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溫敬和 Wen, Ching-Hor |
---|---|
論文名稱: |
躬耕一畝特色課程:一個高中家政社群教師課程發展歷程之探究 A Study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a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Learning Community in a Se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卯靜儒
Mao, Chin-J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1 |
中文關鍵詞: | 特色課程 、課程發展 、自然模式 、家政 、教師社群 |
英文關鍵詞: | featured elective cours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aturalistic model, home economics, teachers’professional leaning community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06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4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因應12年國教,高中職學校透過競爭型課程與教學計畫取得經費補助,開設高中特色選修課程,扭轉選修制度長期以來無法落實的現象。本研究循著課程發展的自然模式的觀點,關照一所高中家政教師社群發展特色課程的歷程,發現其發展脈絡與自然模式理論相近,所浮現重疊、延伸與共舞的概念,可作為課程發展的借鏡。
其中學校行政與教師社群是課程發展的兩大支柱,他們擁有「追求高品質學生學習」的共同理念與願景,彼此交疊互動與影響。校長積極打造一個賦權參與的共創式校級課程發展平台,建構起植地而生的願景,民主的討論對話,並信任教師。教師代表自願轉為學科社群領導者,帶領學科社群教師投入課程發展,並扮演著校級與科級之間的關鍵角色。而該社群教師延伸99課綱家政選修教材,花費一年的時間,組成教師課程發展社群,增進教師專業與教學知能、結合社區資源與校外專家的力量,發揮課程的實踐智慧,共創一門家政特色課程。
家政特色課程以全球食育觀點發展思辨課程,將教室空間延伸至窗外進行務農體驗課程,引領學生落實生活中的行動實踐方案,讓高中生發揮改變世界的影響力,課程的部份內容更被納入12年國教課綱之中。同時,戶外小田園空間搭起其他學科教師、學校行政人員與學生互動對話的橋梁,促使師與生共舞交流,共創課程。特色課程發展的設計產出,亦進一步開啟另一門國際教育課程的建置。
In response to new guidelines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curriculum, high schools have tried to obtain the governmental subsidies through the competing project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o innovate high school elective courses. Following the perspectives of naturalistic model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is study observes the developmental progress of featured elective courses from a group of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pursuing the same concepts to shape the model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th the same ideas and vision to pursue students’ high-quality learning, school administer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LC) are the two pillars of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principal actively set up a school-level platform for empowering co-creat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root pioneering vision, have democratic dialogue and trust in teachers. Teachers have become the leaders of PLC to lead the faculty members to get involved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voluntarily, playing key roles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subject levels. For about one year, these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have built up their PLC to extend the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framework, improve both of their subject-base and instructional professions, and, moreover, combine the local community resources with the experts in other fields to create an elective home economics course to bring in the practical wisdom of curriculum.
With the thinking of food education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this home economics elective curriculum, partly included in the guideline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expends the learning space to do the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courses, lead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implement the projects of life practical programs to change the world. Meanwhile, the edible schoolyard has also bridged the interactive dialogue among other subject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students, to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vison of co-cre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this elective course will also open the door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丁亞雯 (2012)。 以「課程與教學」為十二年國教推動核心─臺北市推動的策略與行動。中等教育,63(1),183-187。
方德隆(譯)(2004)。Allan C. Ornstein,& Francis P. Hunkins著。課程發展與設計(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文科(2002)。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永進(2003)。學校領域教學研究會的運作及其功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臺北市。
王如哲、何希慧、曾淑惠、林永豐、秦葆琦、王浩博、洪詠善、劉欣宜(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高職、綜高、五專學校實施特色招生之特色課程規劃研究。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嘉源、王柏鴻、羅耀宗(譯)(2003)。Peter F. Drucker著。杜拉克談未來管理(Managing for the Future)。臺北市:時報文化。
卯靜儒(2009)。美國60年代課程改革─從被動遭逢到主動面質。載於卯靜儒(主編),課程改革–研究議題與取徑(頁95-113)。臺北市:學富。
卯靜儒(2015)。解開學習共同體實踐歷程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密碼。中等教育,66(1),06-15。
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高中課程改革之政策形塑與實施的歷程分析:以95課程暫綱為例。課程與教學,15(3),181-205。
