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欣純
論文名稱: 郭國基與戰後臺灣地方自治
指導教授: 吳文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郭國基省議會地方自治地方選舉競選東港事件二二八事件五龍一鳳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3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後臺灣民主發展可說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於1945年(民國34年)12月26日公佈〈臺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並依據〈省參議員組織條例〉、〈省參議員選舉條例〉透過選舉方式成立省參議會,臺灣省開始有省級民意機關,地方自治初具雛形。
    早期省議會的台籍黨外菁英以李萬居、吳三連、郭雨新、郭國基、李源棧、許世賢「五龍一鳳」最為出名。郭國基在一般人的認定將之歸類為政治人物,主要因為政治活動在他的一生裡面佔了極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他競選經歷及歷次議會表現構成了他豐富的政治生涯。
    本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為五章,第二章主要講到郭國基出身之家世與求學,負笈東瀛時期參與的社會運動,以及返台後捲入東港事件繫獄及後續的報復行動。第三章探討郭氏歷次參選過程中的勝選因素與落敗因素、執政黨的輔選手法,以及郭氏之競選模式對黨外候選人的影響。第四章旨在觀察當時政治環境下,郭氏身為省級民代如何在議會中極力籲請省長民選、省議會職權以及省議員自身職權行使。分析郭氏對於省級地方自治之各點看法與當時輿論或地方自治學者、議員同仁有何相異性,其見解釋否具有政治科班的背景,其見解是前進派或是折衷派。第五章主要討論郭氏對地方選舉之見解及其實際參與地方選政之改善行動。第六章旨在探討郭氏對教育、糧政、財政、警政等層面的關懷,以凸顯郭氏為一問政議題廣泛之省級民代。
    由本文研究可知,二二八事件郭氏政治生涯的重要轉折點。郭國基在問政方面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急先鋒的角色,其意見總是走在政府前面,是位急進派主張的議員,其問政訴求仍深具法理背景。就郭氏省議員、立法委員的競選模式,其並非一個以地緣關係取勝的候選人。郭氏與其他黨外人士雖在理念上相吻合,然互動不佳。綜觀郭氏整體問政表現,不僅訴諸法源、回歸民主憲政體制,極力捍衛人民權益,其對各項議題之訴求,相當具有延續性。在戒嚴體制下,是極少數不附和當局,本持民主理念監督政府的諤諤之士。

    第一章 緒論………………………………………………………………1 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二、 主要研究資料……………………………………………………3 第二章 日治時期的經歷…………………………………………………7 第一節 家世與求學………………………………………………………7 第二節 日治時期參與政治運動……………………………………11 一、 參與社會運動團體……………………………………………11 二、 批判殖民當局不遺餘力………………………………………14 三、 祖國經驗………………………………………………………18 四、 涉及東港事件與後續之報復行動……………………………19 第三章 戰後參選經過…………………………………………………29 第一節 崛起政壇………………………………………………………29 一、 高雄市參議員到省參議員……………………………………29 二、 民族主義風格之展現…………………………………………35 三、 二二八事件身繫囹圄…………………………………………36 四、 選舉臨時省議員………………………………………………48 第二節 參選省議員……………………………………………………50 一、 競選第三屆臨時省議員………………………………………50 二、 競選第二屆省議員……………………………………………54 三、 競選第三屆省議員……………………………………………58 四、 競選第四屆省議員……………………………………………60 第三節 進軍立法院……………………………………………………64 第四章 對省級地方自治之批判與建言………………………………71 第一節 促請實施省長民選……………………………………………71 一、 「省縣自治通則」與省長民選問題……………………………72 二、 省長民選之法理分析…………………………………………76 第二節 為省議會催生…………………………………………………80 一、 省議會「正名」及其後續爭議…………………………………81 二、 省議會職權行使問題…………………………………………84 三、 省議會定位之爭議……………………………………………90 第三節 極力捍衛議員職權……………………………………………95 一、 質詢權…………………………………………………………95 二、 言論免責權之爭議……………………………………………99 三、 提案權…………………………………………………………110 第五章 對地方選舉之批判與建言……………………………………112 第一節 對競選空間之爭取……………………………………………113 一、 公費選舉制度…………………………………………………113 二、 助選員之限制…………………………………………………116 三、 軍警公教助選…………………………………………………120 四、 候選人競選言論………………………………………………124 第二節 對選舉監察制度之批判與建言………………………………128 一、 各方推派觀察員使選務透明化………………………………129 二、 