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立軒
Chen, Li-husan
論文名稱: 英國、美國、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n UK, USA and Taiwan (ROC)
指導教授: 王如哲
Wang, Ru-Je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評鑑比較研究
英文關鍵詞: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mparative stud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5下載:1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係採用貝瑞德(G. Z. F. Bereday)所提出之比較教育研究法,針對英國、美國、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進行比較分析,以期達成下列研究目的:一、探討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形成之背景及內涵;二、了解英、美、台三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發展沿革與評鑑機構;三、比較英、美、台三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模式,包括目的原則、評鑑方式、評鑑標準與評鑑流程;四、探究英、美、台三國高等教育評鑑結果之處理與運用。
    根據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結論發現近年來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及其相關問題,在英、美、台皆引起相當多的討論,惟三國的發展狀況仍有異同之處。相同點包括:一、高等教育體制面臨重大轉變;二、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發展受到重視;三、教育經費緊縮造成資源競爭;四、皆成立專責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五、評鑑任務皆重視教育品質的提升;六、評鑑標準兼採量化與質化指標;七、評鑑結果處理皆為公開。相異點包括:一、評鑑關注之重點不同;二、評鑑機構性質不同;三、評鑑機構任務不同;四、評鑑進行的週期不同;五、評鑑進行的自願性不同;六、評鑑流程不同;七、評鑑結果呈現方式不同;八、評鑑結果的運用不同。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未來發展之建議
    (一)發展建立本土化的高等教育評鑑指標,並依據學門之個殊性適度修正評鑑指標之內容。
    (二)輔導系所與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高等教育評鑑的意義,增強其對高等教育評鑑的知能。
    (三)應重視高等教育評鑑實施後的後續追蹤評鑑工作,使高等教育機構能持續提升其教育品質。
    (四)評鑑制度關注之重點,需兼重認可與品質保證之精神。
    (五)評鑑制度採行之方式,可適度融入研究評鑑之作法。
    (六)鼓勵私人或民間團體成立評鑑認可機構,以追求評鑑管道的多元化。
    ( 七)在評鑑結果之運用上,應與相關政策進行結合,並發展出相應之配套措施。
    二、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針對英國、美國及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實施情形與相關政策作更深入之探究。
    (二)針對其他國家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評鑑、比較教育

    This study adop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developed by G. Z. F. Bereday. The aim is to compare th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n UK, USA and Taiwan (ROC).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2.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of UK, USA and Taiwan (ROC); 3.to compare the higher evaluation systems of UK, USA and Taiwan (ROC), including purposes, principles, modes, standards and processes. 4. to figure out the manip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outcomes in UK, USA and Taiwan (ROC).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countries. The similaritie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higher education faces impact; 2.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s emphasized; 3. the decrease of education subsidization causes resource competition; 4.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5. the mission of evaluation emphasize the education quality exaltation; 6. the standards of evaluation adopt both quantifiable and qualitative indicators; 7. the manipulation of evaluation outcomes are aboveboard. The difference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focal points of evaluation are not alike; 2. the complexion of evaluation institutions are not alike; 3. the tasks of evaluation institution are not alike; 4. the cycle of evaluation process are not alike; 5. the voluntariness of evaluation acceptance are not alike; 6. the procedures of evaluation are not alike; 7. the way to present evaluation outcomes are not alike; 8. the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outcomes are not alike.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and discoveries mentioned above, the suggestions provided in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For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1) Should develop local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adjust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ity of curriculum.
    (2) Should improve public cogn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3) Should emphasize on the follow-up tracing evaluation, and keep the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4) The focal points of evaluation should put emphasis on both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5) Should adopt RAE appropriately in the mode of evaluation.
    (6) Should encourage the founding of privat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 to keep the diversity of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7) The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outcomes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related education policies.
    2. For further study
    (1) To broaden the study to each aspect i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s in UK, USA and Taiwan (ROC).
    (2) To broaden the study to other countries’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s.

