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采臻
HSIEH, Tsai-Chen
論文名稱: 後世紀末——論台灣女性小說的城市空間書寫
Post-Fin de Siècle – An Analysis of the Urban Space Writing of Taiwanese Women’s Fiction
指導教授: 林芳玫
Lin, Fang-Mei
口試委員: 林芳玫
Lin, Fang-Mei
林淑慧
Lin, Shu-hui
張俐璇
Chang, Li-Hsuan
口試日期: 2023/07/0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旅行現代性全球化網路文學女性意識
英文關鍵詞: Travel, Modernity,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Society, Female Consciousness
研究方法: 敘事分析女性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09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二○○○年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為研究範疇,論述「後世紀末」女性小說城市空間書寫的「世紀末」變化。台灣世紀末文學崛起於眾聲喧嘩的九○年代,此文學類型反映出解嚴後——特殊歷史脈絡下的台灣,其中以都會為背景的女性小說,更能映照世紀末浮華社會的種種亂象,然而,學界對世紀末文學的討論卻止於九○年代末期,並認為是曇花一現的文學現象。世紀末是出自對歷史及時間邊緣的想像,世紀初亦存在著歷史與時間邊緣的幻想,為了闡述兩者之關聯,本文以「後世紀末」的概念,解釋世紀初台灣女性小說呈現的世紀末樣貌,在第二章中,探討朱少麟《地底三萬呎》、陳雪《摩天大樓》、紀昭君《無臉之城》等小說,敘述個體在城市空間面臨精神與肉體的實質傷害,第三章從成英姝《哀歌》和胡晴舫《群島》解析網路科技為台灣社會及個人帶來虛實變化的轉變,第四章則以李昂《睡美男》、朱國珍《中央社區》、柯裕棻《冰箱》三部小說,從現實空間及虛構異空間的視角,觀察女作家筆下城市的時空樣貌。
    本文觀察「後世紀末」女性小說繁複多變的城市樣貌,察覺九○年代世紀末文學頹靡躁動的末日想像,在後世紀末的女性小說中,轉為檢視城市內部具體實質的危機,此外,小說揚棄對城市文明的一味歌頌,空洞的城市想像帶給居住者宛若監獄的苦痛,負面的城市書寫依稀可見台灣世紀末文學的身影,與災厄恐懼共存。

    This article provided an analysis of Taiwanese women's fiction from the year 2000 onward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depiction of urban spaces in "post-fin de Siècle" women's fiction. The emergence of Taiwanese fin de Siècle literature took place during the vibrant 1990s, serving as a reflection of Taiwan's distinctive historical contexts following the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 One notable genre that offers a vivid depiction of the multifaceted chaos observed in fin de Siècle society is women's fiction set in urban settings. Nevertheless, scholarly discourse surrounding fin de Siècle literature has predominantly occurred in the late 1990s, frequently characterizing it as a transient literary phenomenon. The concept of fin de Siècle originated from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temporal boundaries. Likewise, during the onset of the century, there were notions of historical fantasies and temporal boundaries. In order to explic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phenomena, this study utiliz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ost-fin de Siècle" to elucidate the depiction of fin de Siècle attributes in Taiwanese women's fic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into the new century. Chapter 2 of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novels, namely "Thirty Thousand Feet Underground" written by Zhu Shaolin, "Skyscraper" written by Chen Xue, and "City Without a Face" written by Ji Zhaojun. These literary works were scrutinize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hat individuals encounter within urban settings. In this study, Chapter 3 examined the societal and personal transform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adv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aiwan. Thi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hrough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wo novels, namely "Elegy" written by Cheng Ying-Shu and "Archipelago" written by Hu Ching-Fang. Chapter 4 of this