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婉馨 Hsieh, Wan-Hsin |
---|---|
論文名稱: |
王心齋「安身」思想研究 Research on Wang Hsin-Chai's Thought of "an shen(Settleing the Body)" |
指導教授: |
黃瑩暖
Huang, Ying-Nuan |
口試委員: |
林維杰
Lin, Wei-chieh 陳佳銘 Chen, Chia-Ming 蔡家和 Tsai, Chia-He 賴貴三 Lai, Kuei-San 黃瑩暖 Huang, Ying-Nuan |
口試日期: | 2022/07/28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6 |
中文關鍵詞: | 王艮 、泰州學派 、淮南格物 、尊身貴體 、明哲保身 |
英文關鍵詞: | WANG GEN(王艮), Taizhou School(泰州學派), body, huai nanke wu(淮南格物), sun shen kuei ti(尊身貴體), ming che pao shen(明哲保身)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53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9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王艮,原名銀,字汝止,號心齋,泰州安豐場(今江蘇東臺)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於世宗嘉靖十九年(1541年),年五十八歲,著有《王心齋先生全集》。心齋出身世代以製鹽為生的手工業家庭,名曰「灶戶」,社會地位低下,倍受朝廷歧視,他七歲入私塾,十一歲輟學,自云:「貧乏束脩資出。」僅僅讀了四年書便因家貧輟學了,黃宗羲云:「(心齋)從父商於山東,常銜《孝經》、《論語》、《大學》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啓之。」後來他自學有成,從經典中悟出心得,時逢王陽明任江西巡撫,講良知之學,心齋前往拜訪論學,兩人答辯數次,大為嘆服,遂伏首稱弟子,拜入陽明門下。陽明歿世後,心齋回鄉講學,門生遍天下,形成「泰州學派」,黃宗羲云:「陽明而下,以辯才推龍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又云:「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可見心齋之學風行流傳,於當代、後世皆造成巨大的影響。
心齋學說之所以影響晚明甚鉅,細究其因,或與他熱衷於講學不無關係,凡心齋所到之處無不沿途聚講,對象遍及社會各階層,漁夫、陶匠、樵子皆不拒,所講內容不外「百姓日用即道」,予人親近生活、易於達成之感,頗有「鼓動人心」之效,王一庵回憶昔年心齋講學盛況,說道:「天生我師,崛起海濱,慨然獨悟,直超孔子,直指人心,然後愚夫俗子,不識一字之人,皆知自性自靈,不假見聞,不煩口耳,而兩千年不傳之消息,一朝復明。」此言正好點出心齋之學蓬勃發展的現象,以及「直指人心」的學術特色。由心齋創建的「泰州學派」,自創派始便帶著賁張躍動的狂放色彩,嵇文甫云:「泰州學派是王學的極左派,王學的自由解放精神,王學的狂者精神,到泰州學派才發揮盡致。這個學派王心齋發其端,中經徐波石、顏山農、何心隱、羅近溪……等,發皇光大,一代勝似一代。」泰州學人狂放不羈的行為,往往被目為「情欲解放」、「思想革新」的重要推手,幾乎席捲整個時代。身為晚明最活躍的學術流派,對我國文化、思想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又在《明儒學案》中佔據了大量篇幅的「泰州學派」,目前學術界對它的研究與關注並不夠豐富,這和泰州學派的巨大影響很不相襯。
一般認為心齋突破孟子以來「舍生取義」的傳統,頗具爭議的「明哲保身」與「淮南格物」之說,提出「尊身貴體」的論題,認為血肉形軀是吾人行道的載體,一旦消失不存,便無法將道德躬踐於世,使善的價值極大化。然而武斷地將心齋之「身」等同於大腦以下各種知覺器官,亦不甚正確,如此則是把「身」視為血肉形軀,把「心」視為精神主體,使得「身/心關係」成為兩個對等而不同的概念。筆者以為心齋論「身」除了形軀義之外,同時兼有精神義,二者不可割裂,並非身之外別有一心,更非要吾人在心上做工夫之外再安養形軀。心齋之「身」是一內外兼容、本末具含的「全我」,是一身心不二、充滿靈氣與血氣的「人」,故筆者擬以《王心齋「安身」思想研究》為題,梳理心齋對身體之詮釋,再論心齋的修養工夫,探討如何成聖的修養進路、以及如何在現世裡安頓生命等問題,方能賦予心齋相應的哲學意義與哲學價值。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Wang Hsin-Chai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broke through the tradition of "she sheng chyu yi" since Mencius, the controversial theories of "ming che pao shen" and "huai nanke wu", and put forward the thesis of "tsun shen kuei ti". If it disappears and does not exist, it is impossible to practice morality in the world and maximize the value of goodness. However, it is not quite correct to arbitrarily equate the "body" of Xinzhai with the various perceptual organs below the brain. In this way, the "body" is regarded as a flesh-and-blood body, and the "mind" is regarded as the spiritual subject, so that the "body/mind"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pirit. Relationship" becomes two equivalent but different concepts. In author's opinion, Hsin-Chai's theory of "body" has not only the physical meaning, but also the spiritual meaning, and the two cannot be separated. The "body" of Hsin-Chai is a "whole self"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inside and outside, and contains the spirituality and the humanity.
