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健文 |
---|---|
論文名稱: |
先秦至兩漢胡人意象的形成與變遷 |
指導教授: | 管東貴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79 |
中文關鍵詞: | 先秦 、兩漢 、胡人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80 下載:39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主旨在於探討早期中國(先秦至兩漢)胡人意象形成的歷史過程。切入的重點將偏重在以往叫被忽視的種族面向。本文從三個大方向來探索漢代對胡人的意象問題。
(一)從語源上來看,「胡」字作為一個異己(他者)之稱號,其指涉與內涵為何?
(二)從圖像資料來觀察,從戎狄到胡人,華夏-漢民族是如何來型塑他們心目中的北疆異己形象。本文認為,漢人對於「胡」的認知,可能含有種族辨識意識在內。在漢人的心目中,一個典型的「胡」人應具某種刻板的形象。
(三)從種族形貌的觀點來看,「胡人」是否有特殊的種族形象,胡人的外貌與漢人是否存在著差異?
(四)漢人對夷狄與胡人的種族觀為何?「異類感」是來自於哪些被特別強調的面向?
本文的思考理路如下:一、先探索「胡」字的本意為何,是否一開始便有特定的指涉?「胡」的概念是在何時?何地最先形成的?胡與匈奴有何關聯?二、從戎狄到胡人的外在形象有哪些變遷的過程?一個典型的胡人在外形上有何特徵?三、胡人外在的種族差異因素,是否是區隔胡漢邊界的一種判別標準?四、先秦至兩漢對「夷狄」與「胡」的種族觀有何歷史變遷?那些是用來設定來區分夷夏、胡漢的種族邊界。
本文的貢獻,在早期胡人概念由來的研究方面,提供了初步的成果。並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早期歷史的「胡漢之別」除了有文化的因素外,恐怕種族因素也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重要面向。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胡漢衝突,胡人遲遲難以融入漢人社會,是否也應存在著種族不同的生理因素。
一、文獻
(一)經部
1.十三經注疏(清 阮 元 校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王弼、韓康伯 注、孔穎達 等正義:《周易正義》
孔安國 傳、孔穎達 等正義:《尚書正義》
鄭 玄 箋、孔穎達 等正義:《毛詩正義》
鄭 玄 注、賈公彥 疏:《周禮正義》
鄭 玄 注、賈公彥 疏:《儀禮正義》
鄭 玄 注、孔穎達 等正義:《禮記正義》
杜 預 注、孔穎達 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何 休 注、徐 彥 疏:《春秋公羊傳注疏》
范 甯 注、楊士勛 疏:《春秋穀梁傳注疏》
何 晏 等注、邢 昺 疏:《論語注疏》
唐玄宗 注、邢 昺 疏:《孝經注疏》
郭 璞 注、孫 奭 疏:《爾雅注疏》
趙 岐 注、孫 奭 疏:《孟子注疏》
2.孫詒讓 撰、王文錦、陳玉霞 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書局,1986年)
4.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二)史部
1.司馬遷:《史記》(點校本,台北:宏業書局,1995年)
2.班 固:《漢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3.范 曄:《後漢書》(點校本,台北:宏業書局,1984年)
4.陳 壽:《三國志》(點校本,台北:宏業書局,1997年)
5.房玄齡 等:《晉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6.魏 收:《魏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7.沈 約:《宋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8.荀 悅:《漢紀》,收 張 烈 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9.劉 珍 等撰、吳樹平 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鄭 樵 撰,王樹民 點校:《通志 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三)子部及其他
1.孫詒讓:《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2.黎翔鳳 撰、梁運華 整理:《管子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3.何 寧:《淮南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4.劉文典 撰、馮 逸、喬 華 點校:《淮南鴻烈集解》(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5.賈 誼 撰、閻振益、鍾 夏 校注:《新書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6.王利器 校注:《鹽鐵論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7.陳 立 撰、吳則虞 點校:《白虎通疏證》(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8.王 明:《抱朴子內篇校釋》(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9.左丘明:《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10.徐元誥 撰、王樹民、沈長雲 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1.王利器 撰:《新語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2.王國維:《今本竹書記年疏證》,收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83年)
13.應 劭 撰、王利器 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14.劉 向 輯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15.黃懷信 等撰、李學勤 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6.費振剛 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17.逯欽立 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8.晉 郭璞 註、明 范欽 訂:《穆天子傳》(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19.袁 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20.劉 向 撰、向宗魯 校證:《說苑》(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21.劉 向 撰、石光瑛 校釋、陳 新 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22.陳其猷 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23.黃 暉 撰:《論衡校釋》(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24.王 謨 輯、李維棻 撰:《釋名》(台北:大化書局,1979年)
25.楊 雄 撰、周祖謨 校、吳曉玲 編:《方言校箋》(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四)史料彙編
1.謝桂華 等編:《居延漢簡釋文合校 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編:《居延新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3.吳礽驤 等編:《敦煌漢簡釋文》(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
4.林梅村、李均明 編:《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5.林 幹 編:《匈奴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6.劉光華 編:《中國古代西北歷史資料輯錄》(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
7.東郭士 等編:《東北古史資料叢編》(瀋陽:遼瀋書社,1989年)
8.嚴可均 輯、任雪芳 審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名筆順)
(一)中文部分(含譯著)
三劃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台北:大通書局出版,1981年)
上海博物館 編:《草原瑰寶》(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年)
小川琢治 著 江俠菴 譯:《穆天子傳考》,《先秦經籍考》(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4年)
小牧實繁:《民族地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四劃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 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80年)
―――:《灃西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 編:《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鄭州:山東美術出版社、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編:《成吉思汗――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文物精品選錄小組 編:《來自碧落與黃泉――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精選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年)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王國維:《流沙墜簡》(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古史新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觀堂集林 (上)》(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王貽樑、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天海 譯注:《穆天子傳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建中 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6卷》(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王素芳、石永士:《中山國探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子雲 編:《陝西古代石雕刻》(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王 明 撰:《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力語,參葛劍雄、周筱贇:《歷史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炳華 編:《新疆古屍――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志弘、李根芳 譯,Peter Brooker 著:《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
王 恢:《中國歷史地理 下冊》(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 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83年)
方壯猷 譯:《東胡民族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內田吟風、田村實造 等譯注:《騎馬民族史1正史北狄傳》(東京:平凡社,1976年)
巴克爾(E.H.Parker)著、黃淵靜 譯:《韃靼千年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日本學習研究社 編、王志遠 等譯:《世界民族大觀 4 北亞與西亞》(台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五劃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皮道堅:《楚藝術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史有為:《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左文舉:《匈奴史》(台北,作者自印,1977年)
六劃
吉謝列夫 著、莫潤先 譯:《南西伯利亞古代史》(烏魯木齊:新疆社科院民族所,1985年)
朱淵清:《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學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安作璋 主編:《中國古代史料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江 鴻:《匈奴興亡之追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七劃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
―――:《中國服飾史研究》(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
李珍華、周長楫 編撰:《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李 淞 編著:《漢代人物雕刻藝術》(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
李學勤 主編:《中國美術全集 工藝美術篇4 青銅器(上)》(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李肖冰:《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海榮:《北方地區出土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李澍田 主編:《中國東北通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李符桐:《邊疆歷史》收入:《李符桐論著全集》(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李治亭 主編:《東北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阮春榮:《佛教南傳之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嚈噠史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岑仲勉:《兩周文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突厥集史 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杜若甫、葉傅昇:《中國的民族》(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李 申 等譯,G.E.Smith著:《人類史(Human History)》(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佟 冬 主編:《中國東北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克利亞什托爾內 著,李佩娟 譯:《古代突厥魯尼文碑銘》(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伊藤清司 著、張正軍 譯:《中國古代文化與日本》(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八劃
邵台新:《漢代對西域的經營》(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5年)
林 幹:《匈奴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 編:《匈奴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林惠祥:《世界人種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林旅之:《匈奴史》(香港:波文書局,1973年)
Kathryn Woodward等著、林文琪 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燕下都 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孫家寨漢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周 緯:《中國兵器史稿》(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周寧 編著:《第二人類(中國形象:西方的學說與傳說’)》(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周偉洲:《漢趙國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芮逸夫 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 第十冊 人類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金毓黻:《東北通史》(台北:洪氏出版社,1976年)
阿里.瑪扎海里(Aly Mazahéri)著,耿昇 譯:《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九劃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學生書局,年1990)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兒坡秦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洪進業:《具象與抽象――從形制到觀念的秦漢服飾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南京博物院 編:《四川彭山漢代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威爾‧杜蘭(Will Durant) 著、張身華 譯:《世界文明史 第二冊 埃及與近東》(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
胡秋原:《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台北:學術出版社,民77年)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段連勤:《丁零、高車與鐵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十劃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索振羽 編著:《語用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高本漢:《漢文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孫其剛 編:《中國文明史 1 原始中國》下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1年)
