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啟業
論文名稱: 教育部特色學校發展狀況之研究
指導教授: 周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特色學校戶外教學環境學習中心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教育部推動「特色學校」方案的動機、執行情形、面臨之困難與阻礙,並探討遊學推動與戶外教學之關係。完成時間為2010年6月。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行設計之問卷為研究工具,共發放155份問卷,有效問卷143份,歸納重要結論如下:

    1、在參與動機方面,以營造特色教學環境,提供學童使用為最高。
    2、在經費使用部份,以建置特色課程環境,發展教學媒材為最高,其次為使用於軟體建設,形成環境學習中心,提供參觀與體驗。
    3、活化後的空間以支援學校課程與教學最高,其次是提供參訪與體驗。其中31.5%的特色學校還有辦理遊學住宿,71.3%的學校發展為社區學習中心。
    4、推動的人力困境上,以教師人力編製不足為最高,而承辦人員的異動,與校長的輪調,對特色學校產生極大的負面因素。
    5、課程困境上,以校內教師缺乏特色課程發展的時間為最高。
    6、遊學的推動困境,則以學校無法提供住宿設備為最高,其次為學校所在位置交通不便。
    7、推動特色學校的益處,以增加學童的文化刺激為最高,其次為提昇本校學童的自信心。
    8、特色學校提供了戶外教學的新選擇,同時已有單位開始鼓勵並提供補助到有特色的學校及環境學習中心進行戶外教學。

    Our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been promoting the idea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 for a period of time.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motivation, the accomplishment and the obstacles behind this concept. Moreov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udy-travel and the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s, designed by the postgraduate, are the chief research method. 143 out of 155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collected and the important conclusion is stated as the following:
    1. From the aspect of participation, all of the survey responsers reply that to create a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environment for schoolchildren is the most important (100%).
    2. As for the use of funds, 89.6%.of them reply that to conduct a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environment and develop teaching materials are very important. There is 88.2% answered that to strengthen the school’s software construction and to form the environment learning center in order to offer experience and provide other schools the chance to visit.
    3. The activation space of school campus is fully used in supporting school curriculums and teaching (98.7%). There is 31.5%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s provide the campus for students who study away from home. 71.3% of the schools turn to be a learning center in their community.
    4. 79.1% of the characteristic schools are confronting with the problem of teacher manpower deficiency. Moreover, the transfer of personnel and principle is another problem that those schools are facing.
    5. As for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design, most teachers think that lack of time is the problem they are encountering now.
    6. As for promoting the idea of study away from home, most schools are unable to offer the lodging facilities and the inconveniency of transportation is another problem.
    7. Most schoolchildren profit from the idea of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school.
    8. Characteristic schools offer another alternative for outdoor education.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school, outdoor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內 容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目標 3 第三節 名詞定義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特色學校 8 第二節 戶外教育 13 第三節 特色學校與環境學習中心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3 第五節 資料處料與分析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49 第一節 問卷填答者基本資料 49 第二節 特色學校基本資料 51 第三節 各校推動「特色學校」方案的動機與背景 55 第四節 特色學校執行情形 62 第五節 推動「特色學校」之困境與限制探討 85 第六節 推動「特色學校」所獲得的效益與對未來的看法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7 第二節 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43 附錄 141 附錄一 專家訪談名單 151 附錄二 專家訪談邀請函 153 附錄三 專家訪談說明函 155 附錄四 問卷內容審查專家名單 157 附錄五 問卷內容審查邀請函 163 附錄六 問卷初稿 165 附錄七 正式問卷說明稿 173 附錄八 正式問卷 175 附錄九 學校訪談大綱 183 附錄十 96、97年度接獲補助之158所特色學校名單 185

