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志鵬
論文名稱: 韓劇崛起關鍵因素之研究-韓流現象的觀察與學習
The Rise of Korean TV Dramas: Causes, Phenomena, and Lessons
指導教授: 朱文增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4
中文關鍵詞: 韓流文化產業體驗娛樂美學經濟涵化理論整合行銷傳播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5下載:2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韓劇已經成為韓國文化產業的代名詞,帶動韓國經濟的火車頭。韓國政府透過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從東亞地區開始吹起韓流,現在這股趨勢也已經吹向全亞洲、中東、非洲、以及美國、澳洲地區。韓國已經走出1997年的金融風暴幽谷,國家破產之後短短不到十年浴火重生。領導人金泳三、金大中還有盧武鉉先後以「文化立國」為施政基調,全力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利用影視產業賺取外匯,還挽救國家,重拾人民信心,並且利用2002年的世界盃足球賽,2006年第一屆的世界盃經典棒球賽,從文化到體育,扭轉世人對韓國的冷峻刁鑽刻板印象,轉變為深情樂觀進取、充滿民族自信心。

    本文從文化產業、娛樂體驗與美學經濟、涵化理論以及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等不同角度,透過文獻分析法分析韓國如何從政府支持開始,電視媒體與企業市場導向運作,編劇、導演、演員如何感動人心創造經濟價值,到人民的大國宏觀思維,探討韓劇崛起的關鍵因素,以及「韓流」,所帶來的影響。深度訪談對象為觀察韓國多年的台灣駐韓代表、南韓觀光公社駐台代表、播出韓劇的電視台推手、以及媒體韓劇記者。從宏觀角度觀察南韓如何維繫「韓流」以及降低「反韓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具體實現以「文化立國」的目標。最後整理文獻以及訪談內容,並進行歸納與分析。

    分析結果及建議如下:
    一、政府應學習韓國以扶植科技業方法扶植戲劇,產銷一體,紮根培育人才。
    二、電視台應追加製作費,以拍電影的方法拍戲劇,方能吸引閱聽人。
    三、電視台應製作純愛浪漫戲劇,讓主角與真實生活呼應容易引起共鳴。
    四、政府應參考南韓從八大電視台學習整合行銷傳播手法,將戲劇推向世界。

    Korean TV drama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the Korean cultural industry as well as a major source of momentum for the Korean economy. Through integrated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e Korean government has propelled the so-called Korean Wave from East Asia,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all the way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Emerging from the 1997 financial meltdown, Korea has been able to regain its economic footing within less than ten years.
    This report elucidates the key factors behind the rise of the Korean TV drama by exploring the influences brought about by—and exerted upon—the Korean Wave. The phenomenon is approached from various angle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economy of aesthetics, integrated marketing strategies, cultivation theory, and several experiences within entertainment. I’ve interviewed 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 the Korea 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 individuals from local TV stations that air Korean dramas etc. At the macroscopic level, this report strives to understand how Korea has been able to “let Korean culture conquer the world” by strengthening the Korean Wave while simultaneously mitigating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the Anti-Korean Wave.
    Major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way in which Korea fosters Korean drama is quit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 the hi-tech industry. Namely,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re well integrated, and talent is nurtured ab initio.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might as well take a lesson from it.
    2. As the production budgets for Korean dramas continue to reach record highs, they readily adopt movie-shooting methods during production. Local drama-makers might as well learn something from this pattern.
    3. Korean TV drama has elements of tender passion and romance, both of which echo daily life and are easily identified by the audiences. Screenwriters in Taiwan should take this into consideration with their own craft.
    4. Korea has learned from the Gala Television Cooperation how to promote Korean dramas through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and our own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doing something similar.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誌------------------------------------------------------Ⅲ 目錄------------------------------------------------------Ⅳ 表次------------------------------------------------------Ⅷ 圖次-----------------------------------------------------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重要性------------------------------------------4 第四節 研究流程--------------------------------------------------5 第五節 本研究各章重點--------------------------------------------6 第六節 名詞解釋--------------------------------------------------7 第貳章 研究方法論--------------------------------------------------9 第一節 研究方法--------------------------------------------------9 第二節 研究架構-------------------------------------------------12 第三節 研究命題-------------------------------------------------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5 第參章 韓劇的涵化效應---------------------------------------------16 第一節 涵化理論的起源與分析-------------------------------------16 第二節 韓劇在台灣的播出情況-------------------------------------20 第三節 韓劇所引起的涵化效應-------------------------------------32 第四節 韓劇所啟動的韓流經濟-------------------------------------48 第肆章 南韓宣誓文化立國為韓劇奠下基礎-----------------------------51 第一節 文化產業理論的起源與分析---------------------------------51 第二節 南韓的文化產業發展---------------------------------------55 第三節 南韓文化觀光部與文化產業發展-----------------------------61 第四節 韓劇的文化產業發展歷程-----------------------------------68 第五節 南韓電視台的生態與規模-----------------------------------76 第伍章 韓劇中的體驗娛樂與美學經濟---------------------------------83 第一節 體驗娛樂與美學經濟理論的起源與分析-----------------------83 第二節 韓劇中的體驗經濟-----------------------------------------92 第三節 韓劇中的娛樂經濟----------------------------------------101 第四節 韓劇中的美學經濟----------------------------------------107 第五節 韓劇讓觀眾喜愛因素之探討--------------------------------130 第陸章 韓劇的整合行銷傳播策略------------------------------------141 第一節 整合行銷傳播理論的起源與分析----------------------------141 第二節 韓劇的整合行銷傳播策略與運作模式------------------------149 第三節 韓劇在他國的整合行銷傳播策略-以台灣為例-----------------153 第四節 南韓維持韓流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運用----------------------168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171 第一節 結論----------------------------------------------------172 第二節 建議與後續研究建議--------------------------------------179 參考文獻----------------------------------------------------------183 一、 中文部分----------------------------------------------------183 二、 英文部分----------------------------------------------------189 三、 網站部分----------------------------------------------------191

