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榆婷 |
---|---|
論文名稱: |
顧肇森及其作品研究 Research of Zhao-Sen Gu and his works |
指導教授: | 許俊雅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2 |
中文關鍵詞: | 顧肇森 、移民小說 、留學生文學 、華文文學 、疏離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2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泛覽近十年留學生文學、移民文學之相關研究論述,縱向整理所謂「留學生文學」、「移民文學」的題材、思想、人物型塑、名家特色與概要脈絡,梳理出這些作品的特質。並整理顧肇森作品以及相關評論,分類列舉之,以裨後文討論。
第二章為顧肇森個人生命歷史研究:蒐集顧肇森先生小說、散文、書評、報章專訪、節目專訪、友人評述等相關資料,並親訪顧肇森文壇友人鄭樹森,獲致更貼近作家的資訊。參閱心理學、性學等相關理論,來探究顧肇森的身心狀態,以求更精準掌握作家身平、創作動機、創作態度、人生哲學,作為作家作品研析的基礎。
第三章專論顧肇森短篇小說:將顧肇森小說依其發表時間分為四個時期:(1)1978年前:高中、大學時期創作,是顧氏出國留學前作品 (2)1981~1985年:《貓臉的歲月(海外移民臉譜)》系列作品(3)1982、1986~1989年:《月升的聲音》系列(4)1990~1991年:《季節的容顏》系列。先按發表時間,個別討論此四期小說創作之寫作特色以及思想內涵,後分別自主題內涵與藝術經營綜論顧肇森小說。
第四章為顧肇森文本的疏離研究:以Philip Koch所定義的「疏離」── 不愉快的割裂為基礎,審視顧肇森文本。首先根據其小說與散文創作所反映時代背景與環境議題,剖析顧肇森對於所處環境的思考,逐一解讀顧肇森文本對於國族、家族、家鄉、家的想像與情感狀態,探討顧肇森文學中的離散。
第五章為顧肇森報導文學《槍為他說了一切 ── 盧剛殺人事件》研究。首先概論報導文學之理論與寫作特色,再自此作品現有的優劣評論逐一分析該作品,並進一步探究顧肇森選擇此一題材的初衷。以文學表現、資訊採集、採訪品質、報導價值來分析顧肇森這部報導文學作品的成就,再就其創作動機與作品主客觀表現來反溯顧肇森的思想特色,評議此報導文學作品所展現的文化視野。
第六章總結,綜論以上五章研究結果與省思,並討論此研究可再擴充、精實之處。
一、顧肇森作品
(一)小說
1.小說集
顧肇森:《拆船》(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初版,1987年新版)。
顧肇森:《貓臉的歲月》(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初版,2004年新版)。
顧肇森:《月升的聲音》(台北:圓神出版社,1989年)。
顧肇森:《季節的容顏》(台北:東潤出版社,1991年)。
顧肇森:《冬日之旅》(台北:洪範書店,1994年)。
2.單篇小說
顧肇森:〈風景103號〉,《聯合報》第8版(1982年5月2-3日)。
顧肇森:〈鴛鴦劍〉,《中國時報》第3版(1987年1月31日)。
(二)報導文學
顧肇森:《槍為他說了一切 ── 盧剛殺人事件》(台北:東潤出版社,1993年)。
(三)散文
1.散文集
顧肇森:《驚艷 ── 原名「從善如流」》(台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初版,原題名《從善如流 ── 井蛙小記第一集》,1991年初版五印)。
顧肇森:《感傷的價值》(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0年)。
2.單篇散文
顧肇森:〈弦歌之外〉,《聯合報》第9版(副刊)(1972年5月28日)。
顧肇森:〈林懷民在紐約〉,《台灣日報》第12版(1980年3月30日)。
顧肇森:〈異鄉故事 ── 貓臉的歲月〉,《光華雜誌》電子資料庫(1987年3月)。收入《九歌書訊》第75期第3版(台北:1987年)。
顧肇森:〈在倥傯人世裡歇一下腳 ── 願「從善如流」能博會心一笑 〉,《九歌書訊》第75期第3版(1987年5月10日)。
顧肇森:〈紐約的旅館〉(上)(中)(下),《聯合報》第16版(繽紛)(1989年4月25-27日)。
顧肇森:〈湖州粽子綠豆糕及其他〉,《聯合報》第22版(繽紛)(1989年6月8日)。
顧肇森:〈國際地鐵搜奇,紐約 ── 四百萬人請坐〉,《聯合報》第28版(繽紛) (1989年10月26日)。
顧肇森:〈時光逆旅〉,顧肇森等:《時光逆旅 ── 第三屆梁實秋文學獎得獎作品》(台北:中華日報出版部,1990年),頁1-13。
顧肇森:〈食與色〉,《聯合報》第24版(繽紛) (1991年4月29日)。
顧肇森:〈早起〉,《中國時報》第31版(人間副刊)(1991年5月19日)。
顧肇森:〈中西鵝〉,《聯合報》第24版(繽紛) (1991年5月27日)。
顧肇森:〈海灘〉,《聯合報》第25版(副刊) (1991年9月5日)。
顧肇森:〈與君歌一曲〉(歷屆聯合報小說獎得主大匯談)(下輯),《聯合報》第47版(副刊)(1991年9月15日)。
顧肇森:〈多費一些腦力和時間〉,收入《小說潮 ── 聯合報第十二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頁137。
顧肇森:〈在雲上行走〉,《聯合報》第25版(副刊),(1992年1月19日)。
顧肇森:〈無聲之歌〉,《中國時報》第 35版(副刊) (1992年6月12日)。
顧肇森:〈非關性別 ── 從亂世浮生到霸王別姬〉,《聯合報》第36版(繽紛)(1993年5月28日)。
顧肇森:〈前奏曲〉,《聯合文學》第9卷第3期(台北:1993年1月),頁198-199。
顧肇森:〈蒙娜麗莎〉,《聯合文學》第9卷第4期(台北:1993年2月),頁140-141。
