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訓麟
Baron shun-lin lee
論文名稱: 台灣歌仔戲之指揮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Taiwanese opera conductor
指導教授: 許瀞心
Hsu, Ching-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歌仔戲指揮鑼鼓經鑼鼓佬文武場國樂團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traditional opera, conductor, chinese music, Chinese orchestr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3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1986年大型國樂團與歌仔戲第一次正式的合作開始,兩者之間似乎總有一些問題存在,不論是期刊、專著或是論文中,也多少有所記載與論述。指揮是樂團的靈魂人物,在音樂處理、樂團培訓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掌控權。歌仔戲是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傳統戲劇,長久以來由於口傳心授的傳承下,並不受樂譜、劇本的拘束。演員在傳統的歌仔戲舞台上,不論在唱腔、表演、舞蹈都有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文武場的樂師們也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表演方式,在表演舞台上盡情的配合。除了舞台上的演員,就屬鑼鼓佬最重要,隨時盯著演員的唱、做、唸、打,給予最高度的配合,並帶領著一班文武樂師們做藝術上最完美的呈現。但是加入了現代國樂團與指揮之後,許多表演元素因而改變了。本論文就是針對這些改變做一個系統、深入的探討。
    此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對本論文的動機、目的、研究方法、範圍做一個概略性的介紹。第二章對於原本的歌仔戲表演元素做一個探討。第三章對歌仔戲原本的指揮系統做一個探究。第四章對歌仔戲表演元素與國樂團指揮間的關係與互動做一個廣泛性的探討與研究。第五章針對歌仔戲的指揮研究後的感想做一個結論。

    large Chinese orchestra and Taiwanese traditional opera for the first time formal cooperation perform in 1986, both seemed to be to always have some problem the existence, in spite of is a periodical, book or in the thesis, also how much of had to jot down and discussed. The conductor is the soul person of the band, handling in music, the band trains etc. also have to certainly control the power. Taiwanese traditional opera is the native traditional drama of the Taiwanese unique, for long time because spreads the heart to teach of spreading and accepting bottom, and be free from the musical score, manuscript to restrain. The actor is on the Taiwanese traditional opera stage, in spite of be singing the song and performing and dancing to all have biggest of freely exertive space. The bandsman’s also already through become accustomed to such performance method; heartily match with in performing the stage. In addition to the actor on the stage, belong to the gong and drum guy the most important, stare at the singing, doing, reading, beating of actor at any time, give the most high concert, and lead a class of text Wu, the bandsman’s do the art to up most perfectly present. But joined the modern Chinese music regiment and after directing, many performance elements as a result change. This thesis to these changes does a system, thorough stud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 1 is to the motiv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study the method, scope to do an outline introduction. Chapter 2 performs the element to the original Taiwanese opera to do a study. Chapter 3 does an investigation to the originally commanding system of the Taiwanese opera. A 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that performs the element and the Chinese music regiment to the Taiwanese opera to direct does an extensively sexual study and the research. Chapter 5 aims at the commanding research of the Taiwanese opera behind of the feeling does a conclusio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疇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歌仔戲概論 16 第一節 文武場的樂器 16 第二節 歌仔戲發展過程的探究 29 第三節 唱腔 47 第四節 充滿變化的板式 56 第五節 過門音樂 59 第三章 歌仔戲原有的指揮系統 62 第一節 演唱者 62 第二節 鑼鼓佬 63 第四章 歌仔戲指揮的探討 67 第一節 音樂與戲 67 第二節 指揮與伴奏 70 第三節 指揮與演員 74 第四節 指揮與其他的專業人士 77 第五章 結論 79 參考文獻 82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朱維英。《戲曲作曲技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李剛、王喜太。《京劇音樂論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

    高子銘。《現代國樂》。台北:正中書局,1965。

    劉育和。《劉天華全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蔡欣欣。〈台灣電視歌仔戲與電視媒體的跨界聯姻〉。《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台北:里仁書局,2005。

    二、 研討會論文
    石文戶。〈談台灣歌仔戲的精緻化──以實際的編導經驗為例〉。《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古嘉齡記錄整理。台北:文建會,1997 。