study delved into an analysis of three novels created by women, namely "Sleeping Beauty Man" by Li Ang, "Central Community" by Zhu Guo-Zhen, and "The Refrigerator" by Ko Yu-Feng. The objective was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ettings as depicted in these literary works, considering both actual and fictional place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urban settings depicted in women's fiction of the "post-fin de Siècle" period. The literature of the 1990s exhibited a discernible influence from the decadent and restless apocalyptic imagination found in fin de Siècle literature. In the genre of women's fiction during the "post-fin de Siècle" period, there has been a notable shift in emphasis towards the exploration of tangible and significant urban crises. Moreover, the novels moved away from simply glorifying urban civilization, as the superficial and empty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ity caused immense suffering for its inhabitants, comparable to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confined in a prison. The urban narratives that conveyed negative themes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during the fin de Siècle period were reminiscent of the essence of the era. These narratives coexisted with a prevailing sense of catastrophe and fea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前行研究概況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章節大綱 23 第二章 城市空間的身體及精神傷害 26 第一節 城市邊陲的身體傷害事件 27 第二節 窺探與私領域的精神傷害 37 第三節 結語 48 第三章 虛實交錯的城市網路日常 49 第一節 部落格的個人及女性形象 50 第二節 虛擬個人和網路台灣 60 第三節 結語 72 第四章 移動經驗與城市時空變化 73 第一節 女性出走與新 ∕ 舊時空想像 74 第二節 虛構城市的異時空變化 86 第三節 結語 94 第五章 結論 96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貢獻 9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98 參考書目(依姓氏筆畫排列) 100

    〈一〉 文學文本
    平路,1997,《禁書啟示錄》,台北:麥田。
    朱天文,1990,《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
    朱少麟,2005,《地底三萬呎》,台北:九歌。
    朱國珍,2013,《中央社區》,台北:印刻。
    成英姝,2008,《哀歌》,台北:聯合。
    紀昭君,2016,《無臉之城》,台北:要有光。
    李昂,2017,《睡美男》,台北:有鹿文化。
    胡晴舫,2019,《群島》,台北:麥田。
    柯裕棻,2005,《冰箱》,台北:聯合。
    陳雪,2015,《摩天大樓》,台北:麥田。

    〈二〉 專書
    Henrik Ibsen著、許邏灣譯,2014,《玩偶之家》,新北:淡江文學出版中心。
    戈溫德林.萊特、保羅.雷比諾著,陳志梧譯,1982,〈權力的空間化:米修‧福寇作品的討論〉。夏鑄九編譯,1988,《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王德威,2003,〈世紀末中文小說:預言四則〉,《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三聯。
    王德威,2005,〈華麗的世紀末——臺灣‧女作家.邊緣詩學〉,《如此繁華》,香港:天地。
    王德威,2015,〈惡魔的女兒之死──陳雪《摩天大樓》及其他〉,陳雪《摩天大樓》,台北:麥田。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2013,《第二性》,台北:貓頭鷹。
    呂正惠,1992,《戰後台灣文學經驗》,新北:新地。
    李昂,1983,《殺夫》,台北:聯經。
    吳承紘、關鍵評論網,2017,《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新北:月熊。
    孟樊、林耀德主編,1990,《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林美娜,1990,《憤怒的野百合:三一六中正堂學生抗議紀實》,台北:前衛。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 、張烽益著,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杜建人,1997,《城市犯罪研究》,台北:五南。
    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
    邱貴芬主編,2001,《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選讀》,台北:女書。
    邱貴芬,2003,《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范銘如,2002,〈由愛出走──八、九○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
    范銘如,2002,《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