顧肇森:〈協奏〉,《聯合文學》第9卷第5期( 台北:1993年3月),頁168-169。
顧肇森:〈夏日時光〉,《聯合文學》第9卷第6期( 台北:1993年4月),頁176-177。
顧肇森:〈給瑪麗亞〉,《聯合文學》第9卷第7期(台北:1993年5月),頁164-165。
顧肇森:〈獨奏〉,《聯合文學》第9卷第8期(台北:1993年6月),頁172-173。
顧肇森:〈破碎的洋娃娃〉,《聯合文學》第9卷第9期(台北:1993年7月),頁148-149。
顧肇森:〈冬日之旅〉,《聯合文學》第9卷第10期(台北: 1993年8月),頁184-185。顧肇森:〈星夜〉,《聯合文學》第9卷第11期( 台北:1993年9月),頁170-171。
顧肇森:〈藍色狂想曲〉,《聯合文學》第9卷第12期(台北:1993年10月),頁144-145。
顧肇森:〈諸神的黃昏〉,《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台北:1993年12月),頁154-155。
顧肇森:〈半個洋包子二進三溫暖〉,《聯合報》第36版(繽紛)(1993年6月26日)。
顧肇森:〈年年難過年年過〉,《聯合報》第32版(繽紛)(1994年2月1日)。
顧肇森:〈碧梧棲老〉,《中國時報》第30版(趣味休閒版)(1994年4月23日)。
顧肇森:〈把心留在三藩市〉,《中國時報》第 39版(副刊)( 1994年4月29日)。
顧肇森:〈給李敖〉(上)(下),《中國時報》第39版(副刊)(1994年6月6-7日)。
顧肇森:〈千帆過盡〉,瘂弦編:《散文的創造(上輯)》(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7月),頁110-111。
顧肇森:〈小孩子〉,《中國時報》第39版(1994年9月2日)。
二、專書
(一)文學作品
清.曹雪芹、高鶚著:《彩畫本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二殘(劉紹銘):《二殘遊記新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
二殘(劉紹銘):《二殘遊記完結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年)。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年三版)。
古華:《儒林園》(台北:海風出版社,1990年)。
古蒙仁:《台灣社會檔案》(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平路:《玉米田之死》(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田新彬編:《負笈歲月 ── 美國華人譜》(台北:方智出版社,1988年)。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1990年初版,1998年十二刷)。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白先勇:《紐約客》(台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1992年)。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印刻出版社,2009年)。
吳淡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0年)。
李安、馮光遠:《喜宴 ── 七十九年優良劇本》(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出版,1991年)。
李渝:《九重葛與美少年》(台北:印刻文學,2013年)。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0年初版,2012年二版)。
余秋雨:《文化苦旅》(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
周芬伶:《汝色》(台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
周姮宏:《紐約黑夜唱不停》(台北:新新聞出版社,1999年)。
周腓力:《洋飯二吃》(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1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孫梓評:《男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二版)。
馬森:《巴黎的故事》(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馬森:《夜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張戎:《鴻 ── 三代中國女人故事》(台北:中華書局,1992年)。
張系國:《沙豬傳奇》(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初版,1989年八版)。
張系國:《讓未來等一等吧》(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初版,1987年五版)。
張愛玲:《傾城之戀 ──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張愛玲:《第一爐香 ──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皇冠出版社,2010年)。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出版社,2010年)。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出版社,2010年)。