孫振華:《中國美術史圖像手冊》(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
孫機、楊泓:《文物叢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孫進己:《東北民族源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孫進己、王綿厚 主編:《東北歷史地理 第一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馬漢國 編:《微山漢畫像石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岳峰 主編:《絲路考古珍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
馬長壽:《北狄與匈奴》(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
―――:《鮮卑與烏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唐善純:《華夏探秘――上古中外文化交通》(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
徐秉琨、孫守道 編:《東北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徐文堪、芮傳明 譯:《中亞文明史 第二卷》(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2年)
徐元誥 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徐 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3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編:《漢陽陵》(重慶:除慶出版社,2001年)
凌純聲:《松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中研院史語所,1934年)
耿世民:《敦煌突厥回鶻文書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
―――、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鄂爾渾-葉尼塞碑銘語言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9年)
十一劃
郭沫若:《卜辭通纂》(台北:大通書局翻版,1976年)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捷先:《不剃頭與兩國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陳 槃:《春秋大事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 冊五》(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9年)
陳全方:《周原與周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論稿》,收《陳寅恪全集(二)》(台北:里仁書局,19年)
陳序經:《匈奴史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陳健文:《月氏民族及其與早期東西交通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許綬南譯,Peter Burke著:《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3年)
張錦華 等譯,John Fiske 著:《傳播符號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張增祺:《晉寧石寨山》(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張春樹:《漢代邊疆史論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77年
張啟成、徐達 譯注:《漢賦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繼昊:《北系部落民與北魏政權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5月)
張麗華 等編:《四裔展風采》(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 編:《海外遺珍 玉器(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年)
張博泉:《鮮卑新論》(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 等著:《東北歷代疆域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 編委會:《陶俑》(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年)
曹意強:《藝術與歷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
曹者祉、孫秉根 主編:《中國古代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
黃 平 等編:《社會學‧人類學新辭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慶隆 譯,Bahaeddin Ogel 著:〈匈奴以前之中亞〉,《大陸雜誌》第41卷第11期(1970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台北:中華書局,民69年)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 著,校仲彝 等漢譯:《突厥語大詞典 第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勒內‧格魯塞 著、藍 琪 譯:《草原帝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十二劃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賀雲翱 等編:《佛教初傳南方之路文物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費振剛 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馮大真 主編:《《維吾爾人》等三本書問題討論會論文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馮 客(Frank Dikötter)著、楊立華 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傅斯年:《東北史綱》(北平:中研院史語所,1932年)
程妮娜 主編:《東北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十三劃
楊 泓:《文明的軌跡 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9年)
楊 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萬繩楠 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始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英雄與太陽》(上海:上海社會科院出版社,1991年)
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收《蒙文通文集 第二卷 古族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十四劃
趙芳志 編:《草原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趙化成、高崇文:《秦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趙雲田 主編:《北疆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廖炳惠 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十五劃
劉振清 主編:《齊魯文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劉學銚:《匈奴史論》(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潘光旦:《潘光旦文集 第十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鄭振鐸 編:《中國古明器陶俑圖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十六劃
衛挺生:《穆天子傳今攷》(台北:陽明山莊出版部,民60年)
錢 穆:《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民族與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史記地名考》(台北:作者自印,1984年)
盧連成、胡智生:《寶雞 魚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
十七劃
魏 堅 編著:《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戴爾‧布朗 主編、高 峰 等譯:《早期歐洲》(北京、南寧:華夏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十八劃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十九劃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 編:《漢唐陶瓷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9年)
二十一劃
顧 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顧 森:《秦漢陶俑》(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秦漢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顧炎武:《日知錄》(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胡嚨〉、〈胡〉條
(二)日文部分
三劃
三宅俊彥:《中國古代北方系青銅器文化の研究》(東京:國學院大學大學院,1999年)
四劃
天理參考館 編:《シルクロ―ドの古代文物――天理參考館50周年記念――》(奈良:天理參考館,1980年)
五劃
水野清一:《殷周青銅器と玉》(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59年)
加藤九祚 監修:《黃金のシルクロード展》(東京:黃金のシルクロード展實行委員會,1998年)
加藤謙一:《匈奴「帝國」》(東京:第一書房,1998年)
六劃
江上波夫:《匈奴の社會と文化 江上波夫文化史論集3》(東京:山川出版社,1999年)
―――編:《中央アジア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87年)
―――、加藤九祚 譯(Sergei.Rudenko著):《スキタイの芸術》(東京:新時代社,1971年)
安部健夫:《中國人の天下觀念》(京都:ハーバード‧燕京‧同志社東方文化講座委員會,1956年)
七劃
角田文衛:《古代北方系文物の研究》(東京:新時代社,1971年)
――― 編:《世界考古學大系 第9卷 北方ユーラシア‧中央アジア》(東京:平凡社,1963年)
―――:《增補古代北方文化の研究》(東京:新時代社,1971年)
八劃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文樣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二――》(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年)。
―――:《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器文樣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三――》(東京:吉川弘文館,1989年)。
東京國立博物館 等編:《シルクロードの遺宝》(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85年)
―――編:《大草原の騎馬民族》(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97年)
十劃
栗原朋信:《秦漢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7年)
宮本一夫:《中國古代北疆史の考古學的研究》(福岡:中國書店,2000年)
十一劃
梅原末治:《增訂洛陽金村古墓聚英》(京都:同朋舍出版,1984)
―――:《蒙古ノイン.ウラ發現の遺物》(東京:東洋文庫,1960年)
十二劃
朝日新聞社 編、水野清一 監修:《天理參考館圖錄 中國篇》(東京:朝日新聞社,1967年)
十六劃
澤田勳:《匈奴――古代遊牧國家の興亡》(東京:東方書店,1996年)
(三)英文部分
Basilov, V N. ed. Nomads of Eurasia,Los Angeles: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1989.
Bean,Robert Bennett. The Races of Man,New York:The University Society,1932.
Coon, C.S. The Races of Europe,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54.
Cosmo,Nicola Di, 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A Descriptive and Illust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Bronzes, Washington, D.C.:The Freer Gallery of Art,1946.
Gsousset,René .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70.
Harmatta,János. ed. History of Civi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Ⅱ,Paris:UNESCO Publishing,1994.
Hentze,Carl. Funde in Alt-China:Das Welterleben in altesten China,Sternstunden der Archaologie,Gottingen:Musterschmidt,1967.
Herodotus, trans by George Rawlinson, The Persian War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42.
Hirth,Friedrich. 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3.
Jacobson,Esther . The Art of the Scythians,Leiden:E.J.Brill,1995.
Kessler,Adam T. Empires Beyond the Great Wall,Los Angeles:National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1993.
Loewe ,Michael and Edward L.Shaughnessy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McGovern,W.M. The Early Empires of Central Asia,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1939.
Maechen-Helfen,Otto. The World of the Huns,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3.
Minns,Ellis H. Scythians and Greeks,New York,Biblo and Tannen,1971.
Philips,E.D. The Royal Hordes,London,Thomas&Hudson,1965.
Průšek,Jaroslav, Chinese Statelets and the Northern Barbarians in the Period 1400-300 B.C.,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1.
Rapson,E. J. ed., The Cambridge Historty of India Vol.I, Cambridge: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2.
Rowson,Jessica.&Emma Bunker, Anceint Chinese and OrdosBronzes,Hong Kong: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1990.
Rostovtzeff,M. The Animal Style in South Russia and Chin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29.
Rudenko,S.I. Frozen Tombs of Siberi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fornia Press,1970.
Salmony,Alfred. 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New York:The Ronald Press Company,1963.
――――, Sino-Siberian Art in the Collection of C.T.Loo, Bangkok : SDI Publications, 1998.
So,Jeny F.&Emma C.Bunker, Traders and Raiders on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Seattle and London:Arthur M.Galler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
Trever,Camilla. Excavations in Northern Mongolia(1924-1925),(Vol.3 of Memoir of the Academy for Material Culture,Leningrad:1932)
Twitchett,Denis. &Michael Loewe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I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221B.C.-A.D.220,New York:Th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6.
Wilbur,C.Martin. Slavery in China During the Former Han Dynasty,New York:Russell& Russell,1967.
