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珍禎
論文名稱: 嵇康〈聲無哀樂論〉之玄學思維──論題架構的思想格局對魏晉思潮之回應
指導教授: 莊萬壽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嵇康聲無哀樂論魏晉玄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9下載:10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聲無哀樂論〉是嵇康生平的重要論作,所提出的觀點與傳統樂教立場不同,引起後世諸多爭論,堪稱魏晉時期一巨響,於主體性自覺、價值觀重建有十分深沉啟發與影響,在藝術美學的理論與鑑賞之觸發,更是如漣漪不斷擴散。然就中國文化符號性(非文字性)聽覺藝術方面,卻是自魏晉迄今一千多年來之絕響,實可謂前無古人而後無來者,可見長久以來對於「聲無哀樂」的觀點有所質疑者甚多,中國文化的傳統包袱著實不輕。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起初便在釐清〈聲論〉往來論辨繁複之論點,從探析嵇康之音樂觀做為基始點,卻在研讀此論之際,審視學者詮解之說、概覽魏晉思想時,發現嵇康思想殊勝之處:「舊云,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然婉轉關生,無所不入。」依此而言,僅三理即有可相互關照、互相掛搭之處。嵇康著有〈聲無哀樂論〉、〈養生論〉,於三理中占有其二,嵇康以和聲養生濟世,二論實有相關之處。二論如何與歐陽建〈言盡意論〉相互為論?〈聲論〉中所提及的「得意忘言」,以言不盡意的立場作為關涉言意之辨的線索。至此,〈聲論〉已非僅是筆者最初所欲探究嵇康之音樂觀而已。筆者再進一步思索,若三理能「婉轉關生」,以至「無所不入」,則其所引發之議題為何?其所關懷者應不脫離魏晉之思潮,於是魏晉玄學所涉及的命題,便成為筆者對〈聲論〉試探梳理的對象。
    立基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企圖從〈聲無哀樂論〉中爬梳出其所「婉轉關生」的論題,諸論題與嵇康其他作品的關係,以及魏晉玄學的交涉,由此觀察到〈聲論〉所架構出的思想格局,正以玄思與實踐並進的方式,用生命對於魏晉玄學做出了畫時代具有創發性的回應。而這些都將以〈聲無哀樂論〉作為基礎,即〈聲無哀樂論〉可以是囊括、提挈嵇康思想的重要著作,並在魏晉玄學論潮當中,以當時獨特的清談方式,以具有創發性的論題,進行了玄學內容的提點,讓後人可以任由不同的概念進行主觀性的詮釋,此作因而婉轉關生,生生不息,在在表現出魏晉是個自覺、獨立自主與精神自由的時代。
    鎖定魏晉玄學為主要研究範圍,以〈聲論〉作為出發點,進而關聯嵇康之思想,甚至牽涉魏晉思想的主題範圍,但論述範圍主要在嵇康著作本身。第一章為緒論,先說明研究目的,進行文獻探討,界定研究的範圍,確立研究方法與論文撰寫之詮釋進路。在文獻探討後,與〈聲論〉的義理作進行分析比對,歸納出〈聲論〉的架構與關涉之主題。所析出的論題為:音樂、言意、有無、聖人、養生及自然與名教,將其依照「玄理」──「物」與「才性」──「人」二分,玄理與才性二者並列為論,乃嵇康繼承莊子「齊物」的思想,而得以並立。玄理部分首論音樂觀,乃因本論文以〈聲無哀樂論〉為主題,嵇康以音樂來表現「得意忘言」,此觀念被當時藝術所資取,於是將言意觀放在音樂觀之後,有無觀則進一步由言意之辨探討「聲無哀樂」立論的辯證方式。才性部分欲從本體論下接人生哲學,以至社會思想,所以順序分別為聖人觀、養生論、自然與名教。總而言之,此論題分為二部分六命題,而排序時除思考各部分內在理路之論述邏輯,必須環環相扣,亦因此二部分為並列齊觀,各論題依其之順序亦可並列而相互牽涉,如「音樂──聖人」同論至道,「言意──養生」同論功夫與方法,實「有無──名教與自然」同為生命實踐,具有時代意義。
    第二章至第四章為論文的主要部分。第二章為「〈聲無哀樂論〉的詮釋進路」,先以自然宇宙觀、認識方法論,確立嵇康的本體論,還有論辯的方法後,第三章為「和聲無象──玄理的體察」,探討嵇康由和聲體悟道的玄解,聲即是道。並以音樂在時空特殊的存在方式,亦是一種類於言與意的關係,由此詮釋嵇康的言意之辯。最後由聲、情關係,言、意關係,發現其關聯道家有、無思想的運用,為延伸老、莊以來辨異而玄同的思維模式。
    在結構上與第三章並立的是第四章「哀心有主──才性的觀證」,討論道下落於人的生命展現。從嵇康在〈聲論〉中對和聲的體察,「哀心有主」所展現的是一個對和聲多元性的詮釋,這樣多元性的詮釋,就詮釋者而言,基於每個人對於和聲體察的層次不同,各人不同才性的觀證所導致。至人是嵇康認為能「聽」者,妙音非其不能御,而也是心目中理想的形象。著眼於這個論點,「才性」便為一個生命追求實現不可忽略的觀點,也是多元發展很重要的基點。生命實踐的工夫所在多有,〈聲論〉中呈現音樂導養的觀念,涉及嵇康的養生觀,與其對當世養生風潮的回應。〈聲論〉中呈現的聲情關係,便是嵇康對自然與名教的會通,也從個人生命的修養擴展到社會群體的關懷,而「無聲之樂」便是起點,也是訖點。
    全文從本體論及至道,下貫至工夫與實踐,企圖以「螺旋式」的理路作為詮釋進路。第五章則為結論,呈現研究的成果與貢獻,末以本論文不足之處以及可再發展的方向作結。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進路與詮釋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成果概述………………………………………………… 14 第二章 〈聲無哀樂論〉的詮釋進路……………………………………… 17 第一節 自然宇宙觀…………………………………………………… 17 第二節 認識方法論…………………………………………………… 26 一、認識論:自然之理………………………………………….. 27 (一)「異」的名理觀……………………………………..… 27 (二)交賒之理……………………………………………… 29 (三)求自然之理………………………….………………... 31 二、方法論:推類辨物………………………………………….. 39 (一)別名實……………………………………………........ 39 (二)邏輯的運用…………………………………………... 41 (三)命題的應用…………………………………………... 47 三、知識領域的開拓…………………………………………….. 48 第三章 和聲無象──玄理的體察……………………………………….. 51 第一節 聲即道體:音樂觀探析……………………………………. 51 一、嵇康與音樂.………………………………………………... 52 二、嵇康的音樂觀…………………………………………........ 53 (一)音聲無常,其體不變……………………………….. 53 (二)「至」的音樂觀..