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溫秋菊
Wen, Chyou-Chu
論文名稱: 論南管曲門頭(mng-thâu)的概念及其系統
The Concept and System of mng-thâu in Nangun Music
指導教授: 呂錘寬
Lu, Chui-Ku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96
中文關鍵詞: 南管門頭管門滾門韻調大韻
英文關鍵詞: nanquan, qu, mng-thâu, guanmen, gunmem, ta yunn, yunn-tiao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2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管「曲」是臺灣現存的古樂種,目前仍保存了大量曲目。本研究以探討南管「曲」重要術語「門頭」( mng-thâu, tune family )的概念及其系統為基礎,再透過樂曲的實際分析,深入理解南管曲曲調的系統。

    「門頭」代表南管「曲」的曲調門類,為一集合性質的名詞,相關的要素包含「管門」( scale, key, mode)、「撩拍」和「牌調」 ( tune )等等,這些術語的習慣性用法與問題,都在筆者進行樂曲分析前先逐一深入討論,並根據南管曲的特色,嘗試為「管門」重新下定義,且將「門頭」的音樂學概念與波斯之dastgāh、阿拉伯maqām、印度之rāga比較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南管「曲」的曲調系統以「滾門類」及「曲牌類」兩大系統為最重要,其中,「滾門類」更通過樂曲節拍的變化處理形成龐大的曲調家族。易言之,「門頭」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曲調系統,而其實體則為類似「主題」(theme)的特性旋律,一般稱為「韻調」或「大韻」;它是南管「曲」中最小、最有意義的樂思,也是南管「曲」曲調門類辨識的符碼。

    Nanguan qu ( nanguan songs ) is a living Chinese ancient music in Taiwan which still preserves a great volume of repertoire. This thesis proposes an analytical methodology to study the concept of mng-thâu ( tune family ), an important terminology of nanguan qu, and its system as the basis to deeply comprehend the tune system of nanguan qu by analyzing practically the composition of nanguan qu.

    Mng-thâu a collective noun represents tune family of nanguan qu, and the related elements such as guanmen ( scale, key, mode ), liaopai ( meter, rhythm ), qupai ( tune ), and etc., are discussed one by one prior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usic. This thesis tries to re-define guanme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nguan qu, and compares the musicological concept of mng-thau with Persian dastgāh, Arabic maqām, and Indian rāga.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gunmen series” and “qupai series”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systems of the tune system of nanguan qu. In particular, the “gunmen series” has become a great family through the rhythmic variation. This means that mng-thâu in practice is the tune system. Its core is similar to a theme, commonly called yunn tiao or ta yunn, which is the smallest but most meaningful music idea of nanguan qu, and is used as code to identify the tune system of nanguan qu.

