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雅心
論文名稱: 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
指導教授: 陳國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環境識覺馬祖地名考證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9下載:18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經由史料文獻、田野調查,普查、考證馬祖地區各島礁地名並加以釋義,獲悉境內地名主要由三大群體所言說創造而成,各類地名皆可視為是三大命名群體在識覺馬祖地區後,所形成之環境意象。而諸類意象,反映的是三大群體在不同的識覺心智模式下過濾組織馬祖地區操作環境訊息之特性,研究結果如下:
    一、馬祖閩東民系之識覺特性
    馬祖閩東沿海民系在馬祖地區操作環境中之識覺,形成由島嶼大尺度空間之山嶼礁鼻,至深入島內土地上聚落發生地點與生活場域之各類自然、人文識覺環境,是在其以漁業為主,採集(沿海、內陸)、農、牧及軍管時期興起之商業為輔的維生方式主導下,透過馬祖先民本身深蘊之中國漢文化大傳統價值觀~十二生肖俗文化、宗教祭祀、喪葬文化,及漢文化小傳統之閩東文化價值觀~閩東方言「排」及疊詞的結構,與其在過去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人、事、物學習經驗,經由其主要之視覺感官、少數為輔之聽覺、嗅覺、觸覺感官,過濾花崗岩島嶼內陸丘陵及沿海谷灣地貌與邊區歷史發展背景下的外在環境訊息後,分別在知覺環境進行客觀組織、象徵環境中孕育直覺想像之識覺展現。
    二、英國海軍之識覺特性
    英國海軍在馬祖地區操作環境中之識覺,主要在島嶼及其沿海大尺度空間中,透過其航海避風、避礁、進出閩江口之動機目的,與其過去在航海殖民歷史經驗記憶或軍事、日常生活所接觸之人、事、物學習經驗背景下,經由視覺感官,過濾各島礁及島嶼沿岸海灣岬角之外在環境資訊後,分別在知覺環境進行客觀組織、象徵環境中孕育直覺想像之識覺展現。
    三、國軍之識覺特性
    國軍在馬祖地區操作環境中之識覺,形成由島嶼大尺度空間之行政區劃與島嶼礁,至深入島內之自然、人文識覺環境,係在其國防政治統治、軍事作戰、中國漢文化大傳統之道德價值觀、雅化識覺、及遊憩需求等多重動機、文化背景與其相關之軍事人事物的接觸經驗下,經由其主要之視覺感官、少數為輔之聽覺、觸覺,過濾各島礁及島內以凸地形面、人文設施為主之外在環境資訊後,分別在知覺環境進行客觀組織、象徵環境中孕育直覺想像、促進想像、審美想像之識覺展現。
    上述三大群體之識覺特性,首先,在由馬祖地區操作環境深入至識覺環境之空間分布上,英海軍以島嶼及其沿海空間為主;國軍則為島嶼及其內陸沿海空間,但又以內陸為要;馬祖先民則是島嶼及其內陸沿海空間皆綿密分布。而該種互異之識覺環境空間呈現,係在各群體所持之獨有心智模式下組織而成。其中,馬祖閩東沿海民系以維生方式為主之心智模式,其識覺環境不僅分布綿密,更因維生方式屬於人地親密的互動過程,故其感官識覺,尤其是在沿海地區,較其他群體豐富而多元。而國軍以國防統治、軍事作戰、遊憩需求等多重動機所結合之心智模式,其感官識覺雖不如馬祖先民多元,但其意象組織方式,卻在特殊動機目的之支配驅使下,深入象徵環境組織出促進想像與審美想像。
    因此,在整體環境識覺運作過程中,無論是在運作環境中形成何種識覺環境,且在該種識覺環境中,又在何種感官主導下過濾外在環境訊息,進而在知覺、象徵環境中進行客觀、想像組織,皆緣於各群體獨有之心智模式整體投射下蘊育而生,此點,呼應了地理學者Lowenthal及前人所提及之思維:「所有環境觀點的存在,只因皆與人類的目的相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 8 第二章 馬祖地區的環境背景與馬祖一名之緣起 第一節 自然環境18 第二節 歷史發展33 第二節 馬祖一名之緣起36 第三章 南竿鄉轄區之地名概況 第一節 鄉名之緣起44 第二節 南竿島各村地名釋義47 第三節 附屬島礁之地名由來76 第四章 北竿鄉轄區之地名概況 第一節 鄉名之緣起78 第二節 北竿島各村地名釋義80 第三節 附屬島礁之地名由來98 第五章 莒光鄉轄區之地名概況 第一節 鄉名之緣起104 第二節 東西莒兩島各村地名釋義106 第三節 附屬島礁之地名由來115 第六章 東引鄉轄區之地名概況 第一節 鄉名之緣起 117 第二節 東西引兩島各村地名釋義118 第三節 附屬島礁之地名131 第七章 地名與環境識覺 第一節 馬祖閩東沿海民系之環境識覺132 第二節 英國海軍之環境識覺157 第三節 國軍之環境識覺161 第四節 總結171 參考文獻173 附錄182

    一、中文
    (一)史料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台北縣:文海,1963。
    宋‧梁克家撰,《(淳熙)三山志》,明崇禎戊寅(11年,1638)得山
    林弘衍重刊本。
    明‧黃仲昭修纂,《(弘治)八閩通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
    珍本叢刊》,第33-34冊,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鄭若曾撰,《萬里海防圖論》,清康熙間(1662-1722)重刻本。
    明‧胡宗憲撰,《籌海圖編》,明天啟甲子(4年,1624)新安胡氏重刊
    本。
    明‧林烴撰,《(萬曆)福州府志》,明萬曆癸丑(四十一年)刊本。
    明‧朱國禎撰,《湧幢小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2-
