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亨芬
Lin Hung-Fen
論文名稱: 從封貢到平行:甲午戰爭前後的清韓關係(1894-1898)
指導教授: 林明德
Lin, Ming-D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封貢體制宗屬關係國交平行西洋國際法體制大韓帝國唐紹儀徐壽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欲透過探討清韓兩國建立對等外交關係的過程,進一步觀看甲午戰後的清朝如何去面對世界的變局,尤其是清朝如何從傳統的封貢、屬國體制到逐漸接受公法西例的過程。作者以為,以清韓關係作為此一課題的探討頗具意義:第一、朝鮮是清朝最重要的屬國,也是清朝鞏固強化宗主權最明顯的例子。第二、在朝鮮走向開國的過程中,列強的勢力一直左右著朝鮮的局勢與清韓關係,此一情形至甲午戰後仍未改變。尤其,朝鮮問題具體顯現了列強在東亞爭奪的大勢(英俄對立、日俄衝突)。因此除了將重點置於清韓兩國關係的變遷的探討外,也希望將此一關係置於當時的國際局勢中加以考察。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8 第二章 清韓封貢體制的鬆動與瓦解(1894-1895) 23 第一節 外力衝擊下的清韓關係 24 第二節 朝鮮的內政改革與甲午戰爭的爆發 39 第三節 戰時的清韓關係與清韓封貢體制的終結 50 第三章 甲午戰後清朝對韓關係(1895-1897) 59 第一節 甲午戰後的朝鮮局勢 60 第二節 戰後的清韓關係與遣使議約的失敗 71 第四章 清韓國交平行的確立(1897-1898) 87 第一節 大韓帝國的成立 88 第二節 清韓國交平行的建立 99 第五章 結論 113 徵引書目 119

    一、史料

    (一)中文
    1、《時務報》
    2、《國聞報》
    3、《外交報匯報》,台北:廣文書局,1964。
    4、《皇朝經世文新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5。
    5、《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6、(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7、(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8、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駐韓使館保存檔案》。
    10、中國史學會編,《戊戌變法》,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11、中國史學會編,《中日戰爭》,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
    12、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海關與中日戰爭》,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13、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光緒中俄密約全卷》,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1966。
    14、林樂知編譯、蔡爾康纂輯,《中東戰紀本末》,台北:廣文書局,1972。
    15、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月摺檔》(光緒朝)
    16、故宮博物院藏,《夷務始末記》(光緒朝)
    17、郭廷以、李毓澍等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第2-8卷),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72。
    18、戚其章主編,《中日戰爭》,北京:中華書局,1989-1993。

    (二)日韓文
    1、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第27-31卷),東京:日本國際連合協會,1953-54。
    2、佐々木揚編訳,《一九世紀末におけるロシアと中國『クラースヌィ‧アルヒーフ』所収史料より-》,東京:巖南堂書店,1993。
    3、《日省錄》,首爾:首爾大學校奎章閣,1996。
    4、高麗大學校附設亞細亞問題研究所編,《舊韓國外交文書》,首爾:高麗大學出版部,1967。
    5、鄭喬,《大韓季年史》,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1957。

    (三)英文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405/60, 63, 80. London: Public Record Office, 1895-1899.

    二、時人著作

    (一)中文
    1、文廷式等著,《中日甲午戰爭》,台北:廣文書局,1967。
    2、施阿蘭 (Gérard, Auguste)著,袁傳璋、鄭永慧譯,《使華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馬建忠,《東行三錄》,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1946。
    4、桃溪漁隱,《節相壯游日錄》,收入《歷代日記叢鈔》,第141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5、許寅輝,《客韓筆記》,收入《近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
    6、張蔭桓著、王貴忱注釋,《張蔭桓戊戌日記手稿》,澳門:尚志書社,1999。
    7、張佩綸,《澗于日記》(第4冊),收入《歷代日記叢鈔》,第95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8、趙中孚編,《翁同龢日記排印本》(第4-5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9、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26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二)日韓文
    1、F. A. マッケンジー著、渡部学訳,《朝鮮の悲劇》,東京:平凡社,1986。
    2、ダレ著、金容権訳,《朝鮮事情》,東京:平凡社,1979。
    3、大山梓編,《山縣有朋意見書》,東京:原書房,1966。
    4、杉村濬,《明治廿七八年在韓苦心錄》,東京:龍溪書舍,2003年復刻版。
    5、陸奧宗光著、中塚明校注,《新訂蹇蹇錄》,東京:岩波書店,2005。
    6、國史編纂委員會編,《閔忠正公遺稿》,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1958。
    7、國史編纂委員會編,《尹致昊日記》(第4冊),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1975。
    8、國史編纂委員會編,《關東倡義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1984。
    9、韓國學文獻研究所編,《黃玹全集》,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78。

    三、專著

    (一)中文
    1、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2卷,天津:天津大公報社1932。
    2、王信忠,《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台北:文海,1987。
    3、王明星,《韓國近代外交與中國(1861-191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4、王如繪,《近代中日關係與朝鮮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白新良主編、王薇等著,《中朝關係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6、朱立熙,《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增訂二版。
    7、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關係嬗變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
    8、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
    9、林子候,《甲午戰爭前夕中日韓三國之動向》,台北:大人物書局,2001。
    10、馬士(Hosea Ballou Morse)、宓亨利(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著、姚曾廙等譯,《遠東國際關係史》(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11、孫克復編著,《甲午中日戰爭外交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
    12、徐万民,《中韓關係史》(近代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献,1996。
    13、徐中約(Immanuel C. Y. Hsu)著,計秋楓、朱慶葆、鄭會欣譯,茅家琦、錢乘旦校,《中國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14、張存武,《清韓宗藩貿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15、蔡東杰,《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16、蔡建,《晚清與大韓帝國的外交關係(1897-1910)》,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17、關捷等人總主編,《中日甲午戰爭全史》(第6卷),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

