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解夢
Martin Werner Hiesboeck
論文名稱: 《昭明文選》奎章閣本研究 --《昭明文選》版本源流與斠讀
The Kyujanggak Wenxuan -- A Crit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Wenxuan Editions
指導教授: 李鍌
Li, Xi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26
中文關鍵詞: 文選版本學魏晉南北朝昭明文選李善五臣韓國
英文關鍵詞: Wenxuan, editions, critical study of, Wei-chin period, Zhaoming Wenxuan, Li Shan, Five Commentaries, Korea, Liang dynas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5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奎章閣本文選為基礎,研究《文選》各種版本之間的關係與版本的歷史源流。
    本文對《文選》的版本作詳細的整理,蒐集今見所有重要版本資料,特別是中國少見的朝鮮活字本。接著筆者研究合併本源流,以及奎章閣本(及其祖本秀州州學本)跟中國流傳的合併本之間的關係,詳細校讀各本白文與注文。
    本論文所提出的論點有:《文選》單注本與五臣注首次合併的版本是秀州州學本。雖然今不見其原貌,但本人透過奎章閣本的校讀與分析證明,所謂「秀州本」是所有合併本之祖本。研究結果進而顯示,五臣、李善及六臣注本源自宋朝,以孟氏五臣本及國子監本為足本。公元一○九四年的秀州州學本是《文選六臣注》之最早者,也是明州本、廣都本、奎章閣本、觀海堂等朝鮮活字本的足本。
    除了上述研究要點外,本論文亦引用西方版本學所謂「critical edition」的概念,開始建立《文選》各版本出入之詳細對照資料庫。

    The present doctoral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shed new light on a number of ques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history of editions of China's most famous literary anthology, the Wenxuan. What Professor David R. Knechtges of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called 'a text of central importance to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was compiled around 520 by scholars of the Liang dynasty and published under the name of prince Xiao Tong (501-531). It contains over 700 pieces, from rhapsodies describing the beauty of capital cities, to royal edicts, dirges, laments, discourses, eulogies, encomia, treatises, etc.
    Only a handful of pages of the original survive today, excavated in Dunhuang and stored in Paris, London, St. Petersburg and Japan. Some of these scrolls contain the original text without annotations; others include commentaries by Li Shan. The majority of existing scrolls belong to the Collection Pelliot-chinois de la Bibliothéque Nationale de France and the British Library.
    Due to its importance as a textbook used during the examinations that built the backbone of Chinese bureaucracy for many centuries, the Wenxuan was printed over and over again, starting in the Song dynasty, reaching from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up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from the Chinese mainland to medieval Korea and Japan. The editions include either Li Shan's commentary, or the Commentary of Five Scholars, or both, in which case they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Six Commentary Edition.
    True to their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all commentators have made modifications of the text, and even printers have taken great liberties with the original, deleting obsolete characters, adding and omitting whole passages. Until know,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in pursuit of a critical edition of the Wenxuan, comprising all variants of commentaries.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author uses the oldest known version of each line of editions and compares them, to the extent of extant Dunhuang scrolls. The result is a skeleton of a critical edition, and a new view of how the different editions are connected.
    The Kyujanggak edition, so called after the name of the Korean library where it is stored today, and its reprint in th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in Taiwan are the only two volumes that contain the important preface to the five-commentary edition and editorial note to the first six-commentary edition.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the critical comparison of all texts used in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is 15th century text. The preface sheds new light on a hitherto unexplored chapter of the literary tradition surrounding the Wenxuan, namely the first woodblock print of a five-commentary edition by a certain Mr. Meng, and the first compilation of a six-commentary edition.
    The present paper shows that in fact all other editions, whether they contain one, five or six commentaries, can all be traced back to these two first Song prints. By examining the statements made in this preface, the author establishes a lineage for both five and six-commentary editions, leading back to the earliest known print editions of the Wenxuan and proofs the relevance of these statements through research and textual comparison of both main text and annotations in all major editions.
