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怡玲
Tsai, Yi-Ling
論文名稱: 臺灣戒嚴時期國民中學(初中)音樂教科書及歌詞探析(1962-1985)
Lyrics of Music textbook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during martial law period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林淑慧
Lin, Shu-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愛國歌曲音樂教科書歌詞歌詞主題戒嚴國家符號
英文關鍵詞: patriotic songs, music textbooks, lyrics, theme of lyrics, martial law period, state apparatu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76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開始在臺灣進行去日本化、中國化的教育,臺灣從1949年開始實施戒嚴,至1987年解嚴的38年期間,在反共抗俄的社會氛圍以及中央集權下,教育政策和教科書皆由政府所掌控。這樣國家機器下的音樂教科書會呈現何種面貌呢?在探析戒嚴時期音樂教科書之前,必須先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隨著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教科書統一由國立編譯館編定、發行,教育呈現被政治控制的局面。
    音樂教科書在國家政策的綑綁下,被賦予反共抗俄、發揚民族精神的使命,音樂教科書的歌詞不時流露大中國色彩與愛國思想。此時期國民中學音樂教科書的愛國歌曲主題,具有以下內涵:(一)反共下的宣傳品(二)大中國的想像。這種現象到解嚴後才有所轉變,音樂教科書出現大量臺灣本土化的教材,音樂教育才漸漸脫離國家機器的控制。
    除了大量的愛國歌曲,也收入了愛國歌曲以外的一般教學歌曲,包含敦品勵學、詠物、寫景類,及陶冶性情的抒情寫意類歌曲、傳統節慶的歌曲,增加歌曲取材的多元性。這些歌曲的探究,可以了解戒嚴時期仍保留些微的藝術命脈,讓學生心靈有呼吸的空間,進行美感教育,保留了藝術美感想像的空間,呈現戒嚴時期音樂教科書的另一番面貌。