    一、 中文部分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體驗行銷。台北市:經典傳訊文化。( Schmitt, B. H.,1999)。

    王鏑、洪敏莉(譯)(2000)。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台北市:遠流。(Larry Percy)。

    方世榮(譯)(2000)。行銷學原理。台北市:東華書局。(Philip Kotler)。

    白育珮(2005)。亞洲地區大長今收視與韓劇熱潮。2005年尼爾森媒體研究8月號。

    文建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江佩蓉(2004)。想像的文化圖景:韓流與哈韓族在台灣。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何雅玲(2006年6月11日)。韓系彩妝 巨星美得發燒。民生報,B3版。

    呂國禎(2006)。2005年1000大服務業排名。商業週刊,第965期。

    宋元根(2004)。為何韓劇會風靡亞洲─以大長今為例。2004台灣電視媒體大未來國際研討會。台北市:公共電視。

    李慧馨(1994)。涵化理論回顧與前瞻─1967到1993。廣播與電視第一卷第四期。

    李金銓(1996)。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書齋(2006)。拿掉圍牆,文化創意工作者才會願意進駐。數位時代週刊,第120-122頁。

    李韶明(2005年,11月8日)。八大 韓國SBS大陸合資開公司。民生報,C6版。

    沈 林(2005年,10月27日)。韓劇靠真情感動外國。環球時報,第17版。

    汪睿祥(譯)(2004)。無所不在_娛樂經濟大未來。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Michael J.wolf, 1999)。

    狄英、李雪莉、呂世芬(2005)。韓國,躍升中。台北市:天下雜誌。

    亞洲週刊(2005)。韓國強悍與硬氣的啟示。2005年12月11日19卷50期。

    卓俊凱(2003)。從娛樂經濟觀點探討消費性電子產品之設計應用-以遊戲類產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卓珍紆(2004)。青年學生收看韓劇的文化認同與消費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吳啟綜(2006年6月11日)。韓劇旋風 稱霸亞洲市場。民生報,B1版。

    吳啟綜(2006年6月11日)。韓星經紀公司 年收百億韓元。民生報,B1版。

    吳啟綜(2006年6月11日)。韓劇附加價值 赴韓觀光發燒。民生報,B1版。

    吳啟綜(2006年,4月7日)。這該死的Rain 被自己打敗了。民生報,C5版。

    林子強(2005)。數位傳播全球化策略之探討─以韓國文化產業為例。2005現代化、全球化與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際跨文化研究學會。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欣玫(2005年,10月20日)。韓劇在台表現不俗 版權價格日益升高。銘報,第2版。

