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歐陽愛華
Aihua OuYang
論文名稱: 癌症末期患者其成年子女照護經驗之詮釋研究
The Caring Experiences of the Terminally Cancer Patients’ Adult-children in Taiwan ─ A Hermeneutics Research
指導教授: 李佩怡
Li, Pei-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癌症末期患者癌症家屬成年子女照護經驗詮釋學
英文關鍵詞: terminally ill cancer patients, family with cancer patients, adult children, caring experience, hermeneu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1下載:1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癌症末期患者其成年子女照護經驗之詮釋研究
    研究者:歐陽愛華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一位成年子女照護癌症末期母親的照護經驗。研究目的有三,理解癌症末期患者其成年子女的照護經驗;理解至親患癌對其成年子女的影響;理解成年子女所需的協助與支援。
    本研究以詮釋學為方法論,以研究者自我訪談的方式獲得研究文本。研究者對「訪談逐字搞」與「受訪者日記」等原始資料進行詮釋,研究結果是研究者在詮釋原始資料過程中以「理解—再理解」的詮釋循環所獲得的深刻理解。
    回應研究問題一「癌末患者之成年子女於親人罹癌過程中的照護經驗」,詮釋出下列五點:
    (一)得知至親末期癌症的震驚與無法相信,凸顯過去對癌症的無知。
    (二)清楚醫病界線、過多癌症病人、醫護人員態度與醫療軟硬體設備皆影響家屬的照護經驗。
    (三)隨著至親身體功能漸失,家庭成員的照護人力、內容與負荷就越大。
    (四)面臨至親臨終時刻的經驗,由不知到被迫接受,由否認事實到說出祝福。
    (五)癌末病人、癌症家屬與醫療系統於照護過程中的連結及彼此影響。
    回應研究問題二「癌末患者之成年子女於親人罹癌過程中所受影響」,詮釋出下列六點:
    (一)認知層面包含希望感的建立、相信更大的力量、相信靈魂的存在,與建立起更加清楚的人生原則。
    (二)情緒層面包含子女的情緒狀態隨著至親起伏、恐懼、無力與無助、罪疚感與心疼,在抗癌的漫漫長路上共同受苦。
    (三)行為層面包含將焦點與注意力放在外在人事物上、探求至親患癌的可能原因、禱告,與執行所領悟之人生原則。
    (四)家庭層面包含調整原有的生活常態、改變與至親的互動,與能者多勞。
    (五)社會層面包含親友與社會對癌病世界的不理解與隔閡,以及從事的工作量減少。
    (六)癌末帶來死亡的衝擊,接受人之必死,以及相信靈魂與更大力量的存在,能帶來受苦的出路。
    回應研究問題三「癌末患者之成年子女於親人罹癌過程中所需協助與支援」,詮釋出下列三點:
    (一)在照顧至親上,家屬需要知道至親的身體病況以及獲得確切的醫療訊息,以提供及時照護。
    (二)在照顧至親上,家屬需要情緒宣洩的管道與心理支持,俾能全然提供照護。
    (三)在照顧至親上,家屬需要靈性力量的照顧與護持。
    最後本研究分別對癌症末期成年子女、癌症家屬之自我照顧、接觸末期癌症病家的助人工作者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期許癌症病家在抗癌與受苦之路上獲得較多的溫柔、支持、力量與接應。
    關鍵字:癌症末期患者、癌症家屬、成年子女、照護經驗、詮釋學

    The Caring Experiences of the Terminally Cancer Patients’ Adult-children in Taiwan ─ A Hermeneutics Research

    Aihua OuY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aring experiences of an adult daughter who was looking after her terminally ill cancer mother. The specific aims of the study were: (1) to contact and understand the caring experiences of the terminally ill cancer patients’ adult-children; (2) to understand the cancer’s impact of the adult-children in the caring process; (3) to understand the assistance and support which the adult-children needed in the caring process.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was select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and specific aims. The research text was collected from the researcher’s self-interview and diary. The transcriptions and field notes were interpreted following the hermeneutical concepts. Through the thick description, the hermeneutical circle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dialectical questioning,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aw data was obtained.
