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家儀
論文名稱: 2011~2014年十二年國教政策報導: 以審議式民主觀點之分析
Reports from 2011 to 2014 on the Policy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指導教授: 黃靖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十二年國教審議式民主
英文關鍵詞: the policy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62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針對審議式民主的內涵,分析並比較不同媒體於2011~2014年對十二年國教的報導。研究對象分別為聯合報與自由時報。而依據內容分析法,此二媒體對於審議式民主四個面向之表現如下:
    (一) 兩報客觀呈現的報導數量均少於非客觀報導的數量。而對於爭議的議題,兩報都對免試入學此議題的報導較多。
    (二) 關於意見提供者的選取,兩報偏向特定來源並受到報紙政治立場之影響。
    (三) 兩報都缺乏可信論證及資訊。而提供的論證資訊,主要為統計數據或民調結果。
    (四) 對於各爭議議題解決方案的呈現,兩報的數量亦有限。解決方案主要於2013及2014年才陸續提出。
    綜合來看,兩報在報導中展現的審議式民主內涵相當不足。此外,十二年國教在政策細節的制定及解決方案的提出,都有很多的問題及缺失,而造成爭議不斷。該政策的未來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by focusing on the essen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reports from 2011 to 2014 by different media on the policy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two media studied are the United Daily News and Liberty Time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the four dimension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ere performed by the two media as follows:
    (1)The number of objective reports was less than that of non-objective ones. And regard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the number of reports by either medium on the issue of exam-free admission was more than that of any other issue.
    (2)In terms of the selection of opinion providers, both papers preferred certain sources and were influenced by paper’s political stance.
    (3)Both papers lacked credible arguments and information. And those provided were mainly statistical data or the results of polls.
    (4)Regarding solutions to controversial issues presented by two papers, the numbers were also limited. Solutions did not come forward until 2013/2014.
    To sum up, the essen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erformed by two papers is quite inefficient. In addition, the policy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exists lots of questions about policy details and deficiency in solutions, resulting in frequent controversies. It is worth paying constant attention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policy.

    第一章 諸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4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06 第一節 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教育改革-------------------------06 第二節 審議式民主--------------------------------------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34 第二節 樣本界定----------------------------------------34 第三節 類目建構----------------------------------------37 第四節 信度檢測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在「客觀呈現爭議核心」之表現-------45 第二節 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在「平等呈現多元意見」之表現-------55 第三節 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在「詳盡呈現可信論證及資訊」之表現--63 第四節 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在「呈現解決方案」之表現-----------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4 第一節 研究結果----------------------------------------7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79 參考文獻-----------------------------------------------80

    中文文獻:
    十二年國民教育基本實施計畫(2014),檢自         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7/83577/904b0a6c-8596-4494-a4b3-e6f8d6f64627.pdf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秀玲、林新發(2004)。台灣小學教育改革政策:現況、內涵與評析。在張           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頁84-114)。台北:心理。
    方曉青(2010)。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評估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田孟婷(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對國中教育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李玫芳(2012)。高中(職)職業類科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畫提升招生效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李韋廷(2008)。審議式民主與大眾傳播媒體新角色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李然堯(2007)。延長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58,15-29。
    呂二寶(2011)。家長與學生對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超額比序辦法中校內競賽之公平疑慮及學校的因應辦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台南市。
    沈雅惠(2012)。十二年國民教育改革下國二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以山海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基隆市。
    宋宜真(2012)。從十二年國民教育論述探討社會權力關係-以《聯合報》和《自由時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臺北市。
    宋興洲,2003,重新思考國家: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政治經濟,中國政治學會:政治學報,35,101-163。
    何致中(2010)。從多元化觀點與審議式新聞內涵角度檢視兩岸會談的新聞內容-以前四次將陳會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班,臺北市。
    林美靜(2013)。十二年國教新聞框架之研究-以民國一百年台灣三大報報導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新竹市。
    林哲全(2009)。從審議式民主原則論台北市大龍峒文化園區爭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臺中市。
