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怡君 Yi-chun Liu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課程革新過程中教師文化之研究——以語文領域國文科為例 A Study of Teacher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Innovation:Taking the Learning Domain of Chinese Language Art in Junior High School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甄曉蘭
Chen, Hsiao-L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9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文化 、課程革新 、國文學習領域 |
英文關鍵詞: | teacher culture, curriculum innovation, learning domain of chinese language ar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4 下載:4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課程革新過程中的教師文化,並以國民中學語文領域國文科為例來加以說明。研究目的包括瞭解教師文化的內涵及其在課程革新過程中的重要性,並探究課程革新過程中教師文化的再生歷程以及教師文化的特色,最後瞭解課程革新過程中影響教師文化再生的原因,進而歸納研究發現,提出教育研究上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法,以觀察、訪談、文件分析作為蒐集資料的方式。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教師文化的再生從凝聚教師的共識開始。
二、教師合作團隊改變教師間規範和人際互動。
三、課程革新觸動教師價值信念的改變。
四、關鍵領導人是教師文化再生的契機。
五、教師文化受到學校核心價值的影響。
六、自發性的教師團隊有助於課程革新及落實。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並結合文獻,提出建議:
一、校長應重視教師課程領導的能力,以落實學校層級的課程發展。
二、行政人員應支持教師自發性的合作團隊,以促進教師之間的對話。
三、教師應強化自身的課程意識,以提升教師課程發展與設計的能力。
四、後續可針對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學習領域的學校進行個案研究。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teacher culture among Chinese language art teachers in Huo-Shui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ir curriculum innovation efforts. There are four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1)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 culture during curriculum innovation; (2) to investigate the reculturing process and the features of teacher culture during curriculum innovation; (3) to identify the reasons which affect teacher culture reculturing during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4) to provide implications on educational reform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goals,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for this study is adopted.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are applied for data collection .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eacher culture reculturing begins with establishing teachers’ consensus.
2.Curriculum innovation creates the atmosphere to stir up the change of teachers’values and beliefs.
3.The teacher collaborative culture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s.
4.The pivot teacher is the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eacher culture reculturing.
5.Teacher culture is affected by the central values of the school.
6.An autonomous teacher cooperative group is helpful for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are provided as follows:
1. Principals should enhance teachers’ curriculum leadership to facilitate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 Administrative staffs should encourage teachers to form collaborative teams autonomously, and promote professional dialogues between teachers.
3.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own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to further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4. For further studies, it is suggested to conduct case studi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s and different learning domains.
水野佑(1991)。文化的「定義」,載於莊錫昌、顧曉鳴、顧云深(主編),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頁352-362)。台北市:淑馨。
王震武、林烘煜、黃旭田(1996)。台灣教育組織的體質-以國民教育為衷心的分析。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俊憲(2004)。課程改革與學校文化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7(4),77-90。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2)。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紹歆(2004)。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一所國小教師文化與制度的對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雅媚(2003)。國小教師協同文化之研究——以屏東一所小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新鄉(2002)。探索學校組織的運轉手:學校文化的內涵與研究。教育研究,95,31-42。
李聰明(1990)。創造學校文化。現代教育,5(2),85-100。
周淑卿(1996)。我國國中小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淑卿(2002a)。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淑卿(2002b,4月)。學校教師文化的「再造」與課程改革的「績效」--對教師協同合作現象的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舉辦之「海峽兩岸新世紀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37-166),台北市。
周淑卿(2005)。論教學文化更新為學校課程革新之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8(3),15-24。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市:五南。
尚榮安(譯)(2001)。Yin, R. k原著。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宗德(譯)(2004)。Smith, P.原著。文化理論的面貌(Cultural theory)。台北市:韋伯文化。
林幸姿(1996)。國小階段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集刊,13,145-176。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市:五南。
林淑華(2000)。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教師會的功能需求、運作策略與組織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反,屏東市。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1-24。
洪培玲(2004)。國小教師文化與性別平等教育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孫振青(譯)(1979)。F. A. Hanson著。文化的意義(Meaning in culture)。台北市:茂昌。
徐慧真(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999)。J. W. Little & M. W. McLanughlin(主編)。教師工作(Teachers, work: Individuals, colleagues and contexts)。台北市:桂冠。
袁世忠(2005,10月13日)。李敖聲聲逼問,李遠哲為教改道歉。聯合晚報,2005年12月2日,取自http://be1.udnnews.com/2005/10/13/NEWS/NATIONAL/NATS3/2950280.shtml。
教育部(2000)。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頁1-17)。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05)。九年一貫課程修訂過程與特色。2005年11月26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7.php