    Martin Hiesboeck, 26 March 2001

    序 提要 目錄 研究篇 第一章 《昭明文選》的版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版本分類 第三節 敦煌寫本 一‧ 白文無註 (一) 伯二五四二號殘卷 (二) 伯二五二五號殘卷 (三) 伯二五五四號殘卷 (四) 伯二四九三號殘卷 (五) 伯二六四五號殘卷 (六) 伯二六五八號殘卷 (七) 伯二七○七號殘卷 (八) 伯二五四三殘卷 (九) 列二八六○殘卷 (十) 伯三七七八殘卷 (十一) 伯三三四五殘卷 (十二) 伯四八八四殘卷 (十三) 斯三六六三殘卷 (十四) 斯五七三六殘卷 (十五) 斯六一五○殘卷 (十六) 列二八五九殘卷 (十七) 日本手寫本 (十八) 故宮藏日本鈔本 二‧ 文選李善注 (一) 伯二五二七、二五二八殘卷(永隆本) 三‧ 《文選》他注寫卷 四‧ 伯三四八○殘卷 五‧ 伯二四九八殘卷 六‧ 文選五臣注 (一) 細川本 (二) 日本手寫本 第四節 刻本 一‧ 文選白文刻本 二‧ 文選李善注 (一) 北宋國子監本 (二) 其他宋刊單注本 (三) 尤本 (四)胡刻本 (五)張伯顏本 (六)汲古閣刻本 (七)明清其他刻本 三‧ 文選五臣注 (一) 宋槧五臣注文選三十卷 (二) 杭州貓兒橋本 (三) 陳八郎本 (四) 孟氏之本 (五) 成大本(韓國成均館大學中央圖書館藏) (六) 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朝鮮五臣注版本 四‧ 文選六臣注 (一) 明州本 (二) 廣都本 (三) 袁本 (四) 贛州本 (五) 叢刊本 (六) 茶陵本(《增補文選》) (七) 新都本 (八) 吳勉學本 (九) 明潘惟時本 (十) 寬文本 (十一) 奎章閣本(六十冊) (十二) 奎章閣本(三十冊) (十三) 秀州州學本 (十四) 故宮舊朝鮮本 (十五) 央圖朝鮮本 五‧ 文選集註 第二章 《昭明文選》在韓國 第一節 韓國的文選版本 第二節 奎章閣本的特色 一‧ 目錄 二‧ 毛詩、韓詩問題 第三節 文選奎章閣本獨誤 第三章 文選五六臣註本源流 第一節 研究實況概要 第二節 文選版本梓刻年份 第三節 六臣注本二種系統 第四節 奎章閣本「序」暨「跋文」考 一‧ 五臣本後序考 二‧ 孟氏竄改五臣注本 三‧ 孟氏之本與陳八郎本 四‧ 孟氏之本是貓兒橋本嗎? 五‧ 其他線索 六‧ 秀州州學本跋文考 (一) 秀州地名考 (二) 六臣本編輯工作 「將監本文選逐段詮次,編入李善並五臣註」 「經史及五家之書,並檢原本出處」 「改正舛誤脫剩」 「二家註無詳略,文意稍不同者,皆備錄無遺」之例 「文意重疊相同者,輒省去留一家」之例 第五節 奎章閣本與廣都本 一‧ 廣都本來源不明 二‧ 廣都本與奎章閣本共同點甚多 (一) 廣都本與奎章閣本目錄與序大同小異 (二) 內容相同 三‧ 廣都本、奎章閣本與善注源流 第六節 奎章閣本與明州本 一‧ 明州本與奎章閣本的出入 二‧ 明州本校語源自秀州本 第七節 奎章閣本與贛州本 一‧ 贛州本概要 二‧ 贛州本的特色 (一) 贛州本剔五臣注 (二) 贛州本與五臣李善注本夾注位置大同小異 (三) 贛州本校語與奎章閣本大致相反,卻有例外 (四) 「已見上文」者常補注 (五) 因釋夾注與五臣李善系注本同 (六) 有關五臣、李善同異之注解並非於注末 (七) 贛州本有近於尤本之處 (八) 贛州本異於五臣注本,五臣注本無校語之處 三‧ 贛州本出自五臣李善注本 第八節 五六臣注源流(結論) 校讀篇 奎章閣本文選卷一 奎章閣本文選卷二 奎章閣本文選卷十八 奎章閣本文選卷二十八 奎章閣本文選卷四十 四○五 奎章閣本文選卷四十五 奎章閣本文選卷四十六 奎章閣本文選卷四十八 奎章閣本文選卷五十 四 奎章閣本文選卷五十三 奎章閣本文選卷五十五 奎章閣本文選卷五十七 奎章閣本文選卷五十八 參考書 附錄一 法國敦煌寫卷編號對照表 附錄二《文選》白話文及外文譯本 白話本 日文譯本 其他語文 索引 英文摘要

    Cho, Tong-il: Korean literature in cultural context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Cho Dong-il. Seoul, Korea: Jipmoondang Pub. Co., 1997.
    Kang, Thomas Hosuck: Korean literature and bibliography. 1977-79, microfilm.
    Kim Donguk: History of Korean Literature. Translated by Leon Hurvitz, The Centre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Tokyo 1980.