    范銘如,2015,〈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
    郝譽翔,2002,《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
    許素蘭、張瑞芬等,2007,〈好女孩不做?〉,《徬徨的戰鬥: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厨川白村著、陳曉南譯,1975,《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
    須文蔚,2003,《台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二魚。
    黃瑞祈主編、何乏筆、陳泓易、石計生等著,2003,《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台北:左岸。
    詹宏志,〈一種老去的聲音——讀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朱天文,1990,《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
    維吉尼亞 ‧ 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宋偉航譯,2017,《自己的房間》,台北:漫遊者。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李根芳譯,2017,《論自我與寫作:吳爾芙散文集》,北京:活字文化。
    鄭明娳主編,1995,《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劉亮雅,2001,《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
    羅秀美,2013,《文明‧廢墟‧後現代——台灣都市文學簡史》,台南:台灣文學館。
    羅秀美,2001,《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新北:文津。

    〈三〉 期刊論文
    王紹蓉,2020,〈監視液態姓、手機可供性:行動社群族之隱私與虧視〉,《傳播與社會學刊》第54期,頁127-159。
    王昭人,2008,〈日治時期台灣科幻小說——鄭坤五〈火星界探險奇聞〉〉,《幼獅文藝》,第657期,頁80-85。
    杜國清,1999,〈臺灣都市文學與世紀末〉,《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6期,頁vii-xii。
    呂明純,2000,〈人類主體神話的「解構」或「超越」?—試析平路〈人工智慧紀事〉〉,《問學集》,第10期,頁1-18。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等撰,2009,〈後工業化臺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43期,頁15-32。
    林芳玫,2019,〈以族群關係掩蓋性別關係:《西夏旅館》、滅種焦慮及厭女症〉,《台灣學誌》,第28期,頁1-19。
    林建光,2003,〈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台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第31卷第9期,頁130-159。
    林建光,2006,〈主導文化與洪凌、紀大偉的科幻小說〉,《中外文學》,第35卷,第3期,頁79-108。
    林燕玲,2012,〈衰老的青春——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中的觀念轉變與衝突〉,  
    《藝見學刊》,第3期,頁71-82。
    林肇豐,2019,〈V城‧古都‧後遺民?——董啟章、朱天心1990年代「失城」書寫比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8期,頁171-197。
    林韋婷,2017,〈蔡素芬筆下的城市台北——以《台北車站》為例〉,《國立屏東大學學報》,第2期,頁69-96。
    林新惠,2021,〈島裂時間——台灣當代科幻小說的災難、時空、身體〉,《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3期,頁11-35。
    林淇瀁,2004,〈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台灣文學傳播〉,《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頁103-128。
    何嘉駿,2016,〈論林耀德科幻小說《大日如來》、《時間龍》對日本動漫畫元素的轉化運用〉,《臺灣文學學報》,第28期,頁93-118。
    侯作珍,2014,〈成英姝小說的荒謬主題與暴力敘事〉,《東華漢學》,第20期,頁335。
    范銘如,2007,〈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頁21-50。
    洪貞玲,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頁1-36。
    孫瑞穗、陳文婷,2005,〈女性主義的空間再思:從女性主義理論化中的性別/空間政治談起〉,《婦研縱橫》,第74期,頁56-63。
    陳雅玫,2016,〈學生臉書使用與政治參與:以太陽花學運為例〉,《中國行政評論》,第22卷第4期,頁61-91。
    陳光興,2002,〈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中國大學學術演講錄》,廣西:
    廣西師範,頁243-248。
    唐毓麗,2013,〈臺北意象與諷刺美學:探索疾病書寫中的人文價值〉,《東海中文學報》,第25期,頁235-272。
    郝譽翔,2002,〈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論平路小說之〝謎〞〉,東華人文學報,第4卷,頁163-179。
    許清琦、曾淑芬、劉靜怡、吳鴻煦等著,2003,〈公元二○一○年台灣網路化社會之發展策略〉,《國家政策季刊》,第2卷,第1期,頁71-89。
    黃自鴻,2012,〈聚焦身體與小說空間:兼論臺灣都市文學的衰弱身體〉,《東華人文學報》,第23期,頁179-225。
    黃惠鳳,2015,〈論張曉風科幻小說〈潘渡娜〉的人文省思〉,《嘉大中文學報》,第10期,頁181-201。
    黃宗潔,2020,〈駱以軍《明朝》中的科幻敘事與美學想像〉,《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4期,頁59-82。
    彭婉蕙,2004,〈消逝、重塑、轉換——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中極學刊》,第4期,頁203-221。