    凡例(1) 緒論 1-10 第一章 南管簡介11-12 第一節 歷史源流13-19 第二節 樂器與樂隊組織20 第三節 樂曲種類21-36 第四節 管色與宮調37-39 第五節 記譜法與唱念法特色 40-42 第二章 南管術語的概念及其問題 43-44 第一節 南管文化圈的一般現象45-48 第二節 南管術語的特殊性49-50 一、「管門」與「調」50-55 二、「管門」、「調門」、與「音階」、調式」55-57 三、「門頭」、「滾門」、「牌調」、「曲調」57-62 四、「主題」、「主腔」與「韻調」、「大韻」和「調62-72 第三章 論南管「曲」的曲調系統73 第一節 傳統的編目方式74-77 第二節 南管曲調的分類依據78-82 第三節 曲調系統分類法83-91 第四章 南管曲曲調系統分析舉隅(一) 「滾門類」92-93 第一節 五空管【雙閨】門頭家族94-95 一、第一組:「中拍」—【雙閨】96 1-1【雙閨】(雙鸂鶒)〈荼糜架〉96-100 1-2【雙閨】〈非是阮〉101-104 1-3【雙閨】〈念月英〉105-107 1-4【雙閨】〈勸哥哥〉108-109 1-5【雙閨‧虞美人】〈念連理〉110-111 1-6【雙閨】〈奉聖旨〉112-113 1-7【雙閨】〈今且喜〉114-116 小結117-126 二、第二組:「長拍」—【長雙閨】127 2 【長雙閨】(疊韻悲)〈記睢陽〉127-130 2-1「長拍」與「原型」共同性之曲調131-132 2-2「長拍」與「原型」不同之曲調設計133-134 小結134 三、第三組:「短拍」—【雙閨疊】135 3-1【雙閨疊】〈為君去〉135-136 3-2【雙閨疊】〈王魁僥倖〉136-137 3-3【雙閨疊】〈昨瞑睏未成〉137-139 3-4【雙閨疊】〈聽見叫〉139-140 3-5【雙閨疊】〈三更時〉141-142 3-6【雙閨疊】〈阿娘寫書信待小七親送〉143-144 3-7【雙閨疊】〈阿娘寫書信度春喜親送〉144-146 3-8【雙閨疊】〈今旦相辱〉146 3-9【雙閨疊】〈馬遷帶莫放遲〉146-148 小結149-151 結語 152-155 第二節 四空管【滾】門頭家族156 一、第一組:「中拍」—【中滾】156 1-1【中滾十三腔】〈山險峻〉1157-161 1-2【中滾】〈望明月〉162-166 1-3【短滾】〈冬天寒〉 167-169 1-4【短中】〈聽伊言語〉170-172 二、第二組:「長拍」—【長滾】173 2【長滾】〔越護引〕〈三更鼓〉173-176 三、第三組:「短拍」—【短滾疊】177- 3【短滾疊】〈恨延壽〉177-178 結語179-181 第三節 倍士管【潮陽春】門頭家族182- 一、第一組:「中拍」—【潮陽春】183 1-1【潮陽春】〔望吾鄉〕〈繡成孤鸞〉183-186 1-2【潮陽春】〔五開花〕〈忽聽見枝上〉187-190 二、第二組:「長拍」—【長潮陽春】〈191 2【長潮陽春】〈年久月深〉191-195 三、第三組:「短拍」—【潮疊】196 3【潮疊】〔望吾鄉〕〈孤栖悶〉196-204 結語205 第五章 南管曲曲調系統分析舉隅(二) 「曲牌類」206 第一節 四空管【二調】206 1【二調】〔集賢賓〕〈金杯壽〉206--209 2【二調】〔下山虎〕〈昭君出塞〉210-213 3【二調】〔滿地嬌〕〈萬紫千紅〉214-216 4【二調】〔二郎神〕〈開鏡盒〉217-219 小結220-221 第二節 五空管—【中倍】與【倍工】222 1【中倍】〔七犯子〕〈玉簫聲合〉222-224 2【中倍】〔風霜不落碧〕〈正是春天〉225-230 3【倍工】〔八寶庄〕〈一路行來〉231-232 4【倍工】〔十八學士〕〈天色未明〉233-236 5【倍工】〔巫山十二峰〕〈碧雲合〉237-239 6.【倍工】〔巫山十二峰〕〈對菱花〉240-243 小語244 第三節 五空四管—【大倍】【小倍】與【山坡里羊】245 1【大倍】〔二犯〕〈窗外日斜〉245-247 2【小倍】〔青納襖〕〈孤栖悶損〉248-250 3【山坡里羊】〈月照芙蓉〉251-254 小結255 第四節 倍士管—七撩拍的【潮陽春】256 1【潮陽春】〈為著君〉256-259 2【潮陽春】〈思想情郎〉260-262 小結263 結語264 第六章 論南管曲「調」的概念及「數」的計算265-266 第一節 中東及亞洲 ‘mode’ 的音樂學概念267-276 第二節 中國的多元樂律系統探微277-284 第三節 「管門」再定義285-294 第四節 「門頭」與「韻」、「調」的數295-317 第七章 南管曲門頭概念的音樂學參照 318-320 第一節 波斯音樂的Dastgāh 321-332 第二節 阿拉伯音樂的Maqām 333-343 第三節 印度斯音樂的Rāga 344-346 結論 347-356 參考資料 357-374 附錄譜例 375-396

    一、專書
    王耀華、劉春曙。1989。《福建南音初探》(上篇、下篇)。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耀華。2000。《福建傳統音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_____。2002。《福建南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台南胡氏拾步草堂‧泉州戲曲研究社合編。2003。《清刻本文煥堂指譜》。泉州戲曲研究叢書中國戲劇出版社。
    呂炳川。1989。〈南管源流初探〉。《民族音樂學研究》。香港:商務。
    呂錘寬。1982。《臺灣的南管》。台北:樂韻。
    _____。1982。 《 泉州絃管(南管)研究》。台北:學藝。
    _____。1982。《南管記譜法概要》。台北:學藝。
    _____。1984。《南管記譜法概論》;台北:學藝出版社。
    _____。1986。《泉州絃管(南管)指譜叢編》(上編:第一輯套曲)(中編:第二輯散套)(下編:第三輯散曲)。臺北:行政院文化
    _____。2005。《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臺北市:五南。
    _____。2005。〈序〉,鄭國權編注《袖珍寫本道光指譜》。中國戲劇出版社。
    _____。2006。《臺灣傳統音樂概論.器樂篇》。臺北市:五南。
    李玉昆.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編。1995。《泉州海外交通史略》;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林石城。1985。《琵琶與南琶史略》;泉州:中國南音研究會。
    林謙三1936《隋唐燕樂調研究》(郭沫若譯)。商務印書館。(第五章專述「燕樂二十八調」,並制二圖以示概況。)
