
208
權奎山(2005),江西景德鎮明清御器(窯)廠落選御用瓷器處理的考察,文物,2005.05期,頁54-63。
權奎山,王光堯(2006),手鏟解讀明代御器廠的另一半──明清御窯遺址的新發現,紫禁城,Z1期,頁15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