    Keyword: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mparative stud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名詞釋義與待答問題……………………………………………7 第三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步驟…………………………………………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形成之背景與內涵………………………15 第一節 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形成之背景 ………………………………15 第二節 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內涵 ……………………………………33 第三章 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49 第一節 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歷史脈絡 …………………………49 第二節 英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 ………………………………………61 第三節 英國高等教育評鑑模式 ………………………………………64 第四節 英國高等教育評鑑結果處理與運用 …………………………74 第四章 美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81 第一節 美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歷史脈絡 …………………………81 第二節 美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 ………………………………………97 第三節 美國高等教育評鑑模式………………………………………107 第四節 美國高等教育評鑑結果處理與運用…………………………121 第五章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 ……………………………………127 第一節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歷史脈絡…………………………127 第二節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機構………………………………………138 第三節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模式………………………………………142 第四節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結果處理與運用…………………………156 第六章 綜合比較 ……………………………………………………161 第一節 三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發展沿革之比較……………………161 第二節 三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之比較………………………………163 第三節 三國高等教育評鑑模式之比較………………………………166 第四節 三國高等教育評鑑結果處理與運用之比較…………………16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71 第一節 結論……………………………………………………………171 第二節 建議……………………………………………………………173 參考文獻 ……………………………………………………………………177 中文部分…………………………………………………………………177 英文部分…………………………………………………………………184 附錄 附錄一 國內關於各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比較之相關研究………………189 附錄二 本文重要名詞縮寫與原文全銜對照表……………………………191 附錄三 NCATE認可申請表 ………………………………………………193 表 次 表2-1 高等教育內部評鑑與外部評鑑之比較 ……………………………43 表2-2 高等教育評鑑團體分類舉隅 ………………………………………45 表3-1 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在1992年前、後名稱之轉變…………………53 表3-2 英國英格蘭地區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演變(1839-2007) …………… 54 表3-3 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進行方式 ………………………………63 表3-4 英國2001年RAE進行高等教育研究評鑑之評比等級 …………72 表3-5 英國RAE2008高等教育研究評鑑結果修訂採用之評比等級……72 表3-6 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重要比較內容 ……………………………79 表4-1 美國聯邦政府提供之學術研究與發展經費比率(1975-2006)……89 表4-2 美國公立大學校院經費來源比率 …………………………………92 表4-3 美國私立大學校院經費來源比率 …………………………………93 表4-4 美國區域認可機構及其服務範圍…………………………………103 表4-5 美國六個區域認可機構之認可目的與原則………………………107 表4-6 美國六個區域認可機構之機構認可評鑑方式……………………111 表4-7 美國六個區域認可機構之認可內容與標準………………………113 表4-8 美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重要比較內容……………………………125 表5-1 台灣歷年大專校院校數……………………………………………128 表5-2 台灣公立大學校務基金經費來源分析……………………………133 表5-3 台灣私立大學學校經費來源分析…………………………………133 表5-4 95年度各受評學校系所認可結果…………………………………145 表5-5 96年度上半年各受評學校系所認可結果…………………………146 表5-6 96年度下半年各受評學校系所認可結果…………………………147 表5-7 台灣系所評鑑五大評鑑項目的「基本效標」與「加分效標」……152 表5-8 不同學門各範疇佔總分分配一覽表(以教育、法律、工程相關三學門為例) ……………………………………………………………154 表5-9 系所評鑑時程表(以九十五年度為例)……………………………155 表5-10 95年度系所評鑑認可結果之決定標準、認可有效年數及結果處理方式…………………………………………………………………157 表5-11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重要比較內容……………………………159 圖 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10 圖2-1 全球化下的國家、高等教育與市場關係……………………………20 圖2-2 績效責任之概念………………………………………………………26 圖2-3 品質審核三步驟之循環過程…………………………………………30 圖2-4 高等教育評鑑系統中利害關係人關係架構圖………………………36 圖3-1 英國高等教育與政府間關係圖………………………………………58 圖3-2 英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演變圖………………………………………62 圖4-1 美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演變圖………………………………………99 圖5-1 台灣評鑑協會組織架構圖 …………………………………………138 圖5-2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與教育部、各大學院校關係圖…………………140

    中文部分
    丁志權(1999)。中美英三國教育經費財源與分配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王如哲(1995)。英國大學研究評鑑作業活動的緣起、現況與展望-兼論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發展的啟示。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359-390)。台北:師大書苑。
    王如哲(1998)。台灣地區大學評鑑與經費補助機制的配合與應用。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55-168)。台北:師大書苑。
    王如哲(2001)。全球化的教育改革動向之一:因應知識經濟的國家教育改革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3,9-12。
