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德發 Michael Te-Fa Hsu |
---|---|
論文名稱: |
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自我效能與其營養健康信念表徵、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self-efficacy in life-science and representation of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at institude of technology |
指導教授: |
楊文金
Yang, Wen-Gi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1 |
中文關鍵詞: | 對科學的態度 、自我效能 、社會表徵 、生活世界 、營養健康信念 、生物學 、營養學 |
英文關鍵詞: |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Self-efficacy, Social representation, Life worl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Biology, Nutri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5 下載: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職教育體系的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自我效能與營養健康表徵及學業成就相互之間的關係。修訂「技專學生對科學的態度量表」(α=.75)、「生物學科自我效能問卷」(α=.97)及自行設計發展的「日常生活中的東西方營養健康表徵問卷」(α=.83)為研究工具,並以台灣南部某專科學校22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發現如后:
(一)對科學的態度及其與其他變項的關係:
1.專科學生在其對科學的態度的平均值為2.68,標準差為0.39,平均
值與期望值(2.5)達顯著差異(t=8.14,p<0.001),顯示整體平均高於
期望值。
2.不同的「對科學的態度」傾向的學生,其生物學科自我效能達顯著差
異(F2,219=20.63,P<0.001);其生物學成績亦達顯著差異
(F2,219=3.44,P<0.05);且其學業成績達顯著差異(F2,219=4.232,
P<0.05)。
3.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生物學科自我效能呈現顯著正相關r=.40
(p<0.01);與學業成績亦呈現顯著正相關r>.13(p<0.05)。
(二)生物學科自我效能及其與其他變項的關係:
1.生物學科自我效能的平均數為53.39,標準差為12.40,平均值與期
望值(55)達顯著差異(t=-1.934,p<0.05),顯示整體平均低於期望
值。
2.不同的高、中、低自我效能的學生,其對科學的態(F2,218=11.903,
p<0.001)、生物學成績(F2,93=4.306,p<0.05)達顯著差異,其學
業成績(F2,216=6.401,p<0.01;F2,216=6.635,p<0.01)亦達顯著
差異。
3.生物學科自我效能與學業成績呈現顯著正相關r >.23 (p<0.01)。
(三)東西方營養健康表徵及其與其他變項的關係:
1.東西方營養健康表徵的平均值為1.65,並未出現一味偏向東方或西方
的營養健康表徵,顯示專科學生對東方或西方的營養健康信念表徵出
現了「兩種準則」之現象。
2.不同的對科學的態度傾向之學生,其東西方營養健康表徵(F2,219=
0.73,p=.482>0.05)無顯著差異;不同高、中、低自我效能的學生,
其東西方營養健康表徵(F2,219=1.51,p=.222>0.05)亦無顯著差異。
結果顯示呈現出有的學生認同東方營養健康表徵,有的學生認同西方
營養健康表徵的現象。
3.學生其對科學的態度與東西方營養健康表徵呈現低度負相關r=0.007
(p>0.05);學生其生物學科自我效能與東西方營養健康表徵亦呈現低
度負相關r =-0.066 (p>0.05)。
本研究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科學課程之建議、對科學教學之
建議、對後續研究之建議等加以討論。
關鍵詞:對科學的態度、自我效能、社會表徵、生活世界、營養健康信念
、生物學、營養學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self-efficacy in life-science and representation of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a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chael Te-fa Hsu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self-efficacy in life-scienc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oriente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at t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is study employed a revised "questionnaire of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of students of institute of technology"(α=.75),"questionnaire of self-efficacy in life-science"(α=.97), and also a "questionnaire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oriente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in the daily life" (α=.83)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the writer. The subjects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naires were 222 students a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ocated at south of Taiwan. The important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nd the other variables:
1.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was 2.68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0.39.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8.14, p<0.001) between the average and expected value (2.5). This difference means that the total average was higher than the expected value.
2. The different trend of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elf- efficacy in life-science (F2, 219=20.63, p<0.001), the score of the Biology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2, 219=3.44, p<0.05), and in addition, the semes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F2, 219=4.232, p<0.05).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of students and self-efficacy in life-science reveal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r =.40 (p<0.01). The semes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also reveale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r >.13 (p<0.05).
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efficacy in life-science and the other variables:
1.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self-efficacy in life-science was 53.39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12.40.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1.934, p<0.05) between the average value and
expected value(55). Therefore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total average was lower than the expected
value.