    Regarding to the caring experienc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three main parts.
    First, the caring experiences of the terminally ill cancer patients’ adult-children.
    (1)The adult-children felt shocked and disbelieved when the diagnosis was the terminally ill cancer. And which point out that the ignorant of the cancer in the past.
    (2)There are some factors of impact the caring experience of the family members. Which are ‘clear boundary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too many cancer patients’, ‘medical personnel’s attitude’, and ‘medical equipment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are all influence’.
    (3)As the beloved's body function is lost gradually, the greater caring manpower, content and burden of family is.
    (4) The family's state changes from not knowing the situation to forcing to accept it, from denying the fact to saying blessings in facing the beloved's death moment.
    (5)The terminally ill cancer patients, the family and the medical systems are linking and influencing each other during the caring process.
    Second, the impacts of the cancer to the adult children in the caring process.
    (1) In the cognitive aspect, the adult children build the hope of the beloved, believe the greater strength, believe the existence of soul, and set up the clearer principle in life.
    (2) In the mood aspect, the adult children's mood goes up and down by following the beloved’s mood state. Frightened, helpless, guilty and distressed are their emotions to the beloved. They suffer together in the endless long road to the cancer.
    (3) In the Behavior aspect, the adult children focus on the external personnel things, seek the beloved’s possible reason of having cancer, say prayers to God, and execute the principle of life.
    (4) In the family aspect, the family members change the household surroundings,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beloved.
    (5) In the social aspect, the families sense misunderstanding and estrangement from the friends and society. The families reduce their work.
    (6) The cancer brings the impact of the death at the end; the ones that accepted people must die, and believe the existence of soul and greater strength, can bring the outlet of suffering hardships.
    Third, the adult-children need the assistance and supports during the caring process.
    (1) The family needs to know the patient’s state of his/her illness body and obtain precise medica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offer caring in time.
    (2) The family needs psychic supports and some ways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when they taking care the patient. These could help them to give their caring totally.
    (3) The family needs the caring and support of spirit strength when they taking care the patient.
    Through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recommendations were given to the terminally ill cancer parent’s adult-children, the family, the helpers who taking care the family, and other researchers. In the way of suffering and fighting with cancer, the researcher hopes the family who could have more tender treatment and more strength, support, and assistance from the others.

    KEY WORDS: terminally ill cancer patients, family with cancer patients, adult children, caring experience, hermeneutics

