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宜靜 |
---|---|
論文名稱: |
清朝前期天然災害賑濟政策研究(1644-1795) |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Zhuang, Ji-F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72 |
中文關鍵詞: | 天然災害 、賑災 、賑濟政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39 下載:1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領土廣闊,地理氣候條件複雜,對於天災頻仍的中國來說,災荒無時無刻危及人民的生活,故自古以來,政府即意識到救荒備急政策的詳盡與否,影響到國家政策的制定,有時也關係到政權的轉移,故嘗試建立一套災害救濟制度。當然,清朝亦洞悉此一弊端,故在入關局勢穩固後,不得不對賑救災害的網絡作一番檢視,以確保國祚的延續。本文以西元1644至1795年的清朝為討論斷限,從入關前的生疏,到乾隆時期的成熟,其政策的延續與形成過程,正可由此一歷史發展脈絡中得到答案。本文計畫將中央政府對地方層層下達的救災機制與政策,作一探討,希望透過對清政府賑濟政策的研究,檢視中央對地方災害的處理及應變,將先人的智慧與治國理念傳承下來,並以另一個視角,來觀察大清帝國的運作情形。
至於討論的範圍,除了討論天然災害的救賑情形外,更探討清朝對各類災害的態度。在資料的使用上,本文主要以《起居注冊》及《上諭檔》、《實錄》、《大清十朝聖訓》及官書史料,加上清代臣工奏摺中皇帝的硃批,來分析順治、康熙等皇帝在天然災害危機處理方面的態度;《內閣大庫》檔,以及由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蒐集的《內閣題本》資料,來勾繪大一統前賑災政策的大致輪廓;至於雍正、乾隆兩朝所留下的史料相當豐富,本文的後三部分除引用上述史料,來了解救災經費及蠲賑狀況的進行外,更以北京故宮出版的《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及《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以及台北故宮出版的《宮中檔康熙朝奏摺》、《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宮中檔乾隆朝奏摺》,來加強對賑災經費來源、運用的深入了解。此外,本文的寫作亦參考兩岸故宮未翻印成書的豐富史料—其中,台灣故宮藏有數量龐大的軍機處檔的月摺包、史館檔資料;北京故宮所藏北大移交的《內閣題本》、《軍機處錄副奏摺》以及台北故宮所缺乾隆朝的硃批奏摺,都是本文寫作的重要史料來源。
清朝在漢人的眼中雖是「外來政權」,但在入主中原後卻也繼承了「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之說,因革損益前朝的荒政措施,建立了一套與歷朝政權相較之下,大為完備的救荒制度。清朝前期君主多實心任事,留心民間疾苦,在調節糧價、備荒賑災、勘災審災以及蠲緩錢糧方面都有一定的機制。
一、檔案資料
《內閣題本》(北大移交),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內閣大庫檔》,台北:中央研究院藏。
《戶部檔•戶部咨取會典案內自乾隆四十一年至嘉慶六年止田賦清冊》,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江南江寧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造呈。
《史館檔‧災異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出版。
《軍機處檔‧月摺包》,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出版。
《軍機處檔•上諭檔》,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出版。
《軍機處檔•譯漢上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出版。
《軍機處錄副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食貨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提調官陳田初輯,總纂官
吳懷清覆輯。
《起居注冊•康熙朝》,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出版。
《起居注冊•乾隆朝》,台北:中央研究院藏,影印本。
《硃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乾隆朝,內政・賑濟類。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5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康熙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65年6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67年3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民國71年5月。
張偉仁編,《明清檔案》,臺北:聯經出版社,民75。
二、官書典籍
《大清十朝聖訓》,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4年。
《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53年。
《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53年。
《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53年。
《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53年。
《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53年。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53年。
(清)托津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民國80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嘉慶二十三年刊本。
(明)宋濂等纂,《二十五史41•元史》(2)卷九十六,〈食貨志〉,
臺北:藝文印書館,民61。
(清)汪志伊輯,《荒政輯要》九卷,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五十四輯,民國78年,台北:文海出版社。
(清)那彥成編,《賑紀》十卷,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五十四輯,民國78年,台北:文海出版社。
《皇朝經世文編》,台北:國風出版社,民國52年7月。
《皇朝文獻通考》卷三十四〈市糴考〉,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史部390政書類,台北:台灣商務,民75年。
《康熙帝御製碑文集》,台北:學生書局,民55年。
(清)張廷玉等修,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明史》,臺北:藝文
印書館,民61。
(清)陸曾禹,《欽定康濟錄》四卷,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五十四輯,民國78年,台北:文海出版社。