三、論文(依作者姓名筆順)
(一)中文部分(含譯著)
三劃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等:〈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簡報〉,《文物》2001年1期
于豪亮:〈居延漢簡釋叢〉,收《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于志勇:〈新疆地區考古發現的繪身和紋身〉,《西域研究》1995年3期
于學斌:〈北方漁獵民族養狗使狗的文化闡釋〉,《北方文物》2004年1期
弓建中、譚曉林:〈秦夷、秦人、秦胡〉,《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七輯(2000年)
四劃
王仲孚:〈顧頡剛的古史研究與著述〉,收錄《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試論春秋時代的諸夏意識〉,《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後收《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王明珂:〈匈奴的遊牧經濟:兼論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1分(1993年)
―――:〈史料的社會意義:事實、敘述與展演〉,《近代中國》第143期(2001年,台北)
―――:〈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年5期(北京)
―――:〈華夏邊緣的形成:周人族源傳說〉,收氏著:《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漢人形成:漢代中國人的邊疆民族意象〉、〈結語 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收氏著:《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民族史研究的邊緣理論〉,收氏著:《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專化遊牧業的起源〉,《史語所集刊》第65本第2分(1994年,台北)
―――:〈歷史文獻的記憶殘餘本質與異例研究:一個考古學的隱喻〉,《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8年)
―――:〈結論 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收氏著:《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漢代中國的邊疆民族意象與民族政策序論〉,收錄於蒙藏委員會、師大歷史系 編:《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1995年)
―――:〈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史語所集刊》第73本第3分(2002年)
王學典:〈語境、政治與歷史:義和團運動評價五十年〉《史學月刊》2001年3期(鄭州)
王澤強:〈也談“東”、“薨”、“昔”、“胡”的本義〉,《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4期(淮陰)
王範之:〈《穆天子傳》與所記古代地名和部族〉,《文史哲》1963年第6期(濟南)
王 方:〈對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石雕作品的幾點認識〉,《考古與文物》2004年3期(西安)
王克林:〈一目國鬼方新探〉,《文博》1998年1期(西安)
王小甫:〈先秦我國西北的塞種〉,《西北史地》1987年1期(蘭州)
王炳華:〈孔雀河古墓溝發掘及其初步研究〉,收氏著:《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明輝:〈遼河流域古代居民的種系構成及相關問題〉,《華夏考古》1999年2期(鄭州)
王全甲:〈隆德縣出土的匈奴文物〉,《考古與文物》1990年2期(西安)
王明蓀:〈論上古的夷夏觀〉,《邊政研究所年刊》第14期(1983年,台北)
―――:〈試析漢晉之夷夏觀〉,《東方雜誌》復刊第21卷第3期(1987年,台北)
王吉林:〈試論歷史上的羌及氐、羌〉,收 中華學術院 編:《史學論集》(台北:華岡出版公司,1977年)
王子今:〈西漢長安的“胡巫”〉,《民族研究》1997年5期(北京)
王建新、劉瑞俊:〈先秦時期的穢人與貊人〉,《民族研究》2001年4期
―――:〈東北亞系青銅劍分類研究〉,《考古學報》2002年2期
王國維:〈西胡考上〉,收《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西胡續考〉,收《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劉平國治□谷關頌跋〉,《觀堂集林 下》(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王玉哲:〈鬼方考〉,收氏著《古史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鬼方考補證〉,《考古》1986年10期
王日蔚:〈丁零民族史〉,《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集刊》第2 期(1936年)
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內蒙古准格爾旗玉隆太的匈奴墓〉,《考古》1977年2期(北京)
內蒙古文物工作隊:〈毛慶溝墓地〉,收 田廣金、郭素新 編:《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尹盛平:〈西周蚌雕人頭像種族探索〉,《文物》1986年1期(北京)
尹偉先:〈塞克的涵義、起源與分佈〉,《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3期(蘭州)
予平、戴戈:〈山西省博物館收藏的匈奴銅飾牌〉,《文博》1985年5期(西安)
牛汝極、黃建華 譯(G.Clauson著):〈突厥、蒙古、通古斯〉,《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2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體質人類學組:〈赤峰、寧城夏家店上層文化人骨研究〉,《考古學報》1975年2期(北京)
支配勇、高平如:〈平魯井坪樓煩墓〉,《文物季刊》1992年1期(太原)
公孫燕:〈論濊貉之“貉”非東胡人--兼考漢初濊貉地望〉,《考古》1962年10期
文崇一:〈漢代匈奴人的社會組織與文化形態〉,原載於《邊疆文化論集(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年);後收入氏著:《中國古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方詩銘:〈釋“秦胡”〉,《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1期
片山章雄 著,邢玉林、劉世哲 譯:〈關於Toquz Oγuz和“九姓”的若干問題〉,《民族譯叢》1986年5期
五劃
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學報》1977年2期(北京)
水 濤:〈從周原出土蚌雕人頭像看塞人東進諸問題〉,文收《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週年紀念文集 上冊》(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申 珝:〈從秦陵俑坑中的胡人形像談起〉,《西北史地》1994年1期(蘭州)
田廣金:〈近年來內蒙古地區的匈奴考古〉,《考古學報》1983年1期(北京)
―――:〈匈奴墓葬的類型和年代〉,《內蒙古文物考古》第2期(1982年,呼和浩特)
―――:〈近年來內蒙古地區的匈奴考古〉,《考古學報》1983年1期(北京)
―――:〈桃紅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學報》1976年1期(北京)
―――、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淵源〉,《考古學報》1988年3期(北京)
史念海:〈新秦中考〉,收傅杰 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六劃
任曉燕:〈上孫家寨漢墓群族屬初探〉,《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4期(西寧)
郭沫若:〈論古代社會〉,收氏著:《今昔蒲劍》(上海:海燕書店,1947年)
朱 貴:〈遼寧十二台營子青銅短劍墓〉,《考古學報》1960年1期(北京)
朱 泓:〈內蒙古長城地帶的古代種族〉,收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編:《邊疆考古研究》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人種學上的匈奴、鮮卑與契丹〉,《北方文物》1994年2期(哈爾濱)
―――:〈夏家店上層文化居民的種族類型及相關問題〉,《遼海文物學刊》1989年1期(瀋陽)
―――:〈中國東北地區的古代種族〉,《文物季刊》1998年1期(太原)
朱鳳瀚:〈論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的關係〉,《歷史研究》2003年1期(北京)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遺址Ⅰ區“梅苑”地點發掘一期簡報〉,《文物》2004年4期(北京)
任 江:〈初論西安唐墓出土的粟特人胡俑〉,《考古與文物》2004年5期(西安)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 等:〈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匈奴墓〉,《文物》1992年5期(北京)
―――、內蒙古文物工作隊:〈西溝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7期(北京)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江蘇徐州十裏鋪漢畫像石墓〉,《考古》1996年2期(北京)
亦鄰真:〈中國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族源〉,收錄於南京大學歷史系元史研究室 編:《元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宇佐美一博 著、黃 瑋 譯:〈介紹日原利國的《春秋公羊傳的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2期(北京)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內蒙古林西縣井溝子遺址西區墓葬發掘紀要〉,《考古與文物》2004年1期
七劃
邢義田:〈古代中國及歐亞文獻、圖像與考古資料中的「胡人」外貌〉,《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9期(2000年,台北)
―――:〈漢碑、漢畫漢石工的關係〉,《故宮文物月刊》第14卷第4期(1996年總160期,台北)
―――:〈論漢代的以貌舉人〉,收 宋文薰 等編:《考古與歷史文化(下)》(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收劉岱 編《中國文化新論 根源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東漢的胡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8期(1973年,台北)
―――:〈從古代天下觀看秦漢長城的象徵意義〉,《燕京學報》新13期(2002年,北京)
―――:〈「秦胡」小議〉,收《中國史新論》(台北:傅樂治出版,1985年)
岑仲勉:〈穆天子傳西征地理概測〉,《中山大學學報》1957年第二期(廣州)
―――:〈漢族一部份西來之初步考證〉,收氏著《兩周文史論叢》(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三伏日紀始〉,收氏著《兩周文史論叢》(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宋鎮豪:〈商代玉石人像的服飾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宋新潮:〈匈奴早期活動地域考辯〉,《民族研究》1993年6期(北京)
