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謹如 Chuang Chin-ru |
---|---|
論文名稱: |
白話字作家陳清忠與其創辦的《芥菜子》 “Pe̍h-oē-jī”Writer Tân Chheng-tiong (陳清忠) And North Church News“KOÀ-CHHÀI CHÍ (芥菜子)” |
指導教授: |
李勤岸
Li, Khin-Huan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2 |
中文關鍵詞: | 白話字 、白話字文學 、台語翻譯文學 、《芥菜子》 、北部教會報 、陳清忠 、橄欖球 、合唱團 |
英文關鍵詞: | “Pe̍h-oē-jī,POJ”, “Pe̍h-oē-jī”literature, Taiwanese translated literature, “KOÀ-CHHÀI CHÍ”, North Church News, Tân Chheng-tiong, Rugby Football, glee club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94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清忠生長在一個信仰基督教長老會的家庭裡,在孩提時代,就從西洋傳教士那兒,學習到西方文明的知識。當他到日本就讀同志社大學英文系,接觸到西洋文學,感受到西方國家的強盛,是來自於文明智識的力量。
陳清忠學成歸國後,就回母校淡水中學教授英文。他在運動、音樂、教育與文學翻譯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例如:引進橄欖球活動、成立男子四聲重唱團,還創辦北部教會報《芥菜子》。
陳清忠瞭解只有教育社會大眾、開啟民智,社會才會進步,因此,他創辦教會報,除了傳遞教會的消息,還刊登許多翻譯作品和白話文學作品。許多與他有相同理念的知識份子,就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宣傳聖經教義以及介紹國外的新知。
白話字因為簡單易學,對家境不好無法上學的人,可以有機會學習知識。而《芥菜子》裡都是白話字的文章,因此台灣民眾可以藉由閱讀來獲得文明的智識。白話字成為啟蒙民智以及接受西方新思維的工具。
西方的知識與文學,扮演著啟蒙大眾的角色,因此陳清忠希望翻譯的活動成為開啟社會民智的催化劑。於是他翻譯了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狄更斯的《聖誕歌》以及喬叟所寫的《坎特伯里故事》其中一個故事等等。陳清忠可算是台灣目前所知的第一個台語翻譯作家。
因此,當論及台灣文學時,我們應該以新的角度來探討白話字文學與陳清忠台語翻譯文學的成就,以期白話字文學在台灣文學史上重新定位。
Tân Chheng-tiong (陳清忠) grew up in a Christian Presbyterian family﹒And in childhood﹐he learned the knowledg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from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Studying in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Doshisha University in Japan﹐He read a lot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felt that the power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came from the knowledge of civilization﹒
After he studied abroad, Tân Chheng-tiong (陳清忠) taught English in his alma mater“Tām-chuí Tiong-o̍h (淡水中學)”﹒He ha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sports, music, educa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For example,he Introduced“Rugby Football”to students of high school﹐established“glee club (男子四聲重唱團)”and founded North Church News“KOÀ-CHHÀI CHÍ (芥菜子)”﹒
Tân Chheng-tiong (陳清忠) understood that the public should be educated﹐and then the public knowledge of the enlightenment woul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aiwanese society﹒He founded North Church News“KOÀ-CHHÀI CHÍ (芥菜子)”﹐which not only delivered the messages of the Church, but also published many translations and“Pe̍h-oē-jī,POJ (白話字)”articles﹒Many intellectuals who had the same philosophy with Tân Chheng-tiong (陳清忠)﹒They published articles in the newspaper to publicize the Bible doctrine﹐and introduced advanced knowledge of foreign countries in addition﹒
