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祖儀
Lee, Chu-Yi
論文名稱: 高中女學生的學生自治參與經驗—以北部公立男女合校為例
A Study on th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of Student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for females in Public High Schools: The Cases Study in the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劉恆妏
Liu, Heng-Wen
口試委員: 劉恆妏
Liu, Heng-Wen
張樹倫
Chang, Shu-Lun
陳素秋
Chen, Su-Chiu
口試日期: 2023/07/0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校園民主公民參與學生自治女學生性別女性參政
英文關鍵詞: democratic campus, civic participation, student council, female students, gender, women's suffrage
研究方法: 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9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5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女學生如何看待校園學生自治參與經驗,並藉此檢視女學生對於學生自治與性別議題的看法,以及這些經驗與看法如何影響女學生的回應,並進一步探究女學生參與前後自身的行動。故本研究從學生自治角度出發,先以各層級法規角度檢視現行制度實行狀況,再鎖定北部三間高中公立男女合校,以六位參與過學生自治組織的女學生為訪談對象,藉由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法深度理解女學生於校園中如何經歷學生自治活動經驗。
      研究結果發現:現行學生自治相關規範,雖然保障學生自治的正當性、降低參與限制及促進學生參與,但部分學校對學生會長的參選資格仍設有限制。
    至於校園中的學生自治文化,因參與學生和校方權力的複雜互動,加上一般學生缺乏效能感和對於學生會的認同不足,使得整體學生自治參與低落,而構成對學生自治組織支持度不足的校園自治環境。另外,由教師和同學形成的校園性別互動文化,再製了傳統二元對立的性別氣質,而學生自治組織職務性別化、成員組織性別化、學長姊制傳統所形成的學生會性別體制,意外對於女學生參選學生會長形成鼓勵促進的效果。
      女學生針對上述文化衍生、阻礙學生自治事務推行之困難,採取了適應性的回應模式。此外,女學生多表示性別體制對於學生自治沒有影響,然而其言談中對於性別體制的感受與認知存在矛盾。
      最後,女學生在參與學生自治後皆表示有收穫與啟發,更關注學校行動和學生權益,與此同時,亦體驗到會議中無力感與充實增能並存的複雜感受。但儘管如此,大部分女學生對未來是否繼續參與學生自治,似乎持保留態度。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how high school female students view their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 council’s activities. By this process, the researcher examined these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student council and gender issues, and how these perspectives influence their responses and action.
    To achieve these research objectives, the researcher started from revie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 council, then interviewed six female students from three different public coeducation high schools in the Northern Taiwan. The researcher used guided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se students’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 council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found out that although the new amendment to the regulation of student council ensures the legitimacy of student council and lowers the participating threshold, some schools still set the specific qualifications of student council candidates. As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 council, the power inequality between students and school faculty, the low efficacy of students, the lack of the sense of identity toward student council all lead to a low percentage of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council. These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low supportive system for student council in school. Besides, the culture of gender interaction in school which formed by students and school faculty, reproducing traditional gender expression dualism. However, the student council’s gender system which formed by gendered positions, gendered organization, and the “senpai” traditional culture surprisingly encourage female students to run for student council president.
    Through the interviews,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the following similarities within the interviewees:
    1.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normally adapted the above-mentioned difficulties.
    2.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stated that they do not consider the gender system would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 council; however, the contradiction of feelings and recognitions toward the gender system was expressed in their interviews.
    3. The interviewees indicated that they were all inspired and rewarded with fruitful experience from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 council activities.
    4. The interviewees generally felt the sense of powerlessness and empowerment while they were participating in meetings of student council.
    Though the interviewees have started caring students’ rights in school, they still hold a reserved attitude toward their future participation.