宋遠茹:〈鄂爾多斯周邊及中原地區的漢代匈奴文化分析〉,《考古與文物》2001年6期(西安)
吳榮曾:〈戰國胡貉各族考〉,收氏著:《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中山國史試探〉,收氏著:《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周代鄰近於燕的子姓邦國〉,收氏著:《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秦以前華族與邊裔民族關係的借鑑〉,《邊政公論》第1卷第1期(1941年,巴縣)
吳景超:〈西漢奴隸制度〉,《食貨半月刊》第2卷6期(1935年,北京)
吳 怡:〈成都方池街出土的石人初探〉,原載《成都文物》1985年1期,後收《中國考古集成 西南卷 青銅時代(五)》(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吳礽驤、余堯:〈居延新獲建武秦胡冊再析〉,《西北師院學報》1984年4期
吳 焯:〈四川早期佛教遺物及其年代與傳播途徑的考察〉,《文物》1992年11期
―――:〈“秦人”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二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從佉盧文材料看cīna一詞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國際漢學》第九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余大鈞 譯:〈《史記.匈奴傳》箋注〉,《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大鈞 譯:〈《漢書.匈奴傳》箋注〉,《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大鈞 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太山:〈匈奴、Huns同族論質疑〉,收錄於氏著《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關於Huns族源的臆測〉,《文史》第34輯(1992年)
―――:〈犬方、鬼方、工方與獫狁、匈奴同源說〉,《歐亞學刊》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李學勤:〈談祝融八姓〉,收入氏著:《追溯.考據.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原刊《江漢論壇1980年2期》)
―――:〈試論孤竹〉,《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2期
李思純:〈中國歷史上邊疆民族髮式考(一名胡髮考)〉,《民族學研究集刊》第三輯(1943年)
李逸友:〈略論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中的烏桓和鮮卑〉,《考古與文物》1980年2期(西安)
―――:〈內蒙古和林格爾現出土的銅器〉,《文物》1959年6期(北京)
李朝真:〈雲南大理出土胡俑極其相關問題之探討〉,《東南文化》1991年6期
李 零:〈秦漢禮儀中的宗教〉,收錄於氏著:《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 剛:〈漢晉胡俑發微〉,《東南文化》1991年3-4期(南京)
―――:〈漢晉胡俑及佛教初傳中國摭遺〉,《東南文化》1994年1期(南京)
李志敏:〈魏晉六朝“雜胡”之稱釋義問題〉,《民族研究》1996年1期(北京)
―――:〈《史記》、《漢書》中的譯名“秦人”問題〉,《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3期
李昱東:〈早期匈奴帝國核心部族的考證〉,《中興史學》第7期(2001年,台中)
李特文斯基、波格列博娃、拉耶夫斯基 著,李琪 譯:〈論東突厥斯坦塞人的早期歷史〉,《新疆文物》1988年3期(烏魯木齊)
―――、馬蘇坤 譯:〈帕米爾塞人墓葬中的宗教信仰〉,《新疆文物》1989年3期(烏魯木齊)
李海榮:〈《中國前帝國時期的北部邊疆》一文介評〉,《北方文物》2002年2期(哈爾濱)
李解民:〈民和黔首〉,《文史》第23期(1985年,北京)
李桂枝:〈論“種”〉,收錄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 編:《民族史研究》第一輯(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李 鐵:〈漢劉平國治關刻石小考〉,《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4期
李 瑾:〈論殷周犬戎族屬極其有關問題――王靜安先生《鬼方昆夷玁狁考》質疑〉,收錄於吳澤 編:《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 第二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李樹輝:〈秦漢至突厥崛起之前的烏古斯歷史考辨〉,《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1期(2000年)
―――:〈烏古斯與突厥、回鶻、突厥蠻關係考(上)〉,《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4期(2001年)
―――:〈論烏古斯和回鶻〉,《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4期(1999年)
何 浩:〈“胡為夔出”說辨證〉,《中原文物》1989年2期(鄭州)
何志國:〈論早期佛像在長江流域的傳播〉,《東南文化》2004年3期(南京)
何惠琴、徐永慶:〈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類顱骨測量的種族研究〉,《人類學學報》第21卷2期(2002年,北京)
阮榮春:〈「佛教南方之路」北滲山東南部〉,《故宮文物月刊》第14卷10期(1997年,台北)
杜正勝:〈平埔族群風俗圖像資料考〉,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8年5月16-17日)
―――:〈歐亞草原動物文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史語所集刊》第64本第2分(1993年,台北)
―――:〈周代封建的建立:封建與宗法〉,收中研院史語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 編:《中國上古史待定稿 第三本》(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5年)
志田不動磨,傅衣凌 譯:〈漢代蒼頭考〉,《食貨半月刊》第4卷第11期(1936年,北平)
呂思勉:〈胡考〉,收錄於 林幹 編:《匈奴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貉族考〉,《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翻版,1983年)
―――:〈古匈奴居地〉,《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翻版,1983年)
谷瑞照:〈先秦時期的夷夏觀念〉,《復興崗學報》第17期(1977年,台北)
C.C.車爾尼科夫:〈關於 “早期游牧人”一語〉,《考古》1961年5期(北京)
初師賓:〈秦人、秦胡蠡測〉,《考古》1983年3期
伯希和 著、馮承鈞 譯:〈庫蠻〉,收馮承鈞 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八劃
邵台新:〈西漢對西域的經營〉,收氏著:《漢代對西域的經營》(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東漢對西域的經營〉,收氏著:《漢代對西域的經營》(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5年)
林富士:〈頭髮的象徵意義〉,收錄於氏著:《小歷史》(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林甘泉:〈夷夏之辨與文化認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3期(北京)
林繼來:〈論春秋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玉器〉,《考古與文物》2001年6期(西安)
林梅村:〈開拓絲綢之路的先驅――吐火羅人〉,《文物》1989年1期(北京)
―――:〈貴霜大月氏人流寓中國考〉,收氏著:《西域文明》(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稽胡史跡考――太原新出隋代虞弘墓志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2年1期(北京)
林 聲:〈晉寧石寨山出土銅器圖像所反映的西漢滇池地區的奴隸社會〉,《文物》1975年2期(北京)
林 幹:〈魏晉時期的匈奴族和羯族〉,《歷史教學》1980年10期(天津)
―――:〈稽胡(山胡)略考〉,《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1期(長春)
―――:〈試論匈奴的族源族屬及其與蒙古族的關係〉,收錄於林幹 編:《匈奴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關於匈奴、東胡、突厥三大族系人種的探索〉,《內蒙古大學學報》1997年5期(呼和浩特)
林 澐:〈關於中國的對匈奴族源的考古研究〉,收氏著:《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頁383。(原刊《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合期)
―――:〈中國東北系銅劍初論〉,收 氏著:《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戎狄非胡論〉,收 呂紹綱 編:《金景芳九五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中國北方長城地帶游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燕京學報》新14期(2003年,北京)
林志恆:〈中亞五國:亞洲心臟,世界邊緣〉,《經典》第56期(2003年3月號,台北)
林占鰲:〈貉〉,《禹貢半月刊》第7卷第5期(1937年,北平)
邵台新:〈漢朝監護匈奴的軍事將領〉,《輔仁學誌》第23期(1994年,台北)
武伯綸:〈西漢奴隸考〉,《食貨半月刊》第1卷7期(1935年,北平)
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 等:〈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1984年4期(北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1期(北京)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懷來北辛堡戰國墓〉,《考古》1966年5期(北京)
金景芳:〈商文化起源於我國北方說〉,《中華文史論叢》第7輯(1979年,上海)
周偉洲:〈試論魏晉時期與匈奴有關的諸胡〉,文收馬大正 等編:《中國民族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收《周一良集》第一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連寬:〈丁零的人種和語言及其與漠北諸族的關係〉,收林幹 編《突厥與回紇歷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蘇聯南西伯利亞所發現的中國式宮殿遺址〉,《考古學報》1956年4期(北京)
周原博物館:〈陝西扶風縣官務漢墓清理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1年5期(北京)
周國琴:〈讀匈奴史札記三則〉,《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3期
周建奇:〈關於“桃花石”〉,《內蒙古大學學報》1985年4期
奇列諾娃 著,馮霞 譯:〈南西伯利亞塔加爾文化起源的主要問題〉,收錄於孫進己 等編:《中國考古集成 東北卷》(九)(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阿爾丁夫:〈匈奴種屬考〉,《內蒙古社會科學》2000年3期(呼和浩特)