2. Different grades of the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high, middle, low)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ttitude toward science(F2, 218=11.903, p<0.001), score of the Biology (F2, 93=4.306, p<0.05) and semes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F2, 216=6.401, p<0.01;F2, 216=6.635, p<0.01).
3. Both self-efficacy in life-science and total semes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indicate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r >.23 (p<0.01).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oriente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and the other variables:
1.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oriente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was 1.65, did not appear an obvious declination to any side. It revealed that students of a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d two standard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toward both in the East- and West-oriented representation.
2. The different trend of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oriente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Different grades of the self- efficacy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oriente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It characterized that there was phenomenon which students identified East-oriente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in some items, and also identified West-oriente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in some items.
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
oriente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revealed a low negative correlation r = -0.007 (p>0.05). Both self-
efficacy in life-scienc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oriente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revealed a low negative correlation r = -0.066(p>0.05).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 hereby offer discussion and the suggestion of science curriculum, science teach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________________
Key Words: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self-efficacy, social
representation, life world, nutrition-health beliefs
Biology and Ntrition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國中醫研究院(1992):施奠邦主編,中醫食療營養學,台北:知音出
版社。
王溢嘉(1992):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科學的人文思考。台北:野鵝出
版社。
卞志強主編(1991):養生學辭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頁156。
力得中醫研究室編輯(1991):中國醫學小百科:中醫常受之道。台北:力
得出版社。頁64。
石明卿(1993):九○年代美國科學課程改革。花師數理教育學報,2
期。
行政院衛生署 (1992):公共衛生概況。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3):學門資源整合規劃資料:生物教育。蔡
長添,生物課程與教材基礎研究,9-10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84):楊榮祥譯,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美國科學教
育。頁45-4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4):學門資源整合規劃資料:化學教育。
李田英(1992):國小職前教師基本自然科學知識及自然科教學態度之研
究。師大學報, 37,529-577。
何榮桂(1983):科學相關態度測驗(TOSRA)之因素分析及其有關問題
之探討。測驗年刊,30,143-156。
周家祥(1995):國中地球科學教材「水資源」單元採用STS架構對學生
「對科學的態度」的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吳恬妮(1999):探討國中生生物科自我效能與學術地位之關係及其在組
對討論中的效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陳美芳、蔡崇建(1985):國中資優班學生的個人特質、學習環
境與教育效果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77-312。
吳京(1997):重整技職教育,提昇國家競爭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
刊。
吳嘉麗(1999):化學、醫藥與社會。台北︰中國化學會。
林錦雪(1995):CAI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學習自然科
學成就和態度的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研究所碩士論
文。
林安梧(1999a):台灣文化治療自序--通識教育現象學引論。鵝湖月
刊,第24卷第10期。
林安梧(1999b):儒家革命論:後新儒學哲學的問題向度。鵝湖月刊,
第24卷第12期。
林寶山(1984):國家在危機之中:美國的教育改革計畫。台北:復文圖
書。
林寶山、洪儷瑜(1987):國中資優學生科學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
學刊,3,135-150。
林清江 (1999):部長的話。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教育部技術
及職業教育司,頁 1。
林志彥(1998):教學策略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一位國中生物教師
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彥、黃台珠(1997):教師信念、教學策略對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影
響::一位國中生物教師的個案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三屆科學教育研
討會短篇論文彙集。
邱美虹、林如章、吳明珠、許德發(1999):技職校院科學教育改進規劃
報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洪丕謀(1993):中國古代養生術。台北:桂冠圖書。
洪振方(1994):從孔恩異例的認知與論證探討科學知識的重建。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翠芳(1996):STS教學對學生教師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
學教育研所碩士論文。
洪菁穗(1999):探討國中生在理化科的學術地位、自我效能與學業成績
歸因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5):社會流行病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姚品榮、王家鼎(1995):中華養生延年箴言集。台北:浩園文化出版。