    林珀姬。2003。《南管曲唱研究》。台北:文史哲 出版社。
    吳素霞。2000。《南管音樂賞析》。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唐]南卓等撰。1988(1958)。(原中華上編版)。《羯鼓錄、樂府雜錄、碧雞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1999-2000《泉州傳統戲曲叢書》共十五卷。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
    施炳華。2000。《《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暘。《樂書‧樂圖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蔭瀏。1985。《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丹青(臺一版)。
    _____。1987。《中國音樂史》。台北:學藝(再版)。
    _____。1996。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台北:樂韻(初版)。
    _____。岸邊成雄。1939。《唐俗樂調研究》(原載日本《東洋學報》26: 3, 4; 27: 1)王小盾、秦序譯。1987/9。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油印本。
    孫星群。1996。《千古絕唱—福建南音探究》。福州:海峽文藝。
    張炎。1986。《詞源》。中華書局。唐圭璋《詞話叢編》第一冊。
    許常惠主編。(呂錘寬主撰)。1982。《鹿港南管音樂的調查與研究》。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出版。
    黃翔鵬。1993。《溯源探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湯錦台。2005《閩南人的海上世紀》(發現臺灣系列);臺北市:果實出版社。
    趙元任。1959。《新詩歌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Bruno Nettl. 1964. Theory and Method in Ethnomusicology. London.
    Bruno Nettl. 1977. Daramad of Chahargah: A Study in the Performance practice of Persian Music. Detroit, Michigan.
    Bruno Nettl. 1983.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wenty-nine Issues and Concepts.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hicago. USA.
    Bruno Nettl and Philip V. Bohlman edite.1991. Comparative Music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Music: Essays on the Histiry of Ethnomusicology.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USA.
    Bruno Nettl.1992. The Radif of Persian Music: a Musicological Study of an Early Ottoman Anthology and its Precursors. .Champaign, IL.
    Curt Sachs. 1940. The Histo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New York. USA.
    Curt Sachs.1943. The Rise of Music in the Ancient World, East and West New York. USA.
    Habib Hassan Touma. 1996.Translated by Laurie Schwartz. The Music of the Arabs.Amadeus Press, Oregon, USA.
    Hormoz Farhat.1990 The Dastgāh Concept in Persian Music, Cambridge U. Press. N.Y., USA.
    Inna Naroditskaya. 2003. Song from the Land of Fire-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Azerbaijanian Mugham. Edited by Jennifer C. Post. Middleburg College, Routlege, UK.
    Joseph Kerman. 1985. Contemplating Music-Challenges to Musicology. Harvard U. Press, USA.
    Nicholas Cook. 1987. A Guide to Musical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an Rulan Chao. 1969. Song dynasty musical sourc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Cambridge: Havard Univ. Press.
