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秀鳳 |
---|---|
論文名稱: |
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單文經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5 |
中文關鍵詞: | 九年一貫課程 、社會學習領域 、課程改革 、教師之認知與態度 |
英文關鍵詞: | The Grad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Social Studies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cognition and attitud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8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自編之「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調查問卷」為調查研究工具,以台灣北區、中區、南區、東區及離島等141所抽樣學校社會學習領域教師800人作為正式問卷調查對象,回收45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56.5%)。本研究針對所得的資料,以SPSS8.0 for Windows套裝軟體進行次數分配、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薛費法(Scheffe’)事後比較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等統計分析。
依據資料分析發現,獲致以下結論:
一、認知方面
本研究的認知部份,旨在了解受試教師對於:(i)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涵(ii)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內涵二個部分的認知現況.
1、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涵的整體認知,位於「大部分了解」之水準。
2、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於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內涵的整體認知,介於「大部分了解」和「完全了解」之間。
3、「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學年度」、「性別」、「年齡」、「教學年資」、「擔任職務」、「有無擔任課程發展委員」、「任教科目」、「參加九年一貫課程進修累計時數」等因素,確實影響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涵整體之認知。
4、「修習教育學分之機構」、「有無擔任課程發展委員」、「參加九年一貫課程進修累計時數」等因素,確實影響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於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內涵整體之認知。
二、態度方面
本研究的態度部份,旨在了解受試教師對於:(i)課程改革(ii)教師信念(iii)配套措施三個部分的態度現況。
1、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於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持有較消極的看法。
2、「擔任職務」是眾多個人因素當中,唯一在教師對課程改革態度上,形成顯著差異之因素。
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所抱持之信念呈現積極正向的態度。
4、「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學年度」、「年齡」、「修習教育學分之機構」、「教學年資」、「有無擔任課程發展委員」、「有無擔任領域課程小組召集人」、「參加九年一貫課程進修累計時數」等因素確實影響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所抱持之信念態度。
5、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於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配套措施」,呈現積極正向的態度。
6、「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學年度」、「年齡」、「教學年資」、「參加九年一貫課程進修累計時數」等因素確實影響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於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相關「配套措施」之態度。
除了問卷調查研究之外,亦採用訪談方法進一步蒐集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期之認知與態度。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一些建議,作為未來繼續推動新課程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cogni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Grad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In term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 composed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on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Cogni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Grad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as our survey tool. Our formal survey questionnaire respondents were 800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from 141 junior high schools across Taiwan selected from the northern, central, southern, eastern, and off-island regions. 452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i.e.,56.5% return rate).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PSS 8.0 for Windows to perform description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one-way independent-sample ANOVA, and Scheffe’s post-hoc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spect of cognition: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on aspect of cognition was to underst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Cognition toward the following two sections:(i) The content of the Grad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Framework (ii)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 Studies course.
(1)The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cognition toward the Grad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lay on “understanding for the most part.”
(2)Social Studies teachers’ cognition toward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 Studies course lay between “understanding for the most part” and “complete understanding.”
(3)The cognition of individual teachers toward the content of 1-9 Coherent Curriculum were varied due to the school year of field-testing, gender, ages, years of teaching, their job duties, if the subject is a member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the course of teaching, and the total credits of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4)The cognition of individual teachers toward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 Studies course were varied due to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if the subject is a member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and the total credits of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2. Aspect of Attitude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on aspect of attitudes was to underst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following three sections:(i) Curriculum reform (ii)The belief of teachers (iii)The necessary measures.
(1)Social Studies teachers’ total attitude toward the Grad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reform implementation took a pessimistic view.
(2)“Their job duties”is the only one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Grad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reform.
(3)The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hold extremely positive belief toward the Grad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4)The belief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toward the Grad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was varied by the school year of field-testing, ages,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years of teaching, if the subject is a member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if the subject serves as the chair of the Committee, and the total credits of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5)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necessary measures of the Grad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reform implementation was extremely positive.
(6) “The school year of field-testing,”“ ages,”“ years of teaching,”“ the total credits of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 1-9 Coherent Curriculum,” etc., factors affected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necessary measures.
Besides the research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also applied the method of interviewing to collec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ttitud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in the beginning of applying 1-9 Coherent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in-service seminars in future were made in the last sections.
