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妤涵
論文名稱: 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異性交往揭露對知覺父親介入的影響
指導教授: 周麗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父女關係異性交往揭露知覺父親介入
英文關鍵詞: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 disclosure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perception of father’s involv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8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關注的焦點是女大學生異性交往後,其父女關係、異性交往揭露、知覺父親介入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進行調查研究,透過身旁親友及學弟妹於台灣北部、中部、南部及東部以滾雪球的方式尋找就讀於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獨立院校、技術學院年齡介於18~24歲有戀愛經驗、父母未離異且父母皆知曉女兒異性交往狀態,共發出552份問卷,回收525份,將漏答過多、亂答者、未交男朋友、父母其中之一不知道自己有交男朋友及父母離異的樣本刪除後,有效問卷為417份。
    本研究工具包括「父女關係量表」、「自我揭露量表」、「知覺父親介入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表」。研究結果以SPSS 19.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績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邏輯迴歸分析及多元階層迴歸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一、父女關係狀況:
    1、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普通,且偏向疏離。
    2、有一半以上的女大學生會主動告訴爸爸自己交男朋友的事,但在揭露的程
    度上則有所選擇。
    3、女大學生知覺父親支持或是知覺父親干涉的情形皆不高。
    二、父女關係、異性交往揭露方式與程度對知覺父親介入的影響:
    扣除控制變項後由父女關係、異性交往揭露方式、異性交往揭露程度所組成的迴歸模式能解釋知覺父親干涉程度共21%的變異量;能解釋知覺父親支持程度共19%的變異量。
    1、父女間的溝通愈多、信任程度愈高、衝突愈少,女大學生愈會主動向父親
    揭露自己異性交往,且揭露程度愈深。
    2、父女關係的溝通愈多,女大學生異性交往過程中知覺父親支持的程度愈
    高。
    3、父女間的信任程度愈低、父女間的衝突愈多,女大學生異性交往過程中知
    覺父親干涉的程度愈高。
    4、女大學生異性交往揭露程度愈深,知覺父親支持的程度愈高。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5 第三節 名詞釋義…………………………………………………………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09 第一節 父女關係…………………………………………………………09 第二節 自我揭露及其影響因素…………………………………………15 第三節 家長對於女兒異性交往的介入與影響因素……………………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假設…………………………………………………………26 第三節 研究對象…………………………………………………………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5 第一節 女大學生之個人背景資料………………………………………35 第二節 女大學生的父女關係……………………………………………39 第三節 女大學生的異性交往揭露………………………………………45 第四節 女大學生知覺父親的介入………………………………………48 第五節 女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父女關係、異性交往揭露與知覺父 親介入之多元迴歸分析…………………………………………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9 第一節 結論………………………………………………………………69 第二節 建議………………………………………………………………72 參考文獻………………………………………………… ……………………76 中文部分……………………………………………………………………76 英文部分……………………………………………………………………79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81 附錄二 預試問卷…………………………………………………………83 附錄三 父女關係原量表項目分析與決策………………………………89 附錄四 知覺父親介入原量表項目分析與決策…………………………91 附錄五 正式問卷…………………………………………………………93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月報(2011)。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2011
    年8月2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江福貞(2005)。大學生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其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育忠(1999)。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
    研究~臺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
    理學研究,9,3-52。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
    28,31-46。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嘉瑜(2004)。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輔導與諮商,
    217,20-24。
    林如萍、伊慶春(2007)。規範、情感、交換?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代
    間支持。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舉辦之「家庭價值、行為與態度: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九次研討會,臺北市。
    林明潔、周麗端(2010)。影響大學生異性交往歷程中向父母自我揭露之
    相關因素。中華家政學刊,46,105-133。
    林儒君、林璟玲(2007)。大學生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擇偶偏好之相關
    研究。南臺科技大學學報,32,83-101。
    周麗端(2005)。家庭理論與應用。載於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
    娟,婚姻與家人關係(第五版)(頁26-58)。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胡幼慧(1995)。變遷中的代際關係:女兒和媳婦角色的隱形化探討。變
    遷中的臺灣社會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柯筱瑩(2009)。女大學生父女關係、自尊與異性親密關係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柯澍馨、陳怡文(2007)。父母婚姻關係、父母控制對青少年子女婚前性
    行為影響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13(1),31-50。
    教育部(2011)。各級學校學生人數。2011年1月8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
    site_content_sn=8869