―――:〈歐羅巴種還是蒙古種〉,《北方文物》2000年3期(哈爾濱)
阿‧赫‧拉菲可夫 撰、余 元 譯:〈評伯恩斯坦著的匈奴史概要〉,《歷史教學》1953年7期
姆.伊.里日斯基:〈匈奴與東胡〉,收余大鈞 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芮逸夫:〈韓國古代民族考略〉,收氏著:《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中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出版,1989年)
芮傳明:〈阿史那人“史前”居地考〉,《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2期
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 國〉,文收王宗維、周偉洲 編:《馬長壽紀念文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
九劃
姜伯勤:〈圖像證史:入華粟特人祆教藝術與中華禮制藝術的互動〉,《藝術史研究》第二輯(2001年)
―――:〈隋檢校薩寶虞弘墓石槨畫像石圖像程序試探〉收巫鴻 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姜亮夫:〈夏殷兩民族若干問題彙述〉,收氏著:《古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南方朔:〈毛髮文化社會學〉,《中央日報》90年7月3日18版中央副刊。
段 渝:〈古代巴蜀與南亞、近東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社會科學研究》1993年3期(成都)
―――:〈古代巴蜀與近東文明〉,《歷史月刊》第61期(1993年2月,台北)
洛陽博物館:〈洛陽北窯村西周遺址1974年度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7期(北京)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洛陽辛店東漢墓發現“匈奴歸漢君” 銅印〉,《文物》2003年9期(北京)
信立祥:〈論漢代的墓上祠堂及其畫像〉,收錄於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 編:《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胡台屏:〈種族理論之研究――兼論蘇聯境內猶太人〉,《蘇俄問題研究》第22卷1期(1981年,台北)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殷代奴隸的反壓迫鬥爭〉,《考古學報》1976年1期(北京)
胡 適:〈《易林》斷歸崔篆的判決書〉,收陳良運:《焦氏易林詩學闡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R.K.柯玆洛夫 著,田華、張大瑞 譯:〈諾音烏拉墓葬群〉,收吳文銜 主編:《黑龍江考古民族資料譯文集 第一輯》(哈爾濱:北方文物雜誌社出版,1991年)
十劃
高去尋:〈徑路神祠〉,收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包遵彭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 :〈李峪出土銅器及其相關之問題〉,《史語所集刊》第70本第4分(1999年)
高現印:〈淺論南陽漢畫中“胡人”特徵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1996年增刊(鄭州)
徐南洲:〈“ ”字門外談〉,《考古與文物》1987年3期(西安)
徐良高:〈從商週人像藝術看中國古代無偶像崇拜傳統〉,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考古求知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徐中舒:〈北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貢獻--論殷墟青銅器與兩輪大車之由來〉,《今古論衡》第3期(1999年,台北)
―――:〈夏代的歷史與夏商之際夏民族的遷徙〉,收氏著:《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論戰國策的編寫及有關蘇秦諸問題〉,收《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 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徐文堪:〈從漢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種問題〉,收王炳華 編:《新疆古屍――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徐松石:〈匈奴蒙古民族考〉,《日本民族的淵源》(香港,東南亞研究所,1966年)
烏 恩:〈中國北方青銅文化與卡拉蘇克文化的關係〉,收徐元邦 編:《中國考古學研究(第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年)
―――:〈論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考古學報》1990年4期(北京)
―――:〈試論漢代匈奴與鮮卑遺址的區別〉,收 中國考古學會 編:《中國考古學會第六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歐亞大陸草原游牧文化的幾點思考〉,《考古學報》2002年4期
―――:〈論中國北方早期游牧人青銅帶飾的起源〉,《文物》2002年6期
―――:〈關於北方草原早期鐵器時代文化的若干問題〉,收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編:《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孫 機:〈洛陽金村出土銀著衣人像族屬考辨〉,《考古》1987年6期(北京)
孫守道:〈”匈奴西岔溝文化”古墓群的發現〉,《文物》1960年8、9合期(北京)
―――:〈再論”匈奴.西岔溝文化”古墓群的文化內涵、族屬及國別問題〉,《內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合期(呼和浩特)
孫仲匯:〈五胡考釋〉,《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1期(長春)
孫次舟:〈匈奴出現中國邊塞的時代〉,《西北通訊》第3期(1947年,南京)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發現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1期(北京)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9期(北京)
唐 蘭:〈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文物》1976年6期(北京)
唐長孺:〈魏晉雜胡考〉,《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
唐際根:〈考古學、證史傾向、民族主義〉,《讀書》2002年1期(北京)
馬 雍:〈東漢後期中亞人來華考〉,收氏著:《西域史地文物叢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馬 戎:〈中國傳統“族群觀”與先秦文獻“族”字使用淺析〉,收 關世傑 主編:《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晏昌貴:〈西周胡國地望及其相關問題〉,《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1期(武漢)
凌純聲:〈中國史志上的小黑人〉,收氏著:《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 上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袁 珂:〈《山海經》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中華文史論叢》第7輯(1978年,上海)
宿 白:〈四川錢樹和長江中下游部分器物上的佛像〉,《文物》2004年10期
袁行霈:〈《山海經》初探〉,《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3輯(上海)
郭素新:〈再論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淵源〉,《內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合期(呼和浩特)
郭沫若:〈論古代社會〉,收氏著:《今昔蒲劍》(上海:海燕書店,1947年)
宮本一夫:〈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的地域性及變遷〉,收《岱海考古(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郝時遠:〈先秦文獻中的“族”與“族類”觀〉,《民族研究》2004年2期(北京)
畢長樸:〈釋「回紇」〉,《漢學研究》第8卷第2期(1990年)
哈密頓(James hamilton)著,耿昇 譯:〈九姓烏古斯和十姓回鶻考〉,《敦煌學輯刊》第4輯(1983年)
耿振華:〈漢代匈奴種族問題〉,《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2期(1991年)
十一劃
陳正芳:〈想像的美國與再現本土――以西班牙的《歡迎,馬歇爾先生!》與臺灣的《太平‧天國》為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1期(2004年,台北)
陳寅恪 著、萬繩楠 整理:〈五胡種族問題〉,《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五胡問題及其他〉,收將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金明館叢稿二編(收《陳寅恪先生文集(二)》)》(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慶隆:〈堅昆、黠戛斯與布魯特考〉,《大陸雜誌》第51卷第5期(1975年,臺北)
――― 譯,Bahaeddin Ogel著:〈匈奴以前之中亞〉,《大陸雜誌》第41卷11期(1970年)
――― 譯,aruk Sümer 著:〈烏古斯(Oğuz)族導言〉,收台大歷史系 編:《亞洲研究譯叢》第三、四集合訂本(台北:台大歷史系亞洲研究譯叢編委會出版,1971年)
陳 直:〈漢晉少數民族所用印文通考〉,收氏著:《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陳健文:〈月氏的名稱、族屬以及漢代西陲的黑色人問題〉,《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1號(1993年,台北)
陳 淳 譯:〈論中國考古學的編史傾向〉,《文物季刊》1995年2期(太原)
陳 致:〈夷夏新辨〉,《中國史研究》2004年1期(北京)
陳琳國:〈論中國古代民族觀的形成和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1期(北京)
陳 槃:〈春秋時代的代、鄆、亳、東夷、大荔、翟豲之戎〉,《大陸雜誌》第37卷第3期(1968年)
陳良運:〈學術不可負前人,欺後人——《焦氏易林》產生年代再考,兼評胡適的“考證學方法”〉,《焦氏易林詩學闡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曹樹基:〈語言歷史的跨文化闡釋〉,《二十一世紀》2001年第4期(香港)
張哲嘉:〈「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1600迄今」會議報導〉,《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2期(20001年,台北)
張慶捷:〈《虞弘墓志》中的幾個問題〉,《文物》2001年1期(北京)
―――:〈太原隋代虞弘墓石槨浮雕的初步考察〉,收巫鴻 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張隆志:〈台灣平埔族的歷史重建與文化理解〉,《古今論衡》第2期(1999年,台北)
張亞初:〈從古文字談胡、胡國與東胡〉,《文博》1992年1期(西安)