    中文摘要ii 目錄v 表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 研究背景 1 貳、 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0 壹、 研究目的 10 貳、 研究問題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壹、 研究範圍 12 貳、 研究限制 1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校園民主與學生自治 19 壹、 民主的涵義與發展 19 貳、 高中校園民主與學生自治之關係 20 參、 學生自治的法律基礎與變革 24 第二節 女性與公民參與 38 壹、 法源基礎 38 貳、 我國性別主流化推動情形 42 參、 社會中的女性參與情況 48 肆、 公領域中的女性參與處境 50 第三節 女學生之公民參與及校園民主實踐 54 壹、 法源基礎 54 貳、 女學生與校內公民參與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研究方法 63 第二節 研究步驟 68 壹、 蒐集文獻資料 68 貳、 確立研究主題與目的 68 參、 決定研究方法 69 肆、 撰寫研究計畫 69 伍、 正式進行訪談 69 陸、 訪談結果整理與分析 70 柒、 撰寫研究結論與建議 70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 71 壹、 研究對象選取 71 貳、 研究對象背景概述 7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3 壹、 研究者之角色與自我探詢 73 貳、 深度訪談之輔助工具 7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7 壹、 資料蒐集 77 貳、 資料整理與分析 78 第六節 研究倫理 80 壹、 執行研究前 80 貳、 執行研究時 80 參、 執行研究後 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發現 82 第一節 學生自治相關規範與實施現狀 82 壹、 學生自治相關法規範 82 貳、 學生自治實際運作情況 93 第二節 女學生對學生自治、性別議題之理解與應對 101 壹、 受訪者簡介 102 貳、 女學生眼中的校園學生自治與性別文化 104 參、 女學生對校園內性平議題與相關制度的看法 148 肆、 女學生應對校園自治與性別文化之行動 162 第三節 女學生參與學生自治前後的心態 171 壹、 參與學生自治的考量因素 171 貳、 女學生之參與經驗反思與蛻變 1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7 第一節 結論 197 壹、 學生自治相關規範與實施情形 197 貳、 校園中交織的學生自治文化與性別文化 198 參、 女學生參與學生自治前後的心境 202 第二節 建議 204 壹、 對於學校之建議 204 貳、 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 206 參考文獻 208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222 附錄二:訪談大綱 223 附錄三:訪談紀錄表 224 附錄四:雙向回饋表 225

    中文部分
    Allan, G. J.(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成令方等譯,初版〕。群學。(原著初版年:1997)
    Bandura, A. (1977)。社會學習理論〔周曉虹譯〕。桂冠。
    CEDAW資訊網(無日期)。第十六屆會議(1997)第23號一般性建議:政治和公共生活。2022年4月13日,取自http://www.cedaw.org.tw/tw/en-global/news/detail/131
    CRC資訊網(2014年11月20日)。兒童權利公約逐條要義。2022年4月11日,取自https://crc.sfaa.gov.tw/Uploadfile/Document/4_20210219102920_8104719.pdf
    Hooks, B.(1999)。女性主義的男性研究(王志弘譯)。載於顧燕領、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起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349-356頁)。女書。
    King, G., Keohane, R. O., & Verba, S.(2012)。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盛智明、韓佳譯〕。群學。(原著出版年:1994)
    Larenz(1992)。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五南。
    Manne,K(2019)。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巫靜文譯)〔電子書〕。麥田。(原著初版年代:2017)
    Schumpeter, J. A.(2003)。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吳良健譯〕。左岸文化。
    V太太(2022年4月27日)。被「打壓」的男性?台大性平委員爭議的「男性委屈」與社會氛圍。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732/6269749
    Young, I.(1990)。正義與差異政治〔陳雅馨譯〕。商周。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2018年11月23日)。全國區域計畫專區。2023年7月16日,取自https://reurl.cc/LAD6R9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日期)。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2023年7月16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nc_77_4402
    公民縣政推動聯盟(2015年1月13日)。新聞稿/朝野政黨必修的憲改推動程序。公民縣政推動聯盟。2022年4月9日,取自http://www.new-tw.org/2015/01/blog-post_53.html
    公民縣政推動聯盟。憲動盟主張。2022年4月9日,取自http://www.new-tw.org/p/blog-page.html
    卞金峰(2018年11月24日)。女力當道7女性縣市長史上最高。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11245018.aspx?fbclid=IwAR2uLzds5lkWYbvNghYtXGLvXQvolk-oH3DHHWZOleC1vXsz4vP1UxwPyhc
