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瓊華 |
---|---|
論文名稱: |
高中家政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之成效 |
指導教授: | 黃馨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7 |
中文關鍵詞: | 創造思考教育 、創造力 、家政教育 、實驗教學 、創造思考測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4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藉由實驗教學來探討及驗證,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應用在高中家政課程中,對於高中生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性傾向及瞭解實驗組學生在實施教學後的學習反應狀況。並藉由研究發現,提出具體的建議。本研究採不相等前後測控制組準實驗設計,樣本取自台北縣華僑高中二年級學生,共計四個班級,其中實驗組為二個班級,控制組為二個班級。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每週參加二小時的創造思考教學活動,共計十二週。
本研究使用之測驗工具包括國內修訂之拓弄斯語文、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吳靜吉「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及「家政課程學生學習學習反應」問卷,於實驗前、後進行測驗。以瞭解高中生接受家政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教學後,是否可以提高學生的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等屬於認知層面的創造思考能力及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等屬於情意層面的創造性傾向,並瞭解實驗組學生在接受家政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後的學習反應。
本研究將所得之資料以SPSS10.0統計軟體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與次數分配等統計分析進行處理、分析,並期望研究成果可以提供未來對於高中家政課程在教學、課程設計及教材編製方面提供若干具體性建議。
根據資料處理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ㄧ、本研究所發展的家政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學生在創造思考圖形能力
的流暢力、變通力上、獨創力、精進力之能力,有顯著差異,但是控制
組優於實驗組。
二、本研究所發展的家政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學生在創造思考語文能力
的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之能力,顯著優於控制組。
三、本研究所發展的家政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學生在創造性傾向冒險
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及總分能力上,無顯著差異。
四、接受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對於家政課程呈現正面反應,顯示學
生對於創造思考教學有良好的學習反應。
研究者根據以上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單位、高中家政教師及課程規劃者、學校行政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ㄧ、教育行政單位
1.將創造思考教學列為高中家政課程目標。
2.舉辦相關研習及教學觀摩。
3.鼓勵發展家政創造思考教學教案。
二、對於高中家政教師及課程規劃者的建議
1.組成創造思考小組團隊。
2.鼓勵教師參與創造思考的相關研習,以提升教師在創造思考教學的能力。
3.鼓勵教師實施行動研究。
三、對於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1.自變項方面:將學生的家庭背景、性別及學業成績等因素加入分析,以更瞭解創造思考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2.實驗教學時間方面:由於創造思考能力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與訓練,所以需要延長教學時間及增加較多的教學內容、運用適當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並注重教學環境的佈置,比較有利於提升學生創造思考的能力及創造力傾向。
3.上課時間方面:建議有其他的時間可以進行創造思考教學中所運用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的訓練,讓學生對於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能更熟悉。
4.評量資料方面:資料分析可質量並重,除了量化的統計資料之外,還可將紀錄上課狀況、師生互動情形、學生對課程及對教師教學反應之訪談內容、老師自我的教學紀錄及檢討來進行討論,以更瞭解創造思考教學的實施成效。
5.施測過程方面:注意時間的安排及關心學生的填答狀況,並給予學生適
當的鼓勵。
6.組成創造思考研究小組團隊。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o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Technology Home Economies Student at Se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Home economies course with creative-think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y for the students of at the National Overseas Chinese Experimental Senior High School.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ash-experiment plan of the control section with unequal prior & post test. Its objects are students from four class of the second year at the National Overseas Chinese Experimental Senior High School .Two class is the experiment section, while the other the control sectio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conducted for twelve weeks.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taught with the creative-thinking instruction strategy, when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with the traditional instructional strategy.
The study instruments include:The Creative thinking ,Creative Assessment Packet(divergent semantic units)and survey questionnaire on the learning reactions , newly compiled by Mr. Wu, Ching-Chi. Such statistic methods are used as one 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 frequency distributing , t-test , etc . It is found from the study results that: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who receive the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s home economics technology course did not made significantly greater gains in fluency , flexibility , originality , elaboration of figural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
2.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who receive the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s home economics technology course made significantly greater gains in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of verbal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3.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who receive the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s home economics technology course did not made significantly greater gains in rash-taking , curiosity , imagination , complexity of the creativity tendentiousness .