張 彤:〈內蒙古東部及鄰近地區遠古女性崇拜〉,《歷史月刊》第185期(2003年6月,台北)
張 濤:〈秦代人的穿衣戴帽――從秦俑坑出土的陶俑說起〉,《歷史月刊》1997年10月號(台北)
張天恩:〈寶雞市譚家村四號漢墓〉,《考古》1987年12期(北京)
張廣達:〈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西域史地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榮新江:〈上古于闐的塞種居民〉,《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1期(蘭州)
張蔭麟:〈評近人對於中國古史之討論〉,收 顧頡剛 編:《古史辨 第二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張志堯:〈略論我國阿爾泰、天山北部與東部的塞人――匈奴文化〉,《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6期(北京)
張青松 譯,谷中信一 著:〈新出土資料的發現與疑古主義的走向〉,《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1年1期(北京)
張秀榮:〈略談東胡族〉,收文史知識編輯部 編:《中國古代民族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 煉:〈試述歷史上的丁零〉,《西北民族文叢》1983年3期
張哲誠:〈匈奴西遷〉,《中國邊政》第105期(1989年)
張傳瑞 譯、八木奘三郎 著:〈環居渤海灣之古代民族(續、完)〉,《禹貢半月刊》第4卷12期(1936年)
常 征:〈《穆天子傳》是偽書嗎?〉,《河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保定)
莫任南:〈從《穆天子傳》和希羅多德《歷史》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東西交通〉,《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蘭州)
莊雅仲:〈再現、改宗與殖民抗爭〉,收盧建榮 主編:《文化與權力》(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稗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收盧建榮 主編:《文化與權力》(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黃永年:〈「羯胡」「柘羯」「雜種胡」考辨〉,《唐代史事考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黃振華、張廣達:〈蘇聯的烏孫考古情況簡述〉,收王明哲、王炳華:《烏孫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黃盛璋:〈玁狁新考〉,《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2期(長春)
―――:〈關於博物館藏傳世漢匈奴語官印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4期(北京)
黃克武:〈導論:映現抑或再現?――視覺史料與歷史書寫〉,收氏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達與文化構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從 周:〈胡人考〉,《正風半月刊》創刊號(1935年)
梅建軍、高濱秀:〈塞伊瑪-圖比諾現象和中國西北地區的早期青銅文化〉,《新疆文物》2003年1期
十二劃
勞 榦:〈漢代奴隸制度輯略〉,收氏著:《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朝格巴圖:〈巴林右旗出土石雕人像〉,《北方文物》2002年4期(哈爾濱)
斯維至:〈從周原出土蚌雕人頭像談獫狁文化的一些問題〉,《歷史研究》1996年1期(北京)
喬 永:〈“胡”字詞義考〉,《新疆大學學報》2001年2期(烏魯木齊)
喬 梁:〈匈奴遺存的發現與研究〉,收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編:《慶祝張忠培先生七十歲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曾 庸:〈遼寧西岔溝古墓群為烏桓文化遺跡論〉,《考古》1961年6期(北京)
―――:〈遼寧西豐西岔溝古墓群為烏桓文化遺跡論〉,《考古》1961年6期
費正清 著、符致興 譯:〈中國的世界秩序:一種初步的構想〉,收 陶文釗 編:《費正清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舒振邦:〈秦之興替與戎狄和胡的關係〉,《內蒙古師大學報》1985年4期(呼和浩特)
―――:〈內蒙古在先秦兩漢時期的發展與各族人民的貢獻〉,收盧明輝 編:《北方民族關係史論叢》(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舒順林:〈“匈奴故地”初探〉,《內蒙古社會科學》1983年1期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貴州金沙縣漢畫像石墓清理〉,《文物》1998年10期(北京)
彭 衛:〈漢代的體貌觀念及其政治文化意義〉,收氏著:《漢代社會風尚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馮家昇:〈東北東北史中諸名稱之解釋〉,《禹貢半月刊》第2卷第7期(1934年)
―――:〈匈奴民族及其文化〉,《禹貢半月刊》第7卷第5期(民26年)
逯耀東:〈試釋漢匈之間的甌脫〉,《大陸雜誌》第32卷第1期(1966年)
十三劃
裘錫圭:〈說 簋的兩個地名――棫林和胡〉,收氏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詹素捐:〈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古今論衡》第2期(1999年,台北)
雅克.勒高夫(J.Le Goff):〈新史學〉,收姚蒙、李幽蘭 編譯:《法國當代新史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楊樹達:〈語源學論文七篇 二、釋胡〉,《師大月刊》第14期(1934年,北平)
楊希枚:〈卅年來關於殷墟頭骨及殷代民族種系的研究〉,〈河南安陽殷墟墓葬中人體骨骼的整理和研究〉,均收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考古所 編:《安陽殷墟頭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古饕餮民族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4期(1967年,台北)
―――:〈論漢簡及其他文漢獻所載的黑色人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本第1分(1969年,台北)
楊聖敏:〈回紇人的種族特徵試釋〉,《甘肅民族研究》1988年1期(蘭州)
―――:〈突厥回紇史中的幾個問題〉,《西域研究》1993年3期(烏魯木齊)
楊建華:〈東周時期北方系青銅文化墓葬習俗比較〉,收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編:《邊疆考古研究》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楊 泓:〈中國古文物中所見人體造型藝術〉,收孫機、楊泓 著:《文物叢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楊 寬:〈論《逸周書》〉,《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1期
―――:〈中國上古史導論〉,收顧頡剛 編:《古史辨 第七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楊憲益:〈釋支那〉,收氏著:《零墨新箋》(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頓嵩元:〈中原胡姓與北方胡人考〉,收 劉乃和 等編:《歷史文獻與民族文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15號墓發掘報告〉,《文物》1999年1期(北京)
―――:〈新疆營盤墓地1995年發掘報告〉,《新疆文物》2001年1-2合期(烏魯木齊)
雷家驥:〈後趙文化適應及其兩制統治〉,《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人文分冊》第5卷第1期(1994年,嘉義)
―――:〈試論「五胡」及其君長的漢化思考〉,「漢化、胡化、洋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國際會議廳: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 主辦,2003年12月12、13日)
塔拉、梁京明:〈呼魯斯太匈奴墓〉,《文物》1980年7期(北京)
十四劃
管東貴:〈漢代的羌族(上)、(下)〉,《食貨月刊》復刊第1卷1期、2期(1971年,台北)
―――:〈漢代的屯田與開邊〉,《史語所集刊》第45本第1分(1973年,台北)
―――:〈中國北疆問題的回顧與前瞻〉,《政治與文化》第3期(1985年,台北)
―――:〈漢於武帝時期扭轉北疆情勢的原因分析――從過去看現在〉,收 政大邊政所 編:《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政大邊政研究所,1985年)
―――:〈西羌在華夏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地位〉,《燕京學報》新16期(2004年,北京)
鄧淑蘋:〈古代玉器上奇異紋飾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4卷第1期(1986年,台北)
趙尺子:〈史記匈奴傳譯名新釋〉,原載《中國邊政》4、5、7、8期(1964-1965年);後收入氏著《蒙漢語文比較學舉隅》,(台北:中國邊疆語文研究會,1969年)
趙 斌:〈咸陽塔兒坡戰國秦墓出土騎馬俑族屬考辨〉,《考古與文物》2002年4期(西安)
趙永復:〈兩漢時期的秦人〉,《歷史地理》第九輯(1990年)
趙秉昆:〈匈奴〉,收文史知識編輯部 編:《中國古代民族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榮新江:〈粟特祆教美術東傳過程中的轉化――從粟特到中國〉收巫鴻 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北朝隋唐粟特聚落的內部形態〉,收氏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陸路還是海路?――佛教傳入漢代中國的途徑與流行區域研究述評〉,文收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編:《北大史學 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寧夏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地〉,《考古學報》1988年3期(北京)
―――、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固原楊郎青銅文化墓地〉,《考古學報》1993年1 期(北京)
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中華文史論叢》第1 輯(1962年,上海)
廖幼華:〈丹州稽胡漢化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人文分冊》第7卷1期(1996年,嘉義)
熊存瑞:〈先秦匈奴及其有關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1期(長春)
蓋山林:〈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速機溝出土一批銅器〉,《文物》1965年2期(北京)
―――:〈巫.胡巫.陰山岩畫作者〉,收孫進己 等編:《中國考古集成 東北卷 青銅時代(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犬岩畫.犬.犬祭〉,《北方文物》1989年3期
蒲慕州:〈古代中國、埃及與兩河流域對異民族態度之比較研究〉,《漢學研究》第17卷2期(1999年,台北)
十五劃