    王名賜(2013)。大學學生自治組織選舉與學生參與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系統編號:101FCU05055072)[碩士學位論文,逢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淑貞、陳婉琪(2022) 誰是重考生?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重考趨勢、考生特質及領域偏好。教育研究集刊,68(1),33-74。
    王富瑾(2011)。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務會議權利之探討(系統編號:099NTNU5227001)﹝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雅各(1998)。大學學生社團中男性社員的性別意識及其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9),245-277。https://doi.org/10.6254/1998.9.245
    王雅各、盧蕙馨、范麗娟、成虹飛、顧瑜君、吳天泰、蔡篤堅、魏惠娟、謝臥龍、駱慧文(2004)。質性研究。心理出版社。
    王曉丹(2007)。從法社會的觀點論女性主義立法行動-女性主義法學在台灣的實踐及其法律多元主義的面貌。東吳法律學報,19(1),1-78。
    王曉丹(2009)。法律論證事實的脈絡分析──以越南婚姻移民婦女之[家庭暴力]為例。法學新論,14,59-85。
    台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2020年6月10日)。臺大學生自治:尋找女學代。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tugenderequality/posts/3024542020996097/
    立法院公報處(1998)。立法院公報,88(3),55-340。
    伍嘉琪、許沛祥(2018)。從微觀政治視角看知識與權力在學校校務會議之決策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53-16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30114001-201809-201810120025-201810120025-153-160
    江慧芬(2005)。從夾縫與探索中建構輔導工作:六所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指導老師輔導經驗之研究(系統編號:094NTNU5051008)〔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2)。一、性別圖像。2022年 07月 08 日。取自https://gec.ey.gov.tw/Page/8996A23EDB9871BE
    吳律德、蘇秉玄、劉麗娟(2017)。大學學生自治組織發展與學生參與度之分析。中國行政評論,23(1),90-116。https://doi.org/10.6635/cpar.2016.23(1).04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呂力亞(1979)。政治發展與民主。五南。
    呂玉瑕、周玉慧(2015)。二十一世紀臺灣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之形成與變遷。臺灣社會學刊,58,95-155。https://doi.org/10.6786/TJS.201512_(58).0003
    呂亞力(1979)。政治發展與民主。五南。
    李建良(2018)。法學方法與基本權解釋方法導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0(2),237-277。
    李彥慧(2003)。由學生自治論學生法庭之建制與功能-以台大學生法庭爲例。公民訓育學報,(15),169-190。https://doi.org/10.6231/CME.2004(15)07
    李珮瑜(2014)。由Jürgen Habermas「審議式民主」論校務會議運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2),8-1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30114001-201402-201403120019-201403120019-8-12
    周志宏(2002)。教育文化人權入憲研究。法政學報,19,81-139。
    林佳範(2004)。校園民主的深化?-淺談「校園公投」的法律觀點。師友月刊,(441),0-3。https://doi.org/10.6437/EM.200403.0000
    林依瑾、葉念祖(2020)。贏了面子、輸了裡子?反思課審會學生代表遴選會議的性別比例原則。中等教育,71(2),66-81。https://doi.org/10.6249/SE.202006_71(2).0013
    林芳玫(2008)。政府與婦女團體的關係及其轉變:以台灣爲例探討婦女運動與性別主流化。國家與社會,(5),159-203。https://doi.org/10.6249/SE.202006_71(2).0013
    林珮婷(2014)。男女有別?社會資本使用於政治場域的類型初探。選舉研究,21(2),81-112。https://doi.org/10.6612/tjes.2014.21.02.81-112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
    林聖凱(2022)。高中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法治化之研究(系統編號: 110NTNU5051004)〔博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姜貞吟(2009)。女性作為政治行動者台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6),277-316。https://doi.org/10.29816/TARQSS.200912.0006
    洪淑芬(2008)。台灣地區國民中學女性校長領導策略之研究:女性主義觀點(系統編號:096NCNU0631008)〔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洪麗雯(2009)。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系統編號:097NTNU5332059)〔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