徵引文獻
以下參考資料分為「專書」、「單篇論文」、「學位論文」三部份,其中「專書」又再細分成三類,分別是「主要參考文獻」、「歷代古籍」、「今人著作」;「主要參考文獻」和「歷代古籍」依時代順序排列,「今人著作」和「單篇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學位論文」則先置博士論文、後置碩士論文,再依作者發表年代排列。
一、專書(依時代先後)
(一)主要參考文獻
明‧王艮:《王心齋先生全集》,明萬曆年間刊本,現藏於東京內閣文庫。
明‧王艮:《心齋約言》,叢書集成合編據學海類編本排印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王艮:《重刻心齋先生語錄二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一○冊,明萬曆二十九年鈔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
明‧王艮撰、陳祝生等點校:《王心齋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景印日本永嘉元年刻本,2012年。
明‧王艮:《重鐫王心齋先生全集》,明萬曆間刊崇禎至清嘉慶間修補本,北京:海豚出版社,2018年。
(二)歷代古籍
先秦‧荀子:《荀子》,收入《新編諸子集成》,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中華書局,2011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4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周敦頤著,徐洪興導讀:《周子通書‧思第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司馬光等撰:《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5年。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羅大經:《玉露鶴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1984年。
宋‧陳亮:《陳亮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陳淵:《默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濤:《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1970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守仁著、施邦曜輯評:《陽明先生集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王 畿:《王龍溪全集》(據道光二年刻本影印),臺北:華文書局,1970年。
明‧李東陽:《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1976年。
明‧王 棟:《東厓王先生遺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藏書》(明萬曆刻明崇禎至清嘉慶間遞修本影印)。
明‧王棟:《王一庵先生遺集》,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抄本影印)。
明‧何心隱:《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明‧吳柴庵:《寤言》,臺北:偉文圖書出版影印社,1976年。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郭士望:《遜志集》,收錄於《四庫叢刊初編》(景印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
明‧陳明水:《陳明水先生文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景印本,1997年。
明‧陳洪謨:《繼世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陳憲章著、孫通海點校:《陳憲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周海門:《東越證學錄》,收入《周汝登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黃宗羲撰、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黃宗羲原著、繆天綬選註:《宋元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錄於《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
清‧皮錫瑞:《尚書大傳》,收錄於《尚書類聚初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第八冊。
清‧潘永因:《宋稗類鈔》,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清‧顏元著、徐世昌等輯:《四存篇‧存學》,收錄於《顏李叢書》(民國十二年四存學會排印本)。
清‧王植:《正蒙初義》,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阮元注:《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三)今人著作
王雪卿:《靜坐、讀書與身體:理學工夫論之研究》,臺北:萬卷樓,2015年。
于浩輯:《宋明理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6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式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美國:八方文化,1996年。
余英時:《從宋明理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蓓荷著,邱黃海、李明輝譯:《王艮及其學說‧中譯者序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8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吳雁南:《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4年。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 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季芳同:《泰州學派心論》,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胡 適:《胡適日記》,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宣朝慶:《泰州學派的精神世界與鄉村建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41年。