Because“Pe̍h-oē-jī (白話字)”was easy to learn﹐the people﹐who were born in the poor families and could not go to school﹐had the opportunity to acquire knowledge by“Pe̍h-oē-jī (白話字)”﹒And these translations and articles in“KOÀ-CHHÀI CHÍ (芥菜子)” were written in“Pe̍h-oē-jī (白話字)”﹐therefore Taiwanese people acquire mordern knowledge by reading“KOÀ-CHHÀI CHÍ (芥菜子)”﹒“Pe̍h-oē-jī (白話字)”became a tool of writing to enlighten the public﹐and accepting the new thinking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Western knowledge and literature played the role of enlightening the public﹐thus Tân Chheng-tiong (陳清忠) hoped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s a catalyst to civilize many of Taiwanese people﹒He translated Shakespeare's《The Merchant of Venice》、Dickens's 《Christmas carols》、one of story Chaucer's《The Canterbury Tales》and 〈The Piece of String〉of Guy de Maupassant﹒He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first Taiwanese translation writer﹒
Mentioning Taiwan literature﹐we should discuss the achievements of“Pe̍h-oē-jī (白話字)”literature and Taiwanese translated literature of Tân Chheng-tiong (陳清忠)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his contribution of“Pe̍h-oē-jī (白話字)”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Key Words:
“Pe̍h-oē-jī,POJ”、“Pe̍h-oē-jī”literature 、Taiwanese translated literature 、“KOÀ-CHHÀI CHÍ”、North Church News 、Tân Chheng-tiong 、Rugby Football 、glee club
參考書目:
Ang翁佩貞。《基督教聖詩在臺發展(1895-1964)---以英加長老教會為例》(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0)。
Ang翁麗芳。〈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育工作〉,《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4,(1995年6月),72-88。
Âng洪善下。〈合唱文化對臺灣音樂價值及社群認同的建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5) 。
Bīng孟樊。〈西方文論在台出版史的考察〉,《臺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照華主編,(臺中市:興大臺文所,2006),213。
Campbell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著,許雅琦、陳珮馨譯。《福爾摩莎素描:甘為霖牧師台灣筆記》,(台北:前衛,2006年5月), 125。
Doshisha同志社ラグビー七十週年史編纂委員會編。《同志社ラグビー七十史》,(京都︰同志社ラグビー,1983),37。
Guī魏廷朝。《台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5》,(台北:文英堂,1997)。
Hiòng向薇潔著。《淡江中學與純德女子籃球隊在臺灣近代體育史上的實踐與成果》,(竹一,2005年)。
Ia̍p葉晨聲。〈從牛津學堂到淡江中學―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的個案研究(1872-1956)〉,(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3)。
Iâu姚聰榮(主編)。《淡江中學校史》(台北縣私立淡江高級中學,2000再版)。
Iûnn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8.03初版),31-33。
Iûnn楊秀芳。〈「閩南語的文白異讀」研討大綱〉,《『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董忠司主編,(臺灣語文學會出版,1996年5月)。
—— 。《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
Iûnn楊麗仙。《西洋音樂在台灣之沿革》(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1984),頁25-26。
Jakobson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著。〈翻譯的語言方面〉,《翻譯與後現代性》,陳永國主編,143。
Joll詹姆斯.約翰(James Joll)著。《葛蘭西》,(台北市:桂冠,1992),100。
Khóo許常惠主編,《合唱的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Khóo許牧世。《經與譯經》,(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3)。
Khu邱漢平。〈凝視與可譯性:班雅明翻譯理論研究〉《中外文學》第二十九卷.第五期(台灣大學外文系:2000),13-38。
Kim金繼宇。〈地震與聖經〉,《大使命》雙月刊第93期,(2011年8月),31。
Kim金隄。《等效翻譯探索》,(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115。
Koizumi小泉(こいずみKoizumi Yakumo)八雲原著。《莎士比亞評傳》虞爾昌譯,(台北市:世界書局,1996初版)。
Kueh郭乃惇。《台灣基督教音樂史綱》,(台北: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1986 )。
Kueh郭秋生。〈建設台灣白話文一提案〉《台灣新聞》,(1931年7月),連載了33回。