    林曉娟(2006)。輪舞曲海外版稅 高達3.6億。自由時報。D9版。

    林靖貴 (2005年,11月17日)。金廷恩抄襲跌最慘韓劇複製牌失靈。蘋果日報,AA9版。

    林靖貴 (2006年,1月16日)。韓劇不長進小開癌症用到爛。蘋果日報,AA7版。

    花 建(2003)。文化金礦。台北市:帝國。

    花 建(2005)。文化魔戒。台北市:帝國。

    邱燕玲、曹玉玲(2006年,5月3日)。李安獲阿扁受勳 籲借鏡法韓。自由時報,D10版。

    周岳曇(2002)。台灣有線電視頻道外國節目之經營策略與現況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

    祈安國(2006年6月11日)。韓國家電 形象高貴。民生報,B3版。

    唐在揚(2006年,4月16日)。韓劇迷今夏有福啦。聯合晚報,第9版。

    夏業良、魯燁(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台北市:經濟思潮社。(B.Joseph Pine Ⅱ& James H.Gilmore,1999)。

    徐啟智(2003)。有線電視頻道區隔定位與整合行銷傳播運用之研究--以三立電視台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莊耀嘉(編譯)(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市:桂冠。

    翁家祥(2006年,7月20日)。韓流發威韓 八大搶設韓國台。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5年,11月28日)。韓劇受詛咒 年頭衰到年尾。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6年,1月16日)。韓劇3公式搶錢 怪病血緣豪門戀。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6年,1月8日)。浪漫滿屋收視王 財源廣進4千萬。自由時報,D9版。

    翁家祥(2006年,2月24日)。裴帥當老闆 砸2.8億跨國吸金。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6年,3月17日)。韓劇連番轟炸 新寵舊愛不間斷。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6年,3月25日)。姜至奐搶玄彬迷拉抬金順收視率。自由時報,D9版。

    翁家祥(2006年,3月9日)。姊弟戀發燒 韓劇收視靈丹。自由時報,D3版。

    翁家祥(2006年,4月8日)。權相宇正名權相佑登台淘金耍酷。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6年,5月14日)。RAIN推銷可樂克莉絲汀幫腔。自由時報,D9版。   

    翁家祥(2006年,5月4日)。裴帥李英愛 攜手救韓流。自由時報,D10版。

    袁世珮、邱素惠(2006年,4月10日)。這該死的愛 歌手必爭重地。聯合報,D3版。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市:巨流。(Bocock, R., 1995)。

    張維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市:典藏。(Daveid Throsby,2001)。

    湯允一、陳毓麒(1998)。台灣地區青少年電視使用、個人經驗、與世界觀-
    一個涵化分析研究與討論。

    曹玉玲(2006年,4月25日)。全智賢票房失靈 片商懼進韓片。自由時報,D9版。

    曹玉玲(2006年,5月5日)。電視台狂播韓劇扼殺本土 李安:很氣。自由時報,D2版。

    許聖梅(2005年,8月17日)。哇!裴帥襲台 創造3億經濟產值。自由時報,D10版。

    郭慶光(1999)。傳播學教程。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 穎 (2006年,1月16日)。金萱兒偷學喬妹簽賣身契。蘋果日報,AA9版。

    陳 穎 (2006年,4月16日)。RAIN金廷恩新不如舊轉型作在台輸自家二輪劇。蘋果日報,AA3版。

    陳 穎(2006年,1月31日)。金廷恩金宣兒胖瘦衣把罩造型領風潮。蘋果日報,AA6版。

    陳 穎(2006年,3月31日)。裴勇俊登上日本教科書。蘋果日報,AA7版。

    陳 穎(2006年,5月6 日)。梁美京訪台現賺70萬。蘋果日報,AA7版。

    陳幼英(2006年,2月6日)。RAIN舞動美國獨霸亞洲。自由時報,D10版。

    陳依秀(2004)。打造電視觀眾:台灣韓劇市場興起之歷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

    陳坤宏(1996)。消費文化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

    黃培昭(2005年,12月16日)。加強文化外交 賺取大筆外匯:韓流在中東登陸。環球時報,第五版。

    項退結(譯)(1992)。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市 : 華香園。第200頁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市:遠流。(Riches, G. H.&Bloch,J. , 1994)。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市:臉譜。