    11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夏允彝撰,《(崇禎)長樂縣誌》,明崇禎辛巳(14年,1641)
    刊本。
    明‧何喬遠撰,《閩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明‧董應編,《崇相集選錄》,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三七種,台北
    市:臺灣銀行,1967。
    明‧不著撰人,《明經世文編選錄》,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八九種,台
    北:臺灣銀行,1971。
    明‧不著撰人,《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九六
    種,台北市:臺灣銀行,1971。
    清‧楊捷撰,《平閩紀》,台灣文獻叢刊第九八種,台北市:臺灣銀
    行,1961。
    清‧杜臻撰,《粵閩巡視紀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460冊,臺北市: 臺灣商務,1983。
    清‧不著撰人,《清初海疆圖說》,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五種,臺
    北:台灣銀行,1962。
    清‧陳倫炯撰,《海國聞見錄》,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六種,台北市:
    臺灣銀行,1958。
    清‧郝玉麟等監修、謝道承等編纂,《(乾隆)福建通志》,收入《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7-53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1983。
    清‧徐景熹等修、魯曾煜等纂,《(乾隆)福州府志》,台北市:成文
    書局,1967。
    清‧戚弢言修,《(乾隆)連江縣志》,清乾隆辛丑(四十六年)重刊
    本。
    清‧李菶栻撰,《(嘉慶)連江縣志》,據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嘉慶10年刊本攝製,美國猶他州鹽湖城 : 族譜學會,1978。
    清‧不著撰人,《宮中檔嘉慶朝奏摺》,第8輯,台北:故宮博物
    院,1973。
    清‧周凱,《廈門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九五種,台北:台灣銀行,
    1961。
    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台北市:華文書局,1968。
    清‧(英)金約翰撰,(英)傅蘭雅、(美)金楷理譯,王德均筆述,《海
    道圖說》,清光緒間(1875-1908)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刊本。
    清‧不著撰人,《中法越南交涉檔》,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1962。
    清‧陳壽彭譯,英國海軍圖官局撰,《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原
    名《中國海方向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經世文社石印
    本,台北市:廣文,1969。
    清‧不著撰人,《福建省例》,台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九種,台北市:
    臺灣銀行,1964。
    清‧不著撰人,《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台灣文獻叢刊第三八
    種,台北市:臺灣銀行,1959。
    清‧彭光藻、王家駒、楊希閩等撰,《(同治)長樂縣志》,據美國哈
    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同治9年刊本攝製,美國猶他州鹽湖城 :
    族譜學會,1978。
    清‧傅以禮編,《福建全省地輿圖說》,清光緒二十一(乙未)年
    (1895)石印本。
    清‧余宏淦編,《新編沿海險要圖說》,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江震
    學堂版鴻文書局石印本。
    清‧朱正元編,《福建沿海圖說》,清光緒壬寅(二十八)年(1902)上
    海聚珍版排印本。
    民國‧李駒、孟昭涵撰,《(民國)長樂縣志》,據美國哈佛大學燕
    圖書館藏民國7年鉛印本攝製,美國猶他州鹽湖城 : 族譜學
    會, 1978。
    民國‧曹剛等修,邱景雍纂,《連江縣志》,據民國十六年鉛印本景
    印,台北 : 成文書局,1967。
    民國‧福建通志局,《福建通紀》,台北:大通影印本,據民國十
    一年刊本影印,1968。
    (二)論著
    王花第、賀廣義等編
    2000 《馬祖廟宇調查與研究》,連江縣南竿鄉:連江縣社教館出

    王際桐
    1999 《王際桐地名論稿》,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何培夫
    1999 《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 : 國立中央圖書館
    臺灣分館。