    W. Feldman.1996. Music of the Ottoman Court. Berlin.

    二、期刊專文
    丁承運。2002。〈古瑟調絃與旋宮法鉤沈〉。《音樂研究》4: 48-52。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王愛群。1984 a.〈王愛群覆何昌林的信〉。《泉州歷史文化中心通訊》(2): 30-34。
    _____。1984 b.〈從南音 ”滾門”之實探其淵源〉。《泉州歷史文化中心通訊》(9): 10-21。
    王耀華。1998。〈東方部分古典音樂的類型化旋律〉,《音樂研究》(4): 22-36。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1986。〈福建南曲宮調與「同均三宮」〉,《中國音樂學》(1): 47-57。;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_____。2004。〈福建南音的價值及其樂學內涵〉,《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年會論文集》: 14-21。福建:福州。
    何昌林。1984。〈福建南音源流試探〉。《泉州歷史文化中心通訊》(2): 1-29。
    王櫻芬。1994。〈從長滾看南管滾門曲牌的分類系統〉。《千載清音-南管學術研討會》。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_____。1996-1997。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南管滾門曲牌分類系統比較研究」(一)。
    _____。1997-1998。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南管滾門曲牌分類系統比較研究」(二)。
    _____。1998-1999。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南管滾門曲牌分類系統比較研究」(三)。
    _____。1999-2000。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南管滾門曲牌分類系統比較研究」(四)。
    王愛群。1989。〈南音五個管門命名索引〉。《泉南文化》(1): 31-32。
    _____。1984。〈王愛群覆何昌林的信〉。《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工作通訊》(2): 31。
    _____。1986〈從南音滾門之實探其淵源〉。《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工作通訊》(1): 10。
    _____。1986。〈續論泉腔〉。《泉州地方戲曲》。福建:泉州。
    王文章。2005。〈序〉。《袖珍寫本道光指譜》。中國戲劇出版社。
    鄭國權。2005。〈序〉。《袖珍寫本道光指譜》。中國戲劇出版社。
    王譽聲。1984。〈改制「唐燕樂二十八調圖」〉,《音樂研究》2:113-114, 118。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李文章。2000。(泉州戲曲研究社編)《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九卷‧梨園戲‧音樂曲牌》: 1-7。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
    _____。2000。〈梨園戲音樂曲牌概述〉。(泉州戲曲研究社編)《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一卷梨園戲‧小梨園傳統劇目(上)》。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
    李石根。1980。〈唐大曲與西安鼓樂〉。《音樂研究》(3): 40-47。
    李國俊。2004。〈南管戲曲滾門牌調系統芻論〉。《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沈冬。1986。〈南管音樂體制及歷史初探〉,《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七十三》。何昌林。1984。〈蘇祇婆的「五旦」理論〉。《新疆藝術》(1): 6-13。
    林珀姬2005。〈從時間與地域來看南管唱腔的演變〉。《2005國際民族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東吳大學。
    吳志武。2003。〈對《七律定均五聲定宮》的兩點存疑〉。《音樂研究》(4): 17-18。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吳世忠。1985。〈略同而質異的二個工尺譜體系〉。《中央音樂學院學報》(4): 12-13。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_____。1986。〈南音與敦煌曲譜的不同點—與何昌林同志商榷〉。《音樂研究》(2): 114-116。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1987。〈論福建南音音律—音列活動特點同「色彩」的關係〉。《中國音樂學》(4): 84-98。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_____。1992。〈自成體系的福建南音工尺譜—兼同王耀華、劉春曙商榷〉。《中國音樂學》(3):113-125。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_____。2006。〈南音的潤腔及識譜—工尺譜直譯五線譜解讀概說〉。《新譜式絃管曲選編》(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泉州絃管名曲選編》附本)。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周暢。1994。〈論《走馬》、《四時景》和《百鳥歸巢》〉。《音樂研究》(4):80-87。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施振華。1986a 〈廈門南管—集安堂〉。第四版。閩南。四月三十日出刊。
    _____。1986b 〈廈門南管的興盛時期〉。閩南。五月三十日出刊。
    孫星群。1988。《略論福建南音的美學特點》。《中國音樂學》(3): 65-69。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_____。1989。〈福建南音曲體結構‧指〉。《音樂研究》(3): 72-81。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_____。1990。〈福建南音曲體結構‧「曲」的曲體結構〉。《音樂研究》(1): 28-33。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秦序。1992。〈「和」為清角說質疑〉。《中國音樂學》(1): 78-87。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黃翔鵬。1981。〈旋宮古法中的隨月用律問題和左旋、右旋〉。《音樂學叢刊》(I)。
    _____。1981。〈曾侯乙鐘罄銘文樂學體系初探〉。《音樂研究》(1)。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_____。1982。〈唐燕樂四宮問題的實踐意義—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學習札記〉。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
    _____。1984。〈「絃管」題外談〉。《中國音樂》(2): 13-16。北京:中國文聯。