    賀姮燕(2006年6月11日)。韓國服飾崛起 大舉進攻五分埔。民生報,B3版。

    楊全強(譯)(2000)。解讀大眾文化。中國:南京大學出版社。(Jon Fiske,2000)。

    楊瑪利(2002)。韓國反敗為勝的祕訣─俺也可以創流行。天下雜誌,(256),2002IKE 31-10。

    葉文忠(2002)。台灣引進外國戲劇節目經營策略之研究 : 以緯來電視網韓劇經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北市:藍鯨。

    褚姵君(2006年,5月15 日)。北京電影學院 張娜拉開講。民生報,C5版。
    蔡淑瑜(2003年4月1日)。涵化理論與認知研究。媒體識讀教育月刊第28期。

    鄧陽菊(2005年12月28日)。艾傑比尼爾森媒體研究2005年戲劇、綜藝節目收視排行榜。

    劉精明(譯)(200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中國:譯林出版社。(Mike Featherstone,2000)。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第168期,頁10-25。

    劉大絹(2006年6月11日)。韓國食品 人氣超旺。民生報,B3版。

    潘明宏(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市。韋伯。

    閻蕙群、陳俐雯(譯)(2004)。風格美感經濟學。台北市。商智文化。(Virginia Postrel,2004)。

    賴怡鈴(2006年7月23日)。飛兒新歌搶搭韓劇 200萬高價創紀錄。中國時報。D3版。

    操慧、劉亞峰(2004)。韓劇啟示錄──兼論對國產現實電視劇走向世界的借鑒意義。(中國電視),第204期。

    曉 光(2005年,10月21日)。韓劇給我們帶來什麼?。人民日報,第七版。

    戴至中、袁世珮(譯)(2004)。IMC整合行銷傳播。台北市:Mc Graw Hill。(Don E.Schultz & Heidi Schultz,2004)。

    繆其浩、陳超(2002年,12月6日)。文化: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韓國文化化產業振興經濟的啟示。人民日報.華東新聞,第三版。

    顏雅玲(2005)。數位電視時代下戲劇節目行銷之策略性變革。2005數位多媒體產業的製播與行銷研討會。台北市: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二、英文部分

    Alan B. Albarran (1997).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Belmont CA: Wadsworth.

    Burnett, J., & Moriarty, S (1998.). 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uncan, T. (1993). “To fathom integrated marketing, dive!” Advertising Age, Vol: 64, Oct. 11.

    Don E. Schultz, Stanley I. Tannemhaum Tobert and F. Lauterborn(1993)Inter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Communication World,Vol:10Iss:5.

    Gilbert A., Churchill, Jr., & J. Paul Peter. (1988). Marketing: Creating Value for Customer. (2nd Ed.). BurrRidge, IL: Irwin/McGraw-Hill.

    Moriarty, S. E. (1997). IMC needs PR’s stakeholder focus. Marketing News, 31(11), Date: May 26.

    Nachmias, C. and D. Nachmias, 1999, 6th Eds.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ST. Martin's.)

    Hawkins, R. P. and Pingree, S.(1990). Divergent 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in Constructing Social Reality from Mass Content. In N. Signorielli and M. Morgan(eds.)Cultivation Analysis: New Directions in Media Effects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Sally, D., & Lyndon, S. (1996). The market segmentation workbook. London: Routledge.

    Schultz, D. E. (1998). New century needs new marcom methods. Marketing News, 2(2), 12-13.

    Schultz, D. E., Tannenbaum, S.I., & Lauterborn, R.F. (1993).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pullingit together & making it work. Lincolnwood, IL: NTC Publishing Group.

    Schultz, D.E (1993). How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to integration. Marketing News, Jul/19, pp11-12.

    Schultz, D.E (1996). Be careful picking data base for IMC effects. Marketing News, March,11. 14.

    Schultz, D. E,&,Kitchen, Philip J. (1997).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U.S.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Research, 37(5),7-18.