曹又方:《美國月亮》(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出版社,2012年複刻二版)。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郭松棻:《雙月記》(台北:草根出版社,2000年)。
郭松棻著,林瑞明、陳萬益主編:《郭松棻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初版,2002年四刷)。
郭強生:《真情剎那》(台北:皇冠出版社,1992年)。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陳玉慧:《你今天到底怎麼了》(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
陳玉慧:《我不喜歡溫柔(因為溫柔排除了激情的可能)》(台北:大田出版社,2004年)。
陳玉慧:《遇見大師流淚》(台北:大田出版社,2005年)。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台北:時報出版,2011年)。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 1(1959-1964)》(台北:洪範書店,2001年初版,2004年二版)。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 2(1964-1967)》(台北:洪範書店,2001年初版)。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 3(1967-1979)》(台北:洪範書店,2001年初版)。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 5(1983-1994)》(台北:洪範書店,2001年初版)。
陳若曦:《紙婚》(台北:自立晚報,1986年)
陳若曦:《尹縣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陳若曦:《堅持.無悔 ── 陳若曦七十自述》(台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
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文學,2006年)。
陳銘磻:《大地阡陌路》(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陳銘磻:《陳銘磻報導文學集》(台北:華成出版社,2002年)。
傅天余:《Greenwich Village暫時的地址 ── 格林威治村832又1/4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黃娟:《邂逅》(台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
黃娟:《世紀的病人》(台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
黃娟:《故鄉來的親人》(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黃娟:《婚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5年二刷)。
黃娟著,林瑞明、陳萬益主編:《黃娟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7年三刷)。
楊德昌、鴻鴻、楊順清、賴銘棠:《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本)》(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楊澤:《薔薇學派的誕生》(台北:洪範書店 ,1977年初版,1985年二版)。
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
廖嘉展:《月亮的小孩》(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劉大任:《杜鵑啼血》(台北:皇冠出版,2000年)。
劉大任:《紐約眼》(台北:印刻出版,2002年)。
鄭樹森:《結緣兩地 ── 台港文壇瑣憶》(台北:洪範書店,2013年)。
錢鍾書:《圍城》(台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
戴文采:《蝴蝶之戀》(台北:圓神出版社,1991年)。
戴文采:《天才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戴文采:《在陌生的城市》(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Gustave Flaubert(福樓貝)著,胡品清譯:《波法利夫人》(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
Irving Stone(伊爾文.史東)著,余光中譯:《梵谷傳》(台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
James Joyce (詹姆斯.喬依斯)著,莊坤良譯:《都柏林人》(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Thomas Mann(湯瑪斯.曼)著,楊武能等譯,鍾英彥導讀:《魔山》(上)(下)(台北:桂冠圖書,1994年)。
Thomas Mann(托瑪斯.曼)著,趙雅博等譯:〈魂斷威尼斯〉,收入《諾貝爾文學獎全集○16翁賽特、托瑪斯曼》(台北:環華百科出版社,1994年),頁245-325。