《朝鮮王朝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70年2月25。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十九,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378 政書類,台北:台灣商務,民75年。
(清)楊景仁,《籌濟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五十四輯,民國78年,台北:文海出版社。
(清)楊西明,《賑災全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五十四輯,民國78年,台北:文海出版社。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自然災害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78-87。
(清)薛允升,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59。
三、專書著作
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主編,《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
地圖出版社,1981年。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北京師範大學所主編,《中國自然災害地圖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檔案系中國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編,《康雍乾時期城鄉人民反抗鬥爭資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歷代盛世農業政策資料》,北京 : 農業出版社, 1988。
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歷史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北京 : 科學出版社,1956年。
方行、經君健、魏金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
水力電力部水管司、水力水電科學研究院編,《清代珠江韓江洪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編,《清代海河灤河洪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清代海河黃河洪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重慶市文化局、重慶市博物館,《四川兩千年洪災史料匯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清代長江流域西南國際河流洪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清代黃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北京: 中華書局,1993年。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清代遼河、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洪澇檔案史料、清代浙閩台地區諸流域洪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王德毅,《宋代災荒救濟研究》,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民國59年5月。
王振忠,《近600年來自然災害與福州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淑芬,《治山與治水:清代環境保護思想之研究—以江浙、湖廣地區為中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尹鈞科、于德源、吳文濤,《北京歷史自然災害研究》,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四川地震資料匯編編輯組,《四川地震資料匯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吳盈美,《十八世紀清代糧價之統計分析-長江以南地區》,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元月。
宋正海等編,《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文海,《中國近代災荒紀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李文海,《中國近代災荒紀年續編》,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李文海、周 源,《災荒與飢饉:1840-191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文海、李文海、程歗、劉仰東、夏明方,《中國近代十大災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李向軍,《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年3月。
胡明思、駱承政主編,《中國歷史大洪水》,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徐 泓,《清代台灣天然災害史料彙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2-1號,1983年7月。
袁 林,《西北災荒史》,蘭州市: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
馬宗晉,《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科學出版社,1994年。
高文學主編,《中國自然災害史》,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年。
涂錦城,《康熙帝治河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張 波、馮 鳳、張 綸、李宏斌編,《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史料集》,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張家誠、林光之合著,《中國氣候》,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6年。
梁必騏主編,葉錦昭副主編,《廣東的自然災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2年12月。
莊德仁,《顯靈:清代靈異文化之研究—以檔案資料為中心》,台灣師
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5月。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刊第四十輯,台北:文海出版社。
郭 濤,《四川城市水災史》,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陳橋驛編,《浙江災異簡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陸人驥編,《中國歷代災害性海潮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年)。