莊錫昌、顧曉鳴、顧云深(主編)(1991)。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台北市:淑馨。
許育榮(2003)。國小教師文化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丁熒(1998)。教學。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行政革新專輯(頁15-31)。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郭丁熒(2002)。台灣有關「教師角色轉化」學位論文之回顧與分析。台南師院學報,35,57-130。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
陳巧玲(2003)。國中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態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伯璋(1991)。教育問題,載於葉啟政、楊國樞等編,台灣的社會問題(頁259-298)。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伯璋(2005)。從近年來課程改革談教師角色的再定位。2005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slps.tn.edu.tw/home/activity/study/rool.HTM。
陳怡安(2002)。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奕安(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奎憙(1995)。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教育研究集刊,36,55-81。
陳奎憙(2000)。教師文化。載於賈馥茗等主編,教育大辭書(頁1020-1021)。台北市:文景。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添球(1988)。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自主性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日常生活世界的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芬(199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一所台中市國民小學的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單文經(1999)。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7-338)。高雄市:麗文。
單文經(2000)。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5-34。
曾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瑞雪(2000)。國中教師角色轉變之研究——國家權力與教師專業自主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乃熒(2004)。課程改革對於學校組織文化的衝擊及其因應。教師天地,123,22-32。
黃永和(2005)。教學文化概念的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8(3),27-40。
黃光雄(1981)。課程的界說與模式。國教世紀,16(8),3-6。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 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市:濤石。
黃淑苓(2002)。課程改革脈絡下的課程領導—以兩位國中教務行政人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1991/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裕婧(2001)。學校場域、教師習性與教師對台灣當前課程改革回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嘉麗、魯先華(2006)。教師合作文化之研究:一所進行便至學校本位課程學校之觀察。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聯合主辦之「教育改革微觀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22),台北市。
黃錦樟、葉建源(譯)(2000)。M. Fullan and A. Hargreaves著,學校與教育改革——人本主義的傾向(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in your School?)。台北:稻田。
楊洲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文化研究學派與批判教學論的取向。台北市:洪葉。
楊益風(2000)。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龍立(2004)。九年一罐課程與文化。台北市:五南。
葉淑花(1998)。國民小學教師文化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素芬(2003)。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台灣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變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志禹、蔡金火(2005)。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教師行動研究。2005年11月12日取自http://cteacher.creativity.edu.tw/articles/actionresearch/ar1.htm。
甄曉蘭(200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想與挑戰。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頁83-100)。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甄曉蘭(2002/2004)。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市: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4)。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頁53-72)。台北市:學富。
甄曉蘭(2004)。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市:高等教育。
甄曉蘭、簡良平(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權力重整問題之批判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8(1),65-93。
趙怡婷(2003)。學校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 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劉茂玄(2002)。學校組織文化之個案研究─以彰化市某國民小學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淑津(2001)。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變革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課程改革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2000a)。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頁63-81)。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歐用生(2000b)。課程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教師聲音和主體——當前課程領導的重要課題。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活化課程領導(頁18-34)。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潘慶輝(1999,6月)。我的教學現場——教育的夢和孩子的未來。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下)」會議論文集(頁428-452),台北市。
潘慧玲(2004)。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34)。台北市:高等教育。
鄭文鵬(2005)。山中猶有讀書聲:國民中學教師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世仁(1996)。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次級文化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編號:NSC85-2418-H-134-001),未出版。
龍冠海(1966)。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謝明俸(2004)。國小教師文化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謝高橋(編著)(1982)。社會學。台北:巨流。
簡宏江(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對開放教育政策的抗拒及其因應策略。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紅珠(2005)。對台灣中小學教學文化的幾點思考。課程與教學季刊,8(3),1-13。
譚光鼎(2004)。圍牆裡的世界——學校文化與革新的討論。載於張建成(主編),文化、人格與教育(頁303-338)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嚴祥鸞(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台北市:巨流。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頁305-323)。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Acker, S. (1990). Teachers culture in an English primary school: Continuity and chang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1(3), 257- 274.