………………………….…...…….. 54 (三)「和」的音樂觀…………….……………..…………. 57 (四)音樂之導養與教化.…………………………………. 63 (五)藝術鑑賞…………………………………………….. 66 三、小結………………………………………….………………. 70 第二節 得意忘言:言意觀探析…….………………………………. 71 一、嵇康的名理觀…………………………….…………………. 71 二、得意忘言…………………………………….………………. 74 三、「聲無哀樂」的言與意……………………………………… 76 四、小結………………………………………………………….. 79 第三節 道之體悟:有無觀探析…………………………………….. 81 一、工夫理論之基礎:沖氣以為和…………………………….. 82 二、以聲為道…………………………………………………….. 89 (一)聲、情以氣相應…………………………………….. 90 (二)和聲無常:道之作用……………….………………. 91 (三)天籟…………………………….……………………. 93 三、有無辯證思維的運用……………………………………….. 94 (一)〈聲論〉對老莊思惟之詮釋………………………… 95 (二)論作中的辯證方式………………………………….. 99 第四章 哀心有主──才性的觀證………………………………….. 104 第一節 至人妙音:聖人觀探析…………………………………….. 104 一、才性的聖人觀……………………………………………….. 105 (一)老子「聖人」觀念的提出………………………….. 105 (二)「用氣為性」的才性觀…………………………….. 106 二、聖人齊心等徳而形貌不同──論理想人格的多元實踐….. 110 (一)至人………………………………………………….. 110 (二)君子………………………………………………….. 113 (三)王…………………………………………………….. 116 三、嵇康的生命實踐………………….………………………… .118 (一)心之所向………………………………….………… .119 (二)生之所為……………………………………………...130 四、聖人觀餘論…………………………………………………...136 第二節 音樂導養:養生觀探析……………………………………...138 一、源於道家對生命的關懷………………………………….......139 (一)《莊子‧養生主》的關懷重點……………………… 140 (二)對「欲」的省察……………………………………. .142 (三)道家養生的理境……………………………………...143 (四)形神觀的轉化………………………………………...144 二、養生觀念的導正……………………………………………...146 (一)神仙非積學能至,導養以盡性命…………………...146 (二)養生有其功效和必要…………………………………147 (三)導而養之,節制而非禁欲……………………………149 (四)富莫大於知足…………………………………………151 (五)養生之前提……………………………………………153 三、和的養生觀……………………………………………………155 四、養生之餘論……………………………………………………163 第三節 無聲之樂:自然與名教………………………………………165 一、辨異:聲情關係之於名教與自然……………………………165 二、玄同:越名任心之於純美和聲………………………………167 三、越名而任心的時代意義………………………………………170 第五章 結論…………………………………………………………………173 參考書目………………………………………………………………………176

    一、 古籍
    (一)經部
    論語 (春秋)孔子撰 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周易正義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論語釋疑 王弼 善本,長沙嫏嬛館補校 清光緒九年 1883年
    禮記正義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四書集注 〔宋〕朱熹注 台北 學海出版社 1991年3月再版
    (二)史部
    漢書 (漢)班固撰 點校本
    晉書 (晉)虞預撰 四部備要本 台北 中華書局 1965年
    晉書 (晉)虞預撰 四明叢書 收錄於張壽鏞輯刊第八冊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88年臺一版
    三國志 (晉)陳壽撰 台灣中華書局、宏業書局
    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二 楊家駱主編 台北 鼎文書局 1975~1977年
    三國志集解 盧弼撰 台北 漢京文化 2004年3月初版

    (三)子部
    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 樓宇烈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 1983年
    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編 臺北 萬卷樓出版社 1993年3月
    荀子集解 楊家駱主編 世界書局 1978年10月九版
    呂氏春秋 ( 秦 )呂不韋撰 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74年
    白虎通疏證 〔漢〕班固撰、〔漢〕陳立疏證 台北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 1978年
    重修緯書集成卷一(上)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 明德出版社 昭和五十六年3月5日印刷、3月10日發行
    論衡 (漢)王充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 明萬曆年間新安程榮刊漢魏叢書本 ?年
    人物志 (魏)劉卲撰、蔡崇名校注 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0年11 月出版一刷
    (四)集部
    博物志 (晉)張華撰 台北 藝文 據士禮居黄氏叢書收覆汲左閣景宋連江葉氏本影印 1958年
    世說新語 (梁)劉義慶著、劉孝標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59年
    嵇中散集 (晉)嵇康 四部備要本 台北 中華書局 1965年
