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建宗 Chien-Tzung Wei |
---|---|
論文名稱: |
在台藏胞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三位國中生為例 A Case Study of The School Adjustments of 3 Tibetans' Children in Taoyuan County,Taiwan. |
指導教授: |
黃城
Huang, 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7 |
中文關鍵詞: | 在台藏胞 、學校適應 |
英文關鍵詞: | Tibet compatriot in Taiwan, School adjustment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0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研究是以桃園縣一所國中三位在台藏胞子女為主要的研究參與者。藉由質性研究中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就在台藏胞子女個人心理適應、人際關係適應及課業學習適應等相關因素深入瞭解在台藏胞子女學校適應之情形。
本研究獲致的研究發現如下:
1.在台藏胞子女來台後個體動機和需求得到更多的滿足,而對學校產生歸屬感。
2.在台藏胞子女對自己是本國人或是外國人的自我概念常有混淆情形。
3.在台藏胞子女情緒表達深受父親管教態度影響。
4.在台藏胞子女師生互動屬被動模式。
5.學校大部分老師不知道有在台藏胞子女學童的存在。
6.教師期望與上課方式影響學生的表現。
7.在台藏胞子女與同儕互動沒有族群問題。
8.中文程度是造成在台藏胞子女學業成績低落的主因。
9.家庭社經地位低落亦是在台藏胞子女學業成績低落的重要因素。
10.在台藏胞子女均有明確的升學目標。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發現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育相關單位、學校教師及在台藏胞子女之家長在面對子女教育問題上之參考。
【關鍵字】在台藏胞、學校適應
Abstract :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chool adjustments of the 3 Tibetans' Children at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Case study method included observation of participation,deep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adaptation situations of the Tibetans' children in three aspect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s, society adjustments and curricular learning adjustments.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 :
1.The individual motive and the demand for the Tibetans' children in Taiwan is more satisfying, then they have the ownership feeling to the school.
2.The Tibetans' children in Taiwan is always confusing native people with foreign people.
3.Expressive mood of the Tibetans' childre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discipline method of their parent.
4.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Tibetans' children is tend to be passive.
5.Most teachers did not know the Tibetans' children in their school.
6.The Tibetans' children performance is affected by the teacher education expected and teaching methods.
7.The race predudice doesn’t directly influe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ibetans' children and their peers.
8.The main factor of the Tibetans' children academic achievement low is caused by Chinese degree.
9.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isadvantag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curricular learning adjustment of the Tibetans' children.
10.It is clear to the Tibetans' children that will study in a high school.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y conclus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relevant organizations, school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the Tibetans' children when questions of their education are encountered.
【Keywords】Tibet compatriot in Taiwan、School adjustments
中文書目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聖雯(2006),《從多元文化看跨國婚姻家庭子女的生活場域經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 編譯(1979),《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文笙。
向芳誼(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敬先(1995),《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何秀珠(1994),《國篠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適應與學校適應〉,《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學報》,第10期,頁124-153。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 編著(1991),《心理衛生》,台北:空大。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珮琪(2000),《撒落的西藏天珠──流亡藏人在台灣》,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3期,頁133-159。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5期,頁83-122。
李坤崇(1995),〈其實您不懂我的心-談如何及早發現適應欠佳兒童〉,《國教之友》,第47期,頁24-34。
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曉晶(2002),《台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慶鴻等(2005),《在臺藏胞家庭發展深度訪查及社會福利資源網絡結合之研究》,臺北:蒙藏委員會。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 : 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國民(2007),《家長社會資本與學童學業成就、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正文(2002),《青少年的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佩璇(2005),〈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頁239-263。
林梅蓉(2006),《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 譯(2005),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淑華(1997),《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1996),《青少年問題檔案:新新人類個案與對策》,台北:商鼎。
林照真(2000),《最後的達賴喇嘛》,台北:時報。
林照真(2001),《喇嘛殺人--西藏人流亡四十週年專書》,台北:聯合文學。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學報》,第11期,頁95-138。
柯乃文(2006),《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郁雯(2007),《發展外籍配偶子女數學教與學模式之個案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頁159-169。
茉莉(2007),《山麓那邊是西藏 : 一位中國流亡者的觀察》,台北:允晨文化。
張文菁(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慧文(1984),《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及班級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婉妮(2005),《高雄市國中資優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的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頁399-428。
許瑞蘭(2003),《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蓮(2006),《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春輝(2006),〈原住民國中教育師生互動關係與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學報》,第6期,頁93-135。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8),《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省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研究報告,〈未出版〉。
陳銘祥等(2002),《藏胞在台生活狀況調查及輔導措施之研究》,臺北:蒙藏委員會。
曾惠敏(1994),《國一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 : 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輿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冠盈(2000),《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1994),《青少年的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憲明(198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川榮(2002),《都市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之殖民論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思涵(2005),《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文輝(1995),《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瑞全(2006),《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衣婷(2007),《國中生學業情緒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第16期,頁71-88。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8期,頁1-90。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婉麗(200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2),《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大。
嚴祥鷺(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頁195-221。
蘇嘉宏(2005),《流亡中的民主 : 印度流亡藏人的政治與社會》,台北:水牛。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 McGram Hill.
Bassey, M.(1999),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Bernstein, E.(2002), Middle school and the age of adjustment : A guide for parents, Westport, CT : Greenwood.
Henry, E. Adams(1972),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 Ronald.
Kaplan, P.S. & J.Stein(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ornia : Wadsworth.
Ladd, G.W.(1989),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s : Precursors of Early school adjustment?”In B. Schneider, G.Attili, J. Nadel, & R.Wissberg(eds.), Social competence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Smsterdam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277-299.
Lazarus, R.S.(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 McGram Hill.
Perry, K. E. & R. S. Weinstein(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 33:177-194.
Starr, B.D.(1970), The psychology of school adjustment, New York : Random House.
Weedon, C.(2004), Identity and culture, New York : McGram Hill.
Winter, R.(1995),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ction-reseaech, London : Falmer.
Yin, R.K.(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 Thousand Oaks, CA : Sage Publications.
Youngman, M.B.(1979), “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9:25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