    林書鴻(2012)。高雄市國中生對體適能納入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項目政策認知與接受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屏東市。
    林海清(2007)。推動十二年國教的省思與展望。台灣教育,645,14-25。
    林毓芝(2004)。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與2000 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卓民道(2010)。十二年國教經費分配模式初探─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北市。
    易珊如(2005)。論公民不服從在代議民主下的合理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桃園縣。
    金聖峰(2010)。哈伯瑪斯的審議民主理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桃園縣。
    吳伊婷(2013)。十二年國教納入體適能政策對國中體育課體適能教學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高雄市。
    吳康維(2006)。審議式民主在台灣的發展與實踐–以2005年台南縣縣長選舉辯論   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班,臺北市。
    吳清山(2008)。解讀台灣教育改革。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高家斌(2005)。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
    研究雙月刊,63,53-66。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市:心理。
    胡元輝(2014)。更審議的公民,更開放的公共-公共新聞與公民新聞相互關係的思考。新聞學研究,119,81-120。
    胡清暉(2013年4月29日),北北基9成家長反對抽籤入學,中時電子報,檢自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8/20130429000348.html
    教育部(2007)。台灣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文件-國民的權利,國家的義務。教
    育資料集刊,33,295-300。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教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核定本。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檢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http://12basic.edu.tw/。
    教育部(2014)。檢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網站
    http://12basic.edu.tw/12Link.php。
    徐世榮(2008)。臺灣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之研究──以審議式民主之觀點(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臺北市。
    莊千慧(2008)。審議式民主與地方政府政策規劃過程:新莊中港河廊通學步道願景工作坊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莊長文(2013)。十二年國教政策對體適能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高雄市。
    許巧吟(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對國中生的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臺中市。
    許麗仙(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影響國中生擇校之因素研究─以彰化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涂國基(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政策可行性研究--以花蓮縣高中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陳文宗(2013)。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超額比序辦法是升學壓力的來源嗎?-以中投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臺中市。
    陳仁省(2007)。審議式民主與對台灣民主的啟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民凱(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畢業生家長對於高中職入學制度改革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羿汎(2010)。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公立高中定位及入學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新北市。
    陳彥樺(2009)。國中學生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高高屏三
    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屏東
    市。
    陳建昌(2011)。國中教師、家長與學生對於高中職入學方式認同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陳敏鳳(2006)。媒體立場的群聚效應分析─以台灣地區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欽智(1994)。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 and the Digital Global Library: Realities and Challenges。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1(1),5-16。
    陳澤美(2007)。媒體的公民社會責任:台灣新聞從業人員對公共新聞學理念接受態度初探。在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編,傳播與媒體生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3-328)。高雄市,編者。
    楊淑貞(2013)。十二年國教體適能超額比序「認知程度」與「運動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楊意菁(2001)。公共/ 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張卉穎(2004)。蘋果日報對聯合報、中國時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張龍宇(2012)。選民政治傾向與媒體使用之關聯性研究:以2009年桃園與雲林縣長選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臺北市。
    傅振宇(2012)。臺北市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規劃之認同及相關意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曾奎輔(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觀點(1983-2011)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臺中市。
    曾煥淵(2013)。新北市國中生對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採計體適能檢測成績的政策認知與接受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曾慶豹(1998)。《哈伯瑪斯》,台北:生智。
    黃筱君(200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以立法院公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東益、施佳良、傅凱若(2007)。地方公共審議說理過程初探:2005 年宜蘭社大公民會議個案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4,71-102。
    黃浩榮(2005)。公共新聞學:審議民主的觀點。台北市:巨流。
    黃國瑋(2008)。審議民主的新聞報導-以公民會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臺北市。
    黃惠萍(2005)。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像:建構審議公共議題的新聞報導模式。新聞學研究,83,39-81。
    黃惠萍(2009)。審議式新聞報導、公民認知與審議初探。中華傳播學刊,15, 167-216。
    黃靖惠(2008)。新聞事件之網路議論—關於文化價值觀之闡述。新聞學研究,95,1-54。
    楊思偉(2004)。規劃十二年國民教育理論之分析。教師天地,128,64-71。
    楊思偉、施明發、許照庸、黃棋楓、黃文振(2003)。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辦理模
    式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 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1-31。