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翻譯的策略〉,《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陳德鴻、張南峰編,(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0),177。
Lí李勤岸、呂美親、劉承賢。〈陳清忠與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公報《芥菜子》初探〉,《台灣kap亞洲漢字文化圈的比較》,(台南:開朗雜誌事業, 2008),14-1~14-43。
Lí李勤岸。〈白話字文學--臺灣文學ê早春〉《臺灣文學館通訊》22,2009年3月,52-56。
—— 。〈The Lexical Influence of the Bible Translation on Taiwanese Novel Writing, 1916-1998: A Computer-Assisted Corpus Analysis〉《東華人文學報》4,2002年7月, 331-399。
——。《Lexical Change and Variation in Taiwanese Literary Texts, 1916--1988 ─A Computer-Assisted Corpus Analysis》,(博士論文,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研究所,2000年5月)。
Lí李毓嵐。〈蔡培火與台灣白話字運動〉,《近代中國》155 期,(2003 年 9 月), 23-47。
Lí李魁賢譯。台語版《暴風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出版,1999)。
Lí李淑貞譯。《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狄更斯著,(台北:九儀,1999年11月)。
Lí李鎰蔡主編。《回憶》,(台北:台北市橄欖球委員會,1997)。
Lí李子貴(主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店教會—慶祝設教百週年特刊增訂本》,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店教會出版,1974),頁32。
Lâu劉進慶。〈序論台灣近代化問題—晚清洋務近代化日據殖民近代化之評比〉《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2月),1-13。
Lâu劉清虔撰。〈台灣橄欖球之父、合唱之父──陳清忠長老〉《新使者雜誌》53期,(1999年8月),27-30。
Lâu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原著。《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odern Chinese Grammar》繁體字版,鄧守信策畫,(臺北市:師大書苑,1996)。
Liāu廖朝陽。〈可譯性與精英翻譯:談〈譯家的職責〉〉《中外文學》第三十一卷.第六期(台灣大學外文系:2002),19-40。
Liāu 廖安惠。〈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人運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
Lîm林慶勳。《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市:心理,2001初版)。
Lo̍h駱維仁。〈聖經翻譯與文化詮釋〉,載於陳南州、黃伯和、鄭仰恩編,《聖經、詮釋、實況—駱維仁博士榮退紀念文集》,(台北:永望文化,2001),1–30。
Lôo盧廣誠。《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9)。
Lū呂美親。〈日本時代台語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
Lū呂興昌。〈台灣文學資料的蒐集整理與翻譯〉,《文學台灣》8,(1993年10月)。
Lū呂泉生。〈台灣早期的合唱〉,《合唱的藝術》,許常惠主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15。
Luā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三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5)。
—— 。《教會史話》第一輯,(台南:人光出版社,1990)。
—— 。〈「同志社普通學校」----劉青雲憶古談〉,賴永祥筆錄,《壹葉通訊》42,(1985年.3.月刊)。
—— 。《台灣史研究——初集》,(台北:三民,初版,1970年10月),222。
Mackay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台南:人光,1996)。
Nâ藍博洲。《白色恐怖》,(台北:揚智,1993)。
Newmark 彼德.紐馬克(Peter Newmark)。《翻譯教程—翻譯的原則與方法》,賴慈芸譯,(台北:台灣培生教育,2005.11.01),2008初版三刷。
Ńg阮若缺。〈文化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廣譯》1 ,(2008年1月),87-106。
N̂g黃士元。〈純粹語言的經驗與認知:談班雅明對語言的思考〉《中外文學》第三十八卷.第二期(台灣大學外文系:2009),140-168。
N̂g黃宣範譯。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著,《漢語語法》,(臺北市:文鶴出版,2010)。
—— 。《翻譯小語》(臺北市:書林,1997一版)。
—— 。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5)。
—— 。《翻譯新語》(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9) ,58-63。
—— 。 《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Li,Charles N.and Sandra A.Thompson原著(1981),黃宣範譯,(台北:文鶴出版,1983)。
N̂g 黃佳惠。〈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
N̂g黃金土(主編)。《臺北古今圖說集》,(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2)。