Truman Capote(楚門.卡波堤)原著,楊月蓀譯:《冷血》(台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
Tennessee Williams (田納西.威廉斯):《玻璃動物園》(台北:台灣大學戲劇系上課講義)。
Tennessee Williams (田納西.威廉斯)著,馮濤譯:《欲望號街車》(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Henrik Johan Ibsen (易卜生)著,劉森堯譯:《玩偶之家》(台北:書林出版社,2006年)。
James Joyce (詹姆斯.喬依斯)著,吳小芬譯:《流亡》(台北:唐山出版社,2001年)。
張讓:〈我的兩個太太〉,收入《七十八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00年),頁229-256。
曹又方:〈送君千里〉,收入《七十八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00年),頁173-204。
楊逵著,邱振瑞譯:〈台灣地震災區勘災慰問記〉,收入《二十世紀台灣文學經典 ── 散文卷(第一部)》(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頁79-91。
劉捷著,林曙光譯:〈大稻埕點畫〉,收入《二十世紀台灣文學經典 ── 散文卷(第一部)》(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頁133-150。
(二)相關研究
王受之:《世界現代平面設計A HISTORY OF MODERN GRAPHIC DESIGN 1800-1999年》(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MODERN DESIGN 1864-1996》(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
王明智:《在深夜的電影院遇見佛洛伊德 ── 電影與心理治療》(台北:三民書局,201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 ── 從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 ── 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矛鋒:《同性戀文學史》(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9月)。
向陽編:《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
朱雙一:《台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台北:人間出版社,2011年)。
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吳乃德:《百年追求 ── 苦悶的台灣》(台北:衛城出版社,2013年)。
吳劍雄:《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允晨文化,1993年)。
何怡穎:《女人在唱歌 ── 部落與流行音樂裡的女性生命史》(台北:萬象圖書,1997年)。
李有成:《離散》(台北:允晨文化,2013年)。
李明濱主編:《世界文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3月)。
邵玉銘:《保釣風雲錄》(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1月)。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開明書局,1978年)。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 ── 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
徐曙玉、邊國恩、王葆苓、田慶軒等編:《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馬克任:《美國華人社會評論》(上)(下)二冊 (世界日報社論選輯,收錄1976年二月至1985年二月間精選社論,未載明出版日期)。
康有為著,湯志鈞導讀:《大同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 ── 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 ── 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四德:《移民、自由與美國的本質 ── 韓德林史學思想的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張清芳、陳愛強:《台灣當代散文藝術流變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符立中:《上海神話 ── 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台北:印刻出版社,2009年)。
符立中:《從台北人到紐約客 ── 白先勇與符立中對談》(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