聯合公辦選監事務……………………………………………131 第三節 改善選政之實際行動…………………………………………139 一、 參與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及選舉問題座談會………………139 二、 控訴選舉無效案………………………………………………145 第六章 對教育、財政、糧政、警政之批判與建言…………………155 第一節 對教育機會之質疑與建言……………………………………155 一、 增設私校減少失學……………………………………………156 二、 批判特權式加分制度…………………………………………164 三、 發展實科教育…………………………………………………166 第二節 對公營事業之批判……………………………………………168 一、 公營事業與物價上漲…………………………………………168 二、 機構過多、效率不彰…………………………………………171 第三節 為農民請命……………………………………………………176 第四節 對警政之批判與建言…………………………………………185 一、 力促警政本土化………………………………………………185 二、 要求警察謹守職務……………………………………………187 第七章 結論……………………………………………………………191 附錄一:〈郭國基年表〉……………………………………………199 附錄二:〈李秋遠先生訪問紀錄〉…………………………………202 附錄三:〈謝漢儒先生訪問記錄〉…………………………………209 參考書目………………………………………………………………220

    (依編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報紙
    1.《中央日報》
    2.《中國晚報》
    3.《公論報》
    4.《民報》
    5.《自立晚報》
    6.《聯合報》
    7.《臺灣新生報》
    二、期刊
    1.《八十年代》
    2.《十字論壇》
    3.《民主》
    4.《民主潮》
    5.《自由中國》
    6.《自治半月刊》
    7.《自治研究》
    8.《前鋒論壇》
    9.《政治評論》
    10.《鈕司週刊》
    11.《新聞天地》
    12.《臺灣》
    13.《臺灣民報》
    14.《臺灣青年》
    三、一般史料
    1.來源/檔號:內政部警政署/35/057.43/10/1/016。案名:東港鳳山殺人;案由:派王股長友煥前往嚴密查報有關高雄劣紳郭國基楊金虎互控戰時媚敵作奸光復後煽動民眾反對政府一案。
    2.來源/檔號:外交部╱47╱006.3╱011╱032。案名:台灣獨立運動(十);案由:偽「臺灣共和國臨時議會」聲援郭國基主張臺灣省議員縣市長選舉無效一案。受文者:外交部,發文者:國家檔案局,文件產生日期:49年6月10日。
    3.來源/檔號:軍管區司令部╱36╱9999╱8╱3╱015。案名:二二八事件案犯處理之三;案由:蔣渭川等十三名除郭國基緝獲外其餘速緝獲歸案。〈二二八事變首謀在逃主犯名冊〉。
    4.來源/檔號:國史館/36/2020.40/4450.01/038/003
    案名:蔣中正總統檔案—革命文獻(臺灣二二八事件)
    案由:臺灣省參議員郭國基迭在公眾場合肆意攻擊政府宣傳反動言論等情形
    5.來源/檔號:國家安全局/36/340.2/5502.3/17/038。案名:拂塵專案附件;案由: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部事變後促進恢復南部治安情形調查資料
    6.來源/檔號:臺灣高等法院╱36╱刑簿82╱1╱1╱071。案由:電復郭國基內亂案件辦理情形由(電刑一字第4218號)。
    7.來源/檔號:臺灣省諮議會╱36╱7╱3╱1╱053
    案名:請願保安
    案由:電送高雄市參議會議長彭清靠省高聯會陳啟清高雄市警察局局長童葆昭等卅三人為郭國基含冤被押請予恢復自由陳情書乙件即請查照辦理見復由
    8.中央選舉總事務所編印:《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實錄》,1970年3月。
    9.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選舉罷免立法要點與選務行政》,1979年。
    10.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第三屆臨時省議員暨縣市長輔選成果檢討報告》,未刊年份。
    11.中國國民黨:〈本屆地方選舉中反黨份子荒謬言論之分析及對策〉,《中國國民黨八中常會第215次會議》,1960年5月11日,手抄本。
    12.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編印:《臺灣省第四屆縣市長第二屆省議員選舉輔導工作檢討報告》,1960年5月,手抄本。
    13.中國國民黨:《九屆五中全會第三七六次會議紀錄》,1968年5月6日,油印本。
    14.全民日報社編:《臺灣省首屆參議員名鑑》,台北:全民日報社,1951年3月。
    15.宋增璋:《臺灣撫墾志(上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10月。
    16.林玲玲:《高雄市選舉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4年3月。
    17.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重修高雄市志卷二民政志(下)》,高雄:高雄市政府,1990年6月。
    18.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緒修高雄市志卷八社會志二二八事件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年2月。