    嵇康集校注 (民國)戴明揚校注 台北 河洛出版社
    嵇康集 (民國)魯迅校注 魯迅三十年集 香港:新藝出版社 1967年
    嵇中散集 嵇康撰、王雲五主編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2年3月 臺一版
    新編諸子集成八 楊家駱主編 台北 世界書局 1983年4月新4版
    四庫全書薈要•集部‧思舊賦 (晉)向秀撰 景印摛藻堂 清高宗敕撰 台北 世界書局 1999年
    人物志 劉卲撰、蔡崇明校注 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0年11月

    二、 專書(依年代排列)

    竹林七賢研究 何啟民撰 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66年3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唐君毅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76年5月修訂再版
    陳寅恪先生論文集 陳寅恪 台北 九思出版社 1977年6月增定二版
    中國哲學十九講 牟宗三撰 台北 台灣學生出版社 1983年10月
    郭象與魏晉玄學 湯用彤撰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年三版
    歷史哲學 黑格爾撰 謝詒徵撰 台北 大林出版社 1983年
    魏晉思想•魏晉清談思想初論 賀昌群撰 里仁書局 1984年
    中國哲學史新編 馮友蘭撰 人民出版社,1986年
    郭象與魏晉玄學 湯一介撰 台北 谷風出版社,1987年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劉紀綱撰 台北 谷風出版社 1987年再版
    審美心理描述 滕守堯撰 台北 漢京出版社 1987年
    魏晉玄學史 許抗生等撰 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年7月
    古樂的浮沉 修海林撰 山東文藝出版社 1989年
    嵇康研究及年譜 莊師萬壽撰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出版 1990年10月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法論  建構試論之一 傅偉勳撰 台北 東大圖書 1990年7月
    管錐篇 第三冊 錢鍾書撰 台北 書林 1990年
    魏晉清談 唐翼明撰 台北 東大圖書 1992年10月
    康德判斷力之批判 牟宗三譯註 台灣學生書局 1993 年1月初版
    中國哲學原論 唐君毅撰 學生書局 1993年2月全集校定版第二刷
    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 戴璉璋撰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3年6月再版
    反者道之動 杜保瑞撰 台北 鴻泰圖書公司 1995年7月
    邏輯與方法 朱志凱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年8月
    玄學通論 王葆玹撰 台北 五南圖書 1996年
    嵇康的音樂美學 徐麗珍撰 國立編譯館 1997年3月
    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 張蕙慧撰 台北 文津出版社所出版 1997年4月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撰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97年8月修定八版
    中國年譜辭典 黃秀文主編 上海 百家出版社出版發發行 1997年5月
    論音樂美 漢斯立克(E.Hanslick,1825-1904)撰  陳慧珊譯  台北  世界文物出版社  1997年11月
    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 謝大寧撰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7年12月
    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撰 台北 台灣開明出版社 1999年1月修訂本
    中國思想史 韋正通  台北  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6月
    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 曾春海撰 台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0年
    思想方法五講新編 勞思光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0年修訂版 
    中國哲學史 王邦雄等著 國立空中大學 2000年4月初版三刷
    魏晉玄學 湯用彤撰 台北 佛光文化事業 2001年
    玄智.玄理.文化發展 戴璉章撰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2年
    理則學 牟宗三 台北 正中書局 2004年8月二版
    魏晉玄學史 余敦康撰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
    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1884~2004 林麗真等編 漢學研究中心 2005年11月
    中國思想通史 侯外廬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7次印刷

    三、 論文(依年代排列)
    (一) 學位論文
    1. 博士論文
    袁保新 老子形上思想之詮釋與重建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3年12月
    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 林朝成 台大哲研所博士論文 1992年
    魏晉玄論與世風新探──以「情」為合及詮釋進路 吳冠宏撰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7年5月