莊信正:《面對尤利西斯》(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許俊雅、應鳳凰、鍾宗憲:《現代小說讀本》(台北:揚智出版社,2004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恕:《尤利西斯導讀》(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討 ── 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出版,1996年)。
陳靜瑜:〈美國的華埠〉,《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 ── 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鹿憶鹿、胡衍南、許應華:《現代文學》(台北:空中大學出版社,2008年)。
單德興:《邊緣與中心》(台北:立緒文化,2007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
游勝冠:《台灣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出版社,2001年9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6年)。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 ── 赴美與文學耕耘者對話》(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劉大任:《我的中國》(台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7月)。
劉昌元:《文學中的哲學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劉亮雅:《同志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10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 ── 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出版社,1976年)。
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 ── 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台北:萬卷樓,2001年)。
鄭樹森:《從諾貝爾到張愛玲》(台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11月)。
錢鋼、胡勁草:《大清留美幼童記》(香港:中華書局,2009年五月增訂初版,2010年再版)。
賴俊雄主編,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師生等著:《傅柯與文學》(台北:書林出版,2008年)。
Alain de Botton(艾倫‧狄波頓)著,廖月娟譯:《擁抱似水年華 ── 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台北:先覺出版社,2001初版,2012年十二刷)。
Alice Schwarzer(艾莉絲‧史瓦澤)著,羅麗君譯:《女性的屈辱與勳章 ── 一個德國女性主義者的觀點》(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
Edward W. Said(愛德華.薩伊德)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7年 )。
E. H. 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修訂版,1998年第二刷)。
June M. Reinisch (瓊‧瑞妮絲)、Ruth Beasley (露絲‧畢思理) 合著,王瑞琪、莊雅旭、莊弘毅、張鳳琴合譯:《金賽性學報告》(台北:張老師文化,1992年10月)。
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 原著,郭靜晃、吳幸玲譯:《發展心理學 ── 心理社會理論與務實》(台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
Philip Koch著,梁永安譯 :《孤獨》(台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
Rollo May(羅洛‧梅)著,龔卓鈞、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
Rollo May(羅洛‧梅)著,朱侃如譯:《權力與無知》(台北:立緒出版社,2003年)。
三、單篇論文
(一)專書論文
王德威:〈媒體、文學與家國想像〉,《時代小說(民國六十五年至八十九年)── 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9月),頁Ⅶ―Ⅹⅶ。
白先勇〈驀然回首 ──「寂寞的十七歲」後記〉,收入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出版社,1990年 2月增訂一版),頁327-336。
林幸謙:〈九十年代台灣散文現象與理論走向〉,《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第5期(1997年5月),頁63-73。
洪醒夫:〈「流逝」附註〉,洪醒夫編:《六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75年),頁136-137。
紀大偉:〈台灣小說中男同性戀的性與流放〉,收入林水福,林燿德編:《鞭子與蕾絲的交歡 ── 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頁129-166。