    趙乃璋(2008)。詮釋民主:為審議式民主辯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哲學所,嘉義市。
    廖櫻育(2011)。高雄市國中教育人員對高中職免試入學與申請入學實施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談火生(2007)。民主審議與合法性。北京:法律出版社。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在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     
       台北:師大書苑。
    郭盈伶(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方案政策之認知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魯筠珍(2012)。臺灣地區十二年國教體適能 列入超額比序之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劉曉芬(2007)。歷史、結構與教育:技職教育變革的探討。台北縣:冠學文化。
    賴幸妮(2009)。國中教育人員對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意見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2012)。十二年國教完全指南。16,13-88。
    遠見教育專刊(2012)。12年國教破解免試升學。
    蔡佳青(2005)。八面玲瓏:台灣蘋果日報政治立場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新北市。
    謝宗學(2002)。網際民主與審議民主之實現:資訊化社會的桃花源村?。資訊社會研究。4,87-139。
    羅晉(2003)。網際審議式民主之實現與現實:以我國地方政府網際公共論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中市。
    羅媛琦(2011)。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蕭怡靖(2006)。臺灣閱報民眾的人口結構及政治態度之變遷-1992至2004年,臺灣民主季刊,3(4),37-70。
    龐文心(2012)。十二年國教制度影響雙北市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態度之差異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蘇安婷(2012)。以高雄區註冊組長的角度看待樂學計畫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職入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翻譯文獻:
    Amy Gutmann & Dennis Thompson(2006)。商議民主(鄭惠文、謝宗學譯)。臺北:智勝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Andrew Heywood(1999)。政治學新論(楊日青等譯)。臺北:韋伯文化出版。(原著
       版年:1997)。

    外文文獻:
    Belkin, N. J. & Robertson, S. E. (1976)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he phenomenon of inform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27(4), 197-204.
    Bohman,J.(1996).Public deliberation:Pluralism,complexity,and democrac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ohman, J., and Rehg,W. (eds.)(1997).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Cambridge:The MIT Press.
    Chambers, S. (2003). Deliberative democratic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6(1), 307-326.
    Charity, A. (1995). Doing public journalism. New York, NY: Guilford.
    Chouliaraki,L.(2000).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news:Democratizing responsibility or aestheticizing politics? Discourse & Society, 11(3), 293-315.
    Cohen, J. (1996). Procedure and substance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S. Benhabib (Ed.),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Con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pp. 95-119).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hl, R. A. (1997). 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Dissent, 44(3), 54-58.
    Dryzek, P.(1989).Policy Science and Democracy.Polity,12(1), 97-118.
    Elster, Jon(1998). Introduction. In Jon Elster (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p. 1-18).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ttema, J. S. (2007). Journalism as reason-giv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stitutional accountability, and the news media’s miss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4(2), 143-160.
    Fishkin, J. S. (1991).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democratic reform.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Fishkin, J. S. (1995).The voice of the peopl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Gutmann, A., & Thompson, D. (1998). Deliberative democracy. Liberal Education, 84, 10-17.
    Gutmann, A., & Thompson, D. (1996).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rippendorf, K.(2004).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Second Edition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eadow, C.T.,& Yuan, W.(1997).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Defining the concept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3(6), 697-714.
    Mick, C.K., Lindsey, G.N.,& Callhan, D.(1980).Toward usable user studies.
    JASIS, 31, 347-356.
    Paisley,W.J. (1986). Information Needs and uses. In C.A. Cuadra(ED.),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p. 1-30).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Romano, A. (2010).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Civic engagement
    models from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Routledge.
    Rosen J(1999a).The Action for the idea: Public journalism in built form. In T. L. Glasser(Ed). The Idea of Public Journalism. (pp. 21-48).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Rosen, J. (1999b). What are journalists for?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Witschge, T. (2003) Online Deliberation: Possibilities of the Internet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aper submitted to Prospects for Electronic Democracy Community Connections, Sept. 20-22.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