    王如哲(2005)。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之國際經驗。台灣教育,632,21-29。
    王如哲(2006)。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42,5-8。
    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保進(1997b)。大學評鑑模式(二)-品質保證制度。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57-296)。台北市:五南。
    王保進(1997a)。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61-217)。台北市:五南。
    王保進(2003a)。主要國家高等教育評鑑實務暨我國學門評鑑制度之規劃。台北市:高等教育。
    王保進(2003b)。英國研究品質評鑑RAE對我國研究型大學定位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辦之「高等教育品質管理與國際競爭力」研討會論文集(頁164-185),嘉義市。
    王保進(2006)。標竿取向的高等教育評鑑標準設計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2,9-32。
    王保進(2007)。共生或互觸:高等教育教學與研究關係之探討。載於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教育評鑑發展組主辦之「大學評鑑與提升大學教學品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Ⅱ-1-1),台北縣。
    王保進、呂美嫻(2006)。英國研究品質評鑑結果之實證分析。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大學分類、評比與品質保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25),台北市。
    王麗雲(1999)。台灣高等教育擴張中國家角色分析。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10(1),1-37。
    台灣評鑑協會(2008a)。美國專門領域認可團體。2008年6月1日,取自http://ua.twaea.org.tw/link/link.htm
    台灣評鑑協會(2008b)。台灣評鑑協會重要紀事。2008年7月5日,取自http://www.twaea.org.tw/about4.htm
    台灣評鑑協會(2008c)。台灣評鑑協會組織架構。2008年7月5日,取自http://www.twaea.org.tw/about3.htm
    台灣評鑑協會(2008d)。台灣評鑑協會宗旨任務。2008年7月5日,取自http://www.twaea.org.tw/about2.htm
    台灣評鑑協會(2008e)。台灣評鑑協會專案與服務。2008年7月5日,取自http://www.twaea.org.tw/ps1.php
    吳文希(2007)。大學應具備的條件及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54,124-134。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4)。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蔡菁芝(2006)。英美兩國教育績效責任之比較分析及其啟示。師大學報,51(1),1-21。
    吳慧子、林松柏、鄧進權(2006)。大學評鑑未來展望與國際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2,33-39。
    李曉康(2002)。管理主義、市場化與大學評鑑:香港的經驗。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56-177)。台北市:高等教育。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正中。
    余竹郁(2006)。大學分類與評鑑—以英國高等教育評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卓飛(1997)。兩岸大學評鑑制度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美員(1982)。我國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祝瑛(1999)。大陸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兼論台灣相關議題。台北:師大書苑。
    林燕妮(譯)(2004)。Joseph Murphy & Karen Seashore Louis(著)。教育績效的新要求及內涵:新卓越紀元中對成效的努力。載於王如哲等(譯),教育行政研究手冊(頁733-775)。台北:心理。
    林耀堂(2003,12月)。全球化對台灣高等教育政策與管理的衝擊及回應。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之「全球化、教育競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秦夢群(1998)。台灣大學評鑑制度的分析與檢討。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07-133)。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6)。九十五年度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08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7a)。成立宗旨-中心定位圖。2008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7b)。96年度上半年系所評鑑結果。2008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8)。96年度下半年系所評鑑結果。2008年6月13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莫家豪(2002)。中、港、台高等教育市場化:源起與理解。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2-69)。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金淑(2005)。大學校務評鑑的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38,130-141。
    張惠怡(2004)。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伯璋(2005)。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37)。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德華(2004,9月)。高等教育的普及與品質提升之挑戰。載於國立成功大學主辦之「九十二學年度全國大學校院經營管理研討會」會議記錄(頁19-45),台南市。
    陳建強(2002)。香港高等教育對市場化的回應。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120-154)。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漢強(1997a)。大學評鑑之哲學省思。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22)。台北市:五南。
    陳漢強(1997b)。政府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63-97)。台北市:五南。
    陳儀綸(2005)。我國大學評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舜芬(1993)。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07)。教育統計資料(2007)。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08)。大專校院概況表(87~96學年度)。2008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u.xls
    許靜雪(2003)。1980年代以來英美高等教育市場化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郭俊銘(2001)。政府遷台後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演變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湯堯(2001)。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台北市:五南。