張錯:〈孔乙己族群 ── 兼懷顧肇森〉,《尋找張愛玲及其他》(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頁13-16。
莊坤良:〈麻痺:《都柏林人》的文化病理學〉收入James Joyce(詹姆斯.喬伊斯)著,莊坤良譯:《都柏林人》(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頁xliii-xc。
莊信正:〈內心獨白v.意識流〉,收錄於莊信正:《面對由利西斯》(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初版),頁157-159。
陳鼓應:〈莊子的悲劇意識和自由精神〉,收入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頁258-267。
黃永武:〈哭不出聲音的悲 ── 評「時光逆旅」〉,《時光逆旅 ── 第三屆梁實秋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中華日報出版部,1990年),頁14-16。
愛亞:〈顧肇森與「陽關」〉,收入愛亞編:《八十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頁74-78。
詹宏志:〈「冬日之旅」評介〉,詹宏志編:《七十七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9年)。
劉大任:〈不安的山〉,收入楊澤主編:《七O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鄭樹森:〈地域色彩與花蓮文學〉,收入鄭樹森:《從諾貝爾到張愛玲》(台北:印刻文學,2007年11月),頁154 -155。
讓 保羅.沙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收入考夫曼編著,陳鼓應、孟祥森、劉崎譯:《存在主義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頁365-392。
(二)期刊論文
九歌編輯室:〈活在時代影子裡的小人物 ── 顧肇森越洋談《貓臉的歲月》〉,《九歌書訊》第75期第3版(台北:1987年)。
九歌編輯室:〈人生啼笑循環不已 ── 訪齊邦媛教授談《貓臉的歲月》〉,《九歌書訊》第84期第2版(台北:1988年2月)。
九歌編輯室:〈不只說個好故事 ── 訪顧肇森〉,《九歌書訊》第97期第3版(台北:1989年)。
王永中:〈留美學界的保釣運動〉,收入《人與社會》第6卷第3期(台北:1978年8月)。
包恒新:〈論美加華人作家中的華人文情結〉,《福州大學學報》總第50期(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月),頁52-57。
周浩正:〈標本們 ── 貓臉的歲月讀後〉,《九歌書訊》第61期第1版(1986年),收入新版《貓臉的歲月》(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頁243-244。
周寧:〈拜託,不要停下來 ── 我讀顧肇森的「塵埃不見咸陽橋」〉,《中華文藝》第13卷第5期(台北:1977年7月),頁56-61。
於梨華:〈三十五年後的牟天磊〉,《文訊》第172期(台北:2000年2月),頁38-39。
張素貞:〈愛情真的需要驚天動地嗎 ── 評介顧肇森的「最驚天動地的愛情」〉《中國語文》第71卷第3期(1992年),頁 111-114。
曹惠民:〈台灣同志書寫的性別想像及其元素〉,《華文文學》總第78期(2007年1月),頁49-54。
郭明福:〈也是人生閒話 ── 評顧肇森「從善如流」〉,《聯合文學》第4卷第5期(1988年),頁202,收入《九歌書訊》第86期第2版(台北:1988年)。
陳榆婷:〈賞析顧肇森先生極短篇作品「最驚天動地的愛情」〉,《國文天地》(2012年4月),頁83-88。
陳榆婷:〈訪鄭樹森談顧肇森〉,《文訊》第332期(2013年6月),頁29-35。
黃錦珠:〈失焦的美國夢 ── 讀顧肇森貓臉的歲月〉,《文訊》(台北:2004年11月),頁20-21。
楊宗潤:〈顧肇森著「從善如流」有失落後的珍惜〉,原載於《婦女雜誌》(台北:1987年8月),收入《九歌書訊》第95期第3版(台北:1989年)。
楊澤:〈恨世者魯迅〉,魯迅著,楊澤編:《魯迅散文選》(台北:洪範書店,1996年1月)。
詹虎:〈從馬克吐溫到約瑟夫海勒 ── 試論從「古典幽默」到「黑色幽默」〉,《樂山師範學院學報》(四川.樂山:2001年)第 2期,頁52-54。
趙淑俠:〈從留學生文藝談海外知識份子〉,《文訊月刊》第13期(台北:1984年),頁147-155。
趙淑俠:〈留學生文學的蛻變〉,《文訊》第172期(台北:2000年2月),頁40-49。
劉秀美:〈略論留外華人小說中主題意識之轉變〉,《文訊》第172期(台北:2000年2月),頁35-37。
劉俊:〈北美華文文學中的兩大作家群比較研究〉,《中國比較文學》總第67期(2007年第2期),頁94-109。
劉源俊:〈我所知道的留美學生保釣運動〉,收入《人與社會》第6卷第3期(台北:1978年8月),頁41-52。
隱地:〈攀爬人生 ── 我讀曾美月〉,《九歌書訊》第61期第 1版(1986年),收入新版《貓臉的歲月》(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頁241-242。
叢甦:〈沙灘的腳印一「留學生文學」與流放意識〉,《文訊》第172期(台北:2000年2月),頁48-51。
顏子魁:〈美援對中華民國經濟發展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29卷第11期(台北:1990年8月),頁85-98。
(三)報紙專文
王婷芬:〈(聯合報小說得獎獎作的回響)血淋淋的平淡 ── 讀〈素月〉〉,《聯合報》第25版(副刊)(1991年3月31日)。