    ”Sinicization” was specially emphasized in Taiwan by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the educ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During 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 (1949-1987), under the atmosphere of anti-communism and anti-Soviet Russia, the government controlled the education policy and censored textbook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in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only the National Translation and Compilation Center could edit and publish textbooks. Thus, the context of textbooks was strictly limited and music textbooks we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infusion of ideology adopted by the authority.
    Acquiesced by the government, patriotic songs in Taiwan's martial law period (1949-1987) promoted the idea of anti-communism, anti-Soviet Russia,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mainland China. However,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aiwanization emerged and the educat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independent of the government.
    Apart from patriotic songs, there existed songs covering integrity, diligence, chanting object , landscapes, and traditional festivals. By exploring these songs, this thesis aims to help reader understand other aspects of music textbooks during martial law period in Taiwa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之回顧與探討‧‧‧‧‧‧‧‧‧‧‧‧‧‧‧‧‧‧‧‧‧‧‧‧4 第三節 研究範圍‧‧‧‧‧‧‧‧‧‧‧‧‧‧‧‧‧‧‧‧‧‧‧‧‧‧‧‧‧‧‧‧‧‧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13 第二章 戒嚴時期音樂教育 第一節 戒嚴時期音樂教科書 一. 音樂教科書的體例‧‧‧‧‧‧‧‧‧‧‧‧‧‧‧‧‧‧‧‧‧‧‧‧‧‧‧16 二. 課程標準的演進‧‧‧‧‧‧‧‧‧‧‧‧‧‧‧‧‧‧‧‧‧‧‧‧‧‧‧‧‧20 三. 教科書歌曲的選材‧‧‧‧‧‧‧‧‧‧‧‧‧‧‧‧‧‧‧‧‧‧‧‧‧‧‧30 第二節 國家機器對音樂教科書的介入 一. 時代背景的考察與音樂的教化功能‧‧‧‧‧‧‧‧‧‧‧‧‧‧‧32 二. 九年國民教育的實施以及教科書的統編化‧‧‧‧‧‧‧‧‧38 三. 音樂教化與愛國歌曲在音樂教科書的比例‧‧‧‧‧‧‧‧‧43 第三章 愛國歌曲主題的分析與省思 第一節 共同歌曲的編選‧‧‧‧‧‧‧‧‧‧‧‧‧‧‧‧‧‧‧‧‧‧‧‧‧‧‧51 第二節 反共下的宣傳品 一. 激起反共的決心‧‧‧‧‧‧‧‧‧‧‧‧‧‧‧‧‧‧‧‧‧‧‧‧‧‧‧54 二. 培養愛國情操‧‧‧‧‧‧‧‧‧‧‧‧‧‧‧‧‧‧‧‧‧‧‧‧‧‧‧‧‧‧62 三. 鞏固蔣氏政權‧‧‧‧‧‧‧‧‧‧‧‧‧‧‧‧‧‧‧‧‧‧‧‧‧‧‧‧‧‧66 四. 童子軍教育‧‧‧‧‧‧‧‧‧‧‧‧‧‧‧‧‧‧‧‧‧‧‧‧‧‧‧‧‧‧‧68 第三節 大中國的想像 一. 大中國的國家認同‧‧‧‧‧‧‧‧‧‧‧‧‧‧‧‧‧‧‧‧‧‧‧‧‧‧72 二. 對中國故土的眷戀‧‧‧‧‧‧‧‧‧‧‧‧‧‧‧‧‧‧‧‧‧‧‧‧‧‧76 三. 國家符號‧‧‧‧‧‧‧‧‧‧‧‧‧‧‧‧‧‧‧‧‧‧‧‧‧‧‧‧‧‧‧‧‧79 第四章 音樂教科書歌詞主題的探析 第一節 敦品勵學歌曲 一. 讀書求學‧‧‧‧‧‧‧‧‧‧‧‧‧‧‧‧‧‧‧‧‧‧‧‧‧‧‧‧‧‧‧‧84 二. 道德教育‧‧‧‧‧‧‧‧‧‧‧‧‧‧‧‧‧‧‧‧‧‧‧‧‧‧‧‧‧‧‧‧85 第二節 詠物寫景 一. 自然風景‧‧‧‧‧‧‧‧‧‧‧‧‧‧‧‧‧‧‧‧‧‧‧‧‧‧‧‧‧‧‧‧92 二. 遊戲玩耍‧‧‧‧‧‧‧‧‧‧‧‧‧‧‧‧‧‧‧‧‧‧‧‧‧‧‧‧‧‧‧‧99 三. 動物生態‧‧‧‧‧‧‧‧‧‧‧‧‧‧‧‧‧‧‧‧‧‧‧‧‧‧‧‧‧‧‧‧102 第三節 抒情寫意 一. 生活雅興‧‧‧‧‧‧‧‧‧‧‧‧‧‧‧‧‧‧‧‧‧‧‧‧‧‧‧‧‧‧‧‧104 二. 抒發感懷‧‧‧‧‧‧‧‧‧‧‧‧‧‧‧‧‧‧‧‧‧‧‧‧‧‧‧‧‧‧‧‧107 三. 人際關係‧‧‧‧‧‧‧‧‧‧‧‧‧‧‧‧‧‧‧‧‧‧‧‧‧‧‧‧‧‧‧‧112 第四節 日常性 一. 節慶歌曲‧‧‧‧‧‧‧‧‧‧‧‧‧‧‧‧‧‧‧‧‧‧‧‧‧‧‧‧‧‧‧‧116 二. 生活勞動‧‧‧‧‧‧‧‧‧‧‧‧‧‧‧‧‧‧‧‧‧‧‧‧‧‧‧‧‧‧‧‧119 第五章 結論‧‧‧‧‧‧‧‧‧‧‧‧‧‧‧‧‧‧‧‧‧‧‧‧‧‧‧‧‧‧‧‧‧‧‧‧‧‧‧‧‧126 參考文獻‧‧‧‧‧‧‧‧‧‧‧‧‧‧‧‧‧‧‧‧‧‧‧‧‧‧‧‧‧‧‧‧‧‧‧‧‧‧‧‧‧‧‧‧131 附錄一: 演唱歌曲歌詞主題的分析類目定義表‧‧‧‧‧‧‧‧‧‧‧‧‧‧‧142 附錄二:戒嚴時期國民中學(初中)音樂教科書曲目列表‧‧‧‧‧‧‧‧‧143 圖表目錄 圖2-1:1962年初中音樂課本第一冊目次‧‧‧‧‧‧‧‧‧‧‧‧‧‧‧‧‧‧‧17 圖2-2:1962年初中音樂課本第一冊童子軍歌選‧‧‧‧‧‧‧‧‧‧‧‧‧‧17 