博士論文。
劉俊傑,《清代糧價水平及糧食供需之統計檢定》,中正大學數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90年6月。
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民國74年。
蔣建平,《清代前期米谷貿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3月。
謝毓壽、蔡美彪主編,《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顧功敘主編,《中國地震目錄 : 公元前1831-公元1969年》,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
星斌夫,《中國社會福祉政策史の研究—清代の賑濟倉を中心に—》,東京:囯書刊行会,昭和60年9月。
Will Pierre-´Etienne(Elborg Forster英譯本), Bureaucracy and Famin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四、期刊論文
卞 利,〈明清時期徽商對災荒的捐助與賑濟〉,《光明日報》,1993年10月23日。
王金香,〈山西丁戊奇荒略探〉,《中國農史》,1988年第3期,頁21-30。
王金香,〈乾隆年間災荒述略〉,《清史研究》,1994第4卷,頁93-99。
王永作,〈江蘇近兩千年來水災史概與分析〉,《中國農史》,1992年第3期,頁96-105。
王錚、張丕遠、劉嘯雷,〈中國自然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徵〉,《地理學報》,1995年第50卷第3期,頁248-254。
王建革,〈清代華北的蝗災與社會控制〉,《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頁100-107。
朱敬忠,〈清代常平倉、社倉的社會功能〉,《內蒙古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頁42-48。
池子華、李紅英在〈晚清直隸災荒與減災措施的探討〉,《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頁72-92。
余新忠、杭黎方,〈道光前期江蘇的荒政積弊及其整治〉,《中國農史》,1999年18卷第4期,頁67-70。
余新忠,〈道光三年蘇州大水及各方之救濟—道光時期國家、官府和社會的一個側面〉,收錄在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98-208。
吳進喜,〈台灣災害性地震的時空分部〉,《台灣文獻》,第51卷第1
期,民國89年3月,頁131-153。
呂美頤,〈略論清代災賑制度中的弊端和防弊措施〉,《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頁100-105。
李文海,〈清末災荒與辛亥革命〉,《歷史研究》,1991年第5期,頁3-18。
李文海,〈晚清詩歌中的災荒描寫〉,《清史研究》,1992第4期,頁103-108。
李文海,〈保路運動前十年四川災荒及其影響〉,《文史雜誌》,1992年第5期,頁20-21。
李映發,〈清代州縣儲糧〉,《中國農史》,1997年16卷第1期,頁39-52。
李向軍,〈清代救災的制度建設與社會效果〉,《歷史研究》1995第五期,頁71-87。
李向軍,〈清代前期的荒政與吏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1993年第3期,頁57-62。
李向軍,〈清前期的災況、災黜與災賑〉,《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第3期,頁62-81。
李泰翰,〈清代台灣地震災害初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編,《史匯》2000年8月,頁119-136
李德民、周世春,〈論陜西近代旱荒的影響及成因〉,《西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66-71。
李輔斌,〈清代直隸的水患與治理〉,《中國農史》,1994年第4期,頁94-99。
林玉茹,〈清代台灣的洪水災害〉,《台灣文獻》,第49卷3期,民國87年9月,頁83-104。
林敦奎,〈社會災荒與義和團運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頁42-49。
邱麗娟,〈清代前期治蝗政策的探討〉,《史耘》,1999年第5期,頁31-54。
段知敬,〈晉中地區歷史時期(1481-1948年)的旱澇分析〉,《農業考古》,1986年第2期,頁335-337。
夏明方,〈也談「丁戊奇荒」〉,《清史研究》,1992第4期,頁83-91。
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賑濟及善後問題初探〉,《近代史研究》,1992
年第2期,頁21-3。
夏明方,〈論1876至1879年間西方新傳教士的對華賑濟事業〉,《清史研究》,1997第2期,頁83-92。
徐 泓,〈清代台灣天然災害史料補証〉,《台灣風物》,第34卷2期,1984年6月,頁1-28。
徐建青,〈清代康乾時期江蘇省的蠲免〉,《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4期,頁85-96。
康沛竹,〈戰爭與晚清災荒〉,《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頁109-113。
康沛竹,〈清代倉儲制度的衰敗與飢荒〉,《歷史學研究》,1996年第3期,頁186-191。
張天周,〈論康熙對自然災害的預防與治理〉,《中州學刊》,1991第3期,頁115-118。
張天周,〈乾隆防災救荒論〉,《中州學刊》,1993年第6期,頁104-108。
張九洲,〈光緒初年的河南大旱及影響〉,《史學月刊》,1990年第5期,
頁95-101。
張 波、張 綸、李宏斌、馮 鳳,〈中國農業自然災害歷史資料方面觀〉,《中國科技史料》,1992年第3期。
張國雄,〈清代江漢平原水旱災害的變化與土完田生產的關係〉,《中國農史》,1990年第3期。
張家炎,〈江漢平原清代中後期洪澇災害研究中若干問題當議〉,《中國農史》,1993年第3期。
盛清沂,〈清代本省之災荒救濟事業〉,《台灣文獻》,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3月,頁123-143。
莊吉發,〈清代台灣自然災害及賑災措施〉,《台灣文獻》,第51卷第1期,民國89年3月,頁23-43。
莊吉發,〈朝鮮與清朝天人感應思想的比較〉,《清史論集》(1),頁207-234。
楊劍利,〈晚清社會災荒救治功能的演變—以丁戊奇荒的兩種賑濟方
式為例〉,《清史研究》,2000第4期,頁59-64。
葉依能,〈清代荒政述論〉,《中國農史》,1998年第11卷第4期,頁59-68。
葉依能,〈明清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備荒救災簡述〉,《中國農史》,1997
年第4期,頁27-34。
鄭永昌,〈從「地方之公」到「國家之公」-論乾隆初期對地方耗羨收支管控體制的確立〉(《故宮學術季刊》第20卷第3期,民92年春季,頁103-129。
鍾 鋼,〈保路運動前十年四川災荒及其影響〉,《文史雜誌》,1992年第5期,頁20-21。
魏章柱,〈清代台灣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和救災措施〉,《中國農史》,
2002年第3期,頁60-67。
譚蔭初,〈歷史上湖南水旱蟲災發生特點及其原因〉(《農業考古》,1986年第1期,頁31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