王麗美:〈書評:恐怖的異鄉人 ── 槍為他說了一切〉,《民生報》第29版(1993年3月13日)。
民生報文化組:〈顧肇森怕相親避免照相〉,《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88年7月14日)。
民生報文化組(美國):〈顧肇森將赴瑞典開會〉,《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91年1月10日)。
民生報書評小組:〈民生書評 ── 《月升的聲音》〉,《民生報》第26版(讀書版)(1989年3月4日)。
吳達芸:〈醫者看待眾生疾病 ── 貓臉的歲月細繪人生百態〉,《大華晚報》第 11版(1987年3月22日),收入《九歌書訊》第81期第2版( 1987年)。
李渝:〈簡談「陽關」〉,《中國時報》第27版(1991年4月6日)。
李渝:〈保釣與文革〉,《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年9月9日)。
邱婷:〈「當代台灣情色文學研討會」── 情色主題,文學有多少 〉報導,《民生報》第15版(文化新聞)(1996年1月28日)。
亮軒:〈白開水的味道〉,《中央日報》第10版(副刊)(1987年6月18日)。
苦人:〈盧剛,毛澤東教育思想的產物〉原載於《美國世界日報》(紐約:1991年11月17日),收入《槍為他說了一切 ── 盧剛殺人事件》(台北:東潤出版社,1992年),頁173-174。
徐開塵:〈徵求同意,編選輯,違反意願 ── 林燿德會錯意,顧肇森討公道〉,《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91年4月8日)。
徐開塵:〈顧肇森已逝,文學界惋惜 ── 《貓臉的歲月》九歌重新印行 〉,《民生報》A13版(文化新聞)(2004年9月17日)。
袁瓊瓊:〈書評:他說了一切〉,《聯合報》第35版(讀書人)(1993年4月8日)。
張夢瑞:〈創作雖孤寂,得獎已習慣 ── 顧肇森經常匿名競爭〉專訪顧肇森,《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91年3月31日)。
莊裕安:〈醫學與文學 ── 醫生作家的故事〉,《聯合報》第25版(副刊)( 1991年4月7日)。
陳姿羽:〈鄭樹森首度揭開顧肇森去世之謎〉,《聯合報》B4版(2004年8月29日)。
陳義芝:〈兩顆大太陽同時下移 ── 顧肇森的文學心靈〉,《聯合報》(副刊)(1989年6月24日),收入新版《貓臉的歲月》(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頁249-251。
陳燁:〈保釣後的漂流〉,《中國時報》第39版(1993年11月22日)。
湯本:〈專制制度引爆性格悲劇〉原載於《時報周刊》(1991年11月16日),收入《槍為他說了一切 ── 盧剛殺人事件》(台北:東潤出版社,1992年)附錄,頁150-157。
黃美惠:〈醫人腦寫人心醞釀新作 ── 顧肇森久違,回家迷了路〉,《民生報》第14版(文化新聞)(1989年5月26日)。
黃美惠(美國紐約旅行採訪):〈文學之筆追「盧剛殺人」始末 ── 顧肇森暫脫下醫生白袍四處採訪完成《槍為他說了一切》〉,《民生報》第 14版(文化新聞)(1992年9月26日)。
楊宗潤:〈寂寞之旅讀顧肇森貓臉的歲月〉,《中華日報》第11版(1986年8月26日),收入《九歌書訊》第67期第2版( 1986年)。
楊錦郁:〈醫學與文學的交會 ── 顧肇森演講會側記〉,《聯合報》第25版(副刊)(1991年5月23日)。
楊錦郁整理:〈挖深織廣 ── 聯合報第14屆小說獎附設報導文學獎決審會議紀實〉,《聯合報》第25版(副刊)(1992年9月26-28日)。
劉紹銘:〈踏著信仰破產邊緣長大的人〉原載於《香港信報》(香港:1991年12月3日),收入《槍為他說了一切 ── 盧剛殺人事件》(台北:東潤出版社,1992年),頁106-110。
聯副編輯室:〈訪顧肇森 ── 「風起時」文邊訪〉,《聯合報》第8版(1987年5月16日)。
聯副編輯室:〈訪顧肇森〉,《聯合報》(副刊)(1987年5月16日)。
薛莉洋:〈人物速寫 ── 回首話當年,白先勇的家庭生活〉,《青年日報》第360期(2012年9月25日)。
叢甦:〈文革之子的殘缺心靈〉原載於《時報周刊》(1991年11月16日),收入《槍為他說了一切 ── 盧剛殺人事件》(台北:東潤出版社,1992年)附錄,頁158-165。
簡媜:〈早晨之役 ── 聯合報第十二屆小說獎短篇決選報告〉(下),《聯合報》第25版(副刊)(1991年1月3日)。
聶華苓:〈華人心情〉,收入顧肇森:《槍為他說了一切》(台北:東潤出版社,1992年),頁128-131。
蘇偉貞:〈四分天下 ── 聯合報第十二屆小說獎極短篇決選報告〉,《聯合報》第25版(副刊)(1991年1月8日)。
蘇偉貞:〈捕捉邊緣人 ── 顧肇森的新試探〉,《聯合報》(副刊)(1988年12月19日),收入《九歌書訊》第109期第3版(1990年)。
四、學位論文
朱芳玲:《論六、七O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碩士論文,1995年)。
吳孟琳:《流放者的認同研究 ── 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沈俊翔:《9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擇昌:《從留學生到美籍華人 ── 以二十世紀中葉台灣留美學生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韋廷:《知識份子與疏離 ── 張系國前期小說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曾秀萍:《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家國想像(1990-2010)》(台北:政治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1年)。