    目 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的醞釀…………………………………………………………...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定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國內癌症家屬相關論文之彙整……………………………………..10 第二節 照護過程中癌症家屬所面臨的議題……………………………..…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研究者一路走至現身之脈絡……………………………….………33 第二節 以詮釋學為方法……………………………………………….……35 第三節 研究程序………………………………………………………….…43 第四節 資料蒐集……....…….………………………………………………46 第五節 資料詮釋……....…….………………………………………………52 第四章 結果與詮釋……………..…………………………….….…59 第一節 癌末患者之成年子女於親人罹癌過程中的照護經驗……………..59 第二節 癌末患者之成年子女於親人罹癌過程中所受影響....…………..92 第三節 癌末患者之成年子女於親人罹癌過程中所需協助與支援………13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6 第一節 結論………………………………………………………………...156 第二節 研究者反思…………...……………….…………………………..160 第三節 建議………………………………………………………………...168 參考文獻…………………………………………...…..……………..173 附錄一:自我訪談稿截錄………..…………………….……………177 表目錄 表2-1國內相關癌症家屬之碩博士論文…………………………........10 表2-2癌症家屬生活品質之重要性次序與滿意度次序………...……19 表3-1自我訪談時間、地點與字數表…………………………...……...50 表3-2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51 表4-1癌末患者之成年子女於親人罹癌過程中的照護經驗.....……...88 表4-2癌末患者之成年子女於親人罹癌過程中所受影響…..........…130 表4-3癌末患者之成年子女於親人罹癌過程中所需協助與支援......149 圖目錄 圖2-1癌症帶來的衝擊具廣度性與時間性….. …………………....…16 圖3-1研究程序圖……………………………………………………....43 圖3-2資料詮釋步驟圖………………………………………………....57 圖4-1癌末病人、家屬與醫療系統之間之照護關係圖…..…..……..…89 圖4-2癌症家屬所需之接應…………………………………..………153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丁思惠(民85)。癌症病逝者其配偶悲傷過程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王美珍(民84)。不吸菸女性肺癌患者的家庭聚集。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石世明(民88)。臨留之際的靈魂---臨終照顧的心理剖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朱立寧(民91)。癌患配偶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行政院衛生署(民93)。93年臺灣地區主要死因分析。http://www.doh.gov.tw/ statistic/data/死因摘要/93年/93年摘要分析rev.doc
    何怡儒(民91)。癌患家屬照顧經驗中壓力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吳俊裕(民91)。「專科護理師」護理人員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呂佩佩(民93)。站在生死線上癌症病患與家屬面對急救的困境。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李佩怡(民92)。助人者與癌症末期病人關係歷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李佩怡(民95)。癌症末期病人靈性照顧之詮釋-以一次臨床會談的經驗為例。諮商與輔導,245,32-43。
    李建盛(民91)。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李彗菁(民93)。癌症病人之重要他人喪失摯愛的靈性衝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李淑真(民91)。安寧療護之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李淑真、劉雪娥、蔡培葵、賴裕和(民92)。接受安寧住院療護期間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的變化。安寧療護雜誌,8:3,259-269。
    李惠玲、湯梅芬、黃香香(民83)。癌症病人家屬在照顧病人住院期間的壓力與因應行為。國防醫學,19:5,485-489。
    李選(民86)。安寧護理模式於改變癌症病患與家屬憂傷反應之成效及諮商技巧分析的探討。台中:弘祥。
    沈清松(民86)。詮釋學派。台北: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行政院新聞局出版專業登記證局版台音字第0890號。
    沈清松(民91)。對比、外推與交談。台北:五南。
    沈莉真(民88)。癌末病患及家屬接受安寧療護服務之分析-以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周玲玲(民90)。癌症病逝者其中年配偶悲傷適應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周碧玲(民92)。癌症病人及家屬之疼痛教育對改善病人服藥遵從性及疼痛控制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林安梧(民92)。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
    林素琴(民93)。癌末病患臨終階段照顧之現象學探討-從躁動不安到擬象轉換。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林梅香(民83)。肝癌患者家屬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因應行為與健康狀況相關性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
    林淑鈴(民92)。文化論述、社會建構與終極關懷:末期癌症病人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林維君(民92)。安寧病房中家屬照顧者資訊需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
    林麗英、余幸澄、張碧華(民90)。血液腫瘤病患家屬生活品質之探討。榮總護理,18:3,281-293。
    姚建安(民91)。緩和醫療住院癌末病人主要家屬照顧者的需求重要性與滿意度的初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
    胡綾真(民87)。居家照顧癌症轉移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負荷、憂鬱與生活品質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袁保新(民75)。人的存在問題。中國文化月刊,81,51-63。
    范聖育(民91)。家庭功能與安寧療護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的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
    徐臨嘉(民82)。悲怨的詮釋學研究:以一個離婚的中國婦女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徐薇鈞(民86)。癌症病患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與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