    _____。1990。〈傳統樂種召喚著研究工作〉。《中國音樂年鑑》。山東教育出版社。
    _____。2000。《樂問》:138。北京:中央音樂學報出版社。
    陳克秀。2002。〈唐俗樂調與隨月用律〉。《中國音樂學》 (3):48-55。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陳應時。1982。〈「變」和「閨」是「清角」和「清羽」嗎—對王光祈「燕調」理論的質疑〉。《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 13-20。北京:中央音樂院出版社。
    _____。2002。〈一篇有助於解決「變」、「閨」爭議的重要論文—讀錢仁康《宮調辨岐》〉。《音樂研究》(3):19-23。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2002。〈一種體系兩個宮調—論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的「宮調」〉。《中國音樂學》(4):109-116。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_____。2002。《中國樂律學探微》(陳應時音樂文集)。上海音樂院出版社。
    _____。2004。〈「同均三宮」問題筆談〉。《音樂研究》(3):3-6。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2004。〈燕樂「四宮」的來龍去脈〉。《中國樂律學探微》(陳應時音樂文集): 169-172。上海音樂院出版社。
    張振濤。1989。(指導教師黃祥鵬)〈中國傳統音樂煞聲問題的樂學理論研究〉。《中國音樂學》(1): 34-48。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曹正。1980。〈關於二四譜和二四譜與工尺譜關係的探討〉。《音樂研究》(2):87-94。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葉棟。1997。《民族器樂的體裁與形式》。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_____。2001。《唐樂古譜譯讀》。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游慧文。1997。《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秋菊。2004. “The Cultural Diffusion of an Instrument: The Example of the Nanguan Pi-pa.” Paper read in The 3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ditional Music, Quanzhou and Fuzhou, China.
    _____。2003。〈南管琵琶的波斯阿拉伯因素〉。《亞太論壇》論文。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_____。2004。〈南管曲的層次結構分析—以「雙閨」‧【荼薇架】與「疊韻悲」‧【記睢陽】為例〉《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建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_____。2005。〈南管五空管的「隱藏」形態—以「曲」、「譜」音高內容的分析為例〉。《亞太論壇》論文。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童忠良。1989。〈集合原型的樂理求解〉。《中國音樂學》(2): 52-58。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_____。1995。〈商核論——兼論中西樂學調關係若干問題的比較〉,《音樂研究》1: 25-31。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1998。〈從十五調到一百八十調的理論框架—黃祥鵬「同均三宮」學習札記〉,《音樂研究》1: 61-65。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2003。〈調頭論—兼論漢族調式對稱的數學模型〉。《中國音樂學》1: 5-16。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_____。2005。〈論一百八十調的基因圖譜〉。《台灣音樂學論壇會議論文》。台大。
    楊蔭瀏。(遺作)。1984。〈曲牌—同名異曲問題:重讀1979年的資料想到一些問題〉。《音樂研究》3: 5-11。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楊善武。2002。〈傳統實踐與「同均三宮」—「同均三宮」研究綜論之一〉。《音樂研究》3:3-18。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2003。〈解決「同均三宮」問題推動我國音樂學術的創新發展〉。《音樂研究》4:7-8。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楊韻慧。1998。〈絃管指套宮調研究〉。《民俗曲藝》(114):157-211。台北:施合鄭民俗基金會。
    趙宋光。1989。〈燕樂二十八調〉。《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劉勇。2000。〈何謂「同均三宮」—「同均三宮」研究綜述〉。《音樂研究》(3): 71-80。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2003。〈「同均三宮」瑣談〉。《音樂研究》4:12-13。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龍彼得著。2003。胡忌譯(1-3章)。王櫻芬譯(4-5章)。〈古代閩南戲曲與弦管—明刊三種選本之研究〉。《明刊戲曲弦管選集》1-98。中國戲劇出版社。
    鄭中、童忠良。2003。〈論有限移位調式的對稱模式〉。《音樂研究》(1): 49-55。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李石根。1980。〈唐大曲與西安鼓樂的形式結構〉。《音樂研究》(2): 35-44。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錢亦平編。1997。《錢仁康音樂文選》。上海音樂出版社。
    鄭祖襄。2004。〈從音樂實踐中認識傳統樂學理論-評黃翔鵬《中國傳統音樂180調譜例集》〉(1): 128-134。《中國音樂學》。
    謝功成、馬國華。1981。〈論同宮場〉。《音樂研究》(2): 64-82。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關也維。1984。〈從新疆的古老音樂探索燕樂及調式音階理論〉。《音樂研究》(2): 89-107。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1980。〈關於蘇祇婆調式音階理論的研究〉。《音樂研究(1): 42-52。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羅蔗園。1959。〈「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箋訂—唐段安節《樂府雜錄》箋訂的一部份〉。《音樂研究》(4): 71-86。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Boilés , Charles L.. 1967. ‘Tepehua Thoughe-Song: A Case of Semantic Signaling’. In Ethnomusicology, xi: 267-692.