N̂g黃茂卿。《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九十年史》,(台南,太平境教會,1988)。
N̂g黃六點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大觀》,(北大百週年慶典籌委會,1972)。
N̂g黃石輝。〈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伍人報》第9期至第11期,1930年8月。
Ngôo吳錫德。〈翻譯過程中「文化元素」之轉化〉,《翻譯文學&文學翻譯》,吳錫德主編,(台北:麥田,2002)。
Ngôo吳學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北市:宇宙光全人關懷,2006), 170-173。
—— 。《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台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南:人光,2003)。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與三自運動〉,(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
Ngôo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378~389。
Nida奈達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Niû梁淑慧。〈台語新約聖經三種版本的台灣社會實況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2004)。
Niû梁實秋。〈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叢書之四大喜劇》,(台北:遠東,1999.02初版)。
Ogawa小川尚義(おがわなおよし,Ogawa Naoyoshi)主編。《台日大辭典》上冊於1931年出版,下冊於1932年出版,皆由台灣總督府發行。
Ôo胡文雄。〈戰後初期台灣女子排球勁旅-淡江中學女子排球隊〉《北縣體育》22,2007,13-19。
Ông王昭文。〈日治時期台灣基督徒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1920-1930年代)〉,(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08)。
Ông王建國。〈論翻譯文學中譯者和讀者的義務—關聯理論觀〉,《澳門理工學報》第8卷,2005年第2期,(澳門理工學院科研暨出版處:2005),97-103。
Ông王育德原著。《台灣話講座》。黃國彥譯。(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
Rugbyラグビー編集部編。《日本ラグビー物語》,(東京:株式会社 べースボ社,1977),14和19。
Sakaguchi阪口直樹。《戰前同志社の臺灣留學生:キリスト教國際. 主義の源流をたどる》,(東京:白帝社,2002)。
Sih薛宗明著。《台灣音樂辭典》,(台北:商務出版,2003)
Sím沈蘇儒。《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台北:台灣商務,2000年10月,初版)。
Soo蘇世昌。〈1920-1937台灣新知識份子思想風貌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8)。
Soo蘇文魁等編。《淡江中學校史》,(台北:私立淡江中學,2000)。
Phênn彭鏡禧《與獨白對話:莎士比亞戲劇獨白研究》[附中英獨白聆賞CD],(台北:書林出版,2009)。
—— 。《威尼斯商人》,彭鏡禧(譯),(台北:聯經,2006初版)。
—— 。《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 。《發現莎士比亞:台灣莎學論述選集》,彭鏡禧主編,(台北:貓頭鷹出版,2004.07再版)。
—— 。《哈姆雷》(Hamlet),彭鏡禧(譯),(台北:聯經,2001)。
—— 。〈變與常—論原作與譯作的關係〉,《摸象:文學翻譯評論集》,(台北市:書林,1997一版)。
Pòo傅雷。〈《高老頭》重譯本序〉,《《高老頭》重譯本》,(上海:平明出版社,1951),頁558。
Tâi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新樓,1965年6月)。
Tân陳佩筠。〈翻譯、詮釋、權力意志〉,《中外文學》第三十八卷.第二期,(台灣大學外文系:2009),169-195。
Tân陳培豐。〈由敘事、對話的文體分裂現象來觀察鄉土文學—翻譯、文體與近代文學的自主性〉,《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期,陳芳明主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7月初版),191。
—— 。〈識字.閱讀.創作和認同—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第三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4月),108-110。
Tân陳瑋芬。〈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0,2007年3月,223-265。
Tân陳慕真。〈台語白話字書寫中e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5)。
Tân陳祥麟。〈臺灣橄欖球之父 陳清忠〉《臺北縣體育人物誌》,(臺北縣政府,2005年2月)。
Tân陳遵道。〈尋根之旅—憶先父的點點滴滴〉,《淡江中學通訊第五十期》,(台北: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校友會,2003年3月),2-6。
Tân陳妙草。〈郭腓利門長老的信仰歷程〉,《聖靈月刊》311期,(2003年8月)。
Tân陳冠州。〈台灣音樂教育家—陳泗治牧師〉,《新使者雜誌》第71期,(2002年8月),34-37。
Tân陳原。《在語詞的密林裡:應用社會語言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Tân陳美如。《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
Tân陳宏文譯。《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台南市:人光出版社,1997), 81。