鄭 岩:〈青州北齊畫像石與入華粟特人美術――虞弘墓等考古新發現的啟示〉收巫 鴻 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漢代藝術中的胡人圖像〉,《藝術史研究 第一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鄭建芳:〈鄒城發現漢代石雕人像〉,《文物》2000年7期(北京)
劉肖蕪:〈《穆天子傳》今譯〉,《新疆社會科學》1982年第3期(烏魯木齊)
劉敦愿:〈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解〉,《人文雜誌》1986年4期(西安)
劉雲輝:〈周原出土的蚌雕人頭像考〉,《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苑如:〈從鮮卑敘記看南朝志怪中異族想像與時代感覺〉,《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20期(2002年,台北)
劉來成:〈從考古材料看歷史上的鮮虞和中山〉,收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編:《河北省考古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歐陽軍喜:〈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歷史研究》1999年3期(北京)
黎光明:《穆天子傳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 研究所週刊》第二集第23期(1928年4月3日,廣州)
―――:〈穆天子傳的研究(續)〉,《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二集第24期(1928年4月10日,廣州)
蔡運章:〈胡國史跡初探〉,收錄於河南省考古學會等 編:《楚文化覓蹤》(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蔡鳳書 譯:〈所謂饕餮紋表現的是什麼〉,收樋口隆康 編:《中國考古學研究論文集》(香港:東方書店,1990年)
潘其風:〈中國古代人種〉,《歷史月刊》第24期(1990年,台北)
―――:〈從顱骨資料看匈奴族的人種〉,收錄於徐元邦 編:《中國考古學研究》第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年)
―――、韓康信:〈內蒙古桃紅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人骨的研究〉,《考古》1984年4期(北京)
―――、韓康信:〈東漢北方草原遊牧民族人骨的研究〉,《考古學報》1982年1期(北京)
潺 磊 譯:〈胡騎考――安息騎兵之研究〉,《中國邊政》第41期(1973年,台北)
魯金科 著,潘孟陶 譯:〈論中國與阿爾泰部落的古代關係〉,《考古學報》1957年2期(北京)
十六劃
衛聚賢:〈穆天子傳的研究〉,《古史研究》第一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23年)
衛挺生:〈一篇三千年前中國王者的遠遊日記〉,《東方雜誌》復刊第一卷第四期(1967年,台北)
錢伯泉:〈先秦時期的”絲綢之路”── 《穆天子傳》的研究〉,《新疆社會科學》1982年第3期(烏魯木齊)
―――:〈烏揭――阿爾泰歷史和草原絲路的早期主人〉,《西域研究》2000年4期
Э. A.諾夫戈羅多娃:〈蒙古民族起源的初期階段(公元前3000年末至1000年)〉,《民族譯叢》1986年4期(北京)
―――,申屠榕 譯:〈蒙古民族起源的初期階段〉,《民族譯叢》1986年4期(北京)
霍 巍:〈胡人俑、有翼神獸、西王母神像的考察與漢晉時期中國西南的中外文化交流〉,《九州學林》第1卷2期(2003年,香港)
K.M.穆沙耶夫 著,舒平 譯:〈突厥語和世界其他語言的接觸〉,《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1期(蘭州)
邁克勞斯‧艾爾迪 著,賈衣肯 譯:〈從北方蠻人(公元前八世紀)和匈奴墓葬看古代匈牙利人的喪葬習俗〉,《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3期(蘭州)
十七劃
謝 劍:〈匈奴社會組織的初步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本下(1968年)
―――〈匈奴政治制度的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第2分(1969年)
―――〈匈奴的宗教信仰及其流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第4分(1971年)
―――〈匈奴的生計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71年)
鍾 侃:〈寧夏固原現出土文物〉,《文物》1978年12期(北京)
―――、韓孔樂:〈寧夏南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文化〉,收《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戴振輝:〈兩漢奴隸制度〉,《食貨半月刊》第1卷7期(1935年,北平)
十八劃
韓 偉:〈北周安伽墓圍屏石榻之相關問題淺見〉,《文物》2001年1期(北京)
韓康信、潘其風:〈殷墟祭祀坑人頭骨的種系〉,收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考古所 編:《安陽殷墟頭骨研究》
―――、何傳坤:〈商代殷墟人類遺骸的鑑定與研究〉,收宋文薰 等主編:《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台北:南天出版社,2002年)
―――:〈新疆古代居民種族人類學研究〉,收氏著:《絲綢之路古代居民種族人類學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塞、烏孫、匈奴和突厥之種族人類學特徵〉,《西域研究》1992年2期
韓 昇:〈隨史考證九則〉,《廈門大學學報》1999年1期(廈門)
韓嘉谷:〈從軍都山東周墓談山戎、胡、東胡的考古學文化歸屬〉,收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
瀋陽故宮博物館 等:〈瀋陽鄭家窪子的兩座青銅時代墓葬〉,《考古學報》1975年1期(北京)
十九劃
羅志田:〈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研究:《懷柔遠人》的史學啟示〉,《歷史研究》1999年1期(北京)
―――:〈從科學與人生觀之爭看後五四時期對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歷史研究》1999年3期(北京)
―――:〈夷夏之辨與道治之分〉,收氏著:《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先秦的五服制與古代的天下中國觀〉,收氏著:《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夷夏之辨的開放與封閉〉,收氏著:《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夷夏之辨與「懷柔遠人」字義〉,《二十一世紀》1998年10月號
―――:〈「現代誤讀」的繼續〉,《二十一世紀》2001年4月號
羅 豐:〈以隴山為中心甘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的發現與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合期(呼和浩特)
羅獨修:〈胡兵胡將對漢武帝撻伐匈奴之影響試探〉,《華岡文科學報》第21期(1997年,台北)
羅世平:〈漢地早期佛像與胡人流寓地〉,《藝術史研究》第一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譚其驤:〈羯考〉,《長水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二十劃
饒宗頤:〈上代塞種史若干問題〉,《中國文化》第8期(1993年,香港)
―――:〈絲綢之路所引起的「文字起源」問題〉,《明報月刊》1990年9月號(香港)
―――:〈塞種與Soma――不死藥的來源探索〉,《中國學術》2002年4期(總12輯)
嚴耕望:〈佛藏所見之稽胡地理分佈區〉,《大陸雜誌》第72卷第4期(1986年,台北)
二十一劃
顧頡剛:〈穆天子傳及其著作年代〉,《文史哲》1951年2期(濟南)
―――:〈殷遺民流竄西北者結合鬼方以周〉,《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九卷(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句注北之并、代〉,《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七卷(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參胡〉,《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五卷(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樓煩為燕屬國,趙奪之〉,《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五卷(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不」與「發」〉,《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七卷(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代亦狄〉,《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五卷(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犬圖騰諸民族〉,《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五卷(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西戎君稱胡王〉,《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四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漢人稱朝鮮、高麗為「胡」〉,《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七卷(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朝鮮為東胡中之一國〉,《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七卷(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秦開所破之東胡為朝鮮〉,《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七卷(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匈奴樓煩兵〉,《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六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戰國時匈奴不界中國〉,《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五卷(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支那與匈奴名〉,《顧頡剛讀書筆記 第四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年1990年)
(二)日文部分
三劃
山田明爾:〈とんがり帽子のサカと仏教〉,《龍谷大學論集》第457號(2001年,京都)
小川琢治:〈北支那先秦蕃族考〉,收 羽田亨 編:《內藤博士還曆祝賀 支那學論叢》(京都:弘文堂書房,1925年)
小田木治太郎的〈中國北方「青銅文化」の墓――戰國時代前後の內蒙古中南部および寧夏周邊〉,收金關恕先生の古稀をお祝いする會 編集:《宗教と考古學》(東京:勉誠社,1997年)
三原一雄:〈匈奴の祖先(一)〉,《東洋文化》復刊第21號(1970年)
―――:〈匈奴の祖先(二)〉,《東洋文化》復刊第22、23合併號(1970年)
四劃
內田吟風:〈周代の蒙疆に就いて〉,《東洋史研究》第4卷4-5號(1939年,東京)
―――:〈匈奴の人種体型について〉,收氏著:《北アジア史研究 匈奴篇》(京都:同朋舍,1988年)