    張誦聖、高志仁、黃素卿等撰,1994,〈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頁80-98。
    張小虹,2001,〈後現代(台灣)奇機:手機召喚、幻聽妄想與商品拜物〉,《中外文學》,第30卷,第4期,頁210-235。
    張小虹,2006,〈城市是件花衣裳〉,《中外文學》,第10期,167-186。
    張漢良,1986,〈世紀末、頹廢與海峽兩岸〉,《當代》,第六期,頁28-38。
    張錦忠,1994,〈黃凡與未來:兼註台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第22卷第12期,頁207-217。
    曾慶豹,2003,〈解構巴別塔:空間、權力與上帝〉,《中外文學》,第32卷第5期,頁125-149。
    曾鈺涓,2021,〈網路到後網路——社會參與網路藝術的批判意識〉,《清華藝術學報》,第3期,頁39-64。
    趙永祥,2001,〈加入WTO對兩岸金融往來之探討〉,《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2輯第3期,頁49-69。
    鄭瑞耀,1998,〈務實外交的發展與抉擇〉,《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4期,頁1-20。
    劉亮雅,1998,〈怪胎陰陽變:楊照、紀大偉、成英姝與洪凌小說裡男變女變性人想像〉,《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頁11-30。
    劉亮雅,1999,〈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頁109-131。
    劉亮雅,2006,〈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頁61-84。
    蔣興立,2018,〈世紀末的城市魅影:論《恐怖時代》的身體裂變、幻異時空與邊緣敘事〉,《東吳中文學報》,第35期,頁131-154。
    蔡振念,2012,〈漫遊與記憶——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頁219-239。
    蔡秀枝,2018,〈《地底三萬呎》:敘事的意識流動與科幻截面〉,《嘉義研究季刊》, 第17期,頁97-122。
    蔡秀枝,2019,〈朱少麟《地底三千呎》裡的空間政治與創傷經驗〉,《嘉義研究季刊》,第21期,頁53-78。
    盧能彬,2012,〈台灣部落格空間之網路變遷〉,《資訊社會研究》,第23期,頁36-65。
    嚴紀華,2012,〈臺北城的文學地景——從殖民都市到現代都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4期,頁45-61。
    嚴紀華,2013,〈台北城市書寫的空間想像與移動書寫〉,《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3屆,頁96-150。

    〈四〉 學位論文
    李筱涵,2014,《八、九○年代台灣女性小說中的空間感與身體經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佩文,2012,《台灣當代小說中的台北圖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查昱琪,2013,《九○年代以降台灣科幻小說中的空間感——以洪凌、紀大偉作品為例》,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高鈺昌,2008,《台北的三副面孔——八○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台北圖景》,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瑾,2009,《女∕城:論90年代以後臺北城市文化變遷與「新世代」女性小說家》,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愫儀,1999,《少年科幻版圖初探──1948年以來台灣地區出版之中長篇少年科幻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鵬文,2005,《八○年代台灣科幻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玉燕,2004,《科學、文學與人生──張系國科幻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茵婷,2011,《女居城市的私寓與私慾——論鍾文音90年代以降的城市書寫》,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吉毅,2002,《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瑞田,2004,《科學詮釋與幻想──黃海科幻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正嘉,2011,《全球化城市的跨界想像:從當代台北城市書寫談起》,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黃國華,2019,《浮城‧鬼城‧滅城:20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的都市想像》,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詹秋華,2005,《台灣少年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以一九六八年以來在台灣地區出版之少年科幻小說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管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楊勝博,2012,《國族.日常.後人類:戰後台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蓉,2019,《新世紀臺灣科幻小說中的虛擬身體——以寵物先生、伊格言、葉覆鹿作品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翔釗,2018,《邱傑及其少年科幻小說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鄭宛妮,2018,《張系國科幻小說「城」與「海默城」系列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姿麟,2011,《解嚴後十年(1987-1997)女作家的都市書寫——以朱天文、朱天心、成英姝為例》,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義玲,1998,《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