    19.《最新地方自治法規》,台中:光復雜誌社,1961年1月。
    20.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緒修高雄市志卷八社會志二二八事件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年2月。
    21.郭故立法委員國基先生治喪委員會:〈郭國基先生行狀〉,收錄於《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一輯》,1988年。
    22.郭拔山:《郭國基選壇馳騁錄》,高雄:大舞台書苑,1977年11月。
    23.郭拔山:《郭國基言論集》,高雄:大舞台書苑,1979年。
    24.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省通志稿卷九革命志:抗日篇》,台北:臺灣文獻委員會,1954年12月。
    25.臺灣省文獻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七 政治行政篇 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2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臺灣省民意機關之建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年11月。
    27.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編:《臺灣暴動新聞紀實》,台北: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1947年4月。
    28.臺灣省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台中:臺灣省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1965年11月。
    29.《臺灣省參議會大會特輯》
    30.《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大會專輯》
    31.《臺灣省議會大會專輯》
    32.《臺灣省議會公報》
    33.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 領台以後治安狀況(中卷)》另名《台灣社會運動史》,復刻板,東京:龍溪書舍,1973年5月。
    34.臺灣總督府編纂,山本壽賀子、曾培堂譯:《臺灣統治概要》,台中:大社會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年3月。
    35.鄭品聰:〈台北市省議員候選人郭國基政見發表紀錄全文提請研議處理案〉,《臺灣省縣市選舉監察委員會文件(二)》,未刊年代,油印本。
    36.董翔飛:《中華民國選舉概況》,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年6月。
    37.薛人仰:〈臺灣省第三屆省議員輔選工作之檢討(民52.5.4向中央常務委員會報告)〉,《第445次會議》,手抄本,1963年。
    38.謝欣純:〈蔡女士電話訪問〉,2002年2月23日,2002年2月26日,2002年3月22日。
    39.謝欣純:〈李秋遠先生訪問紀錄〉,2002年7月17日訪問於蘆洲秋遠醫院。
    40.謝欣純:〈謝漢儒先生訪問紀錄〉,2002年7月17日訪問於台北市中華路謝宅。
    四、專書與論著
    1.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編印:《臺灣光復後之地方自治》,自治叢書之三十三,1975年1月15日,初版。
    2.李學訓:《現行地方民意機構制度》,中華書局,1948年,再版。
    3.李登輝:《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4年8月。
    4.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86年2月。
    5.江繼五:《臺灣地方自治總論》,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64年2月,初版。
    6.江繼五:《地方自治與公職選舉》,台北:大中國圖書,1984年3月,初版。
    7.向山寬夫:《日本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史》,東京都 : 中央經濟研究所, 1987年。
    8.寺奧德三郎著,日本文教基金會譯:《臺灣特高警察物語》,台北:文英堂,2000年4月。
    9.伯輿:《自治監督權之研究與檢討》,台北:臺灣商務,1974年5月。
    10.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1月,初版。
    11.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1月,初版。
    12.林曙光:《高雄人物評述第一輯》,高雄:春暉,1983年8月。
    13.林曙光:《高雄人物評述第二輯》,高雄:春暉,1985年8月。
    14.吳三連、蔡培火:《臺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0年,初版。
    15.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7月,初版。