唐君毅:《大學章句辯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展》,高雄:復文書局,1981年9月。
島田虔次:《中國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紅葉文化,1993年。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陳 來:《宋明儒學論》,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 致:《我走過的路:余英時訪談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無隱精舍,1973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五南書局,2012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中華書局,2020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大學人民出版社,199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三聯書局,199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勞思光著,劉國英、張燦輝合編:《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1年。
勞思光著、關子尹編:《康德知識論要義新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舒斯特曼著、程相占譯:《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彭國翔:《陽明學綜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天石:《泰州學派》,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儒賓:《未躡天根豈識人:理學工夫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楊國禎、陳支平:《明史新編》,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劉師培:《左盦外集‧劉申叔先生遺書》,西元1934-1936年寧武南氏排印本。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趙克生:《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祭禮改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鄧仕樑:《唐宋詩風──詩歌的傳統與新變》,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龔杰:《王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二、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方祖猷:〈評王艮的哲學思想〉,《浙江學刊》,1981年2月。
方祖猷:〈論淮南三王:王艮、王襞、王棟──兼論泰州學派的分化〉,《江海學刊》第6期,1990年。
尤西林:〈百姓日用是否即道?──關於中國哲學世俗主義傳統的檢討〉,《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8期,1994年9月。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1995年,第63本第3分。
王遠義:〈試論黃宗羲政治思想的歷史意義──中西公私觀演變的一個比較〉,《臺大歷史學報》第38期,2006年12月。
朱書萱:〈王心齋格物思想評述〉,《語文學報》第5期,1998年12月。
朱美蓮:〈陽明之格物說〉,《孔孟月刊》第26卷第12期,1999年。
朱書萱:〈王心齋格物思想評述〉,《新竹師院語文學報》第5期,1998 年2 月。
任文利:〈王艮「安身」論的政治意蘊解讀──中晚明儒家之一種自我快擇〉,《清華學報》第38卷第2期,2008年6月。
余姒倩:〈論王心齋所理解的心體〉,《第一屆青年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03年9月。
岑溢成:〈王心齋安身論今詮〉,《鵝湖學誌》第14期,1995年6月。
吳依容:〈王心齋良知學述論〉,《鵝湖月刊》,第33卷第8期,2008年2月。
吳秀玉:〈論羅汝芳的簡易直截修養工夫〉,《人文及管理學報》第五期,2008年11月。
吳智雄:〈論《尚書大傳》輯本之思想要義〉,《漢學研究》第26卷第4期,2008年12月。
吳 震:〈陽明後學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三期,2009年9月。
岡田武彥著、蘇振申譯:〈陽明學的三派〉,《陽明學論文集》,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林永勝:〈功夫試探──以初期佛教譯經為線索〉,《臺大佛學研究》第二十一期,2011年6月。
林永勝:〈反工夫的工夫論──以禪宗與陽明學為中心〉,《臺大佛學研究》第二十四期,2012年12月。
林永勝:〈氣質之性說的成立及其意義──以漢語思維的展開為線索〉,《臺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八期,2015年3月。
孫向晨:〈現代個體權利與儒家傳統中的「個體」〉,《文史哲》2017年第3期(總第360期)。
胡維定:〈王艮「身本論」的主體存在價值〉,《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陳郁夫:〈心齋學述評〉,《東吳中文學報》第2期1996年5月。
陳鼓應:〈王弼道家易學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八期,2003年5月。
陳 來:〈從「思想世界」到「歷史世界」──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述評〉,《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76期,2003年10月。
陳佳銘:〈從劉蕺山的經典詮釋論其思想型態之歸屬〉,《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十八期,2012年7月。
徐春林:〈王艮的身體觀與儒學轉向〉,《學海》2007年4月。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鵝湖學誌》第12期,1994年6月。
郭芳如:〈論勞思光先生基源問題研究法〉,《學燈》第三十期(中國哲學方法論專欄),2014年4月。
張 璉:〈多元社會中知識份子的經濟自主與社會定位──以明代泰州學者王艮為例〉,《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
張 璉:〈從《心齋王先生全集》論王艮的新人倫觀〉,《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臺北:中國明代學會,2001年12月。
張 璉:〈從流行價值論王艮思想的歷史評價〉,《東華人文學報》第四期,2002年7月。