一、中文部分:
王大修(2000)。台灣社會科課程統整的疑慮與希望。2000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研討會論文集。2-4。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振鴻(2001)。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芬(2001)。打造新世紀課程的新圖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特色與教學策略。國民教育,41(5),33-40。
王逸慧(2001)。基本學力測驗之實施: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9(1),15-31。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何文慶(2001)。九年一貫課程的隱憂。師友月刊,2001,(7),51-54。
何文慶(2002)。由角色認知談國中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自我調適。北縣教育,42:38-40。
余國珍(2002)。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俊憲(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俊憲(2002.11)。從課程領導哲學觀談教師進修的內涵與實施。發表於國立台中師院「九年一貫進修與推廣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
吳清山(1999a)。1999年國民教育政策與問題調查報告。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3-21。
吳清山(1999b)。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究。教育研究資訊,7(1):14-21。
吳燦陽(1975)。協同教學法的教學設計。台灣教育。289,30-37。
呂百理(2002)。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歐慧敏(2001):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心理。
李宛芳(2001)。國小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態度之研究-以台灣東區試辦學校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柔(2002.3.29)。綱領模糊,教科書怎麼編?聯合報,第15 版。
李春芳(1992)。協同教學法。中等教育。43:3,54-59。
李書文(2003)。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珊珊(1998)。教育改革趨向與影響因素分析-國際比較觀點。國立教育資料館,23,頁39-53。
汪瓊嬌(2002.11)。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在職進修現況之研究。發表於國立台中師院「九年一貫進修與推廣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
周珮儀(2000)。透視課程統整。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二輯)。新竹:國立新竹師院,598-627。
周梅雀(2000)。新世紀的課程改革要有新的教學觀-多元智慧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可能貢獻。國教輔導,39(6),39-45。
周淑卿(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收錄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楊智。
周淑卿(2000)。面對統整課程與教學的教師文化。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231-251。台北:楊智。
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6。
林生傳(1999a)。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學評析。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林生傳(1999b)。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新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志忠(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協同教學。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
小班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高雄:復文。
林清江(1998)。 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會期。台北:教育部。
林清江(1999)。與教師一起進行教育改革。教育資料與研究,26,2-3。
林清江(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會期。台北:教育部。
林進材(2000)。從課程改革論教師層面的課程實施-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高雄:復文。
林進材(2001)。中小學教師教學現況分析與因應。師友月刊,2001(1):50-54。
林碧雲(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中對課程統整的另類思考。2000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研討會論文集。88-109。
林靜芳(2000)。國中社會科統整課程的設計與發展-以兩所國中教師小組課程發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兆偉(2001)。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之實徵研究:國民中小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成效評估。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135-145。高雄:高雄師大。
邱馨儀(2002)。國民中學語文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啟瑤(2000)。分科乎?合科乎?。翰林文教雜誌。4,1-2。台南:翰林。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修百里(2001)。記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試辦學校。師友月刊,2001,(3),37-39。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 台北:國立台灣師大。
高新建(2000)。發展以基本能力及能力指標為本的統整課程。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揚智。
張世忠(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張玉成(2000)。師資培育配合九年國教一貫課程實施之配套措施。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44-49。台北:台灣師大。
張秀雄(2000)。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設計)的理念與模式。公民訓育。34輯,2-19。
張秀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1輯,39-52。
張則周(2002.10.21)。普設公立高中解救疲憊的孩子。聯合報,第七版。
張德銳(1998)。以教師同儕合作化解教學專業危機。教師天地。93。
康自立、許世卿(1999)。從組織文化觀點論九年一貫課程之學校改革。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台閩地區國民中小學概況統計表。台北:教育部。
陳木金(2001)。學校本位的課程統整與主題教學。台北:揚智。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台北:高等教育。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內涵及特性。教育研究資訊,1(7),1-13。
陳伯璋(2000):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伯璋(2002)。後現代與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月刊,102:5-12。
陳初芳(2002)。國民中學數學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陳新轉(2000)。課程統整之理論性研究及其對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新轉(2001)。課程統整理論與設計解說。台北:商鼎。
陳黎珍(2002)。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章倩萍(2001.8.1)。九年一貫課程上路勿觀望。聯合報,第6版。
單文經(1990)。美國中小學課程的新猷-統整教育,輯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145-177。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6)。國中階段課程與教材的問題分析。載於陳伯璋、林山太主編,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的主要問題。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單文經(2000)。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與其對策-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2000,45,15-33。
單文經(2001)。解析Beane對課程統整理論與實際的主張。教育研究集刊,47,57-87。
單文經(2002)。有效教學計畫的原理與步驟。課程與教學。1-16。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2002.11)。國中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集研習效應。發表於國立台中師院「九年一貫進修與推廣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
