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姿蓉
Wu, Tzu-Jung
論文名稱: 《灌籃高手》閱聽眾情緒價值與品牌態度對口碑分享與購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跨媒介涉入類型為調節變項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Value and Brand Attitude of "Slam Dunk" Audiences on Word-of-Mouth Sharing and Purchase Intention: Cross-Media Involvement Type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
指導教授: 劉立行
Liu, Li-Hsing
口試委員: 劉立行
Liu, Li-Hsing
陳柏宇
Chen, Po-Yu
廖珮玲
Liao, Pei-Ling
口試日期: 2025/01/1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4
中文關鍵詞: 情緒價值品牌態度口碑分享購買意願灌籃高手
英文關鍵詞: Emotional Value, Brand Attitude, Word-of-mouth Sharing, Purchase Intention, Slam Dunk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16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科技發展與跨媒介敘事的興起,許多原著作品透過多平台改編來擴大影響力,吸引不同年齡層與文化背景的觀眾。特別在台灣,改編自日本漫畫的動畫電影票房表現顯著,顯示跨媒介敘事的商業潛力。作為經典IP,《灌籃高手》在漫畫、動畫及電影版本中均受到不同年齡層和粉絲群體的熱烈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灌籃高手》觀眾的情緒價值與品牌態度對口碑分享和購買意圖的影響,並以涉入類型(動畫或漫畫)作為調節變項進行分析。本研究採問卷調查,回收307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受訪者對《灌籃高手》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共鳴,尤其以「興奮、熱血沸騰」等情感反應最為顯著。此外,受眾對作品的品牌態度普遍正面。在口碑分享方面,儘管社交媒體上的分享意願較低,但受訪者仍顯示較高的主動推薦意願。購買意願方面,受眾對觀看新電影或參與主題活動的興趣較高,但對周邊商品的購買意願較低。年齡、接觸的版本數量和涉入類型對情緒價值、品牌態度、口碑分享和購買意願有顯著影響,尤其是接觸過多版本的觀眾有較強的口碑分享與購買意願。涉入類型的調節作用顯示,涉入類型較多的受眾在品牌態度和口碑分享方面更為積極。本研究為品牌提供了產品開發和多元化的方向,並建議利用社交媒體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促進口碑行銷,和推動多版本整合行銷策略。未來研究可結合質性方法,探索不同文化背景對《灌籃高手》及其他經典作品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對這些作品的理解。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cross-media storytelling, many original works have been adapted across multiple platforms to expand their influence and attract audiences from various age group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Taiwan, the box office performance of animated films adapted from Japanese manga has been particularly remarkable, showcasing the commercial potential of cross-media storytelling. As a classic IP, Slam Dunk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from various age groups and fan communities through its manga, anime, and film vers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value and brand attitude of Slam Dunk viewers on word-of-mouth sharing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with involvement type (anime or manga)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This study adop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llecting 307 valid respon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pondents exhibited strong emotional resonance with Slam Dunk, particularly with emotional reactions such as "excitement" and "passion." Additionally, the audience generally held a positive brand attitude toward the work. In terms of word-of-mouth sharing, although the willingness to share on social media was relatively low, respondents still showed a high willingness to recommend the work actively. Regarding purchase intention, the audience showed more interest in watching new movies or participating in themed events, but had lower purchase intentions for peripheral products.Age, the number of versions experienced, and involvement type all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emotional value, brand attitude, word-of-mouth sharing, and purchase intention. In particular, viewers who had experienced multiple versions showed stronger word-of-mouth sharing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volvement type indicated that audiences with more involvement types were more proactive in their brand attitude and word-of-mouth sharing.This study provides brands with directions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and suggests leveraging social media to enhance interaction with audiences and promote word-of-mouth marketing. Brands should also promote multi-version integrated marketing strategies. Future research could incorporate qualitativ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n Slam Dunk and other classic works, further expan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works.