    林江山。〈七律制(七平均律)對清代以後漢族樂律的影響〉。《中國律學學會第三屆學術論文集》。天津:天津音樂學院,1998。

    陳中申。〈我在歌仔戲音樂中的成長及「命運不是天註定」的音樂分析 〉。《台灣、新加坡歌仔戲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台北:文建會,1997 。

    陳彬。〈 薌劇(歌仔戲)音樂設計狀況探討〉。《台灣、新加坡歌仔戲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台北:文建會,1999。

    陳勝國。〈台灣歌仔戲編導經驗──從明華園的創作談起〉。《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黃雅蓉記錄。台北:文建會,1997 。

    劉南芳、陳彬。〈兩岸歌仔戲音樂及表演風格之形成與比較〉。《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建會,1996。

    蔡欣欣。〈台灣歌仔戲八○年代以來之發展〉。《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7。

    周以謙。〈《秋風辭》音樂設計剖析--談台灣歌仔戲音樂的若干問題〉。《百年歌仔: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7。

    柯銘峰。〈淺談歌仔戲音樂新素材的運用-以《刺桐花開》一劇的平埔歌謠為例〉。《百年歌仔: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7。

    三、 學術論文
    呂冠儀。《台灣歌仔戲武場音樂研究 》。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2。

    呂靜宜。《交響樂團客席指揮之領導歷程》。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3。

    周于甄。《國樂樂師對當代歌仔戲音樂發展之影響探討》。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5。

    翁伯偉。《從符號體系到表演機制:一個以京劇鑼鼓為中心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1。

    康素慧。《明華園戲劇團《濟公活佛》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1 。

    張炫文。《歌仔戲的音樂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72。

    張桂菁。《台灣歌仔戲文場樂器的變遷與運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莊桂櫻。《論歌仔戲唱腔即興方法之應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3。

    楊馥菱。《台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博士論文,2002。

    葉嘉中。《九0年代台灣地區現代劇場歌仔戲研究 》。台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03。

    劉信成。《台灣「歌仔戲導演」之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6。

    蔡淑慎。《 歌仔戲歌唱藝術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03。

    賴達逵。《台灣歌仔戲胡琴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4。

    謝筱玫。《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0。

    蘇碩斌。《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2。

    四、 期刊
    柯銘峰。〈台灣歌仔戲「音樂設計」與「編腔」概念〉。《臺灣戲專學刊》6(2003)。

    柳堯章。〈我是怎樣改編“春江花月夜”的〉。《音樂週報》2(1991)。

    胡登跳、林友仁。〈中國民族樂隊〉,《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1989)。

    凌律。〈大同樂會民族樂器圖片簡釋─兼談大同樂會和創辦人鄭覲文〉,《樂器》1(1982) 。

    孫克仁、林友仁、應有勤、夏飛雲。〈我國民族管弦樂隊結構體制的形成和沿革〉。《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1982)。

    張炫文。〈「七字調」在台灣民間歌謠中的地位〉。《民俗曲藝》54(1988)。

    莫光華。〈臺灣歌仔戲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台灣史蹟 》36(2000)。

    陳中申。〈我在歌仔戲音樂中的成長 (上、下)〉。《北市國樂》144-145(1997)。

    陳中申。〈的確是瞎子摸象-國樂參與歌仔戲〉。《表演藝術》30(1995)。

    陳中申。〈幫腔或綁腔-國樂(民樂)加入歌仔戲的經驗談 (上、中、下)〉。《北市國樂》129-131(1997)。

    陳正生。〈鄭覲文與大同樂會〉。《樂器》2(1994)。

    曾學文。〈歌仔戲戲曲化過程的再認識〉。《民俗曲藝》94/95(1995)。

    黃秀錦。〈現階段歌仔戲劇團結構與經營之比較分析〉。《民俗曲藝》50(1987)。

    劉天華。〈梅蘭芳歌曲譜序言〉。《中國音樂》2(1992)。

    劉南芳。〈都馬班來臺始末〉。《漢學研究》8/1(1990)。

    劉南芳。〈臺灣野臺歌仔戲對現代劇場的新適應--從「雪梅教子」的改編談起〉。《復興劇藝學刊》24(1998)。

    蔡欣欣。〈臺灣劇場歌仔戲邁向現代化的發展~以一九八0年到一九九七年臺北市劇場歌仔戲演出為例〉。《當代》13/131(199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