曾文龍(2003)。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木蘭(1999)。揚帆待發前的省思。師友,1999,(1),16-19。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如萍(2002.1.31)。大學學測題目沒有一綱多本問題。中國時報,第13 版。
黃政傑(1999a)。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9b)。你準備好跨世紀的教改工程嗎?-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師友,1999,(1),4-9。
黃政傑(1999c)。臺灣教改1999下篇。台北:漢文。12-17。
黃政傑(1999d)。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師友,1999(1):4-9。
黃春貴(2000)。「九年一貫課程」評議。翰林文教雜誌。4,8-9。台南:翰林。
黃炳煌(1997)。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黃炳煌(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社會學習領域研習手冊。台南:南一。
黃義良(2000)。國民中學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中等教育學報,7,43-64。
黃嘉倫(2001)。課程統整,夫子難為。師友月刊,2001,(11),28-30。
黃譯瑩(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616-633。
黃譯瑩(2000)。「開放」之後,九年一貫課程中教科書的再建構: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師大學報。45(2),17-36。
楊百世(2001)。社會學習領域新舊課程之比較。公教資訊季刊,5(2),19-25。
楊思偉(2000)。日本與台灣社會科一貫性之比較分析。2000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研討會論文集。17-27。
楊思偉(2001)。國中社會領域統整教學方式之探討。邁向課程新紀元(七)
-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238-24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楊洲松(2001)。九年一貫課程之分析-課程典範轉移的觀點。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小班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高雄:復文。
楊斐如(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專業發展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煬彬(2001)。「協同教學」在國中階段所面臨之困境。中學教育學報,8,77-94。
葉煬彬(2002)。國中階段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探究-「統整」與「分化」為主軸的論述。中學教育學報,9,153-178。
詹志禹(1999)。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草案背後的哲學觀。教育研究,54,54-60。
廖春文(2001)。影響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國教輔導,40(3):52-61。
廖添富、王錦雀(2000)。從民主教育觀點談「社會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設計理念。2000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研討會論文集。110-144。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60-89。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元照。
劉欽敏(2002)。國民中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與特色。師友,1999,(1),10-15。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深度思考。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1-24。台北:揚智。
蔡清田(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蔡清田(2000)。學校整體課程之設計。課程統整與教學。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台北:楊智。
鄭博真(2001)。課程與教學革新。高雄:復文。
鄧毓浩(2001)。新舊教材的銜接與教學。發表於開創課程新世紀—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學研討會。台北。
蕭碧恵(2000)。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基本經濟認知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2002.1.31)。多元入學65%考生說壓力比聯考大。聯合報,第6版。
薛梨真(2000)。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施。<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網站>www.cur9.wfsh.edu.tw/index.html。台北:教育部。
簡茂發(1993)。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7-13。
二、西文部分:
Beane, J.A. (1997/2000)。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 Y.:Teacher College , Columbia University.王秀玲、林佩旋、陳美如、周珮儀、單文經、游家政、游進年、蔡清田(合譯)。課程統整。台北:學富。
Combs,A.W.(1981).Humanistic Education:Too tender for a tough world?Phi Delta kappan,62 , 446-449.
Drake, S.M.(1998).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ERIC ED 426 507)
Eisner, E. W.(1995).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ecology of schooling .In Ornistein, A.C.,& L. S. Behar(eds.).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rriculum.(pp.390-402).Boston:Allyn &Bacon.
Fullan, F., & Park, p.(1981).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A source booklet.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Gardner,H. (1985/1998).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Basic Books.莊安琪譯。7種IQ。台北:時報。
Grundy, S.(1987). Curriculum - product or Praxis. N.Y.:The Falmer Press.
Jadallah, E.(2000).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he Social Studies,91(5),221-225.
Lortie, D.(1975). Schoolteacher: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rsh, C.&Willis, G.(1995).Curriculum:Alternative approaches, ongoing issues. englewood. Cliffs, N.J.:Merrill.
NCSS(1994/1996):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DC: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陳麗華、王鳳敏(譯)。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教育部。
Oliva,P.E.(1992).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N.Y.: Longman.
Perkin, D.(1999). The many faces of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 Leadership,57(3),6-11.
Silver, H., Strong, R., & Perini, M. (1997).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Education Leadership, 55(1),22-27.
Susan M. Drake(1994/2001). Creating integrate curriculum: 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方德隆、卯靜儒、高新建、黃淑慧,葉郁菁、蔡清田、甄曉蘭、顧瑜君合譯,黃光雄主譯。統整課程的設計-證實能增進學生學習的方法。高雄:麗文。
Thomas L. Good(2000).American Education: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Ninety- ni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Π.
Walberg, H. J.(1991/2001). Productive teaching and instruction:Assessing the knowledge base. In H. C. Waxman & H. J. Walberg(Eds.), Effective teaching : Current research(pp.33-62). New York:Macmillan. 單文經(譯)。有效教學的知識基礎。改寫收錄於李咏吟、單文經合著,教學原理,326-362。台北: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