    湯堯(譯)(2003a)。Gladieux, L. E. & King, J. E.(著)。聯邦政府與高等教育。載於陳舜芬等(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台北市:高等教育。
    湯堯(譯)(2003b)。Johnstone, D. B.(著)。對高等教育的財物資助-誰該付費?。載於陳舜芬等(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台北市:高等教育。
    程瑋昱(2000)。ISO9002品質保證制度在學校行政應用之可行性研究:以台北市(縣)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至誠(2002)。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台北:揚智。
    楊玉惠(2002)。大學學門評鑑制度規劃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賜(1992)。比較教育方法論。台北市:正中。
    楊國賜(2005)。我國大學自我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台灣教育,632,2-12。
    楊國賜(2006)。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分類、定位與功能。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舉辦之「大學分類、評比與品質保證」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楊思偉、王如哲(2004)。比較教育。台北縣:空大。
    楊瑩(1997)。英國大學評鑑制度對我國大學教育之啟示。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477-555)。台北市:五南。
    楊瑩(2004)。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教育研究集刊,29,437-491。
    楊瑩(2005)。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台灣教育,632,13-20。
    楊瑩(2006)。英國高等教育研究評鑑改革新趨勢。2007年12月18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6/09/15/75.aspx
    楊瑩(2008,3月)。台海兩岸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卓越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頁Ⅱ-Ⅰ-1至Ⅱ-Ⅰ-63),台北市。
    楊玉惠(2003,7月)。我國大學評鑑制度實施與制度規劃之探討。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校院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頁40-64),台北市。
    楊靜子(2004)。全球化下大學組織困境之探討及其對台灣高等教育經營之啟示。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101-121。
    蓋浙生(1999)。教育財政與教育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蓋浙生(2004)。台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29-51。
    廖鴻裕(2001)。中英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潘慧玲(2005)。美國大學認可制中的自我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35,136-145。
    劉維琪(2006)。認可≠績效責任。評鑑雙月刊,2,6-7。
    鄭淑華(2005)。1990年後大學學費政策之比較研究-以我國、美國、及德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全(2004)。比較教育行政(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謝安邦、劉莉莉(2002)。市場化:大學的選擇與超越。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72-85)。台北市:高等教育。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
    戴曉霞(2002)。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34)。台北市:高等教育。
    戴曉霞(譯)(2003)。Hareleroad, F. F.(著)。看不見的手-外部團體及其影響。載於陳舜芬等(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台北市:高等教育。
    戴曉霞(2005)。美國的高等教育政策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125-154)。台北市:高等教育。
    戴曉霞(2006)。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台北市:高等教育。
    顏秀如(2004)。我國大學評鑑政策爭議之探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22。
    顏若映(1997)。大學評鑑模式(一)-認可制度。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19-256)。台北市:五南。
    蘇錦麗(1993)。大學院校評鑑:美國經驗。現代教育,8,130-137。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蘇錦麗(譯)(2003)。Berdahl, R.O. & McConnell, T. R.(著)。自主與績效責任-誰控制學界?。載於陳舜芬等(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台北市:高等教育。
    蘇錦麗、詹惠雪(2006)。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新發展:QAA機構審議的作法。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頁194-196。
    藍婉心(2007)。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95年度系所評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部分
    Alstete, J. W. (1995). Benchmar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dapting best practices to improve quality. Washington, DC: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Alstete, J. W. (2004). Accreditation matters: Achieving academic recognition and renewal.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aker, R. L. (2004). Keystones of regional accreditation: Intentions, outcomes, and sustainability. In P. Hernon & R. E. Dugan (Ed.), Outcomes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pp.1-14). 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Bennett, S. J. (1997). Empowering teacher, empowering leadership: A muti-site case study of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accountability for student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 Diego, CA.