孫志麟(1990):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在教育上的運用。教育研究雙月
刊,22:47-54。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上)、(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
徐玉景(1990):普通化學教學設計對新制師範學院學生之影響。臺北師
院學報,3,179-198。
許榮富(1993):科學心智模型與科學態度潛在特質之Rasch模烈分析研
究。師大學報,38,111-155。
許一懿(1995):金門縣與臺北市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生物能力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德發 (2000):社會表徵對於科學教育的意涵。化妝品應用與管理學
刊,第1期。
許德發、楊文金(2000a):專科學生生物學科自我效能之研究。東方工
商學報, 23期。
許德發、楊文金(2000b):專科學生其生活世界的營養健康表徵之研
究。化妝品應用管理學刊,第1期。
陳淑絹(1991):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高中學生創造能力、科學能
力及科學相關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玉玲(1994):目標設定、目標投入與自我效能對國小學生數學作業表
現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秉璋(1995):東方社會學--社會學知識論。台北:唐山出版社。
陳美均(1996):談飲食與健康的關係。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藥學
雜誌,Vol.12,No.1。
張恩勤(1988):中醫養生康復學。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頁79。 張珣 (1989):疾病文化。稻香出版社:台北。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巨青、吳寅華(1994):邏輯與歷史-現代科學方法論的嬗變。台北:
淑馨出版社。
莊秀貞(1983):班度拉的社會學習論及其在幼教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嘉坤(1991):李克式對化學的科學態度表編製與分析之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3,309-327。
莊嘉坤(1995):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探討。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
教育學術論文表會論文集。
莊嘉坤(1996):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潛在類別與心智結構分析研
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莊嘉坤(1998):從社會認同理論探討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高雄:復
文出版社。
莊嘉坤(1999):從認同的觀點分析學童對科學本質的瞭解與科學生涯的
知覺。科學教育學刊,第7卷第4期,343-366。
郭重吉、蔣佳玲(1995):評析學生對科學家的形象之相關研究。科學教
育月刊,179,頁2-13。
黃達三(1989):科學技學社會—未來科學教育的新方向。國教之聲,第
23卷,第3期,4-13頁。
黃蔭墀(1991):食品與營養答問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黃雲淨(1995):Vee圖在國中生物實驗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琳(1995):學習環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 (1995):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台北:心
理出版社。
黃松元(1989):國民中學健康教育教學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黃忠雄(1997):國中生「同儕科學家意像」對科學概念合理性判斷的影
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
導, 1066:39-41。
黃麗鈴(1997):影響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之因素及其學業成就之相
關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99):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教育
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楊龍立(1991):中小學生在科學成就及對科學的態度中性別差異的探
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龍立(1996):男女學生科學興趣差異的評析。台北:文景書局。
楊文金(1994):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科學教育月刊,第187期,頁2-
16。
楊文金(1996):「同儕科學家意像」對訊息合理性判斷的影響。1996年
中華民物理教育年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文金(1997):社會類別對信念選擇的影響分析。科學教育學刊,第5
卷第1期,頁1-21。
楊文金(1998):從「社會認同」探討「科學家意像」。科學教育月刊,
第206期,頁3-10。
楊文玲(1989):目標設定、成就動機、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的關係。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莉川(1997):從社會認同理論探討高中生傾向科學的態度與科學本質
的理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莉川、楊文金(1997):從社會認同理論探討高中生傾向科學的態度。
中華民國第13屆科學教育研討會短篇論文彙集。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和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
北:東華書局
鄭湧涇、楊坤原 (1995):對生物學的態度量表之發展與效化。科學教育
學刊,第3卷,第2期,189-211。
甄志亞主編(1994):中國醫學史。台北:知音出版社。
臺灣師大科教中心(1994):各國科學-技術-社會課程教材評鑑。
臺灣師大科教中心(1995):高中基礎生物學。國立編譯館。
趙繼承(1995):知識份子養生與康復。台北: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劉銳之上師(1988):西藏密宗靜坐法廣論。密乘出版社。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
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蔣佳玲、郭重吉(1994):我心目中的科學家—國小學童所持有的科學家
形象。中華民國第10屆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
蔡英雄(1993):增強個人績效表現之探討-從自我效能理論的觀點。國立
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輝炯(1995):中國養生哲學研究。香港私立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龍麟如(1997):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相關變相關係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麟如、鄭湧涇(1997):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關係之研
究。中華民國第13屆科學教育研討會短篇論文彙編。
聯合報(2000.3.4):標題:國人平均壽命近七十五歲。聯合報,八十九
年三月四日,第9版。
盧嵐蘭(1992):舒茲論文集(第一冊)。台北:桂冠書局。
謝青龍、許德發(1997):從系統論觀點探討台灣教科書-以高中生物課
本為例。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頁397-430。
謝建全(1995):高中數理資優教育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懿生 (1994):高雄市高中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懿生、黃台珠(1999):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第7卷第4期,頁393。
羅文杰(1998):兩種「班及結構」分類法在國小「同儕科學家意像」的
維度上之分析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瑞玉(1993):社會學習理論及其在生活教育上之涵意。高師文教,
49。
魏鏞 (1994):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