    魏晉有無之辨研究──從王弼到郭象 吳曉青撰 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言意之辨與中國美學 張家梅 大陸暨南大學博士論文 2003年
    2. 碩士論文
    聲無哀樂論研究──從傳統音樂發展看聲無哀樂論 葉明媚撰 香港 新亞研究所文學組碩士論文 1977年
    原氣 莊耀郎撰 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84年
    嵇康思想論 吳芳玉撰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年6月
    嵇康與漢斯里克音樂美學思想研究 鄭明慧撰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
    阮籍、嵇康音樂理論中的儒道思想研究 游彩鳳撰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年
    嵇康與阮籍──其人品思想與文學之比較 任效誠撰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
    阮籍、嵇康處事態度研究 陳慶元撰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4年
    嵇康音樂美學思想研究 羅嵐君撰 台北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嵇康「論文」及其玄學方法研究 崔世崙撰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8年
    阮籍與嵇康比較研究 陳嚴坤撰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8年
    嵇康之思維及其藝術精神 何淑雅撰 暨南國際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
    嵇康之藝術生命探析 何美諭撰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年
    嵇康之養生論與樂論研究 楊旋撰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年
    嵇康〈聲無哀樂論研究〉:以「樂教」為核心考察 蕭凱文撰 台北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年
    嵇康神仙思想研究 張澤文撰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嵇康玄學思想研究 陳弘學撰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3年
    (二) 期刊論文

    過江三理------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論探微 江建俊 收錄於《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篇》 16期 1981年6月
    關於「聲無哀樂論」評價問題──兼論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 袁繼喜撰
      學術年刊 1981年 第十二期
    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七)嵇康「聲心異軌」論及其音樂美學 吳甿撰 鵝湖 1985年10月
    越辨越明真理在──〈樂記〉、〈聲無哀樂論〉學術研討會紀略 嵫冉撰 收錄於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1985年第三期(總第二十期)
    論莊子與嵇康的養生論 高柏園 鵝湖月刊 172期 1988年10月
    老子思想中「聖人」觀念的提出 丁原植 哲學與文化 第十八卷二、三期 1991年2月
    嵇康「聲無哀樂論」之音樂美學研究 徐麗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集刊 第三十六卷 1992年5月
    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 岑溢成 鵝湖學誌 第九期 1992年12月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酒之關係 魯迅 收錄於 魏晉思想乙編三種 里仁書局,1995年8月31日初版
    魏晉「言意之辨」的兩個層面 岑溢成 鵝湖學誌 第11期 1993年
    嵇康《琴賦》小論 李銳清撰 新亞學術集刊 第十三卷 1994年
    嵇康音樂審美主體觀發微 陳允鋒撰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1994年第3期
    養生與禁忌:以嵇康觀點為中心 范家偉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1996年第5期
    理想與現實結合的養生論──試探嵇康〈養生論〉 黃靜芠 雲漢學刊 1997年5月
    道家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形上學傳統 朱伯崑撰 道家文化研究 第二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校訂一版
    嵇康的審美表現及生命美學 曾春海撰 哲學與文化 第二十八卷第八期2001年8月
    析論聲無哀樂論的儒道思想 吳德育撰 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學刊 2002年10月
    嵇康養生思想及其黃老、道教之淵原蠡測 吳聯益 中國文學研究 第十八期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004年6月
    《老子》的醫療觀 鄭志明 鵝湖月刊 2005年3月
    由老莊的生死觀論其養生哲學 李美燕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刊 第十一期
    由莊子的生死觀論其養生哲學 李美燕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刊 十二期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