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繼錚
Chung, Chi-Cheng
論文名稱: 臺灣藝術教育發展(2014-2021):美育期刊焦點話題之內容與視覺藝術專家觀點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in Arts Education of 2014-2021 in Taiwa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Focus Issues in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Experts in Visual Arts
指導教授: 陳瓊花
Chen, Jo Chiung-Hua
口試委員: 徐秀菊
Hsu, Hsiu-Chu
高震峰
Kao, Cheng-Feng
邱誌勇
Chiu, Aaron Chih-Yung
楊馥如
Yang, Fu-Ju
陳瓊花
Chen, Jo Chiung-Hua
口試日期: 2022/07/28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藝術教育發展臺灣藝術教育美育雙月刊視覺藝術教育專家觀點
英文關鍵詞: development in arts education, arts educ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visual arts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f expert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3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每年按隔月出版的美育,是我國藝術教育推廣之重要通俗刊物。其中,每期之焦點話題,更能作為觀察我國藝術於熱鬧鬥陣下之途徑。本研究之目的,經由梳理刊物其通俗與多元的藝術教育內容,映照在時間巨輪之下的臺灣在地藝術教育發展軌跡,故係以內容分析該刊物自2014年起至2021年之間所累積的230篇焦點話題文章,並輔以策畫引言至多的3位視覺藝術類專家訪談之混合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焦點話題之藝術類別文章組構以「跨領域」25%、「視覺藝術」約21%位居一二;此外,文章所指涉的藝術教育實施範圍以「社會藝術教育」佔比逾57%;又,關鍵字次數累計前十有「舞蹈」、「藝術教育」、「創造力」、「表演藝術」、「音樂」、「課程設計」、「美感教育」、「藝術」、「戲劇顧問」、「戲劇教育」、「美感」等;再者,策劃引言人八成為高等教育教師,反映整體文章質與量兼顧,由專業教育工作者深入淺出帶出所欲傳達之藝術關鍵議題,也同時呼應刊物力行教育推廣之責任。

    根據研究結果聚斂,本研究提出建議有三,宜強化訂閱出版追蹤制度,養成國民永續的藝術教育終身觀。倘若藝術教學能融合不同學科或藝術領域的學習共通語言,更能拓展學習個體之視野。最後,藝術是一個能讓人在時空遞嬗之下,具有培養感官省思與獨立思考的哲學性思考之物,因而閱讀藝術,成為反映人們生活與行為的最好方式。期望本研究經由美育焦點話題的歷代景觀之梳理與專家的言談之成果,能作為瞭解臺灣藝術教育發展脈絡之一方。

    The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is a bimonthly publication that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arts education in Taiwan. In particular, its feature story for each issue provides an excellent vantage point by which to observe the hot topics currently debated within the Taiwanese artistic community. Organizing such a compilation of the publication’s content regarding arts education in popular culture and multidisciplinary forms reflects the path paved by the wheel of time of Taiwan’s local development in arts education. This study is a mixed method research through analyzing the journal's 230 "Focus Issue" feature articles spanning the years 2014 to 2021, supplemented with interviews of three top cited visual arts expert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for Focus Issue articles in the art category, number one and two in coverage ranking are given to the topics of "interdisciplinarity" (25%) and "visual arts" (~21%),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concerning arts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57% of such articles allude to "social arts education." The top 10 keywords are "dance," "arts education," "creativity," "performing arts," "music," "curriculum design," "aesthetic education," "art," "dramaturgy," "theatre education," "aesthetics," etc; Moreover, 80% of cited experts are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which reflec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articles overall, how key issues in the arts are acutely raised and conveyed via professional educators,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ublication in promoting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ggregated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has three recommendations. The journal should strengthen its subscription tracking system to nurture an attitude of sustainable, lifelong arts educat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ce. Arts education that is integrated into various disciplines or provides a common instructional language in the fields of art may better expand the scope of learning for individuals. Finally, art is something that enables people to cultivate, throug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space, a philosophical mindset of sensory reflection and independent thought; thus, reading the arts becomes the best way to reflect upon people's lives and behaviors. This study hopes to serve as a means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text of arts education in Taiwan through the results of organizing the archived foci of featured topic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discourses by exper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藝術教育的源流與在地深耕9 第二節、實踐藝術教育的三面向26 第三節、藝術教育在地脈絡現況相關研究32 第四節、文獻綜合探討與小結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41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流程41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對象43 第三節、研究資料處理47 第四節、研究信效度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焦點話題之藝術教育類別與主題分析55 第二節、焦點話題之藝術教育實施範圍與主題分析65 第三節、焦點話題之藝術教育類別暨實施範圍與主題交叉分析71 第四節、美育期刊策劃引言人相關分析77 第五節、以美育眺臺灣藝術教育的在地發展與時代意義94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結論107 第二節、建議110 參考文獻113 附錄119 附錄一、半結構訪談大綱119 附錄二、焦點話題之藝術教育全部關鍵字分佈狀況121 附錄三、美育期刊策劃引言人關鍵字分析131