    16.吳文星、張勝彥、溫振華、戴寶村編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1月,初版。
    17.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1992年12月,初版。
    18.許雪姬、方惠芳訪問,吳美慧等紀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談紀錄(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口述歷史叢書(54),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5年2月。
    19.郭惠娜、林衡哲編:《郭雨新紀念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9月。
    20.黃順興:《走不完的路:黃順興自述》,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第一版。
    21.黃錦堂:《地方自治法治化問題之研究》,台北:月旦,1995年3月,初版。
    22.傅仁燮:《臺灣地方選舉之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一六七種,出版者: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5月,初版。
    23.項昌權:《臺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台北:臺灣商務,1971年5月,初版。
    24.項昌權:《臺灣地方議會與地方政府之權責與其相互關係之檢討》,台北:臺灣商務,1972年10月,初版。
    25.隅谷三喜男、劉進慶、涂兆彥著:《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市:人間出版社,1995年4月。
    26.潘英:《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佈》,台北:台原出版社,1991年8月。
    27.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部研究(下)》,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12月。
    28.劉昊洲:《我國選舉罷免訴訟制度》,台北:五南,1990年9月。
    29.鄭梓:《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臺灣省參議會史研究(1946-1951)》,作者自印,1985年6月。
    30.錢端升:《民國政制史》,長沙,1939年4月,初版。
    31.蔡憲崇:《望春風:臺灣民主運動人物奮鬥史》,作者自印,1981年10月。
    32.薄慶玖:《臺灣省議會》,國立政治大學公共企業管理中心印行,1964年7月。
    33.薄慶玖編著:《地方政府(下)》,台北:華視文化,1979年11月,初版。
    五、論文
    1.丘愛鈴:〈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2.呂婉如:〈《公論報》與戰後初期台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年6月。
    3.吳文星:〈日據時期高雄地區社會領導階層之分析〉,《高雄歷史與文化第一輯》,高雄市 : 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4年4月。
    4.林騰鷂:〈省議會的法律地位〉,《臺灣省議會五十週年紀念專刊》,台中:臺灣省諮議會,1995年。
    5.許雪姬:〈二二八事件高雄市的綏靖〉,《高雄歷史與文化第一輯》,高雄市 : 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4年4月。
    6.陳舜芬:〈光復後臺灣地區高等教育設校政策之探討〉,收錄於賴澤涵、黃俊傑主編:《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27),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10月。
    7.荊知仁:〈從議員言論免責權論大法官會議第一百二十二號釋憲〉,《東方雜誌》復刊第八號,1974年。
    8.鄭梓:〈戰後臺灣省制之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臺灣省政府(1945-1947)〉,《思與言》,26:1,1988年5月。
    9.鄭梓:〈試探戰後四十年中央治臺策略之演變—兼論當前地方政制的困局與解決〉,《近代臺灣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所,1991年6月。
    10.鄭惠娟:〈我國地方自治法治化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1.顏志榮:〈光復後台籍民選精英政治反對之研究(1945—1969)〉,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12.薛化元:〈臺灣地方自治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1年。
    13.魏正岳:〈戰後臺灣糧政之研究——以李連春主持糧政時期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14.蘇瑞鏘:〈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