    謝辭i 摘要ii Abstract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5 第四節 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漫畫跨媒介IP改編相關概念7 第二節 情緒價值13 第三節 品牌態度15 第四節 口碑分享18 第五節 購買意願相關概念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22 第二節 研究假設23 第三節 問卷設計23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2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28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28 第二節 正式問卷信度分析35 第三節 變異數分析35 第六節 線性迴歸分析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48 第一節 結論48 第二節 建議53 參考文獻55 中文文獻55 英文文獻58 網路來源59 附錄60

    王松木(2014)。試論日本漫畫的圖像修辭-以井上雄彥《灌籃高手》為例。《高雄師大國文學報》,19,73-126。
    沈永亮、牛博鼇(2016)。IP 時代電視劇創作現狀分析。《當代電視》,2,61-65。
    沈咏蓉(2020)廣告情感訴求對於品牌認知、品牌形象、口碑分享與購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泰國為電影廣告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台北市。
    吳奕賢 (2003)。運動漫畫內容與價值觀意涵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市。
    吳淑鷹、彭康達(2010)。品牌態度對消費者購買意圖的影響。行為科學期刊,22(3),66-75。
    李世暉 (2013)。日本經濟與日本內容產業:日本動畫、漫畫與遊戲的鍊金術。台北市:智勝文化。
    李育菁、孫穎、朱常華(2018)。IP 春藥或靈藥?中國原著小說 IP 改編影視作品市場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43-269。
    林怡菁 (2016) 。綜藝節目閱聽眾收視行為動機與涉入程度之相關研究–以韓國綜藝《Running Man》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3版)。臺北市:五南。
    邱夢偉 (2004)。幽默漫畫表現形式之創作研究-以幽默漫畫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施雅婷(2003)。口碑行銷的策略與實務應用。行銷學報,7(2),25-39。
    柯沛辰(2021)。品牌形象對品牌態度之影響-以延伸品牌態度為中介變數(碩士論文)。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馬嘉臨 (2023)。閱聽眾對IP改編劇的知覺價值、滿意度、口碑分享與持續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山河令》為例 (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台北市。
    陳惟真 (2015)。以計劃行為理論與涉入程度探討影展觀眾涉入程度-以金馬影展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高成明(2004)。品牌口碑與消費者行為關聯之研究。經濟與管理期刊,20(1),56-63。
    高虎(2017)。IP 改編電視劇的市場表現。當代電視,4,38-39。
    高潔瑩、王又鵬、李潤楠(2020)。品牌形象、知覺價值以及品牌態度對購買意圖影響效果之探討。環球科技人文學刊,26,21-42。
    梁文鳳(2018)。網路小說改編劇觀眾收視行為、產品涉入度、滿意度、忠誠度的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北京印刷學院。
    梁家齊(2017年6月)。IP 劇與粉絲經濟。《PAR 表演藝術雜誌》,294,4。
    梁意潔(2019)。探討台灣 IP 改編影視戲劇如何形塑粉絲態度──以《植劇場-花甲男孩轉大人》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
    張元培(1997)。《灌籃高手》漫畫對於體育運動之教育意涵。中華體育季刊,11(3),35-42。
    張道釗(2011)。品牌知名度與品牌態度之間的關聯性研究-以四種產品類型為干擾變項(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莊廷毅(2014)。社交媒體倦怠及人際關係滿意度對社群媒體使用者口碑分享意圖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桃園市。
    許峰憲(2019)。休閒農場遊客口碑搜尋行為、體驗價值、口碑分享意願與重遊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南投縣。
    許嘉晉(2006)。運動漫畫閱讀對學童運動價值觀與運動休閒參與影響之研究─以《灌籃高手》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黃世宏 (2013)。動漫迷生活型態與涉入程度探討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 (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黃俊儒、簡妙如 (2010)。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之科學傳播研究:從科技社會公民的角色及需求出發。新聞學研究,105,127-166。
    黃峰蕙、洪瓈珍、陳秋蓉 (2011)。服務對象對於涉入、滿意度與忠誠度之間關係的影響。商業現代化學刊,6(1),125-147。
    黃穎文 (2014)。情節連結與角色喜好對戲劇內容之產品置入效果 (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市。
    楊文壽 (2010)。行動電話手機消費者之涉入程度與購買決策相關因素之關聯性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楊佩珊 (2018)。以不同類型的中文配音日本動畫節目探討閱聽眾的閱聽感受 (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市。