4. The learning reactions which the students make against the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of the home economies technology course assume positive. Based on the data presented from the class observations and opinion survey, it is ground with the 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favored by student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
毛連塭(1987)。資優教育教學模式。台北:心理。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1,2-9。
毛連溫(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翔勝。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木榮(198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朝生(1994)。激發智能培養創造力的教學。特教園丁,9(4),27-31。
江芳盛(1990)。高雄市國民小學批判思考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錫津(1986)。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李隆盛(1995)。國中工藝/生活科技教學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劃(NSC 84-2413-H-003-010)。
余瑞虔(1998)。國中理化創造性教學法影響國中學生創造能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慧敏(1999)。新加坡中學家政教育之研究。家政教育學報,2,45-65。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199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133-149。
林幸台(1996)。創造思考能力之評量與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林幸台、王木榮(1998)。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台北:心理。
林清華(1983)。五專工業設計科「創造性思考」實驗課程對學生創造力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逸媛 (1992) 。家庭環境與子女創造性之相關研究。政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廷華(1995)。創造問題解決方案對幼兒創造、問題、能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華(1982)。五專工業設計科「創造思考」實驗課程對學生創造力展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吉(1976)。分歧式和連鎖式的聯想訓練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3,45~71。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等人(1981)。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
導及研究手冊。台北:遠流。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等人(1981)。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
導及研究手冊。台北:遠流。
吳靜吉(1983)。創造性教學研討會問題回答。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創造性教學研討會記錄,25。
吳靜吉、高泉豐、丁興祥、葉玉珠、陳炳林等人(1992a)。建立「拓弄思語文創
造思考測驗乙式」常模。教育部訓委會研究。
吳靜吉、高泉豐、丁興祥、葉玉珠、陳炳林等人(1992b)。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
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
吳靜吉、高泉豐、陳甫彥、葉玉珠等人(1993)。建立「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
甲式」常模。教育部訓委會研究。
吳靜吉、高泉豐、丁興祥、葉玉珠等人(1994)。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
導及研究手冊。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吳靜吉學術交流基金會。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指導及研究手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吳靜吉學術交流基金會。
吳武典、陳昭儀(2001)。我國中等教育階段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子計劃(三)。台北:教育部。
吳武典等(2002)。創造力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吳坤銓(1997)。國小認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教育研究所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吳明雄(1992)。腦力激盪術簡介。創造思考教育,4,30-36。
吳明雄(1994)。工業職校教育的創造思考教學。技職教育雙月刊,24, 14~17。
吳清山(2001)。教育資料與研究,39,60 - 61。
吳世清(2001)。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思華(2004,2)。創造力實踐歷程。論文發表於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
中心舉辦之「第二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士林新館
(創造力教育博覽會會場)。
周麗端、林玉體(1985)。我國普通中學家政課程發展之研究。家政教育,9(6),41-48。
洪久賢(1993)。家政科批判思考教學之探討。中等教育,44(5),5-14。
洪久賢(1994)。家政科創造思考教學之探討。菁我,6(1),8-15。
洪久賢(1994)。高中生學習家政需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6),133-147。
洪久賢(1996)。家政科批判思考教學之實踐與成效評估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劃(NSC 86-2745-H-003-008R)。
洪久賢等(1996)。國中家政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成效研究。家政教育學報,1,1-19。
洪久賢(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探討─家政教育的規劃與展望。家政教育學報,3,53-68。
洪榮昭、蕭錫錡、吳明雄(1997)。日本創造力培育。教育研究資訊,5(4),144-152。
柳秀蘭(1994)。創造四P。創造思考教育,6,10-14。
柳秀蘭(1995)。資優學生、普通學生、山地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智鋒(1998)。從「工藝」到「生活科技」。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1(7),2-8。
莊焙琪(2001)。「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融入課程對國一學生生物科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許美瑞(1986)。中學家政師資培育之研究。台北市:文景。
許貴序(2001)。創造思考對高職邏輯設計課程學習成效之教學實驗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教學碩士。
陳昭儀(1995)。增強創造力的方法。資優教育季刊,54,18~20。
陳昭儀、陳琦、張素華(譯)(1995)。Jane Piirto著。瞭解創意人。台北:心理。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85)。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高雄:復文書局。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
陳龍安(1996)。創思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1989)。「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智能結構模式在創造思考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龍安(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五版四刷)。台北市:心理。
陳美岑(1999)。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奐宇(1999)。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曉梅(2003)。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崇彥(2002)。高職機械類科「機械力學」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4)。高中家政課程標準修訂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國民中學課程教材內容精簡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湯志民(1993) 。現代教學革新與教室設計的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刊,2,33-92。
湯誌龍(1999)。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馨慧(2002)。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美容科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2,111-114。
黃楸瑛(2002)。創造性思考學習活動對高中生網頁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卿(1995)。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彗(1988)。創造問題解決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成(2002)。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初版六刷)。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志豪(1999)。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
郭有遹(1994)。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心理。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賈馥茗(1972)。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學研究。台北:商務印書。
賈馥茗(1979)。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局。
廖素珍(1993)。創造性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志揚(2001)。高職機械科學生創造思考實作能力培育模式與驗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0-2511-S-018-032)。
劉誌文(1993)。國民小學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士豪(1997)。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丙燈(2003)。高職機械科「專題製作」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賴美蓉(1991)。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永鏗(2003)。高職汽車科「汽車實習」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魏秀恬(2001)。國中科技教育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魏嚴芳(2002)。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機械類科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ldwin, A.Y.(2001).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 of Creative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Secondry Gifted Education,11,121-126.