余佩珊(譯)(2004)。Peter F. Drucker著。彼得.杜拉克 : 使命與領導 : 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臺北市:遠流。
吳妮真(2004)。高中學生對99家政課程綱要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之探討:教師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卓妙容(譯)(2015)。Ken Robinson,& Lou Aronica著。讓天賦發光(Creative Schools: The Grassroots Revolution That’s Transforming Education)。臺北市:天下文化。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周麗端(2013)。中等學校的家政與家庭教育。中等教育,64(4),6-13。
林志成、田耐青、林仁煥、田育昆(2011)。特色課程的涵義與理論。載於林志成(主編),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頁119-140)。臺北:高等教育。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淑媛(2008)。國中國文教師設計讀寫課程慎思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洪久賢(2000)。從家政教育談生活與素養。訓育研究,39(4),46-48。
洪瑞璇(2008)。國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游走在「結構─能動」之間(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范信賢(2010)。特色學校的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98,055-062。
范信賢、尤淑慧(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願景與理念。教育研究月刊,231,34-48。
國家教育院(2015)。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10467,c639-1.php?Lang=zh-tw
張云棻(2013)。12年國教在臺北–臺北市成淵高中多元適性跨班選修課程為例。教師天地,182,41-44。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a7285432-45bf-4371-b514-3eb12aff9871/doc/99普通高中課程綱要.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教育部(2016)。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每週教學節數標準。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1242&KeyWordHL=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學富。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Corrine Glesne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美瑞(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家政教育」之回顧與展望。中等教育,52(6),4-18。
郭進隆(譯)(1994)。Peter M. Senge著。第五項修練 :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陳伯璋、陳柏達(譯)(1971)。Jerome S. Bruner。教育的過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臺北市:世界文物。
陳佩雯 (2012)。 精彩教、快樂學~談臺北市十二年國教推動-專訪臺北市教育局丁亞雯局長。教師天地,176,4-7。
單文經、高新建、游家政、蔡清田、張明輝、王麗雲(譯)(2000)。James G. Henderson,& Richard D.Hawthorne著。革新的課程領導(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臺北市:學富。
曾慶玲、李秀靜(2013)。當家政遇上食育。中等教育,64(4),86-108。
童怡箏(2013)。高中家政課程變革及其對高中家政教師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黃光雄、蔡清田(2005)。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三版)。臺北市:漢文。
黃春木、劉蔚之(2012)。十二年國教高中校本特色課程規劃與實施的制度面探究。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與方向的期許(頁43-61)。臺北市:五南
黃繼仁(2003)。課程慎思應用於教室層級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小學低年級教師的語文課程實踐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繼仁(2005)。許瓦布的課程思想。載於黃政傑(主編),課程思想(頁59-102)。新北市:冠學。
詹雅婷(2009)。國中英語領域教學研究會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廖英足(2003)。提升生活品質的家政教學與輔導團運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一解構與重建。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桂冠。
劉欣宜、洪詠善(2013)。高中職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課綱問題分析。課程研究,8(2),1-22。
劉蔚之、黃春木(2014)。「學校本位」教師生涯進路的規劃。載於吳清基、黃嘉莉(主編),面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師資培育挑戰。臺北市: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頁163-194。
歐用生(1999)。 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 。國民教育, 39(4),2-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潘慧玲、王如哲、葉興華、張炳煌、吳武雄、吳清鏞(2005)。普通高中課程必選修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清田(2006)。課程創新。臺北市:五南。
黎學謙(策展人)、黃春木(講者)(2013)。Big Reform , Big Challenge【TEDxNTNU】。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FGzNJV3-k&list=PLM4YYfwbo15XLtC_KsXMx5MwwDMvdN8sy
賴怡玫(2013)。老師,您哪『位』?-國中非考科教師專業認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薛金蓮(2016)。老鳥慢飛—資深自然科教師學改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謝錦桂毓(2010)。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臺北市:麥田。
簡良平(2003)。學校課程決定-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師大師苑。
藍雲、陳世佳(譯)(2009)。Parker J. Palmer著。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顏寧、黃詠光、吳欣隆(譯)(2009)。Kathy Charmaz著。建構扎根理論(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臺北市:五南。
西文部分
Goodlad, J. l., Klein, M. F., & Tye, K. A.(1979). The Domains of Curriculum and Their Study. In J. I. Goodlad (Ed.),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pp. 43–76). New York,NY: McGraw-Hill.
Henderson,J. G. & Gornik, R. (2007). 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UK: Heinemann.
Walker, D. F.(1990). Fundamentals of curriculum. San Diego,C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Walker, D. F., & Soltis, J. F. (2009). Curriculum and Aims (5th ed.). New York,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