    秦燕(民88)。心理社會層面。載於楊克平: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461-506頁)。台北:偉華。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崔國瑜(民85)。生死學初探:一個臨終照顧領域的現象學考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張汝倫(民77)。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台北,谷風。
    張明志(民92)。安寧的藝術:在生命暗處點燈。台北:字磨坊文化。
    張淑真、机昤惠、陳品玲(民91)。主要照顧者對安寧居家療護照護需求之看法及其滿意度。彰化醫學,7:3,160-167。
    張雅倫(民90)。口腔癌病患與家屬之壓力、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
    張靖怡(民92)。罹患口腔癌病患影響其家庭功能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
    張碧華、林麗英、楊克平、陳品玲(民90)。癌症病患家屬需求及其影響因素探討。榮總護理,18:4,416-428。
    梁淑媛(民89)。疼痛對門診癌症病人及其家屬之情緒衝擊。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
    莫影慰(民92)。兩個世界的交接-臨終病人與照顧者的關係移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許惠珍(民87)。癌症死亡家屬對現行癌末醫療需求及其安寧療護之認知與態度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許禮安(民89)。心蓮心語:安寧療護與生死學。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陳全美(民91)。大腸直腸癌患者之一級血親癌症篩檢行為之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
    陳秀娟(民91)。癌患家屬照顧者照顧工作量表之發展與測試。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陳怡婷(民92)。家庭系統面臨親人重病事件的運作與轉變--以進入安寧病房的家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
    陳欣白(民92)。對話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陳素燕(民86)。一位住院鼻咽癌患者主要照顧者之壓力及因應。榮總護理,14:3,295-303。
    陳惠津(民85)。居家癌病家屬照顧者之需要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陳麗糸(民77)。預期性哀傷導因及定義性特徵之臨床效度之初步測定。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
    曾尚勇(民93)。21世紀的“全民公敵”—癌症。http://www.kgh.com.tw/health/11-10.html。
    曾雅雯(民92)。回家—一個助人「專業」學習者的生命敘說與主體實踐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黃美菊(民93)。死亡地點與癌末病人喪親家屬哀傷反應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黃郁雅(民91)。成年男性面對癌症母親死亡之調適過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黃素菲(民90)。人生目標。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學系研究所。
    楊克平(民88a)。死亡之概念與過程。載於楊克平: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507-532頁)。台北:偉華。
    楊克平(民88b)。靈性層面之照護。載於楊克平: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105-136頁)。台北:偉華。
    楊明磊(民90)。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楊美玲、林佳靜、陳靜敏(民91)。居家安寧療護家屬主要照顧者照顧經驗之探討。慈濟護理雜誌,1:3,48-56。
    楊琇茹(民93)。從病患自主權看病患家屬參與醫療決定之權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
    楊嘉玲(民89)。癌患照顧者需求Q-sort量表發展與測試。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葉莉莉(民83)。護理人員照顧癌症病患之壓力源。中華職業醫學,2:1,209-219。
    趙可式(民86)。台灣癌症末期病患對善終意義的體認。安寧療護,5,51-60。
    趙可式(民87a)。安寧療護醫院的理念及實際作法。載於康泰安寧療護手冊。台北: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趙可式(民87b)。癌症末期安寧療護。載於康泰安寧療護手冊。台北: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趙可式(民90)。安寧療護住院服務試辦論日計酬之監控與評估計畫。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委託研究計畫。計畫編號:DOH89-NH-030。
    趙可式、耕莘醫院安寧療護團隊(民88)。曇花一現‧美善永存/癌末患者的心路旅程。台北:光啟。
    輔仁大學哲學大辭書編審委員會(民79)。哲學字典。新莊市:輔仁大學。
    劉雪娥(民82)。家屬生活品質量表心理測定學之探討。護理研究,1:2,127-136。
    潘淑滿(民9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德榮(民88)。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蔣鵬(民91)。世界的斷裂與相隨---探討照顧者與臨終者的陪伴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蔡佩真(民88)。癌症末期病家的社會心理評估協助。榮總護理,16:4,364-368。
    鄧明宇(民89)。獻身與沈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
    賴秀美(民81)。癌症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連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謝麗鳳(民85)。家屬對止痛劑的擔心與癌症病人疼痛控制的相關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
    鍾莉娜(民92)。臨終照顧之親屬對臨終照顧事件的感受與死亡教育課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羅靜心(民79)。住院癌症病患家屬的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羅靜心(民81)。住院癌症病患家屬的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學刊,2,41-53。

    英文資料
    Bradley, E. H., Prigerson, H., Carlson, M. D. A., Cherlin, E., Johnson-Hurzeler, R. & Kasl, S. V. (2004). Depression Among Surviving Caregivers: Does Length of Hospice Enrollment Matt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1: 12, 2257-2262.