    一、中文部分
    Catherine, M. & Gretchen, B. R.(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李政賢譯;2版)。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2011年)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楊孟麗、謝水南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99年)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2版)。臺北市:幼獅。
    王暉閔(2011)。戲劇教育策略運用於國中生品格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王麗雁 、 郭禎祥(2010)。全球在地化:談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國際藝術教育學刊,8(1),122-148。
    石光生(2016)。臺灣戲劇教育發展風華。美育,211,21-31。
    伊彬(2015)。2001-2014藝術教育研究期刊論文之內容分析¬─兼談研究與教學的關係。載於趙惠玲主編,當代藝術教育研究新視野:第一屆藝術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1-195頁)。臺北市:華藝。
    李丹(2020)。整合式藝術及科技教育:藝術課堂的數位說故事活動。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8(1),188-207。
    李丹(2020)。從教師觀點看社會正義藝術教育。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8(2),25-42。
    李宜娟(2017)。一位國小教師戲劇學與教的美感經驗─從Dewey經驗哲學出發(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呂淑霞(2010)。戲劇教育策略融入閩南語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吳俐雯(2008)。運用戲劇教育策略於國小三年級戲劇賞析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吳舜文(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藝術才能專長領域課程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詩婷(2010)。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戲劇課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吳鴻安(2020)。「教導」批判意識的困境:反思發展年輕族群對於電玩產生批判意識的觀點。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8(1),24-40。
    何智勇(2018)。大學通識教育之視覺藝術賞析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邱誌勇、鄭欣昀(2019)。科技劇場的沉浸式體感經驗美學。清華藝術學報,1,1-16。
    邱誌勇(2021)。後劇場的科技性:周東彥在《空的記憶》、《我和我的午茶時光》與《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中的「影像詩學」與「科技時空」。戲劇學刊,33,35-62。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 97-130。
    林玫君(2009)。案例教學法應用於教師培訓之研究。藝術教育研究,17,1-33。
    林玫君(2020)。當戲劇與博物館相遇─當代博物館戲劇的演繹與模式。博物館學季刊,34(4),119-130。
    歐用生 (1991)。 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53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9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淑卿(2009)。藝術與通識的共通:回歸藝術教育本質的藝術通識課程。關渡通識學刊, 5,1-14。
    施佳君(2007)。戲劇教育策略融入國小高年級英語課程之行動研究─以繪本為媒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陳春利(2009)戲劇教育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畢恆達(1999)。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頁)。臺北市:巨流 。
    張中煖(2011)。手舞足蹈臺灣舞蹈躍動百年。美育,180,36-43。
    張文龍(2003)。表演藝術戲劇教學於九年一貫藝術人文領域之探索。課程與教學,6(4),117-131。
    張碧玲 (2006)。臺灣舞蹈教育發展之現況與前瞻。休閒運動期刊,5,63-70。
    胡幼慧(2008)。轉型中的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3-19頁)。臺北市:巨流 。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箐繡(2010)。藝術通識課程與教學發展之淺思:以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觀點與實踐為取徑。關渡通識學刊,6,1-26。
    陳瓊花(2005)。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的趨勢(研討會論文)。藝術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屏東縣,臺灣。
    陳瓊花(2017)。美感素養導向教學之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75,018-033 。
    陳瓊花(2020)。奇點教育─藝術涵養與美感教育。臺灣教育研究期刊,1(1),1-8。
    黃壬來(2006)。國際視覺藝術教育趨勢(研討會論文)。2006全國藝術教育展研討會,花蓮縣,臺灣。
    黃秀雯(2005)。通識教育藝術領域教師之教學信念研究-以花蓮師範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黃俊傑(2015)。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至107年):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終身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18)。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年至112年):美感即生活─從幼扎根,跨域創新,國際連結。臺北市:教育部。
    游志青、王子駿(2013)。大學戲劇通識課程對非藝術科系大學生戲劇知識、涉入程度與觀賞行為之影響。藝術教育研究,25,37-71。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5-42。
    詹友琪(2008)。體制外音樂教育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廖千儀、陳振輝(2010)。再造藝教館的品牌形象。美育,176,88-95。
    劉金源(2006)。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現況、問題與對策。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1),1-30。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5。
    熊瑞梅(1995)。社會網絡的資料搜集、測量及分析。載於章英華、傅仰止與瞿海源編著,社會調查與分析。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趙惠玲(2005)。我看故我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前世、今生與來世(研討會論文)。藝術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屏東縣,臺灣。
    趙惠玲、高震峰(2017)。視覺藝術教育領域之熱門及前瞻研究議題分析:2006至2016。藝術教育研究,33,1-31。
    廖俊逞(2012)。劇場影像設計─周東彥影像,不理所當然的思索。PAR表演藝術雜誌,237,100-101。
    鄧宗聖(2021)。一位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在跨領域課程的實踐。藝術教育研究,42,1-3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 臺北市:心理出版。
    鄭明憲、李其昌、陳曉嫻(2017)。中等教育階段藝術領域教師職前專門課程基準方向的建構。藝術教育研究,34,1-32。
    鄭黛瓊(2020)。在學校、學生與藝術家之間搭橋─文化體驗教育計畫。美育,234,29-36。
    鄭黛瓊(2020)。再論文化體驗與藝術教育連結所創造的契機。美育,238,58-68。
    龍寶珍(2020)。音樂教育之發展概況與趨勢。音樂教育之發展概況與趨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
    韓孝承、洪良(2021)。藝術課堂中的虛擬科技。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9(1),69-84。
    謝宛芸(2012)。政治大學通識教育藝術領域課程銜接性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簡彤紜(2014)。臺灣國民中小學音樂教育政策內涵、問題與改進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蘇中信、吳訂宜、洪宗德(2012)。內容分析法之回顧與分析:以臺灣商管期刊為對象。弘光學報,68,1-20。
    蘇素珍、李崗(2016)。透過戲劇欣賞實施美育教學:賴聲川觀點的應用。課程與教學,19(3),139-164。
    羅美蘭、羅嘉彗(2020)。2009至2019年國際藝術教育學刊內容分析。國際藝術教育學刊,18(1),135-169。
    蘇振明(2016)。藝教館的回顧與展望。美育,211,17-20。