圖2-3:1968年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目次‧‧‧‧‧‧‧‧‧‧‧‧‧‧‧‧18 圖2-4:1972年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目次‧‧‧‧‧‧‧‧‧‧‧‧‧‧‧‧18 圖2-5:1983年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目次‧‧‧‧‧‧‧‧‧‧‧‧‧‧‧‧19 圖2-6:1985年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目次‧‧‧‧‧‧‧‧‧‧‧‧‧‧‧‧19 圖2-7:1962課程標準‧‧‧‧‧‧‧‧‧‧‧‧‧‧‧‧‧‧‧‧‧‧‧‧‧‧‧‧‧‧‧‧‧21 圖2-8:1962音樂課程標準‧‧‧‧‧‧‧‧‧‧‧‧‧‧‧‧‧‧‧‧‧‧‧‧‧‧‧‧‧‧22 圖2-9:1968課程標準‧‧‧‧‧‧‧‧‧‧‧‧‧‧‧‧‧‧‧‧‧‧‧‧‧‧‧‧‧‧‧‧‧23 圖2-10:1968音樂課程標準‧‧‧‧‧‧‧‧‧‧‧‧‧‧‧‧‧‧‧‧‧‧‧‧‧‧‧‧‧24 圖2-11:1972年課程標準‧‧‧‧‧‧‧‧‧‧‧‧‧‧‧‧‧‧‧‧‧‧‧‧‧‧‧‧‧‧‧25 圖2-12:1972年音樂課程標準‧‧‧‧‧‧‧‧‧‧‧‧‧‧‧‧‧‧‧‧‧‧‧‧‧‧‧26 圖2-13:1983、1985年課程標準‧‧‧‧‧‧‧‧‧‧‧‧‧‧‧‧‧‧‧‧‧‧‧‧‧28 圖2-14:1983、1985年音樂課程標準‧‧‧‧‧‧‧‧‧‧‧‧‧‧‧‧‧‧‧‧‧‧28 圖2-15:〈秦淮碧〉‧‧‧‧‧‧‧‧‧‧‧‧‧‧‧‧‧‧‧‧‧‧‧‧‧‧‧‧‧‧‧‧‧‧‧30 圖2-16:〈渭城曲〉‧‧‧‧‧‧‧‧‧‧‧‧‧‧‧‧‧‧‧‧‧‧‧‧‧‧‧‧‧‧‧‧‧‧‧31 圖2-17:〈牛犁歌〉‧‧‧‧‧‧‧‧‧‧‧‧‧‧‧‧‧‧‧‧‧‧‧‧‧‧‧‧‧‧‧‧‧‧31 圖2-18:〈天黑黑〉‧‧‧‧‧‧‧‧‧‧‧‧‧‧‧‧‧‧‧‧‧‧‧‧‧‧‧‧‧‧‧‧‧‧32 圖3-1:1968年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共同歌曲‧‧‧‧‧‧‧‧‧‧‧‧51 圖3-2:1968年國民中學音樂課本共同歌曲-反共復國歌‧‧‧‧‧‧‧52 圖3-3:1972年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共同歌曲‧‧‧‧‧‧‧‧‧‧‧‧52 圖3-4:1972年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編輯要旨‧‧‧‧‧‧‧‧‧‧‧‧‧‧‧‧‧‧53 圖3-5:1983年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共同歌曲‧‧‧‧‧‧‧‧‧‧‧‧53 圖3-6:1985年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第一冊共同歌曲‧‧‧‧‧‧‧‧‧‧‧‧53 表1-1:戒嚴時期音樂教科書出版表‧‧‧‧‧‧‧‧‧‧‧‧‧‧‧‧‧‧‧‧‧‧‧10 表3-1:台灣國民中學音樂課本的愛國歌曲比例‧‧‧‧‧‧‧‧‧‧‧‧‧‧‧48 表3-2:戒嚴時期愛國歌曲各年度比例‧‧‧‧‧‧‧‧‧‧‧‧‧‧‧‧‧‧‧‧‧49