    Carter, P. A. (2003). Family Caregivers' Sleep Loss and Depression Over Time. Cancer Nursing, 26:4, 253-259.
    Chödröm, Pema.(2001)。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胡因夢與廖世德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2000年出版)
    Nijboer, C., Triemstra, M., Tempelaar, R. et al. (2000). Patterns of caregiver experience among partners of cancer patients. The Gerontologist, 40:6, 738-746.
    Denzin, N. K.(1999)。解釋性互動論(張君玫譯)。台北:弘智文化。(原著1989年出版)
    Ey, S., Compas, B. E., Epping-Jordan, J. E. & Worsham, N. (1998). Stress responses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their spouses.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Oncology, 16, 2, 59-77.
    Ferrans, C. E. (1985).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a quality of life index for hemodialysis pati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Ferrario, S. R., Zotti, A. M., Massara, G. & Nuvolone, G. (2003).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 Psycho-Oncology, 12:1, 1-7.
    Gadamer, Hans-Georg.(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洪漢鼎譯)。台北:時報文化。(原著1960年出版)
    Haley, W. E. (2003). The costs of family caregiving: implications for geriatric oncology. 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Hematology, 48:2, 151-158.
    Hennezel, de Marie.(2000)。因為,你聽見了我(吳美慧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5年出版)
    Kaplan, L.(1995). No voice is ever wholly lost: an exploration of everlasting attachment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Kennedy, A.(2003)。生死一線牽—超越失落的關係重建(張淑美與吳慧敏譯)。台北:心理。(原著2000年出版)
    Kershaw, T., Northouse, L., Kritpracha, C., Schafenacker, A. & Mood, D. (2004). Coping strategie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women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Psychology & Health, 19:2, 139-155.
    Kessler, D.(2000)。臨終關懷(陳貞吟譯)。台北:五南。(原著1997年出版)
    Kübler-Ross, E. & Kessler, D. (2001)。用心去活(張美惠譯)。台北:張老師 (原著2000年出版)。
    Le, T. (2003). Quality-of-life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and their caregivers: a review. Obstetrical & Gynecological Survey, 58, 749-758.
    Lefebvre, A.(1992)。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若水譯)。台北:桂冠。(原著1992年出版)
    LeVert, S.(1998)。當家人罹患癌症時:癌症病患照顧手冊(張文慧譯)。台北:台視文化。(原著1991年出版)
    Maxwell, J. A.(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高熏芳、林盈助與王向葵譯)。台北:心理。(原著1996年出版)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E. R.(1992)。詮釋學(嚴平譯)。台北:桂冠。(原著1969年出版)
    Strauss, A. & Corbin, J.(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原著1990年出版)
    Wilber, Ken(1998)。恩寵與勇氣(胡因夢、劉清彥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1年出版)
    Williams, T. T.(1999)。沙鷗飛處:湖與女人的故事(莊淑敏譯)。台北:五南。(原著1991年出版)
    Wolcott, H. F.(1998)。質性研究寫作(顧瑜君譯)。台北:五南。(原著1990年出版)
    Yalom, Irvin D.(2003)。存在心理治療(易之新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80年出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