    一、 中文部分
    王靜如 ( 1991 )。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屏東師院初等教育研究,3,363-369。
    王鑫 ( 1992 )。自然中心戶外環境教學之意義與初步構想。環境教育季刊,15,36-41。
    王鑫 ( 1995 )。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王鑫、朱慶昇、黃國峰、李淑媛、許玲玉、楊志誠、吳慧菊(1992)。戶外環境教育參考手冊「自然中心推動計畫」。教育部環保小組,未出版。
    王鑫、楊平世 ( 1991 )。「自然生態環境教育戶外研習中心」研究計畫研究報告。教育部環保小組委託計畫,未出版。
    古嫊琴 ( 2003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以一所國小鄉土教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田耐青、鄭福妹 ( 2005 )。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研究。2005台北縣偏遠特色學校校長專業經營研討會手冊,10-20,台北縣教育局。
    石玉森 ( 2003 )。台北縣泰山鄉民大學經營及其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江連君 ( 2003 )。偏遠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大湖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朱慶昇 ( 1993 )。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6,31- 38。
    余安邦 (2005)。人,詩意地,棲居…「社區教師」,做為一種文化典範形式。文化研究月報,48,2
    吳清山、林天佑 ( 2003 )。教育名詞: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
    134-135。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李崑山 ( 1994 )。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周儒 ( 2000 )。設置台北市新店溪畔河濱公園都市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計畫報告。
    周儒 ( 2001 )。尋找一個環境教育的實踐場域--「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念。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周儒 ( 2003 a)。遠足囉!我們需要有意義的戶外學習機制。大自然季刊,79,96-101。
    周儒 ( 2003b )。另一種休閒產業-台灣的自然中心需求與可能。「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理論、政策與實務論壇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周儒 ( 2004)。市民與自然和文化最佳的邂逅場域:自然中心。自然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周儒、呂建政、陳盛雄、郭育任 ( 1998 )。建立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中心之規劃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計畫。
    周儒、呂建政譯 ( 2003 )。戶外教學。台北市:五南。
    周儒、林明瑞、蕭瑞棠 ( 2000 )。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台中都會區為例。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周儒、張子超、呂建政 ( 1996 )。自然教育中心實施狀況之研究。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研究報告。
    林仁煥(2008)台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林佩璇 ( 1999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佩璇 ( 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與現況研究。國北師院學報。17 (2),35-56。
    林孟儀、林妙玲 ( 2006,9月 )。給遍遠小學機會。遠見雜誌,243,148-203。
    林崇明(1995)。自然教育中心戶外環境教學之意義。大自然,47,6-11。
    林嘉琦 ( 2002 )。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執行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林錫恩 ( 2006 )。台北縣國民小學推動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邱婉麗 ( 2003 )。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卓重享 ( 2005 )。台北縣漁光國小~戶外探索休閒教育經營實務。學校體育,87,52-57。
    胡火燈 ( 2001 )。楊明國小家長會經營現況與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姜永浚 ( 2007 )。探討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一個德德術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徐麗棻 ( 2004 )。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研究所,台北市。
    高新建 ( 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18-44,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新建 (2000b)。邁向成功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編譯館館刊,29,293-317。
    高新建、單文經、游家政、蔡清田、王麗雲、張明輝譯(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台北市:學富。
    張素紋(2002)。澎湖縣國小教師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張嘉育 ( 1998 )。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23-47。台北:揚智文化。
    張劍傑 ( 2001 )。學校特色和對特色學校的評價。上網日期:2008年6月22日。網址:http://www.edu.cn/20011019/3005732.shtml
    張憲庭 ( 2006 )。特色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57,32-35。
    徐文濤、鄭福妹 ( 2006 )。台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北縣教育,57,28-31。
    秦夢群 ( 1988 )。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郭雄軍 ( 2006 )。經營特色學校-專訪漁光國小校長郭雄軍。教育研究月刊,145,32-40。
    郭雄軍、黃志鴻 ( 2006 )。到漁光遊學—探訪坪林生態。台北:稻田
    郭雄軍、蔡天民、方茂林、江百川 ( 2007 )。到水岸遊學。76-83。台北:稻田。
    陳揚盛 ( 2001,2月3日 )。因應九年一貫教育部指示裁併小校。聯合報,教育新聞版。
    許有鐘 ( 2002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許雅芬 ( 2006 )。遊學對英語教師在文化認知、教學發展及教學素養上之洞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陳素紅 ( 2003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研究所,台北市。
    陳煦梁 ( 2007 )。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南投縣。
    陳木城、焦妮娜 ( 2006 )。發現山中傳奇-一所有螢火蟲的學校。北縣文教,57,44-51。
    教育部 ( 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 2006 )。活化偏遠小型學校,中央地方齊步走。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9日,網址:http://vp.eden.org.tw/news/950906_3.htm
    教育部 ( 2006 )。教育部96年度補助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說明會手冊。未出版
    教育部 ( 2007 )。97年度國中小活化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輔導座談會手冊。未出版。
    教育部 ( 2008 )。特色學校采風錄。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教育部(2009 )。98年度特色學校座談會手冊。未出版
    游宗穎(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嘉雄(2000)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觀點。台北:師大師苑。
    黃雅詩 (2004年6月11日)。百人以下小校--監院建議裁併。聯合報,A6 版。
    曾坤輝 (2006)。台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甄曉蘭 ( 2002 )。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元照。
    劉復興(2003)。中小學創建特色學校的策略與選擇。當代教育科學,7,26-28。
    劉恩綺(2007)。國民小學辦理遊學活動對校內師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歐用生、郭明錕、楊文貴、陳碧祥、孫志麟 ( 2000 )。台北縣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發展定位之研究。台北縣政府專案研究,未出版。
    潘文忠 ( 2006 )。發展特色學校-創造教育價值。北縣教育,57,11。
    潘春龍(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教育經費分配與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鄭福妹 ( 2006)。偏遠學校創新經營研究-以台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謝鴻儒(1999)。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賴淑姬(1995,7月26日)。迷你小學--省府計畫裁併。聯合報,5 版。
    鍾礽芳(2007)。雲嘉南地區國民小學社區資源應用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韓青秀(2004,2月22日)。偏遠地區將廢校併校。聯合晚報,4版。
    顏建賢(2006)。小學變身農業體驗場與綠色旅遊旅館。大自然,90,70-77。
    羅 融(2004)。台灣的九二一重建校園。台北:遠足文化。

    英文部分
    Donaldson, G., & Donaldson, L. (1958). Outdoor education: A defini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29(17), 63.
    Evans B. & Chipman-Evans, C. (1998). How to create and nurture a nature center in your community.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s/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Y: John Wiley & Sons Press.
    Ford, P. M. (1986).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7941, 1986.
    Knapp, C. (1990). Outdoo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In K. McRae (Ed.),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outh Melbourne, Australia: Macmillan Co.
    Lewis, C. A. (1975).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44777)
    McCutcheon, G. (1982). What in the world is curriculum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21, 18-22.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1975). Directory of nature center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acilities. NY: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Stapp, W. B., & Tocher, S. R. (1971). The community nature center’s role in environment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homon, J. J. (1962). A nature center for your community. NY: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Shomon, J. J. (1969). Nature centers:one approach to urb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2).
    Smith, B. F. & Vaughn, P. W. (1986). The role and organization of nature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5(2).
    Webb, Joan B. (2000). A review of field study centres in eastern Australia. 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