    Knechtges, David R.: (Xiao Tong) Wenxuan or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 Translated with Annotations and Introduction by David R. Knechtges. Princeton Library of Asian Translations. 1982,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ee, Don Y.: Korean literature. Bloomington, IN : Eastern Press, 1994.
    Lee, H. Peter: Korean Literature. Tucson, Published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y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65.
    丁福保著《文選類詁》。上海。譯學書局一九二五年。
    小尾郊一,花房英樹文選載﹕全譯漢文大系。東京,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六年
    中島千秋《文選賦篇》新譯漢文大系十四﹣十五。東京,一九七七年
    內田泉支助,綱祐次《文選詩篇》載﹕新譯漢文大系十四﹣十五。東京,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
    毛春翔著《古書版本常談》。載《書目類編》,冊八八,頁三九七四二起。
    毛德富著《近十年來文選研究概述》。載:《文史知識》,一九九四年十月,第十期,頁九四。
    王重民著《敦煌古籍敘錄》。木鐸出版社闕
    王國昭著《宋刊文選五臣注本校釋》。載:《東師語文學刊》,第三期,一九九○年五月,頁八三至一○一。
    王禮卿著《選注釋例》。載《幼獅學誌》卷七,第二期,一九六八年。
    卡波著《關於文選的殘卷》,俄羅斯科學院亞洲博物館,IAN,UNO,一九九○年,第二號,頁一三五至一四四)
    古田敬一《文選編篡人時》載﹕《小尾博士退休紀念中國文學論集》。廣島,第一學習社,一九七六年。
    玉令著《李邕補益文選注說志疑》。載:《文學遺產》,一九九二年六月,頁三六。
    朴現圭著《台灣公藏韓國古書籍聯合數目》,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
    江慶柏著《文選五臣注評議》。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一九九四年十一月,頁一二七。
    何融著《文選編撰時期及編者考略》。載:陳新雄、于大成主編《昭明文選論文集》,木鐸出版社,台北,一九七六年。
    攸關韓國的文選
    李維棻著《文選李注篡例》。載《大陸雜誌》卷十二,第七期,一九五六年。
    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舊鈔本文選集注殘卷》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影印舊鈔本,第三至第九冊,一九三四年至一九四一年。
    周貞亮著《梁昭明太子年譜》。載:陳新雄、于大成主編《昭明文選論文集》,木鐸出版社,台北,一九七六年。
    屈守元著《文選導讀》,成都,巴蜀書社,一九九三年。
    屈守元著《關於北宋刻印李善注文選的問題》。載:《文物》,一九七七年,第七期,頁七八。
    岡田正之,左久節之文選三冊,國譯漢文大成,東京,一九二三年
    林聰明著《昭明文選研究初稿》。文史哲出版社,臺北,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初版。
    邱棨鐊著《文選集注研究》。文選學研究會,台北,一九七八年。
    邱棨鐊著《文選集注索引文選鈔研究》,銘傳學報六五年三月。
    邱燮友著《選學考》。「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號,頁三二九。台北,一九五九年。
    金學主《朝鮮時代所印〈文選〉本》韓國學報﹐中華民韓研究學會﹐第五期﹐民國74年》。
    English title: Kim Hak-chu, Wenxuan Editions Printed During the Choson Dynasty.)