―――:〈フン匈奴同族論研究小史〉《北アジア史研究 匈奴篇》(京都:同朋舍,1988年)
―――:〈南匈奴に關する研究〉,收氏著:《北アジア史研究 匈奴篇》(京都:同朋舍,1988年)
―――:〈漢賈誼『新書匈奴篇』譯解〉,收 森三樹三郎博士頌壽記念事業會 編:《森三樹三郎博士頌壽記念東洋學論集》(京都:朋友書店,1979年)
―――:〈匈奴の人種体型について〉,《北アジア史研究 匈奴篇》(京都:同朋舍,1988年)
―――:〈西突厥初世史の研究〉,收氏著:《北アジア史研究——鮮卑柔然突厥篇》(京都:同朋社,1975年)
片桐功:〈屠各胡考――劉淵舉兵前史〉,《東洋史研究報告》第13號(1988年,名古屋大學)
手塚隆義:〈胡巫考〉,《史苑》第11卷3-4號(1938年,東京)
―――:〈南匈奴の「故胡」と「新降」とについて〉,《史苑》第26卷1號(1966年,東京)
―――:〈匈奴勃興試論〉,《史苑》第31卷2號(1971年)
井本英一:〈古代イランの犬〉,《オリエント》Vol.12 no.3-4(1969年)
五劃
白鳥庫吉:〈亞細亞北族の辮髮に就いて〉,收 氏著:《白鳥庫吉全集 第五卷》(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周代の戎狄に就いて〉,《東洋學報》第14卷2號(1923年,東京)
―――:〈東西交涉史上より觀たる遊牧民族〉,《白鳥庫吉全集》第八卷(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東胡民族考〉,收《白鳥庫吉全集 第四卷》(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白鳥清:〈髑髏飲器使用の風習と其の傳播(上)、(下)〉,《東洋學報》第20卷第3、4號(1933年)
水野清一:〈前漢代に於ける墓飾石雕の一群について――霍去病の墳墓〉,《東方學報》第3冊(1933年,京都)
伊藤清司:〈異形の民――『山海經』の對周邊民族觀――〉,收中國古代史研究會 編:《中國古代史研究 第六》(東京:研文出版,1989年)
江上波夫:〈北方ユ―ラシアにおける頭皮剝奪の風習〉,《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28號(1962年,,東京)
―――:〈北蒙古ノインウラ古墳出土「新」の銘辭ある繡に就きて〉,文收河田清 編:《加藤博士還曆記念 東洋史集說》(東京:富山房,1941年)
―――:〈髑髏の盟に就て〉,《史學雜誌》第39編第7號(1928年)
加藤九祚 譯、S.I.Rudenko著:〈匈奴と他の諸民族の関係〉,《ユーラシア》季刊 第3期(1971年,東京)
平勢隆郎:〈中國古代正統的系譜〉,收 中國史學會 編:《中國の歷史世界――統合のシステムと多元的發展――》(東京:東京都立大學出版会,2002年)
羽田亨:〈九姓回鶻とToquz Oγuzとの關係を論す〉,收《羽田博士史學論文集 上卷 歷史篇》(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57年)
羽田明:〈イスラ一ムとトルコ民族〉,《オリエント》Vol.14/2(1971年)
七劃
角田文衛:〈フン族と匈奴――その人種的歸屬をめぐつて〉,收氏著:《增補古代北方文化の研究》(東京:新時代社,1971年)
アリェクサンドル‧ミチューリン著,佐藤純一 譯:〈南シベリアの古代文化(3)〉,《古代學》第5卷3、4號(1957年,大阪)
那波利貞:〈支那人が塞外人を胡人と總稱する緣由に關する疑〉,收 羽田亨 編:《內藤博士還曆祝賀 支那學論叢》(京都:弘文堂書房,1925年)
八劃
林巳奈夫:〈春秋戰國時代の金人と玉人〉,收氏編:《春秋戰國出土文物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5年)
―――:〈所謂饕餮紋は何を表はしたものか〉,《殷周時代青銅器文樣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二――》
―――:〈殷周の「天」神〉,《古史春秋》第6號(1989年,東京)
衫原たく哉:〈漢代畫像石に見られる胡人の諸相〉,《早稻田大學大學院 文學研究科紀要 文學.藝術學編》別冊第14集(1987年,東京)
和田清:〈周代の蠻貊について〉,《東洋學報》第29卷3、4號(1944年)
九劃
相馬隆:〈安息式射法雜考〉,《史林》第53卷4號(1970年,京都)
―――:〈胡騎考――安息の騎兵に就いて〉,《考古學雜誌》第56卷2號(1970年,東京)
重松俊章:〈髑髏飲器考〉,收 桑原博士還曆記念會 編:《桑原博士還曆記念東洋史論叢》(京都:八坂淺次郎發行,1930年)
十一劃
宮本一夫:〈オルドス青銅器文化の地域性と展開〉,《古代文化》51/9,51/10(1999年,京都)後收氏著:《中國古代北疆史の考古學的研究》(福岡:中國書店,2000年)。中譯文見〈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的地域性及變遷〉,收《岱海考古(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中國古代北疆史の再構築〉,《中國古代北疆史の考古學的研究》
高津 純也:〈先秦時代の「諸夏」と「夷狄」〉,《日本秦漢史學會會報》第1號(2000年,東京)
―――:〈「夏」字の「中華」的用法について――「華夷思想」の原初的形態に關する序論――〉,收《論集 中國古代の文字と文化》(東京:汲古書院,1999年)
―――:〈春秋三傳に見られる「華夷思想」について〉,《史料批判研究》創刊號(1998年,東京)
―――:〈春秋三傳に見られる「華夷思想」について――續――〉,《史料批判研究》第五號(2000年,東京)
原田淑人:〈漢と安息(パルチア)との文化関係について〉,《考古學雜誌》第44卷1號(1958年,東京)
(三)外文部分
Bagley,Robert “Shang Archaeology”,in Michael Loewe and Edward L.Shaughnessy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Bishop,Carl W. “Notes on the Tomb of Ho Ch’ü-ping” ,Artibus Asiae,Vol.3,no.1(1928-29)
Cosmo,Nicola Di “The Northern Frontier in Pre-Imperial China ”,in Michael Loewe and Edward L.Shaughnessy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Chikisheva,T.A. “Origins of the Early Iron Age Nomads in Gorny Altai:Physical Anthropology Evidence”. Archaeology,Ethnology& Anthropology of Eurasia 4/4(2000)Mera Csorba,“The Chinese Northern frontier:reassessment of Bronze Age burials from Baifu”,Antiguity 70(1996)
――――,T.A. &D.V.Pozdnyakov, “Physical Anthropology of the Gorny Altai Populations in the Hunno-Sarmatian Period”,Archaeology,Ethnology& Anthropology of Eurasia 3/3(2000)
Dikötter ,Frank “Hairy Barbarians,furry Primates,and Wild Men:Medical Science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Hair in China”,in Alf Hiltebeitel&Barbara D.Miller ed.,Hair:Its Power and Meaning in Asian Culture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8
Dohrenwend,Doris J. “Jade Demonic Images from Early China”, Ars Orientalis, Vol.Ⅹ(1965)
Dubs,Homer H. “The 〝Golden Man〞of Former Han Time”,T’oung Pao Vol.33(1937)
Falkenhausen,Lothar von “On the historiographical Orientation of Chinese Archaeology”,Antiquity,Vol.67,no.257(1993)
Haskins ,John F. “China and the Altai”,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n.s Vol.2(1988)
Jettmar,Karl “The Karasuk Culture and Its South-Eastern Affinities”,Bul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No.22(1950)
――――, “The Altai Before the Turks”,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23(1951)
Juliano, Annette L. and Judith A.Lerner, “Cultural Crossroad : Central Asia and Chinese Entertainers on the Miho Funerary Couch”,Orientations 28 no.9(1997)
Mair,Victor “Old Sinitic*Myag,Old Persian Maguš and English Magician”,Early China ,Vol.15(1990)
Minyaev,S. “On the Origin of the Hiung-nu”,Information Bulletin Vol.9(1985)
――――, “The Oringins of the “Geometric Style”in Hsiung nu Art”in ed. by Jerannine Davis-Kimball et al. Kurgan,Ritual Sites,and Settlements Eurasian Bronze and Iron Age,Oxford:Publisher of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2000
Rawson,Jessica “Thinking in Pictures:tomb figures in the Chinese view of the afterlife”,Oriental Ceramic Society,Vol.61(1996-1997)
――――,“Some Example of Human or Human-like Faces on Shang and Western Zhou Bronzes”,收北京大學考古學系 編:《“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Rostovtzeff,M. “The Great Hero of Middle Asia and His Exploits”, Artibus Asiae,Vol.4,no.2-3(1933)
Takacs,Zoltan de “On the Hsiung-nu Figure at the Tomb of Huo Ch’u-ping”,Monumenta Serica,Vol.3(1937/38)
Tallgren,A.M. “Some North-Eurasian Sculptures”,Eurasia Septentrionalis Antigua,ⅩⅡ(1938)
Tóth,T. “Paleoanthropological Finds from the Valley of Hudjirte(Noin-Ula Mongolia)”,Acta Archaeologica Vol.14 no.3-4(1962)
Wu Hung, “All About the Eyes:Two Groups of Sculptures from the Sanxingdui Culture”,Orientations Vol.28 no.8(1997)
Yetts,W.Perceval “Discoveries of the Kozlóv Expedition”,The Burlinton Magazine,Vol.48(1926)
Boodberg,Peter A. “The Language of the T’o-Pa Wei”,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no.1(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