    許琪英(2008)。高雄市高中職青少女父女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私立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如(譯)(2002)Murdock, M.著。爸爸的寶貝(Fathers
    daughters)。臺北市:星定石文化。
    曾端貞(1989)。家庭系統觀點在親子關係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48,
    33-36。
    黃美雯(2010)。親子關係與親子溝通對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初探。2010
    年12月5日取:
    http://www3.nccu.edu.tw/~g9254012/new_page_20.htm
    黃珮玲(譯)(2002)Leman, K.著。愛女兒愛爸爸:做女兒生命中第一個
    好男人。臺北市:張老師。
    黃淑美(2009)。單親家庭父女互動經驗對女兒親密關係之敘事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牧貞、黃光國(1980)。自我揭露的楔型模式及其相關變項。中華心理
    學刊,22(1),51-70。
    劉麗珍、王文霞(譯)(2005)Wright, H. N.著。女兒背後的爸爸
    (Always daddy’s girl:Understanding your father’s
    impact on who you are)。臺北市:雅歌。
    蔡文輝(2007)。臺灣家庭之今昔。載於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第四
    版)(頁311-343)。臺北市:五南。
    蔡如棠(2008)。父親心理缺席之成年女性其親密關係之經驗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光輝、林延叡、王維敏、林倩如(2006)父女關係與渴望父愛情結。
    教育與心理研究,29(1),93-119。
    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現代華人的家庭文化特徵:以臺灣北
    部地區若干家庭得探討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5,141-196。
    趙梅如(2006)。父女親情的知覺與情結。輔導季刊,42(4),1-10。
    鄭慈蓉(2005)。父女互動經驗對女性親密關係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淑慈(2008)。父職參與和親子關係–父方與子方知覺之探討。私立輔
    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羅樊妮(2003)。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
    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詠絮(2008)。欲說還休,欲說還休:華人社會子對親的自我揭露。高
    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英文部分
    Brown, J., Thompson, L. A., & Trafimow, D. (2002). The
    father daughter relationship rating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90(1), 212-214.
    Conscdine, N. S., Sabag-Cohen, S., & Krivoshekova, Y. S.
    (2007). Ethnic,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 in
    young adults’ self-disclosure: Who discloses what and
    to who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3(3), 254-263.
    Chen, L., & Cheng, S. H. M. (2001). Perceiv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self-disclosure to parents: A
    study of youngsters in Hong Ko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Dads & daughters (2010).
    http://dadsanddaughters.blogspot.com/
    DiIorio, C., Kelley, M., & Hockenberry-eaton, M. (1999)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 issues: Mothers, fathers, and
    friend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4,181-189.
    Kan, M. L., McHale, S. M., & Crouter, A. C. (2008).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atterns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7,168-179.
    Madsen, S. D. (2008). Parents’ management of adolescents’
    romatic relationships through dating rules: Gender
    variations and correlates of relationship qualiti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7,1044-1058.
    Nielsen, L. (2005). Fathers and daughters: A needed course
    in family studi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38(3), 1-13.
    Norrell, J. E.(1984). Self-disclosure: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3(2),163-178.
    Nydegger, C. N.,& Mittness, L. S.(1991). Father and their
    adult sons and daughter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16
    (3/4), 249-265.
    Papini, D. R., & Farmer, F. F. (1990). Early adolescent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emotional self-
    disclosure to parents and friends.
    Adolescence, 25(100), 595-613.
    Punyanunt-Carter, N. M.(2007). Using attachment theory to
    study satisfaction in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Human Communication, 10(2), 103-120.
    Smetana, J. G., Metzger, A., Gettman, D. C., & Campione-
    Barr, N. (2006). Disclosure and secrecy in adolescent –
    parent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 77(1), 201-217.
    Smith,S. R., Hamon, R. R., Ingoldsby, B. B., & Miller, J.
    E. (2009). Exploring Family Theories (5. Family Systems
    Theory. pp.123-139 ). 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