    何春蓀
    1990 《普通地質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安倍明義
    1986 《台灣地名研究》,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宋志富、陳鵬雄、陳其敏
    2000 〈喚回失落的無人島礁〉收錄於宋志富主編《連江水匯集年
    刊》,連江縣:馬祖日報社。
    吳裕成
    1993 《十二生肖與中華文化》,台北市:百觀出版。
    李世琇
    1999 《馬祖采風錄》,高雄市:著者印行。
    李如龍、王升魁
    2001 《戚林八音校著》,福州市:福建人民。
    李根生、馮曉明、劉福余主編
    2002 《軍事地形學》,山東:黃河出版社。
    林俊全
    2000 〈一漲一落連江水一石一瓦閩東情〉《大自然》,Vol69:
    14~18。
    林金炎
    1991 《馬祖列島記》,板橋:著者印行。
    1994 《馬祖列島記‧續篇》,板橋:著者印行。
    林聖欽
    2005 《苗栗縣獅潭鄉客語地名的社會性分析》,收錄於內政部主
    編《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內政部。
    邵廣昭
    2000 《馬祖風景特定區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與保育研究》,南竿
    鄉 :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姜春良
    1995 《軍事地理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徐曉望
    2003 〈從福建霞浦縣松山天后宮掛圖看閩東媽祖信仰的文化心
    態〉,收錄於林美容、張珣、蔡相煇主編《媽祖信仰的發展
    與變遷 : 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市: 臺灣宗教學會。
    姜榮玉總編纂
    1979 《福建省連江縣誌》,1、2冊,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陳國土
    1986 《福建省連江縣誌》,3、4冊,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淡江大學
    2003 《福建省連江縣志》,5、6冊,連江縣南竿鄉:連江縣政府。
    洪敏麟
    1983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許哲明
    1996 〈行政區劃與政區地名變遷之探討〉《地圖》Vol.7:37-62
    景兆璽
    1995 〈對地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思考〉,收錄於馬永立主編《地
    名學新探》,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郭東文
    1995 〈試析風景名勝名的語源及命名〉,收錄於馬永立主編《地
    名學新探》,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子英
    1935 《福建省漁業調查報告》,廈門 : 廈門大學理學院生物學系
    陳正祥
    1982 〈台灣的地名-文化層分期〉《中國文化地理》,台北
    市 :木鐸。
    陳芳惠
    1984 《村落地理學》,台北市 : 五南。
    陳建才
    1994 《八閩掌故大全‧地名篇》,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陳培源 
    1974 〈馬祖群島地質,附帶討論福建沿海之火成岩活動及地殼運
    動〉《臺灣地質調查所彙刊》,Vol24:89-98。
    陳章波、吳貞儀
    2000 《馬祖風景特定區海濱生物資源調查與保育研究》,南竿
    鄉 : 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陳國川
    1996 《台灣地名辭書‧卷十八‧新竹市》,南投市:台灣省文獻
    委員會。
    陳國章
    1995 《台灣地名學文集(增定版)》,台北:台灣師大地理學系
    陳憲明
    1989 〈下海看山勢-談台東漁民對漁場的認知〉《科學月刊》
    Vol.235,p528-531。
    陳澤平
    1998《福州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塗明寬、張徽正
    2004 〈台灣地區的地質環境(一)離島地區〉《地質》Vol. 23
    (1):p1-14。
    張之傑
    2004 〈中國犀牛淺探〉《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刊》Vol.7:p85-90。
    張平官
    2001 《連江縣志》,北京市 : 方志出版社。
    張書才
    2000 〈馬祖列島開發史述略〉,收錄於邱金寶主編《馬祖列島發
    展史》,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連江縣政府出版
    張長義 
    1998 《金門、馬祖地區環境敏感地區之調查研究與環境基本資料
    庫之建立》,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楊仁江