鄧勝蒼:《從孽子到男婚男嫁 ── 台灣同男小說的認同系譜與路徑》(台北:玄奘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謝欣岑:《異鄉人的紐約:華文小說的離散華人書寫與地方再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Ainslie R. C., The psychology of twinship(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Inc.,1997年)。
五、紀錄片
麥克.摩爾(Micheal Moore):《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USA:Dog Eat Dog Films,2009年。)
陳安琪:《三生三世 ── 聶華苓》DVD (台北:台聖公司,2013年4月)。
六、網路資料
Joshua Rothman:〈Humor in The New Yorker〉(2012年11月21日) http://www.newyorker.com/online/blogs/backissues/2012/11/humor-in-the-new-yorker.html (檢索日期:2013年2月22日)
〈Operas of Richard Wagner ,The Flying Dutchman (Wagner)〉,《Music with Ease》(2005年9月26日) http://www.musicwithease.com/flying-dutchman-source.html
(檢索日期:2013年6月5日)。
〈舒伯特冬之旅(歌詞及曲)+晚安(冬日旅程)威廉,繆勒詞〉,《精靈花園》(2009年3月10日)http://hi.baidu.com/82604/item/59e04f406a37152110ee1e3e (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2日)。
吳鳴:〈濱海茅屋今猶在〉,《吳鳴劄記本 - udn部落格》(2006年8月15日) http://blog.udn.com/pangmf/399732#ixzz2Eios3Yze(檢索日期:2012年7月10日)。
紀大偉:〈地下紫水晶〉,《週二/台灣同志文學簡史》(2012年8月7日)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1455 (檢索日期:2013年1月26日)。
紀大偉:〈顧肇森的「張偉」和「太陽的陰影」〉,《週二/台灣同志文學簡史》(2012年4月10日)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1184 (檢索日期:2013年1月26日)。
拂面的風:〈月升的聲音〉,《奇摩部落格》(2007年7月13日) http://tw.myblog.yahoo.com/gentle-breeze/article?mid=760&next=744&l=f&fid=12 (檢索日期:2012年7月10日)。
陶東風:〈談犬儒主義〉,《學習時報》(2007年3月14日)http://big5.china.com.cn/xxsb/txt/2007-03/13/content_7952853.htm(檢索日期:2013年3月5日)
張博森:〈The Bakhtin Reader〉,《文化與社會理論》(2008年11月18日)
http://blog.gia.ncnu.edu.tw/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971&blogId=255(檢索日期:2013年10月18日)。
楊荊生:〈依附與失落〉,《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2007年9月3日) http://life.edu.tw/homepage/discuss/t-5-293.php?board_no=B000000169&seri_no=365&pageth=6 (檢索日期:2013年2月14日)
鄭明娳:〈弔詭的懸棺 ── 張啟疆的眷村小說〉,《自由時報》副刊(2002年 12 月7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dec/7/life/article-1.htm。(檢索日期:2013年2月22日)
隱地:〈遺忘與備忘,一九八九〉,《人間福報電子版》(副刊)( 2009年10月19日)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50581(檢索日期:2014年2月12日)。
戴文采:《戴文采的留言板 ── 啼笑因緣》(2003年3月9日至2006年5月19日) http://mypaper.pchome.com.tw/book2/guestbook/25 (檢索日期:2012年7月10日)。
戴文采:〈我的好友顧肇森〉,《我的鄰居張愛玲》(天津:天津華文出版社,2013年)。〈我的好友顧肇森(一)〉http://www.tadu.com/book/382650/9/
〈我的好友顧肇森(二)〉http://www.tadu.com/book/382650/10/
〈我的好友顧肇森(三)〉http://www.tadu.com/book/382650/11 /
〈我的好友顧肇森(四)〉http://www.tadu.com/book/382650/12/
〈我的好友顧肇森(五)〉http://www.tadu.com/book/382650/13/
(檢索日期:2014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