Archer, M.(1988).Perfect. In her book entitled Curture and agency: the place of culture in social theory, pp.ix-xxv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ker, C. E. (1992). Teacher perceptions of change.(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ona at Chapel Hill, 1998).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ational, 53(11), 3741.
Bauman, Z.(1999).Introduction. In his book entitled Culture as praxis, new edition, pp.vii-Iv.London: Sage.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s Oaks, CA:Sage.
Feiman-Nemser, S. & Floden, R. E.(1986). The cultures of teaching.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ed.),pp.505-26. New York: Macmillan.
Fickel, L. C. H. (1998). Teacher culture and community: An ethnography of a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depart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Fullan, M. G. & Stiegelabuer, S. (1991). The new meanings of education change. London: Cassell.
Fullan, M.G.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 change.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odnough, W. (1981). Culture, language and society, Menlo Park, CA: Benjamin/ cummings
Gouldner, D. H.(1970).The Coming of Western Sociology. London: Heinemann.
Gremillion, J. T.(1997). Understanding teacher relationships during a mandated reform: A micropolitical perspectiv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1997).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ational, 58(5) , 1517.
Hargreaves, A. (1992). Cultures of Teaching: A Focus for Change. In Hargreaves, A. & Fullan, M. G. (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pp.216-40). New York: Cassell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teacher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London: Cassell.
Hargreaves, A.& Macmillan, R.(1995). The balkaniz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In Siskin, L. S. & Little, J. W.(Eds.) The subjects in question: departmental organization and the high school. New York : Teacher College Press.
Hargreaves, D. (197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K. Paul.
Hargreaves, D. (1980). The occupational culture of teacher. In P. Woods(Ed.), Teacher strategies (pp.125-148). London: Croom Helm.
Hargreaves, D. (1982). The challenge for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culture, curriculum and community. London: Routledge and K. Paul.
Henstrand, J. L. (1991). Teacher culture from inside: A case study of planned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ational, 52(9), 3141.
Jenks, C.(2003).General introduction. In Chris Jenks (ED.), Culture: 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 vol.1(pp.1-19). London: Routledge.
Kaufman, T. U.(1995). A case study of teacher cultur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early implementation stage of a planned change at the secondary level. (Doctoral dissertation: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ationa, 56(1), 76 .
Lightfoot, S. L.(1978).Worlds apart: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New York: Basic Books.
Lima, J. A. de (1998, April). Improving the study of teacher collegiality: methodological issu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
Little, J. W.(1990). The persistence of privacy: autonomy and initiativ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relations.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1(4), pp.509-536.
Littledyke, M.(1997). Managerial style,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teachers' culture: Responses to educational change in a primary school. Ecational Research, 39(3), pp.243-62.
Lortie, D. (1975).School 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ntgomery, K.(1991). The cultures of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 Assistance Team: A critical ethnograph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ational, 52(4), 1283.
Prosser, J.(1999). The evolution of school culture research. In J. Prosser(ed.). School culture.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Sarason, S.(1971/1982). The culture of the school and the problem of change. Boston: Allyn & Bacon.
Schein, Edgar H. (198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o : Jossey-Bass.
Williams, A.,Prestage,S.&Bedward,J.(2001). Individualism to Collabor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er culture to the induction of newly qualified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 27(3), pp.2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