    2000 〈馬祖燈塔考〉,收錄於邱金寶主編《馬祖列島發展史》,
    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連江縣政府出版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
    1993 《馬祖地區水資源勘查報告》,臺北市: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
    劃委員會。
    福建省連江縣政府
    1997 《馬祖地區水資源整體開發規劃工作...總報告. 第三期工
    作》,臺北市: 經濟部水資源局。
    趙昭炳 
    1982 〈臺灣海峽演變的初步研究〉《臺灣海峽》,1 (1):20-
    24。
    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系《福建自然地理》編寫組
    1987 《福建自然地理》,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2 〈海洋志〉《福建省志》,北京市 : 方志。
    劉君德
    1996 《中國行政區劃的理論與實踐》,上海市 : 華東師範大學
    出版社。
    劉家國、邱新福
    2002 《東引鄉誌》,連江縣東引鄉:連江縣東引鄉公所。
    劉家國
    1996a 〈古厝映落日,牛角向寒冬 〉《馬祖通訊》,Vol.33。
    1996b 〈滄海桑田,夢迴孫隴 〉《馬祖通訊》,Vol.36。
    1996c 〈失去的地平線:大坵島〉《馬祖通訊》,Vol.41。
    劉增泉
    1999 《馬祖宗族群發展》,連江縣南竿鄉:連江縣社教館出版。
    顧端
    1992 《漁史文集》,台北市 : 淑馨。
    (三)學位論文
    李政修
    2003 《復興鄉華陵村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台大地理所碩論
    林遠航
    1992 《遊客對擎天崗之環境知覺研究》,文化大學地理所碩論。
    林 蔚 
    2001 《華南沿海地區晚燕山期侵入岩漿活動極大地構造意義》,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心寶
    1985《濁水溪下游南岸農民對風災識覺及環境調適之研究》,師大
    地理所碩論。
    徐君臨
    1989 《台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之研究》,台大地理
    所碩論。
    倪進誠
    2000 《外在作用力形塑下觀光空間的遊客行為之研究-以澎湖群島
    為例》,台大地理所博論。
    黃明勇
    1998 《臺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政大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
    論。
    陳佳雯
    1995 《十二生肖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
    陳智仁
    1997 《馬祖芹壁聚落之形成與空間特質研究》,臺灣工業技術學
    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論。
    陳鳳儀
    1999 《基隆港環境意象研究-學童個案之探討》,台大地理所碩論
    黃瑜齡
    2002 《馬祖列島植物地理之研究》,台大植物學研究所碩論。
    楊雲龍
    1995 《蘭陽平原環境災害識覺之研究》,台大地理所博論。
    張宏銘
    1995 《福建馬祖地區基性至酸性岩脈之地球化學》,台大海洋所
    碩論。
    賴宜欣
    1995 《福建白堊紀花崗岩之地球化學及礦物學研究》,台灣大學
    地質學研究所碩論。
    薛雅惠
    1991 《高雄縣茄定鄉漁民生活世界的探究》,師大地理所碩論。

    (四)地圖
    童世亨
    1926 〈吳淞口至南日嶼〉《七省沿海形勝全圖》,上海 : 商務印
    書館。
    日本水路部編繪
    1991 〈402閩江附近〉《中國沿海港灣島嶼圖》,據明治36年5月-
    昭和18年6月出版攝製
    陸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
    1917 〈閩侯〉《五十萬分之一中國輿圖》
    陸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
    1930 〈長嶼山〉《各省分幅地形圖》
    國防部測量局
    1943 〈福州〉《全國性分輿地圖》
    聯勤總部測量署
    1969 《馬祖列島》,臺北市:聯合勤務總司令部。
    聯勤第四○一廠編印
    1995 《連江縣行政區域圖》,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五) 統計資料、報刊
    連江縣政府主計室
    2002 連江縣統計年報,連江縣南竿鄉 : 連江縣政府。
    《馬祖日報》,馬祖日報社出版,1956年~1992年。

    二、日文
    伊能嘉矩
    1909 《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山房。
    .-(Le Capitaine Garnot)著; 板倉貞勇譯述
    1932 《佛軍臺灣遠征史 : 一八八四年-一八八五年》,臺北
    市 : 臺灣時報。

    三、西文
    Azaryahu,M.