    Bright , William. 1963. ‘Language and Music: Areas for Cooperation’. In Ethnomusicology. vii(1963): 26-32.
    Cook, Nicholas. 1987. A Guide to Musical Analysis.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Cooper , Robin. 1977. ‘Abstract Structure and the Indian Rāgā System’, in xxi: 1-32.
    During , J. 1989. The Modal System of Azebaijani Art Music. Berlin.
    Farhat, Hormoz. 1990. ‘Musical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in The Dastgāh Concept in Persian Music, Cambridge U. Press, N.Y., USA.Chapter 3. 19-26.
    Farhat, Hormoz. 1990. The Dastgāh Concept in Persian Music, Cambridge U. Press, N.Y., USA.
    Feld , Steven. 1974. ‘Linguistic Models in Ethnomusicology’, in Ethnomusicology. xviii: 197-218..
    Herndon , Maarcia. 1974. ‘Analysis: The Herding of Sacred Cows?’, in Ethnomusicology. xviii: 219-262.
    Hughes , David W. 1988. ‘Deep Structure and Surface Structure in Javanese Music: A Grammar of Gendbing Lampah’, in Ethnomusicology. xxxii: 23-74.
    Lam , Joseph S.C.. 2000. "Chinese Music: History and Theory." 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Nettl, Bruno. 1972. Daramad of Chaharhah: a Study in the Performance Practice of Persian Music. Detroit.
    Nettl, Bruno. 1972. ‘Notes on Persian Classical Music of Today: the Performance of Hesar Section as Part of Dastgāh chāhārgāh’. Orbis musicae, i: 175.
    _____. 1973. ‘Taqsim Nahawand: a Study of Sixteen Performance by jihan Racy ’, YIFMC, v : 11-15.
    _____. 1974. ‘Aspect of Form in the Instru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Persian āvāz’ , Ethnomusicology, xvii: 405-414.
    Picard , François.1993. ‘ Une série d’entregistrements pour l’hiatoire ’, à le Nan-Kouan (Vol. 1, 2, 3). Paris.
    _____. 1993. ‘Un système modal caché’, à Le Nan-Kouan (Vol. 4, 5, 6). Paris.
    _____.2001. ‘Módalité et Pentatonisme: deux univers musicaux à ne pas confondre’, à Analyse Musique-2ème trimestra. 37-46.
    Powers, Harold S. 1980. ‘Language Models and Musical Analysis’, in xxix: 1-60.
    al-Rajab, H..1961. Al-maqām al-‘iraqi. Baghdad.
    Racy , Jihan. 1983. ‘The Waslah: a Compound Form Principle in Egyptian Music’, Arab Studies Quartely, 4: 396-404.
    Schipper Kristofer. 1993. ‘Les Troubadours du Nan-Kouan’. (Vol. 1, 2, 3).Paris.
    Spector, Johanna. 1970. ‘Classical ‘Ud Music in Egypt with Special Perfermance to Maqmāt’, in Ethnomusicology. xiv: 243-257.
    Struas , Joseph N.1990. Introduction to Post-Tonal Theor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Touma , Habib Hassan. 1971. ‘The Maqām Phenomenon: an Improvisation Technique in the Music of the Middle East’, Ethnomusicology, xv: 38-48.
    _____. 1980. ‘Maqām Bayātī in the Arabian Taqsīm: a Study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Maqām .Berlin.