    臧國仁、蔡琰 (2017)。敘事傳播:故事/人文觀點。台北市:五南。
    蔡宗展 (2003)。從漫畫的圖像魅力探討運動漫畫的價值。國民體育季刊,32(4),63-67。
    潘楊燕(2016)。從《花千骨》火爆螢屏看網絡文學 IP。《傳媒觀察》,(1),24-26。
    劉啟民 (2008)。前置因素、產品涉入程度、與影片類型對體驗品質、情緒、以及體驗滿意度之影響—以電影產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新北市。
    劉家彤。(2023)。台灣文學改編影視消費初探。國立屏東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8,27-59。
    蕭羽鈞(2020)。體驗行銷、品牌形象與消費者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台北市。
    蕭佳旻 (2022)。動畫電影角色真人化演出後之觀影經驗研究─以《阿拉丁》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台北市。
    黃世宏 (2013)。動漫迷生活型態與涉入程度探討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 (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賴玉釵 (2016)。跨媒介敘事與擴展「敘事網絡」歷經初探:以國際大獎繪本之跨媒介轉述為例。新聞學研究,126,133–198。
    賴玉釵 (2018)。奇幻經典之跨媒介網絡建構及敘事策略初探:以《哈利波特》故事網絡為例。新聞學研究, 137, 133-183.
    侯嘉政、傅柏霖 (2008)。產品涉入與品牌涉入對品牌忠誠度之影響-以數位相機為例。行銷評論, 5(1), 27-56.
    游易霖 (2012)。機造影片涉入程度與顧客忠誠度關係探討-以台灣的《魔獸世界》線上遊戲機造影片為案例研究。傳播文化, 11, 1-22.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The Free Press.
    Augusto, M. A., & Torres, P. (2018). Brand attitude and its impact on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purchas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5(3), 1-14.
    Barlow, J., & Maul, D. (2000). Emotional value in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Press.
    Babin, B. J., Darden, W. R., & Griffin, M. (1994). Work and/or fun: Measuring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shopping valu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4), 644-656.
    Carroll, B., & Ahuvia, A. (2006). Some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brand love. Marketing Letters, 17(2), 79-89.
    Holbrook, M. B. (1999). Consumer valu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Routledge.
    Oliver, R. L. (1999). Whence consumer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3(4_suppl1), 33-44.
    Pham, M. T. (1998). Representativeness, relevance, and the use of feelings in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2), 145-161.
    Richins, M. L. (1997). Measuring emotions in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4(3), 127-146.
    Robinette, R., Brand, M., & Lenz, J. (2001). Emotions in consumer-brand relationship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0(4), 67-75.
    Sheth, J. N., Newman, B. I., & Gross, B. L. (1991). Why we buy what we buy: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2(2), 159-170.
    Swait, J., & Sweeney, J. C. (2000). Value and choice in the consump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7(4), 448-459.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3), 2-22.
    Zeithaml, V. A., Parasuraman, A., & Berry, L. L.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2), 31-46.
    富士電視台 [@fujitv]. (n.d.). Tweets. Twitter. Retrieved from https://x.com/fujitv/status/1561110834369134593?ref_src=twsrc%5Etfw%7Ctwcamp%5Etweetembed%7Ctwterm%5E1561110834369134593%7Ctwgr%5E%7Ctwcon%5Es1_&ref_url=
    台北票房觀測站. (n.d.). 台灣影史日本電影票房 Top 1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25999002222280&id=100044365662120&set=a.652882309533952
    Box Office Mojo https://www.boxofficemojo.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