    一. 教科書
    (一) 1962年初級中學課程標準版
    中華音樂出版社編輯委員會,《初中音樂第一冊》(臺北:中華音樂出版社,1966.8)
    中華音樂出版社編輯委員會,《初中音樂第二冊》(臺北:中華音樂出版社,1967.1)
    中華音樂出版社編輯委員會,《初中音樂第三冊》(臺北:中華音樂出版社,1967.8)
    中華音樂出版社編輯委員會,《初中音樂第四冊》(臺北:中華音樂出版社,1968.1)
    中華音樂出版社編輯委員會,《初中音樂第五冊》(臺北:中華音樂出版社,1968.8)
    中華音樂出版社編輯委員會,《初中音樂第六冊》(臺北:中華音樂出版社,1969.1)

    (二) 1968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版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68.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68.12)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12)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五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0.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六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1.1)

    (三) 1972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版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科教科書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3.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科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科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8)

    (四) 1983年國民中學課程試用版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8)

    (五) 1985年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版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音樂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8)

    二. 教育史料
    汪知亭,《台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商務印書局,1978.4)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教育部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籌備工作報告》(台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8)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62.7)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國民中學音樂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68.1)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72.10)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3.07)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5.04)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纂,《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57.07)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纂,《中華民國第四次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74.06)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纂,《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84.06)
    教育部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台北:教育部,1970)
    教育部編,《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台北:教育部,1970)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省通誌卷五,教育志教育行政篇第三冊》(台北市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06)
    〈臺灣省各級學校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臺灣省政府公報》第8卷第4 期(1952年),頁531∼532
    〈臺灣省各級學校加強生產技能及勞動服務實施綱要〉,《臺灣省政府公報》1952 年夏字第44期

    三.專書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10)
    王國維原著,涂經詒譯,《人間詞話》(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5)
    王逢吉,《文學創作與欣賞》(臺中:青山出版社,1973.03)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臺北: 心理出版社,1999.5)
    王熙元,《優游詞曲天地》(臺北:東大,1996.05)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7.10)
    石計生,《意識形態與台灣教科書》(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05)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草根文化出版社,1998.04)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04)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05)
    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臺北:桂冠圖書,1994.02)
    但昭偉,《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五南,2002.05)
    何鳳嬌主編,《九年國民教育資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0)
    呂鈺秀,《台灣音樂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02)
    吳三連,《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1991)
    吳濁流,《臺灣連翹》(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
    李有成、張錦忠編,〈緒論:離散與家國想像〉《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允晨文化,2010.06)
    李坤城,《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市 : 高雄市新聞處,2007.11)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10)
    李惠加,《青少年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1997.04)
    李筱峰,《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臺北:玉山社,2004.11)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臺北:玉山社,2013.03)
    李筱峰、林呈蓉:《台灣史》(臺北:華立圖書,2004.2)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2002.04)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2009.12)
    施懿琳、楊翠合撰,《彰化文學發展史》下冊(彰化縣: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10)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09)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07)
    孫鎮東,《國旗國歌國花史話》(臺北:傳記文學,1981.12)
    徐麗紗、王麗雁、林玫君、盧昭惠,《台灣藝術教育史》(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8.05)
    秦孝儀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
    高明,《教育研究法》(台北:鼎茂,2013)
    高永謀主編,《台灣通史》(臺北:漢宇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09.03)
    國立編譯館,〈國旗的故事〉,《國民小學國語第五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0.08)
    張世瑛:《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臺北:國史館,2000)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87.01)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10)
    黃光雄,《課程與教學》(臺北:學富,1996)
    莊佳穎,《阿扁的異想世界》(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1)
    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0.10)
    許琅光,《文化人類學新論》(臺北:南天,2000.12)
    陳永山、陳碧笙主編,《中國人口˙台灣分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陳伯璋,《意識形態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1988.10)
    陳建和,《觀光研究方法》(台北:五南,2009.10)
    陳海光,《童子軍教育概論》(臺北:正中書局,1970.02)
    陳銘城等編,《台灣兵影像故事》(臺北:前衛,1997.10)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研究》(臺北:文鶴出版社,1995)
    黃裕元,《臺灣阿哥哥》(臺北:向陽文化,2005.08)
    楊天宇,《禮記譯注-十三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 : 臺灣東華,1989)
    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1987)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1999)
    詹棟樑,《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94.10)
    詹棟樑,《赫爾巴特教育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04)
    臺灣省立師範學校附屬中學編印,《總統三年來關於教育文化的訓示》(臺北:臺灣省立師範學校附屬中學,1954. 11)
    歐用生:《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心理,1992.03)
    蔡淑苓,《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兒童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4.09)
    戴寶村,《臺灣島,臺灣省,臺灣國:歷史文化評論集》(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07)
    藍順德:《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2009.10)
    Auguste Rodin著,傅雷譯,《羅丹藝術論》(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3.06)
    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1999.5)
    Bernstein, Basil著,王瑞賢譯:《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理論、硏究與批判》(臺北:學富,2005.08)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2004.09)
    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臺北:麥格羅.希爾出版,2005)
    Louis Pierre Althusser著,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臺北:遠流,1990.11)
    M. Apple W.等編,侯定凱譯,《教科書政治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08)
    J.C.F. Schiller著 ,徐恒醇譯,《美育書簡》(臺北: 丹青出版,1987)
    Samuel Smiles著,劉曙光、宋景堂、劉志明譯,《品格的力量》(臺北:立緒文化,2001. 2)
    Simone de Beauvoir 著,歐陽子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09)
    Vincent A. 著,羅慎平譯,《當代意識型態 》(臺北:五南,1999)