    金學主著《朝鮮時代所印文選本》。載《韓國學報》,中華民國韓國研究會,臺北,民國七十四年。
    胡紹煐(清)著《文選箋證》。廣文書局。
    胡震亨(明一五六九年至一六四五年)撰《續文選》,(景印岫廬現藏罕傳善本叢刊),台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三年。
    胡雙寶著《關於文選五臣注本》。載:《北京大學學報》,一九九○年,第二期,頁一二八。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台北,一九九四年。
    剛村繁《細川家永青文庫藏敦煌本文選注》。東北大學中國文史哲研究會集刊,東洋學第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剛村繁《敦煌本文選注校譯》,帝國大學Taikoku daigaku kyoohoobu kiyoo,一九六六年二月,頁一九四。
    孫毓修著《中國雕板源流考》。載《書目類編》,冊八八,頁三九五六五起。
    徐之明《文選李善注詞義訓詁札記》。載:《語言文字學》,一九九○年一月,頁三八。
    徐英著《文選類例正失》。陳新雄、于大成主編《昭明文選論文集》,木鐸出版社,台北,一九七六年。
    徐華中著《文選李善注新探》。載:《勤益學報》,第十號,一九九二年十一月,頁一二五。
    神田喜一郎著《敦煌本文選注》,東京,永青文庫,一九六五年。
    祝文儀著《昭明太子和他的文選》台灣學生書局。
    高步瀛著《文選李善注義疏》。台北,廣文書局,一九六六年。
    張月雲著《宋刊文選李善單注本考》。載:《故宮學術季刊》,二:四,一九八五年夏,頁五三至九三。
    曹之著《中國古籍版本學》。國學精粹叢書第九,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台北,一九九四年。
    曹道衡著《讀〈資暇錄〉兼論〈文選〉李善注與五臣注異同》。載:國家國書館館刊,一九九八年第一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梁章鉅(清)著《文選旁證》。廣文書局出版。
    清水凱夫著《文選邊篡實況研究》。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台北,一九九四年,頁一四一。
    許捲洙著《文選 韓國傳來 流行 關 小考》。中國語文學弟八輯,領南中國語文學會,領南大學,慶尚北道,慶山,韓國,一九八四年。
    陳宏天著《古籍版本概要》。國學精粹叢書第三,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台北,一九九二年。
    陳新雄、于大成主編《昭明文選論文集》,國學論文薈編,木鐸出版社,台北,一九七六年。
    斯波六郎,花房英樹著《文選》載﹕世界文學大系七十,東京,筑摩書房, 一九六三年
    斯波六郎著《九條本文選解說》,文選索引,頁四○五至四一七。
    斯波六郎著《文選索引》,京都,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索引編集委員會,一九五七年。
    斯波六郎著《文選集注就》,支那學第九卷、第三號。一九三八年,頁十七至五五。English title: R. Shiba: On the Wen Hsüan Chi Chu. Shinagaku (Sinology), Vol. IX, No. II, July 1938, Kobundo Shobo.