    Brown, H. L. & Brown, G. W. (1994). Outcome-based occupational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 new vision for educ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ashville, TN.
    CHEA (1998). Recognition of accrediting organizations policy and procedures. Washington, DC: Author.
    CHEA (2002). The fundamentals of accreditations: What do you need to know. Washington, DC: Author.
    Eaton, J. S. (2000). Accreditation. In J. Forrest & K. Kinser (Ed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ncyclopedia.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Frazer, M. (1992).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raft, A. (E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p.9-29).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Harvey, L. (1999).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wedish Quality Conference, Goteborg.
    HEFCE (2007). HEFCE board members. Retrieved December 19, 2007, from http://www.hefce.ac.uk/aboutus/board/
    HEFCE (2004).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revised edition). Bristol: HEFCE.
    Kells, H. R. (1992). Self-reg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on collaborative systems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rol. London: Jessica Kinsley.
    Kells, H. R. (1995). Self-study proces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Keteku, N. (1999).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An advisory opinion. The European Newsletter, Fall, 1-3.
    Millard, R. M. (1983). Accredit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43, 9-28.
    MSA (2008). Mission, vision & core values. Retrieved June 4, 2008, from http://www.msache.org/?Nav1=ABOUT&Nav2=MISSION
    NCATE (2000). Strategic goals and objectives. Retrieved June 12, 2008, from http://www.ncate.org/documents/NCATEStratGoalObjec.pdf
    NCATE (2008a). NCATE Unit Standards. Retrieved June 12, 2008, from http://www.ncate.org/public/unitStandardsRubrics.asp?ch=4
    NCATE (2008b). Timeline for first accreditation visits. Retrieved June 5, 2008, from http://www.ncate.org/public/firstAccredTimeline.asp?ch=42
    NCES (2000). Current-fund revenue of private degree-granting institutions, by source: 1980-81 to 1995-96 (table 329). Retrieved June 16, 2008, from 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0/dt329.asp
    NCES (2003). Total revenue of private for-profit degree-granting institutions, by source of funds and type of institution: 1999-2000 and 2000-01(table 343). Retrieved June 16, 2008, from 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3/tables/dt343.asp
    NCES (2008a). Current-fund revenue of public degree-granting institutions, by source of funds: Selected years, 1980-81 through 2000-01(table 337). Retrieved June 16, 2008, from 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7/tables/dt07_337.asp
    NCES (2008b). Total revenue of private for-profit degree-granting institutions, by source of funds and type of institution: 1998-99 through 2004-05 (table343). Retrieved June 16, 2008, from 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7/tables/dt07_343.asp
    NSF (2008). Academic R&D funds provided by federal government, by field: Selected years, 1975–2006 (Appendix table 5-5). Retrieved June 16, 2008, from http://www.nsf.gov/statistics/seind08/append/c5/at05-05.pdf
    QAA (2007). 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9, 2007, from http://www.qaa.ac.uk/aboutus/qaaIntro/intro.asp
    RAE 2001(2001). 2001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The Outcome. Retrieved December 17, 2007, from http://www.hero.ac.uk/rae/Pubs/4_01/section1.htm
    RAE 2008 (2007). History of the RAE. Retrieved December 19, 2007, from http://www.rae.ac.uk/aboutus/history.asp
    RAE 2008 (2007). Guidance for panel members: Criteria and working Methods. Retrieved December 15, 2007, from http://www.hero.ac.uk/rae/PanGuide/Guide/guideann.htm
    RAE 2008 (n.d.). RAE2008 Quality Profiles. Retrieved December 17, 2007, from http://www.rae.ac.uk/aboutus/quality.asp
    Selden, W. K. (1960). Accreditation: A structure over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Haper & Brothers.
    Staropoli, A. (1991). Institutional evaluation: The role of the main ac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U. Dahllof, J. Harris, M. Shattock, A. Staropoli & R. In’t Veld (Eds.), Dimensions of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p.43-56). London: Jessica Kinsley.
    Young, K. E. (1983). Accreditation: Complex evaluative tool. In K. E. Young, C. M. Chambers, & H. R. Kells (Eds.), Understanding accreditatio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evaluating educational quality (pp. 19-35).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