Tân陳明柔。〈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3)。
Tân陳炘。〈文學與職務〉,《台灣青年》1卷1號,(1920年7月16日),42。
Táng董芳苑。〈台灣麻瘋救濟之父—戴仁壽博士〉,《台灣宗教論集》,(台北:前衛出版,2008),366~404。
—— 。〈啟蒙台灣社會現代化的外來宗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文獻》第52卷第4期,(1995)。
—— 。《宗教與文化》。(台南:人光出版社,1989)。
Tēnn鄭健源,魏啟弘。〈紀臺灣橄欖球運動的兩位先驅〉《大專體育》65,(2003年4月),78-83。
Tēnn鄭健源。〈台灣橄欖球之父—陳清忠〉,《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台北市 : 臺灣身體文化學會,2006)。
Tēnn鄭仰恩主編。《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台南:人光出版社,2001年9月),393-401。
Tēnn鄭敏熙。《聖樂世界—古今中外聖詩簡介》(台北:長清文化,1978)。
Tēnn鄭連明主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65)。
Tik竹碧華。《楊秀卿的台灣說唱》,(台北市: 行政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25-43。
Tīng鄧慧恩。〈Venice ê 生理人,台灣ê 台灣人:讀陳清忠翻譯ê〈Venice ê 生理人〉〉,《第四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真理大學語文學院,2007),10-13。
—— 。〈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5年)。
—— 。〈文化的擺渡:楊逵翻譯作品的社會意義與詮釋〉,收錄於《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年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文學館,2004年12月),273-306。)
Tiunn張煥堂。〈從傅柯〈論述的秩序〉重審嚴復的「信達雅」〉,(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在職專班,2008)。
Tiunn張妙娟。《開啟心眼:《台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台南:人光出版社,2005年8月)。
Tiunn張學謙。〈書寫ê意識型態分析:以《台灣青年》為例〉(1997),載於張學謙,《行向多文字ê台語文-文字態度kap政策論文集》,台東:睿煜出版社,2003),129-152。
—— 。〈福佬台語的羅馬字經驗〉,《台文通訊》75期,2000年5月。
Tiunn張錦忠,〈戲劇的翻譯:以台灣晚近莎劇新譯為例〉,《中外文學》第30卷 第7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年12月)。
Tiunn張歷君。〈邁向純粹的語言—以魯迅的「硬譯」實踐重釋班雅明的翻譯論〉《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七期(台灣大學外文系:2001),128-157。
Tiunn張厚基(主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榮中學百年史》,(台南:私立長榮中學,1991),頁213。
Tiunn張雅玲。〈北部台灣長老教會研究(1872-1945)〉,(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80) 。
Tshî徐淑娟。〈台灣閩南語重疊式形容詞之結構分析及其變調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創刊號》,2008年,27-48。
Tshî徐謙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九十週年簡史》,(台北:北部大會,1962),頁16。
Tshuà蔡新樂。《翻譯的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譯文,2005),19。
Tshuà蔡巧莉。《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音樂之創作(1936年至1996年)》(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1996)。
Tshuà蔡永村。〈老學長口述歷史記時〉,《淡江中學通訊》第51期,(2003年11月)。
Tshui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
Tsing鐘珮文。《晚清基督新教在台聖詩佈道之研究──以英、加長老會為例(1865-1895)》,(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
Tsio̍h石美玲。〈賴和小說中的方言運用〉,《臺灣歷史與文學研習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和國立臺中圖書館,2001年10月初版)。
Tsiu周忠彥。〈臺灣癩病機構之研究-以私立樂山園為例(1928-1992)〉,(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6年)。
Tsiu周兆祥。《翻譯實務=Translating in Practice》,(臺北市:臺灣商務,1995臺灣初版),77。
Tsiúnn蔣為文。〈白話字,囝仔人teh 用 ê文字〉,載於《台灣風物》51[4],(2001), 15-52。
Tsng莊星來。〈戲劇語言與翻譯 --《羅密歐與茱麗葉》兩個譯本的比較研究〉,《翻譯文學&文學翻譯》,吳錫德主編,(台北:麥田,2002)。
Tsng莊永明。〈台灣橄欖球運動之父──陳清忠〉《臺灣百人傳2》,(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 。《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上)》(台北:時報文化,1989), 304。
Tsu朱建新。〈翻譯方法連續體建構理路略論〉,《澳門理工學報》第11卷,2000年第1期,(澳門理工學院科研暨出版處:2000),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