    Signorielli, N. and Morgan, M.(1990). Cultivation Analysi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thodology. In N. Signorielli and M. Morgan(eds.)Cultivation Analysis: New Directions in Media Effects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Schultz, D. E,&,Kitchen, Philip J. (1997).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U.S.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Research ,37(5),7-18.

    Philp Kotler/Siew Meng Leong/Swee Hoon Ang/Chin Tiong Tan(1996)Marketing Management:An Asian Perspective New York: Prentice Hall,Inc.

    三、 網站部份

    TVBS(2006年7月21日)。裴勇俊魅力大 攻進台灣教科書。2006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blue20060721151442

    文建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2006年2月5日,取自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2.htm

    王文基(2005)。後現代社會與消費文化。2006年5月3日,取自http://www.poppop.net/m05/m050302_1101.htm

    王旭(1999)。收看電視與對治安觀感之間的關聯:涵化理論的驗證。2006年5月3日,取自http://140.109.196.10/pages/seminar/sp/socialq/wang_xu.htm

    吳啟綜、蘇詠智、賴怡佳(2005年)。韓劇會賣不是沒有道理。民生報。2006年4月23日,取自http://stars.udn.com/star/StarsContent/Content6259/02.shtml

    吳錫平(2005年11月17日)。韓劇為什麼熱播?。人民網。2006年5月24日,取自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7/49165/3864836.html

    宋 霖(2006年4月28日)電視劇續集時代到來 智勳恩惠正勳將演<宮2>。國際在線。2006年5月8日,取自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9964/2006/04/28/113@1023463.htm

    李賢珍(2006年4月6日)。裴勇俊投資 韓股漲停板 獲利逾九千萬美元。大紀元。2006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4/6/n1279175.htm

    卓伯棠、鄧呈曦(2005年6月14日)。「文化相似」的結果—《大長今》熱潮席捲香港。2006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50614_76_120479.html

    姜遠珍(2006年3月21日)。韓劇出口持續暢旺 日本市場比重過高。中央社。2006年5月205日,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s/13/69/79/13697969.html?/ent/

    胡 靜(2006年5月15日)。國外文化產業面面觀:韓國 影視業衝出國門。人民日報。2006年5月21日,取自http://61.129.65.8:82/gate/big5/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844/node81849/node134831/userobject1ai2037676.html

    韋 端(2001年,4月2日)。展望台灣娛樂產業前程。卓越雜雜誌。2006年5月5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0/FM-C-090-065.htm

    翁家祥(2006年4月9日)。春天跳華爾滋 不怕撞星球。自由時報。2006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pr/9/today-show8.htm

    高 磊(2005年4月6日)。中國劇作家反思"韓流"熱 要向韓劇學“講故事”。新聞晨報。2006年5月21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06/content_2791723.htm

    寇永春(2004)。韓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和措施。2006年4月23日,取自http://www.cnci.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

    常立、黎亮(2005年,10月12日)。韓劇風靡東亞的背後。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3月29日,取自http://big5.zjol.com.cn:86/gate/big5/biz.zjol.com.cn/05biz/system/2005/12/14/006402890_01.shtml

    張國濤(2005)。試析韓劇的生產機制與傳播策略。2006年4月24日,取自http://www.mecul.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43

    張翼鵬(2005)。不要忽略文化輸出。2006年5月25日,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5-10/11/content_3605431.htm

    張錦芳(2005年10月17日)。韓國文化觀光部更名以加強對體育的領導。新華網。2006年5月5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5-10/17/content_3625917.htm

    梁偉雄(2006年5月15日)。裴勇俊蠟像揭幕 眾師奶激情尖叫。TVBS。2006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rieslu20060515193603

    許 建(2005)。從傳播學視角探討韓劇成功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2006年3     月29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07/content_2798386.htm

    陳 靜(2005)。創意韓國:徐秉文--韓國 乘著「韓流」前進。南方人物週刊。2006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ionly.com.cn/pro/news/13/20050524/174611.html

    陳 靜(2005)。創意韓國:崔皖奎--讓韓劇到亞洲攻城掠地。南方人物週刊。2006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ionly.com.cn/pro/news/13/20050524/174817.html

    陳穎佳(2005年11月3日)。韓劇較勁 外景越拍越遠地點越美。聯合早報。2006年5月18日,取自http://stars.zaobao.com/pages2/korea051113.html