    _____. Translated by Laurie Schwartz. 1996. The Music of the Arabs;Amadeus Press, Oregon, USA.
    Wang Ying-fen. 1986.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nguanVocal Music: A Case Study of dentity and Variance”.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_____. 1992. “Tune Identity and Compositional Process in Zhongbei Songs: A Semiotic Analysis of Nanguan Vocal Music”.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_____.1992b. ‘The 'Mosaic Structure' of Nanguan Songs: An Application of
    Semiotic Analysis.’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24: 24-51.

    三、論文
    沈冬。1983。《泉州弦管音樂歷史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郁琳。1995。《南管曲唱唸法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華。2003。《南管指套〈趁賞花燈〉研究》。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語文教育學)碩士論文。
    Levin, T.. 1984. The Music and Tradition of the Bukharan Shashmaqam in Soviet Uzbekistan,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

    四、影音像資料
    《南管散曲:台南南聲社蔡小月唱》。1988、1992、1993;(CD, Vol. 1, 2, 3)。 Paris: France. 
    《南管音樂拾遺—南管戲李祥石》(DVD)1997。台北:教育部。
    《小泉文夫之遺產:正倉院楽器のル一ツを訪ねて(第二次民音シルクロ一ド考查團レポ一ト)》(DVD)。2002。東京:キングレコ一ド。
    五、樂譜
    丁馬成、卓聖翔編。1981。《南管精華大全集(上集)》。新加坡:湘靈音樂社。
    _____。1982。《南管精華大全集(中集)》。丁馬成、卓聖翔編。新加坡:湘靈音樂社。
    _____。1985。《南管精華大全集(下集)》。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台南胡氏拾步草堂‧泉州戲曲研究社合編。2003。《清刻本文煥堂指譜》。泉州:戲曲研究叢書中國戲劇出版社。
    呂錘寬。1987。《泉州絃管(南管)指譜叢編》。臺北:文建會。
    林祥玉校正。1914 (1991)。《南音指譜重編》(一)(二)(三)(四)。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翻印。
    林霽秋編。1921。《泉南指譜重編》。上海:上海文瑞樓。
    吳明輝編。1976。《南管指譜全集》。菲律賓:菲律賓太平洋印刷業。
    _____。1981。《南管錦曲選集》。菲律賓:菲律賓金蘭郎君社印行。
    _____。1983《南管錦曲續集》。菲律賓:菲律賓金蘭郎君社印。
    _____。1986。《南管錦曲續集》。宿務市。
    泉州市南音研究社。1986。《指譜大全》。泉州:泉州市南音研究社。
    吳世忠、李文勝電腦譯譜。2000。《南音名曲選》。(與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合編)。中國戲劇出版社。
    卓聖翔、林素梅編。1999。《南管曲牌大全》(上下集)。高雄市:串門南樂團。
    _____。2000。《南管指譜大全》。高雄:串門南樂團。
    _____。2001。《南管指譜詳析》;高雄市:鄉音。
    張再興撰編。1992/8(1962, 1968, 1986, 1988)。《南樂曲集》。撰編者自印。
    許啟章、江吉四編。1930。《南樂指譜重編》。台南:南聲社。
    陳秀芳編撰。1978。《鹿港所見的南管手抄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_____。1979。《台南所見的南管手抄本》。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再興編。1962。《南管名曲集》。臺北:中華國樂會。
    龍彼德輯。1992。《明刊閩南戲曲絃管選本三種》。台北市南天書局。
    龍彼得等編。2003。《明刊戲曲弦管選集》(泉州戲曲研究叢書)。中國戲劇出版
    社。
    鄭國權編注。2005。《袖珍寫本道光指譜》。中國戲劇出版社。
    劉鴻溝。1953。《閩南音樂指譜全集》。馬尼拉:菲律賓金蘭郎君社。
    _____。1973。《閩南音樂指譜創作全集》。台北:中華國樂會。

    六、訪問調查
    1989-台南:南聲社;鹿港:聚英社、雅正齋;台北:閩南樂府、漢唐樂府。
    2005/8三度重訪臺南南聲社及訪問張鴻明先生等。
    2005/9/17台中縣沙鹿合和藝苑訪參與「重建郎君暨秋季郎君祭整絃大會」訪問吳素霞老師等。
    2005/9/21訪問臺北市「中華絃管南樂社」。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