張 璉:〈偕我同志──論晚明知識分子自覺意識中的群己觀〉,《東華人文學報》第五期,2003年7月。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兵學者與陽明學者的身體觀〉,《法鼓人文學報》(創刊號),2004年7月。
張崑將:〈當代日本學者陽明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2005年12月。
張克偉:〈泰州學派鼻祖王心齋遺著、遺跡探考〉,《閱江學刊》第6期,2010年12月。
張樹俊:〈王艮身本思想再探討〉,《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7月第7期。
黃瑩暖:〈從「心之知覺」論朱子之「心」的道德動能──從「知覺是智之事」談起〉,《國文學報》第五十七期,2015年6月。
黃俊傑:〈儒學價值系統中的兩難式──「元代朱熹正統思想之興起」讀後〉,《中外文學》第八卷第九期,1980年2月。
黃俊傑:〈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期,1997年。
黃俊傑:〈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臺大歷史學報》第四期,1997年5月。後收入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學芻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三期,2000年11月。
黃俊傑:〈既無「道德」,何來「政治」?──儒家政治思想的現代啟示〉,《鵝湖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五期,2006年10月。
黃文樹:〈泰州學派人物的特徵〉,《鵝湖學誌》第20期,1998年6月。
黃文樹:〈陽明後學的成員分析〉,《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17期,2000年9月。
黃文樹:〈陽明後學之社會作用與歷史影響〉,《中國文化月刊》第238期,2000年1月。
黃文樹:〈簡述史家對泰州學派之研究〉,《孔孟月刊》第三十六卷第二期,1997年10月。
黃玉順:〈論「重寫儒學史」與「儒學現代化版本」問題〉,《現代哲學》2015年第2期(總第139期)3月號。
黃繼立〈陽明學「身」字考:心學關鍵詞之探究〉,《東海中文學報》第30期,2015年12月。
黃卓越:〈王艮「淮南格物」論概念系統的再疏釋──并論其對《大學》文本的解讀〉,《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2期。
程玉瑛:〈王艮(1483-1541)與泰州學派:良知的普及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89年6月第17期。
湯敏軒:〈余英時與中國歷史研究:具體方法的視角〉,《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總期第37期,2005年4月。
楊祖漢:〈從王學的流弊看康德道德哲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鵝湖學誌》第33期,2004年12月。
楊儒賓:〈論孟子的踐形觀〉,《清華學報》第20卷第1期,1990年。
楊祖漢:〈王龍溪對王陽明良知說的繼承與發展〉,《鵝湖學誌》第11期,1993年12月。
楊國榮:〈從現成良知看王學的衍化〉,《哲學與文化》,1990年。
楊國榮:〈從王陽明到劉宗周—志知之辯的歷史演進〉,《孔孟月刊》第29卷第11期。
楊明、馬潔:〈王艮源於「身」的治理思想研究〉,《倫理學研究》2021年第3期。
葉海煙:〈所謂「基源問題」──勞著《中國哲學史》的一項商議〉,《東吳哲學傳習錄》1994年5月。
蔡仁厚:〈王陽明思想的發展與完成〉,《中國學人》第5期,1973年7月。
蔡至哲:〈君子致權──陽明晚年政治思想新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9期,2018年5月。
龍 輝:〈「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奇怪言行〉,《文史天地》2021年第5期。
鄧克銘:〈王陽明以鏡喻心之特色及其異說〉,《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六期,2007年6月。
錢 明:〈陽明學派分化的思想基礎〉,《浙江學刊》第4期,1986年。
錢 明:〈王學主意說論要〉,《浙江學刊》第6期,1989年。
羅永吉:〈王艮尊身思想中的群己意視〉,《育達科大學報》第41期,2015年10月。
羅高強:〈再論王艮「保身」說的得與失〉,《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韓曉華:〈《泰州學派研究》評介〉,《鵝湖月刊》第38卷第8期,2013年2月。
三、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
(一)博士論文
張 璉:《王艮的尊身思想與社會參與》,臺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陸冠舟:《泰州學派化俗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潘玉愛:《王心齋與中晚明儒學的轉折──兼論道德自我與社會人倫的衝突與和諧》,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林久絡:《王門心學的密契主義向度──自我探索與道德實踐的二重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林永勝:《南朝隋唐重玄學派的工夫論》,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趙立慶:《以身為本──王艮儒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
(二)碩士論文
陳麗文:《王心齋思想與泰州學派》,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曾光正:《不離俗而證真──泰州學派倫理觀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葉守桓:《王艮思想及其對王學的承繼與轉化》,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黃文樹:《泰州學派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俊傑:《王心齋思想析論》,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楊欣樺:《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春林:《泰州學派生命哲學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黃元嘉:《試論泰州學派的傳承與轉化──從王艮到耿天臺》,桃園: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君涵:《王心齋「格物安身」說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