    朝鮮日報(2006年3月30日)。裴勇俊將被載入日本高中教科書。

    曾 玉(2005年4月7日)。韓國編劇解密"韓流":我們總是邊拍 邊寫 邊播。2006年5月23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07/content_2797347.htm

    曾 玉(2005年4年7日)。韓國編劇解密"韓流":我們總是邊拍 邊寫 邊播。新聞晨報。2006年5月9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07/content_2797347.htm

    彭翠婷(2005年9月24日)。韓流還在擴散。東方線上專業生活型形態與市場研究顧問。2006年4月14日,取自 http://211.75.90.29/cgi-bin/big5/file/pu50?&q1=v2&q22=2958&q7=20&q8=20060515-61.62.68.1793:34&q9=2583&q2=9&q33=&q34=&q35=&q36=&q37=&q23=&q99=youngtv

    裴軍運(2005年12月1日)。細膩煽情的韓國肥皂劇編劇多是家庭主婦。深圳晚報。2006年5月15日,取自
    http://cul.beelink.com.cn/20051201/1985249.shtml

    程巍、黎萌(2005年12月1日)。南韓想當儒家文化代言人?。世界新聞報。2006年5月8日取自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2201/2005/11/29/145@800427.htm

    新京報(2005年11月05日)。從安在旭到玄彬 韓劇“鬥轉星移”上演五代變遷。新京報。2006年5月9日,取自

    新華網(2005年8月24日)。韓劇功力深濃,帶火韓流經濟。新華網。2006年5月22日,取自http://media.icxo.com/htmlnews/2005/08/24/653373.htm

    新華網(2005年8月30日)。韓國影視產業發展迅速。新華網。2006年5月9日,取自http://www.china-korea.org/news/2005/08/30/0910333581877.html

    靳麗萍(2005)。韓流的啟示。中國新聞週刊。2006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nb7000.net/homepage/page010-01-01-01.php?id=1137371428&theme=99&uptheme=false

    經商處(2006年4月5日)。“韓流”與“韓流經濟”。2006年5月5日,取自http://kr.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604/20060401836275.html

    劉軍(2005年8月30日)。韓國演員“裴勇俊”怎能造就出3萬億韓元。新華網。
    2006年4月27日,取自
    http://203.84.203.14/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news.qq.com/a/20050830/000787.htm&lp=zh_zt&.intl=tw&fr=fp-tab-web-t

    裴軍運(2005年11月30日)。韓國肥皂劇是如何出籠的?編劇原來多是家庭主婦。人民網。2006年5月24日,取自http://ent.people.com.cn/BIG5/1082/3903314.html

    鄭 理(2005年4月20日)。“韓流”何以風靡亞洲。人民日報華南版。2006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publishing.com.hk/qushi/qsdetail.asp?textid=B00000020050420001

    鄭京熙(2006年5月3日)。裴勇俊李英愛被委任為濟州韓流博覽會宣傳大使。朝鮮日報。2006年5月3日,取自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6/05/03/20060503000014.html

    鄭孟緹(2005年,9月24日)。高學歷更添韓星魅力。星報。2006年4月6日取自http://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397637&no=51417

    鄭智燮(2006年3月10日)。“韓流塢”建設項目正式啟動。朝鮮日報。2006年5月7日,取自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6/03/10/20060310000002.html

    鄭夢緹(2006年3月29日)。韓劇翻譯 一天一集月入逾13萬。聯合報。2006年5月29日,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A0015/98237/web/

    錢亦蕉(2005年7月5日)。裴勇俊:改變韓國男人形象。文匯報。2006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news365.com.cn/wxpd/ds/rw/t20050705_565222.htm

    謝明明(2004年8月5日)。美學經濟商機無限。國家政策委員會。2006年5月3日,取自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0016&Part=magazine9308-3

    鮮于正(2005年9月6日)。日本各地方政府致力吸引韓劇前來拍攝外景。朝鮮日報。2006年5月21日,取自 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09/06/20050906000008.html

    韓國觀光公社:http://big5.chinese.tour2korea.com/

    韓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korea.net/

    體育朝鮮(2006年3月30日)。裴勇俊將被載入日本高中教科書。體育朝鮮。2006年5月5日取自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6/03/30/20060330000016.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