    1986 Street names and political identity:the case of East
    Berli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21:581~604.
    Bunting, T. E. and Guelke, L.
    1979 Behavioural and Perception Geography : A Critical
    Appraisal, A.A.A.G. 69 ,pp.448-462.
    Brookfield, H. C.
    1969 On the Environment as Perceived, Progress in
    Geography, 1 : 51-80.
    Dakin, S.
    2003 There's more to landscape than meets the eye:
    towards inclusive landscape assessment i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Canadian
    Geographer,47(2):185-200.
    Downs, R. M.
    1970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 Past Approach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 Vol.2 : 65-108.
    Gold, J. 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R. G. & Stimson, R. J.
    1987 Analytical Behaviour Geography , New York : Croom
    Helm.
    Grossman, L.
    1977 Man-Enviroment Relationships in Anthropology and
    Geography,A.A.A.G. Vol.67, p126-144.
    Haynes, R. M.
    1981 Geographical images and mental maps, Basingstoke :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Jett,S.C.
    1997 Place-naming ,environment ,and perception among the
    Canyon de Chelly Navajo of Arizona ,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Nov97, Vol. 49 Issue 4, p481-493.
    Jutla, R
    2000 Visual image of the city:tourists’ versus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Simla,a hill station in
    northern India”,Tourism Geographies,2(4):404-420.
    Kates, R.
    1967 The Perception of Storm Hazard on the Shores of
    Megalopolis, InD.Lowenthal,ed.,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ur,Research Paper 109,Chicago:
    Kirk, W.
    1963 Problems of geography,Geography,48:357~371.
    Kristof, L. K. D.
    1959 The nature of frontiers and boundari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49:269-282.
    Lewis, G.M.
    1962 Changing emphas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American Great Plains area,
    Trans.Inst Br.Geogr 30:75-90.
    Lowenthal, D.
    1961 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wards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A.A.A.G. 51 : 241-260.
    Lowenthal,D.
    1965 English Landscape Tastes ,Geographical Review,55:
    186-222.Department of Geography,University of
    Chicago.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 I. T. Press

    Miller, E. Joan Wilson.
    1969 The naming of the land in the Arkansas Ozarks:a
    study in culture processes, A.A.A.G. , Vol. 59:241-251
    Mosley, M.P
    1989 Perception of New Zealand River Scenery , New
    Zealand Geographer,45(1):2-13.
    Rodaway ,P
    1994 Sensuous Geographies,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Saarinen, T. F.
    1966 Perception of the Drought Hazard on the Great
    Plains, Chicago:Department of Geography,University
    of Chicago.
    Sonnenfeld, J.
    1968 Geography,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In English, P. W. and Mayfield, R.C.
    ed.,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44-251.
    Sprout, H and Sprout, M
    1965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uman Affairs,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28-30.
    Stebelsky, Ihor.
    1997 The Toponymy of Ukraine ,Post-Soviet Geography &
    Economics, Vol. 38:276-287.
    Tosun,C
    2002 Host Perception of Impacts- 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9(1):231-253.
    Wood,L.J.
    1970 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y,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50:129-141.
    Wright,J.K
    1947 Terrae Incognitae:The Place of the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A.A.A.G,27(1):1-15.
    Zelinsky,W.
    1976 Unearthly Delights:Cemetery Names and the map of
    the Changing American Afterworld ,In Geographies of
    the Mind, ed. David Lowenthal and Martyn J.Bowden,171-
    19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By their names you shall know them:a toponymic
    approach to the American land and ethos,New York
    Folklore,vol.8:85~9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