    Barelson Barelson, B.,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52)
    Foucault Michel,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lan Sheridan, Discipline and punish :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1977 )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Lewis Coser, Charles Kadushin, and Walter Powell, The Culture and Commerce of Publishing(New York:Basic Books, 1982)
    Wilson, Richard. Learning to Be Chinese: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in Taiwan.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70)

    四. 期刊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 9),頁77-137
    王德威,〈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3期 ( 2007.05) ,頁1-49
    王甫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 8卷2期 ( 2001.12),頁145-208
    王濤,〈東方現代國歌歌詞與民族主義精神〉,《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4卷5期 ( 2010. 09) ,頁107-110
    宋佩芬、陳俊傑,〈國中教科書之中國史敘述變動(1952-2008)〉,《教科書研究》第8卷第一期(2015. 4),頁1-31
    李筱峰,〈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文史臺灣》創刊號, (2009.10),頁135-178
    吳明勇,〈戰後台灣史學的政治處境〉,《史耘 》5期 ( 1999.09) ,頁141-159
    周佩儀,〈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 》第8卷第4期(2005年),頁91∼116
    林逢祺,〈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刊》41期(1998. 07),頁155-170
    林運鴻,〈統治者那無中生有的鄉愁-現代性、文化霸權與台灣文學中的中國民族主義〉,《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18期 ( 2014.04) ,頁261-303
    徐麗紗,〈西化、本土與全球性-台灣音樂教育百年〉,《美育》第180期, (2011.04),頁16-27
    徐觀餘,〈視察臺灣童子軍觀感〉,《教育通訊》復刊臺版第1卷第7期(1950.09) ,頁7
    高鵬家、陳渝苓,〈遊戲與兒童發展之關係論述─理論與實際〉,《大專體育》113期(2011. 04),頁15-21
    張大春,〈敢有歌吟動地哀於無聲處聽驚雷-查禁歌曲值得大驚小怪之處〉,《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 08),頁106-111
    張榕庭,〈戰後台灣民族精神教育研究〉,《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29期(2003.10),頁14-25
    郭洵澈,〈1949年之後的中國革命音樂系統〉《二十一世紀雙月刊》52卷(1999.04)
    陳雪屏,〈本省教育的重大改革〉,《教育輔導月刊》第2卷第6期(1952. 06),頁4-5。
    陳培豐,〈鄉土文學、歷史與歌謠:重層殖民統治下臺灣文學詮釋共同體的建構〉,臺灣史研究 18卷4期 ( 2011.12) ,頁109-164
    程天放,〈中國童子軍之使命〉,《教育通訊》復刊臺版第3卷第24期(1952.11) ,頁1-2
    程天放,〈民族精神教育生產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實施概況〉,《教育通訊》復刊臺版第3卷第19期(1952.09),頁3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台灣文藝》第138期(1993 年8月),頁77-113
    葉龍彥,〈台灣光復初期的中等教育〉,《臺北文獻》第108期(1994.06),頁17-71
    廖炳惠,〈90年代流行歌曲中的城鄉意識-以陳明章和朱約信為例〉,《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詞論十段錦」專輯(1991.08),頁115-118
    歐用生,〈「潛在課程」概念之檢討〉,《師友月刊》 141期 ( 1979.03) ,頁15-21
    劉秀美,〈位移的南方、想像的鄉愁-張系國70年代小說中的故土想像〉,《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18期 ( 2014.04) ,頁241-260
    劉維開,〈蔣中正對1949年失敗的檢討-以演講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9期(2008年5月),頁85-125
    劉璧榛,〈從部落社會到國家化的族群:噶瑪蘭人qataban(獵首祭/豐年節)的認同想像與展演〉,《臺灣人類學刊》 8卷2期 ( 2010.06) ,頁37-86
    鄭仰貴,〈飄揚的國旗—有感於護旗的故事〉,《師友月刊》 139期 ( 1979.01),頁44-44
    謝昀倫,〈音樂中的懷舊情感探討〉,《藝術評論 》28期 ( 2015.01) ,頁101-145
    賴美鈴,〈戰後初期臺灣國民學校之音樂教育-以教科書的分析為中心〉,《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頁367-392
    賴美鈴,〈光復後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中小學音樂師資培育與音樂資訊應用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頁65-101
    魏培軒,〈不唱國歌的老師們-日本「太陽旗.君之代」訴訟〉,《司法改革雜誌 》95期 ( 2013.04) ,頁52-53
    薛化元,〈戰後台灣教育制度中國家權力問題的歷史探討〉,收入《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頁393-407
    藍順德,〈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第32卷第4期(2004年),頁2-24

    五. 博碩士論文
    尤玉文,《台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1949年後之社會與音樂教科書為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錦雀,《1945-1987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白鴻博,《戰後台灣初等音樂教育之研究—以音樂教科書為分析場域(1952-1968)》(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在職碩士專班論文,2011)
    吳文星,《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碩士專班論文,2008)
    杜文靖,《臺灣歌謠歌詞呈顯的臺灣意識》(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0)
    林錦慧,《國民小學鄉土音樂課程發展之研究-民國64-98年教科書內容分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蘭芳,《解嚴後國中音樂教材本土化的探討》(臺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
    高健和,《威權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公民科教科書之研究(1952-1989)》(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康瓊文,《國小音樂教科書各族群歌曲內涵之分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許瀛方,〈台灣日治至戒嚴時期愛國歌曲之國家認同意識研究〉第二章(臺北: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光輝,《戰後初期的國民學校教科書分析》(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俊傑,《戰後臺灣國民教育社會科教科書與國家形塑(1952-1987)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曾靜悅,《臺灣地區學校反共教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黃光雄,《二次世界戰後初期臺灣之中國化教育:以初等教育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黃意婷,《國小音樂教科書歌曲選材之分析, 1962-1999》(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葉憲峻,《二次世界戰後初期臺灣之中國化教育:以初等教育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劉定霖:《政治意識形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賴宜玟,《台灣前期中等教育音樂課程之內涵與修訂過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佩娥,《由國中小教科書看戒嚴時期台灣之國族建構—以國語文科和社會類科 為分析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班,2007)

    六. 報章雜誌
    蔣理容,〈馬偕博士的詩〉,《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07年9月18日

    七. 媒體與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全國法規資料庫,(來源: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20020,瀏覽日期: 2016.05.02)
    〈童子軍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
    (來源: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562/?index=7,瀏覽日期: 2016.06.01)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