    倪炎元(2002)。台灣女性政治精英的媒體再現。新聞學研究,(70),17-58。https://doi.org/10.30386/MCR.200201_(70).0002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2011年 06 月 08日)。https://reurl.cc/yvp8xl
    張晉芬(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臺灣社會學刊,29,97-125。https://doi.org/10.6786/TJS.200212.0097
    張綺文(2018)。以歷史制度論觀點探究高中校規與學生管教制度之流變(系統編號:106NTNU5631005)〔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繼中、郭倢如、謝忠賢、王騰緯、黃善羚、劉嘉薇(2020)。影響大學生參與學生自治組織因素之探討:以國立臺北大學日間部學生會為例。國家發展研究,19(2),83-127。https://doi.org/10.6164/JNDS.202006_19(2).0003
    張譽馨(2010)。審議民主中的性別差異 2007年青年國是會議的經驗分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7),275-316。https://doi.org/10.6255/JWGS.2010.27.275
    曹愛蘭(1996)。女性與社會運動。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0,1-3。https://doi.org/10.6256/FWGS.1996.40.1
    許育典(2002)。學術自由保障下的學生自治。學生事務,41(3),9-18。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五南。
    許育典(2014)。學校法治與學校行政。元照。
    許嘉恬(2019)。民主化後臺灣民眾家庭傳統權威價值取向變遷~2001-2014年四波調查的分析(系統編號:108NTU05227005)﹝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慶雄(2015)。憲法之基本原理。獨立作家出版社。
    陳月娥(2001)。勞動市場職業性別隔離決定性因素之研究(系統編號:089NTU00011046)﹝博士學位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月端(2015)。學生自治在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54(2),1-6。https://doi.org/10.6506/SAGC.2015.5402.0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安琪(2016)。性別刻板印象威脅效應影響女高中生生涯發展決策之研究。(系統編號:104NKNU0544001)﹝博士學位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怡君(2016)。臺灣八年級學生公民知識與公民素養對公民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ICCS2009資料庫為例(系統編號U0035-1901201715432007)[碩士學位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陳素秋(2013)。差異化的女性公民社會參與:以過程中主體出發。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8),67-103。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Index/20780222-201305-201307010036-201307010036-67-103
    陳婉琪(2013)。高中生選組行為的原因與結果:性別、信念、教師角色與能力發展。台灣社會學,(25),89-123。https://doi.org/10.6676/TS.2013.25.89
    陳紫吟(2021)。對抗厭女的一種新思維:女性主義自由主義(系統編號:109NCCU5227017)[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彭堅汶(2010)。民主社會的人權理念與經驗。五南。
    彭渰雯(2000)。1999台灣女權報告。婦女新知基金會。
    曾建元(2020)。學生自治選舉與臺灣民主轉型--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中心的討論。中華行政學報,26,107-139。https://doi.org/10.6712/JCPA.202006_(26).0006
    黃長玲(2001)。從婦女保障名額到性別比例原則─兩性共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與研究,40(3),69-82。https://doi.org/10.30390/ISC.200105_40(3).0004
    黃長玲(2012)。差異政治的形成:1946年婦女保障名額制訂的歷史過程。政治科學論叢,(52),89-116。https://doi.org/10.6166/TJPS.52(89-116)
    黃冠瑄(2021)。國中學生事務人員保障校園中兒少表意權之研究(系統編號:109NTNU5051023)〔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厚銘(2021)。奮力成為照亮黑暗的蠟燭--政治大學的校園民主經驗。臺灣民主季刊,18(2),135-14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7269350-202106-202112060015-202112060015-135-142
    黃淑玲、游美惠(編)(2018)。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第三版)。巨流。
    黃異(2006)。法學方法導論。台灣海洋法學報,5(1),59-84。https://doi.org/10.29881/TLSR.200606.0002
    黃源盛(2016)。中國法史導論。犁齋社。
    黃寶瑛(2006)。我國婦女保障名額制度的轉化之研究。真理大學人文學報,(4),79-101。https://doi.org/10.29962/TOJA.200603.0003
    黃競涓(2008)。女性主義對審議式民主之支持與批判。臺灣民主季刊,5(3),33-69。https://doi.org/10.6448/tdq.200809.0033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2),53-94。https://doi.org/10.6612/tjes.2007.14.02.53-94
