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佩珍 Li, Pei-Chen |
---|---|
論文名稱: |
花蓮縣高中職學校法治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in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Hualien. |
指導教授: |
許文傑
Hsu, Wen-Chi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7 |
中文關鍵詞: | 法治教育 、高中職 、花蓮縣 |
英文關鍵詞: | law-related education,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Hualie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5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研究花蓮縣高中職法治教育之實施現況,目的在瞭解法治教育顯著課程及潛在課程之實施現況及其影響。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對花蓮縣六所高中職之公民及法律教師、軍訓教官、學務處訓育組長共計九位教育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並輔以觀察蒐集資料以進行研究,探討內涵包含:法治教育理念及認知、法治教育課綱及教材、教學活動及評量,以及法治教育實施影響及其困境,並針對問題提出建議及策略。
本研究經由第一線法治教育工作者的訪談中,發現在教學實務上存在不少問題,綜合歸納如下:
一、 99課綱教材過於繁多艱難,學生因城鄉差距先備知識不足。
二、 高職法治教育教材去除階級化,但課程學分不足。
三、 潛在課程之重視程度因學校風氣及校長領導風格而有所不同。
四、 良好的人文課程及校園風氣有助於法治教育之推行。
五、 法治教育應結合品德教育,落實於生活教育。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研究結論,就法治教育之實施政策及課程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包括負責課程規劃的教育主管機關,實施法治教育的學校行政單位與教師等,希望以上建議能有助於法治教育的落實與問題之改善。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aw-related education curriculum among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Hualien. In this study,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and nine educators from six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Hualien, including teachers of law and civic curriculum, military instructors and section chiefs of student activities, were interviewed. The study focused on several aspects: concepts and perception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for law-related educ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impact and dilemma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frontline law-related educators, many problems in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were discovered and several findings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2010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materials were too complicated and many students were lacking in prior knowledge due to urban-rural disparities.
2. De-levelization was found in law-related education materials in vocational schools, but related course credits were inadequate.
3. Different school cultures and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s resulted in different degrees of attention to the latent curriculum.
4. Good humanities courses and school cultures contribu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5. Law-related educ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mor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d in life educ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and future studie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this study finally made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o advise education department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teachers who implement law-related education. Hopefully, the above-mentioned suggestions can be beneficia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一、中文部分:
尤勉文(2007)。《台北地區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法律教育專業能力覺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毛中勻(2002)。《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淑女(1997)。〈都市化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侯崇文編,《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頁249-284。
王雲東(2007) 。《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
王嘉恩(2004)。《全球化對我國公民教育影響之研究-以法治教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震義(2006)。《國小教師法治專業知能與法治教學實施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古志峰(2005)。《國民小學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詞書》。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達明(2010)。〈法治萬千,如何教育?—香港的社會法治教育〉。中央研究院編,《2010兩岸四地法律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頁9-13。
李冬梅(2002)。《台北地區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法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然、林彥均(2006)。〈淺談臺灣的法治教育〉。《人權會訊》,82期,頁3-5。
李宗薇、陳新發、曾錦達、林文律(1994)。〈我國國民小學民主法治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教育部訓輔委員會,《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頁11-20。
李宗薇、葉興華(2000)。〈國小法治教育評鑒之研究〉。《臺北師院學報》,13期,頁1-32。
李政賢譯(2009),Irving Seidman著(1997)。《訪談研究法》。台北:五南。
李美華譯(1998),Earl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冊)》。台北:時英。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期,頁8-23。
杜靜怡(2004)。《半世紀來臺灣青少年犯罪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六(1990)。《道德認知發展與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沈六(1991)。《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水牛。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臺灣教育》,625期,頁2-16。
周愫嫻(1996)。〈犯罪率與社會經濟發展失衡〉。侯崇文編,《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頁99-135。
林弘杰(2007)。《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管教行為與友善校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有土(2006)。《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第二冊》。台北:龍騰。
林佳音(2000)。《我國中學法治教育課程內容的理論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明鴻(2010)《青少年犯罪類型城鄉差異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懿伶(2009)。《國民小學教師法治態度與法治教育實踐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淑雅(2005)。《基隆市兩所國立高中學生政治知識與政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月娟等(2003)。《實用人類發展學》。臺北:華杏。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取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頁141-158。
胡夢鯨(1998)。《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國中補校文科教學的一項質性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徐宗國譯(1997),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翁國彥(2004)。《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台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國彥(2006)。〈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全國律師》,10卷6期,頁4-23。