    斯波六郎著《文選諸本研究》,斯波六郎士退官紀念事業會,昭和三十二年(公元一九五七年)三月。
    斯波六郎著《文選版本》,帝國學士院紀事,昭和十九年三月,第三卷。
    游志誠著《文選學新探索》。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第一章曰﹁文選版本學——以唐寫本宋刻本為例﹂,其中有敦煌卷伯二五二七、二五二八、二五四二、二五二五、二五五四、二四九三、二六四五、二六五八、二七○七之部分存文與校記。
    程毅中﹑白化文著《略談李善註文選的尤刻本》。載:《文物》一九七六年,十一號,頁七七至八一。
    黃侃平著《文選平點》,上海,善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黃季剛著《文選黃氏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七七年。
    黑田亮著《五臣注文選》載:《朝鮮舊書考》。
    葉德惠著《書林清話》。載:楊家駱著中國學術名著,目錄學名著第二集,第一冊。世界書局印行。
    趙飛鵬著《觀海堂藏書研究》,漢美圖書有限公司(Sino-American Publishing),一九九一年。
    劉文興著《北宋本李善注文選校記》。載:陳新雄、于大成主編《昭明文選論文集》,木鐸出版社,台北,一九七六年。
    劉盼遂著《文選篇題考誤》。陳新雄、于大成主編《昭明文選論文集》,木鐸出版社,台北,一九七六年。
    劉師培著《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
    潘德興(清)著《觀海書院出案底簿》,清代稿本系列,文海出版社,
    穆克宏著《文選對後世的影響》。載:《福建論壇文史哲版》,一九九六年六月,頁七六。
    穆克宏著《論文選的文學價值》。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一九九三年八月,第八期,頁八十一。
    穆克宏著《蕭統文選研究述略》。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台北,一九九四年,頁一二五。
    穆克宏著《蕭統文選研究概略》。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一九九三年六月,頁一一一。
    錢基博著《版本通義》。載《書目類編》頁三九六三三起。
    駱鴻凱著《文選指瑕》。載:陳新雄、于大成主編《昭明文選論文集》,木鐸出版社,台北,一九七六年。
    謝康等著《昭明太子和他的文選》(近代文史論文類輯)。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一年。
    簡宗梧等人著《文選,文學的御花園》,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魏淑琴 姜蕙編《中外昭明文選研究索引》。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羅振玉著《唐寫文選集注殘卷》,嘉草軒叢書,一九一八年。
    羅振玉著《敦煌本文選》載:《鳴沙石石室古籍叢殘》(羅雪堂先生全集)。台北,文化出版社,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第三篇、第八冊,頁三○七五至三一四一。
    羅振玉著《鳴沙石室古籍叢殘》,民國六年上虞羅氏景印本,據古寫本影印,六冊,一九一七年。
    羅振玉編撰《敦煌石室遺書百廿種》,敦煌叢刊初集,臺北市,新文豐,3 冊,一九八五年。
    嚴靈峯著《書目類編》,台北,版文出版社。
    饒宗頤著《敦煌本文選斠讀》。載:陳新雄、于大成主編《昭明文選論文集》,木鐸出版社,台北,一九七六年。
    顧延龍著《讀宋槧五臣注文選記》。載:陳新雄、于大成主編《昭明文選論文集》,木鐸出版社,台北,一九七六年。
    顧施禎 (清) 著《昭明文選六臣注疏解》十七卷,台北市,華正書局,一九七四年。
    顧施禎(清)輯《昭明文選六臣彙註疏解》十九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心耕堂,十冊,八行二十二字,首有清康熙熙二十五(丙寅)年鄭重序、二十六年倪燦序、凡例、蕭統文選序、李善上文選註表、呂延祚進五臣集註文選表。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
    顧農著《文選學新研二題》。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一九九四年六月,頁一二五。
    顧農著《李善與文選學》。載:《齊魯學刊》,一九九四年,第六期,頁二○。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