    楊婉瑩(2019)。沒有選擇的選擇 女性從政者的雙重束縛。載於王曉丹(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61-68頁)。大家。
    楊晶雲、劉秀嫚(2016)。臺灣八年級學生的公民參與意向:ICCS 2009資料庫的應用。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0),1-2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98309-201612-201712070016-201712070016-1-29
    董力華、顏正芳、吳明忠(2006)。某醫學大學不同性別大一新生入學時的適應程度與一年內學業表現之關聯性探討。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10(1),16-24。https://doi.org/10.6145/jme.200603_10(1).0003
    劉軍寧(譯)(2014)。Samuel P. Huntington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五南。
    劉瑞圓(2012)。全球教育中之性別差異。教育科學期刊,11(1),79-104。https://doi.org/10.6388/JES.201206.0079
    劉嘉貞(2006)。從中小學校務會議探討學校校務決策權力之重組。學校行政,(46),326-344。https://doi.org/10.6423/HHHC.200611.0326
    潘慧玲、黃馨慧(2016)。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19(2),1-26。https://doi.org/10.6384/CIQ.201604_19(2).0001
    蔡偉森(2009)。國中教師的校園民主態度與學校事務參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縣新莊、林口、泰山等行政區公立國中教師為例(系統編號:097NTNU5227003)〔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蔣誠益(2015)。數學信心、完美主義、性別和入學原因對學業成績的影響。(系統編號:103NTHU5479017)﹝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鄭慧蘭(2002)。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1),233-249。https://doi.org/10.6231/CME.2002(11)10
    盧秋菊、張鈿富(2013)。校園民主化指標建構與應用。學校行政,(85),49-61。https://doi.org/10.3966/160683002013050085003
    盧浩平(2015)。大學生基本權利與自治的保障(系統編號:103NCKU5194034)﹝博士學位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蕭博仁(2000)。現任縣市長陞遷女性主管因素之研究-交換理論之應用(系統編號089NSYS5043004)[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灣培生教育。
    鮑彤、莊文忠、林瓊珠(2014)。從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婦女保障席次的選舉效應評估。東吳政治學報,32(1),99-14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198636-201403-201405190010-201405190010-99-141
    謝佳容、李慧貞、潘愷(2017)。性別主流化課程訓練對護理系學生性別刻板印象與角色態度影響效果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0(4),359-384。https://doi.org/10.30074/FJMH.201712_30(4).0002
    簡正鎰(2005)。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有關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1(1),47-57。https://doi.org/10.29742/GQ.200503.0006
    嚴祥鸞(2011)。性別主流化:女性在地方的政治參與。政治與政策,(2),47-6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10531001-201110-201111040011-201111040011-47-64
    龔心怡、李靜儀(2016)。國中學生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相互效果模式之縱貫研究-性別差異與城鄉差距之觀點。科學教育學刊,24(S),511-536。https://doi.org/10.6173/CJSE.2016.24S.04
    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d.). Civic engagement. Retrieved July 5, 2022, from https://www.apa.org/education-career/undergrad/civic-engagement
    De Azevedo, J.& Schugurensky, D. (2005). Three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democratization: The citizen school project of Porto Alegre. Our schools/Our selves 15(1-81), 41-58.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4100876
    Franz, V. B. (2002). Who’s afraid of legal pluralism?Journal of Legal Pluralism, 47, 37-83. https://doi.org/10.1080/07329113.2002.10756563
    Freedom house (2022).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Taiwan).
    https://freedomhouse.org/country/taiwan/freedom-world/2022
    Geertz, C.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Basic Books.