    二、英文部分

    Atkinson, D. (2018). Art, disobedience, and ethics: The adventure of pedagogy. Cham: Palgrave MacMillan.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 The Free Press.
    Creswell, J. W., & Plano-Clark, V. L. (200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Duncum, P. (2002).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Why, what and ho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21(1), 14-23.
    Dewhurst, M. (2010). An inevitable question: Exploring the defining features of social justice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63(5), 6-13.
    Duncum, P. (2011). Engaging public space: Art education pedagogies for social justice. Equity &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44(3), 348-363.
    Ellingson, L. L. (2009). Engaging crystalliza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Efland, A. D. (2004). The entwined nature of the aesthetic: A discourse on visual cultur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5(3), 234–251.
    Freedman, K. (2000). Social perspectives on art education in the US: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in a democrac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4), 314-329.
    Freedman, K., & Stuhr, P. (2004). Curriculum cha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Visual culture in art education. In E. W. Eisner, & M. D. Day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 (pp. 815-828).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George, D., & Mallery, P. (2003). SPSS for Windows step by step: A simple guide and reference. 11.0 update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Hanley, M. S., Sheppard, G. L., Noblit, G. W., & Barone, T. (2013). Introduction: culturally relevant arts education on social justice. In M. S. Hanley, G. W. Noblit, G. L. Sheppard, & T. Barone (Eds.), Culturally relevant arts education on social justice (pp. 15-26). New York, NY: Routledge.
    Holloway, D. L., & Krensky, B. (2001). Introduction: The arts, urban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33(4), 354-365.
    Jick, T. D. (1979).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602-611.
    Marshall, J. (2014).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art integration: To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art-based learn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55(2), 104-127.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uhr, P. L. (1995). Social reconstructionist multicultural art curriculum design: Using the Powwow as an example. In R. Neperud (Ed.), Context, content, and community in art education (pp. 193-221).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三、網路資源部分

    邱誌勇(2012年1月11日)。旅程的力量─一當代舞團跨域展演。明日誌。取自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146&type=1
    邱誌勇(2018年4月18日)。混沌與眾聲喧嘩下,淺談臺灣數位藝術脈絡。新北市文化季刊。第28期。取自http://ntpc282828.blogspot.com/2018/04/no28_18.html
    教育部(2021年9月6日)。111年度施政計畫(草案)。教育部綜合規劃司年度施政計畫。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B32992AF2BCEC98B&sms=8E6F0C08E17D8910
    蔡明學、林姿吟(2012年12月)。大學通識教育的功能與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54期。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54&content_no=1516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