    (二)日文
    1、月脚達彥,《朝鮮開化思想とナショナリズム-近代朝鮮的形成》,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09。
    2、田保橋潔,《日清戰役外交史の研究》,東京:刀江書房,1951。
    3、朴宗根,《日清戦争と朝鮮》,東京:靑木書店,1968。
    4、姜在彥,《朝鮮の開化思想》,東京:岩波書店,1980。
    5、崔文衡著、齊藤勇夫訳,《韓国をめぐる列強の角逐-十九世紀末の国際関係》,東京:彩流社,2008。

    (三)英文
    1、Lensen, George Alexander., Balance of Intrigue: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Korea and Manchuria, 1884-1899. Tallahassee : University Presses of Florida, 1982.
    2、Larsen, Kirk W., Tradition, Treaties, and Trade: Qing Imperialism and Choson Korea, 1850-191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四、論文

    (一)中文
    1、王俊祥,〈論甲午戰後中朝關係演變(1895-1900)〉,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2、全寅永,〈清季「自強思想」與韓國「開化思想」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12月。
    3、李恩涵,〈唐紹儀與晚清外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3年5月,頁53-126。
    4、李云泉,〈朝貢制度的理論淵源與時代特徵〉,收入陳尚勝主編,《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的思想、制度與政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頁110-118。
    5、林明德,〈論第二次「韓俄密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下),1972年12月,頁519-541。
    6、林子候,〈論朝鮮親俄論的發端與第一次韓俄密約〉,《東方雜誌》,19:5,1985年11月,頁36-42。
    7、邱凱彬,〈甲午戰後清政府的聯俄外交〉《中興史學》,12,2006年6月,頁83-108。
    8、茅海建,〈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對外觀念的調適〉,《戊戌變法史事考》,北京:三聯書局,2005,頁413-462。
    9、張啟雄,〈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衝突-清末民初中暹建交的名分交涉〉,收入王建朗、栾景河主編,《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東アジア知的空間の再発見と構築》(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頁399-422。
    10、楊凡逸,〈唐紹儀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外交〉(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7月。
    11、譚桂戀,〈維特與俄國的對華政策(1894-1896)〉,《復興崗學報》,51期,1994年,頁421-467。
    12、權赫秀,〈唐紹儀在近代朝鮮十六年活動考述〉,收入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韓國研究論叢》,第21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頁289-321。

    (二)日韓文
    1、小原晃,〈日清戦争後の中朝関係-総領事派遣をめぐって-〉,《史潮》,新37號,1995年9月,頁45-59。
    2、石川寬,〈近代日朝関係と外交儀礼-天皇と朝鮮国王の交際の検討から-〉《史学雑誌》,108編1号,1999年1月,頁39-65。
    3、李求鎔,〈唐紹儀在朝鮮的活動及其角色─以清日戰爭前後期為中心─〉,收入《藍史鄭在覺博士古稀紀念 東洋學論叢》,首爾:高麗苑,1984,頁397-430。
    4、李求鎔,〈大韓帝國的成立與列强的反應-以稱帝建元的議論為中心-〉,《江原史學》,第1輯,1985年,頁75-98。
    5、金東建,〈戊戌変法期における清朝の対韓修交決定過程-朝鮮政策をめぐる光緒帝と総理衙門〉,《年報 地域文化研究》,第11號,2008年3月,頁66-89。
    6、岡本隆司,〈韓国の独立と清朝の外交─独立と自主のあいだ─〉,收入岡本隆司、川島真編,《中国近代外交の胎動》,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09,頁161-180。
    7、姜在彥,〈独立新聞‧独立協会‧万民共同会─ 一八九○年代後半期のブルジョア的変革運動-〉,《新訂 朝鮮近代史研究》,東京:日本評論社,1982,頁237-303。
    8、福田忠之,〈對1896年《山縣-羅拔諾夫協定》的若干考察〉,收入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日本學》,第13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 社,2006,頁124-140。
    9、權錫奉,〈清日戰爭後韓清關係研究(1894-1898)〉,收入《清日戰爭前後的韓國與列強》,首爾: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1984,頁187-233。

    (三)英文
    1、Battistini, Lawrence H., “The Korean Proble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onumenta Nipponica, Vol.8, No. 1/2, 1952, pp. 47-66.
    2、Dorwart, Jeffery M., “The Independent Minister: John M. B. Sill and Struggle against Japanese Expansion in Korea, 1894-1897.”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44, Nov., 1975, pp. 497-498.
    3、Ja, Lee Eun.(李銀子), “Chinese Diplomatic Mission in Korea in the Post-Sino-Japanese War Period: The Terms of Consul General Tang Shaoyi and Legate Xu Shoup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History Vol.6, No. 1., June 2009, pp. 37-80.
    4、Sigel, Louis T., “Ching Foreign Policy and the Modern Commercial Community: T’ang Shao-yi in Korea.”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No. 13, March 1976, pp. 77-106.
    5、Sigel, Louis T., “The Role of Korea in Late Qing Foreign Policy.”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No. 21, March 1980, pp. 75-98.

    五、工具書
    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2、上田正昭等監修,《日本人名大辞典》,東京:講談社,2001。
    3、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日本外交史辞典編纂委員会編,《新版 日本外交史辞典》,東京:山川出版社,199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