Cropley, A.J.(1997). Fostering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General principles.In M.A. Runco. (Ed.) Creativity research handbook,1, 83-114,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Duncker, K.(1945). On problem solving.Psychological Monographs,5(5),Whole No.270.
Davis, G.A.(1971). Teaching for creativity:Some guiding light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4(3),29-34.
Dennard, R. H,(2000). Creativity in the 2000s and Beyond.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43,23-25.
Engelbrecht, J.D., & Jacobson, A.L.(1990). Gender equity:Home economics as change agents.Journal of Home Economics,82(1), 11-15.
Fleith,D.de S(2000). 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 of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Roper Review,22(3),148-153.
Feldhusen,J. F. , & Treffinger, D. J.(1980).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education.Texas: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Gardner(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Guilford, J.P.(1950). Creativity.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54.
Guilford, J.P.(1968). Intellignce,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San Diego: Robert R. Knapp.
Guilford, J.P.(1977). Way beyond the IQ. Buffalo,New York: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Inc.
Gilchrist, M.(1972).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Hallman,R.(1963).The commonness of creativity.Education The ory,13.
Joyce﹐B. ,& Weil﹐M.(1972). Models of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y:Prentice Hall Inc.
Kolloff, P. B., & Feldhusen, J. F.,(1984). The dffects of enrichment of self. concept and creative thinking.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8.
Moreno, J.M. & Hogan, J.D.(1976). The influence of race and social-class level on The training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70, 91-95.
Maker﹐C.J.(1982). Teaching models in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Maryland: An Aspen Publication.
Margaret﹐J.(2000). The Challenge of Educating the Future Professional. 2000-Family
aecology﹐87-93.
Margaret﹐J.(2000). Curriculum Change:Improving Practice in Teaching & Learning. 2000-Family aecology﹐107-112.
Osborn, A. F.(1963).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Y: Scribners.
Rawlinson﹐J.G(1986).Creative thinking and brainstorming. Aldershot: Wildwood House.
Raudsep, E.(1981). How Creative Are You? NY: G. P. Putnam Sons.
Rose,L.H.,& Lin,H.T.(1985). A meta-analysis of long-term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8(1),11-22.
Sanderlin, O.(1971). Creative teaching. New Jersey:A.S.Barnes and Co.Inc.
Shallcross﹐D.(1981).Teaching creative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isk, D. A.(1981). Foreword of “Teaching creative behavior”by Shallcorss ,D.
Sternberg, R. J. , & Lubart, T.I.(1991).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34, 1-31.
Sternberg, R.J., & Lubart, T.I.(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luture of confomity.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c.
Thompson, P. J.(1986). Beyond gender:Equity issues in home economics.
Torrance,E.P.(1962).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Torrance, E. Paul & Myers, R. E (1965). Crea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 New York:Dodd, Mead.
Torrance,E.P.(1965). Rewarding Creative Behavior.New York Prentice–Hall.
Torrance, E. P.(1966).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norms-technical manual. Princeton, N.J.: Research Edition personnel press,Inc.
Torrance, E.P.(1972).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Journal of Creative Bechavior﹐6﹐114-143.
Tiedt﹐S.W.(1976). Creativity.Morristown. NJ﹕General Learning Press.
Tweet, C.C.(1981). The effects o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vity train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5.
Parnes﹐S.J.(1967).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New York:Scribner.
principles. In M. A. Runco. (Ed.) Creativity research handbook, 1, 83-114, Cresskill, N. J.:Hampton Press.
Wallas,G.(1926). The Arts of Thought.Jonathan Cape,79-96.
Williams﹐F.(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New York:D.O.K.
Williams, F. E.(1972).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creative potenti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