張伍庭(2007)。《影響高中職學生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林清山(198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許巧靜(1996)。《國小實施民主法治教育之個案研究-以臺東縣一個六年級「班級自治活動」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育典(2005)。〈人權與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當代教育研究》,13卷3期,頁29-57。
許育典,翁國彥(2005)。〈法治教育在臺灣的建構與實踐(上)〉。《政大法學評論》,85期,頁133-172。
郭乃華(2007)。《以班級自治活動建立國小學童法治觀念和守法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瑛美(2008)。《高職學生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怡伶(2003)。《臺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芳萍(1995)。《價值澄清式法治教學對國中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蕙(2009)。《案例教學法的學習成效及其中介變項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朝陽(1997)。〈法治教育的精神與教學〉。《研習資訊》,14卷4期,頁9-15。
陳瀅淑(2004)。《國小法治教育之探討-以台南市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欣儀(2001)。《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政治態度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肇賢(2003)。《國中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炳林(2003)。〈四向度目標導向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8卷1期,頁15-40。
黃旭田(1999)。〈法治教育的起源—國民教育階段都在教些什麼〉。《司法改革雜誌》,21卷,頁10-13。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華東書局。
黃國峰(2004)。〈人權法治教育理念之探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的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說起〉。《學生輔導》,93期,頁105-115。
黃惟饒(1996)。〈從後工業社會的觀點透視我國公民教育新內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卷2期,頁6-19。
黃雪紅(2006)。《國小學童法律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巨流。
楊國樞、葉啟政(1984)。〈升學主義下的教育問題〉。楊國樞、葉啟政編,《台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頁357-384。
楊景聿(2010)。《探索教育應用於國中多元能力資源班之效益機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棟樑(1998)。〈德國的法治教育〉。《臺灣教育》,568期,頁6-7。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中涵、陳俊男(2011)。《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七期研究—阿美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蔡志偉、林志興、官大偉(2009)。《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之研究—卑南族、賽夏族》。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蔡慧雯(2004)。《台中縣市國民中學法治教育實施現況調查及其可行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正忠、黃秋田(2007)。《民法與商事法概論》。台北:五南。
蕭妙香(1997)。《我國國民小學法治教育之研究課程設計與教材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簡意瑄(2005)。《使用不同版本教科書對法治教育之影響─以臺北縣板橋市國中生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厥安(1995)。〈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教改通訊》,12期,頁1-13。
顏麗雪(2008)。《價值澄清導向之道德教學的實驗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澄鈺(2004)。《我國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西文部分:
Accongio, J. L. & B.B. Vaughan, (1987). Evaluating Law-Related Education Programs: A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 Fall, 69-78.
Anderson, C. C. & Mickinney-Browning, M. C. (1982), What Principals Should Know about Law-Related Education. Principal, January, 43-66.
Bjorklun, E. C. (1995). Teaching about Person Injury Law:Activities for the Classroom. The Social Studies, March/April, 78-84.
Bunch, W. H. (2005). Changing Moral Judgement in Divinity Student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4(3):363-370.
Campbell, A. B. (1988).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Legal Content in Civics Curriculum. ERIC No. ED308110.
Cleaf, D. W. V. (1991). Action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 Hall.
Higgins, C., A. M. Bethel & S. B. Glickman (2000). Law Magnets: Attracting Student to Law-Relation Education. Florida Bar Journal, 74:38-43.
Hass, M. E. & C. S. Sunal(1993). Social Studies and the Elementary/Middle School Student. N.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Jarolimek, J. & W.C. Parker (1993).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N.Y.:Macmillan.
Krawczyk, R. M. (1997). Teaching Ethics: Effect on Moral Development. Nursing Ethics, 4(1):57-65.
Larson J. H. (2009). Companions in Crime: the Social Aspects of Criminal Conduct Choice. Middletown, 46(10):1887.
Leming, R. S. (1995). Essentials of Law-Related Education. ERIC No ED390779.
Magnon, T. (1981). Law-Related Education. Clearing House, 54(6): 267-271.
Mei, D. M. (1988).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Issues and Values Project. N.Y.:Office of Education Assessment.
Naylor, D. T. (1991). LRE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Methods. Textbook and Courses. Chicago: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Omeonu, C. A. & L. Matthews. (2005).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Values Clarification and Symbolic Modeling in Enhancing the Moral Values of Adolescents in Selected Nigerian school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hristian Education, 14(1):95-116.
Parker, W. C. & J. Jarolimek(1997).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10thed). N.Y.:Macmillan Public Company.
Smith, H. (1982). Law Related Education Project:Evaluation Report, 1980-1982. ERIC No ED231861.
Starr, I. (1977). The Law Studies Movement:A Memoir.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October, 55(1):6-11.
Von Cleaf, D.W (1991), Action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Boston:Allyn & Bacon.
三、網路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2011)
http://www.info.gov.hk/
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 (2006)
http://www.tnfsh.tn.edu.tw/course/resource/
林佳範,「依校規處罰」就是法治教育嗎? (2011)
http://www.lre.org.tw/newlre/RTE/myform_detail.asp?id=2983
新加坡教育局官網 (2011)
http://www.moe.gov.sg/about/contact/
澳門特別行政區課程發展資訊網 (2011)
http://www.dsej.gov.mo/crdc/wor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