    Goldfinger, J. (2009). Democracy plaza a campus space for civic engagement. Innov High Educ, 34, 69–77. https://doi.org/10.1007/s10755-009-9096-1
    Heilman, M. E., Wallen, A. S., Fuchs, D., & Tamkins, M. M. (2004). Penalties for success: reactions to women who succeed at male gender-typed tasks.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9(3), 416–427.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89.3.416
    Hoffman, D., Domagal-Goldman, J., King, S., & Robinson, V. (2018). Higher education’s role in enacting a thriving democrac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ttps://www.communitycommons.org/entities/c2469a8b-6675-4356-8ecf-149f5f669f2e
    Holland, J., Ramazanoglu, C., Sharpe, S., & Thomson, R. (1994). Power and desire: The embodiment of female sexuality. Feminist Review, 46(1), 21–38. https://doi.org/10.1057/fr.1994.2
    Horowitz, J. M., Igielnik, R., & Parker, K. (2018). Women and leadership 2018. Pew Research Center's Social & Demographic Trends Project. https://policycommons.net/artifacts/617149/women-and-leadership-2018/1597922/
    Inglehart, R., Norris, P., & Welzel, C. (2003). Gender equality and democracy. In Human values and social change (pp. 91-115). Brill.
    Jaggar, A. M. (1983). 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 Rowman & Allanheld.
    John, Griffiths (1986). What is legal pluralism?The Journal of Legal Pluralism and Unofficial Law, 18(24), 1-55. https://doi.org/10.1080/07329113.1986.10756387
    Kathlene, Lyn. (1995). Position power versus gender power: Who holds the floor? In Duerst-Lahti, G., & Kelly, R. M. (Eds.), Gender power,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pp.167-194).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awless, J. L., & Fox, R. L. (2010). It still takes a candidate: Why women don’t run for off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doi:10.1017/CBO9780511778797
    Lovenduski, J., & Norris, P. (2003). Westminster women: the politics of presence. Political Studies, 51(1), 84-102.
    McCowan, T. (2010). School democratization in prefigurative form: two Brazilian experiences.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Justice, 5(1), 21-41. https://doi.org/10.1177/1746197909353567
    Mei, H. L., Thai, T. C., & Po, H. C. (2023).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good citizenship in an East Asian society: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ICCS 2016, Educational Studies, 49(3), 507-528. https://doi.org/10.1080/03055698.2023.2173520
    Monica, J.G., & Jere, R. B. (2010). Gender gap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6(1), 71-89. https://doi.org/10.1111/j.1728-4457.2010.00318.x
    Paxton, P., Hughes, M. M., & Green, J. L. (2006).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movement and women’s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1893-2003.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1(6), 898–920. http://www.jstor.org/stable/25472436
    Perez, O.(2011). Legal pluralism (2012 eds.).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And Legal History.
    Schulz, W., Ainley, J., & Van de gaer, E. (2010). Preparedness for active citizenship among lower secondary student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IEA Research Conference 2010. Retrieved July 15, 2023, from https://www.iea.nl/sites/default/files/2019-04/IRC2010_Schulz_Ainley_etal.pdf
    Schulz, W., Fraillon, J., Losito, B., Agrusti, G., Ainley, J., Damiani, V., & Friedman, T. (2022). IEA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2022 assessment framework. Springer Nature. https://www.iea.nl/publications/assessment-framework/iea-international-civic-and-citizenship-education-study-2022
    Sylvia, H. (2019). Now is the time: Civic learning for a strong democracy. Daedalus, 148 (4), 94-107. https://doi.org/10.1162/daed_a_01762
    Thomas, S. (1992). The effects of race and gender on constituency servic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45(1), 169-180. https://doi.org/10.1177/10659129920450011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