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財官 |
---|---|
論文名稱: |
兩岸國防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 The Policy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
指導教授: | 周愚文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全民國防 、國防教育 、國防教育政策 、國防通識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All-out defens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policy, national defense general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針對兩岸國防教育政策進行比較研究,從宏觀角度思考影響國防教育政策的外在因素,微觀剖析檢視國防教育政策的內在問題。為求處理相關研究議題,以文獻分析、歷史研究法及比較研究著手,就歷史背景與實施概況、學校國防教育與課程規劃等因素,進行相對性的因素比較;就所蒐集與主題相關之理論與文獻,歸納篩選出適當者,做為研究假設之依據,實施綜合分析探討,最後歸納出結果與發現,進而提出解決當前問題相對措施,精進國防教育的作法,建構全民國防的架構,以提供決策單位研擬相關的國防教育政策法規的參考。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敘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及限制等。
第二章文獻探討。針對國防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政策的理論、西方國家國防教育的例證、大陸與臺灣國防教育研究文獻,找出相關因素,做為國防教育政策的論述、理論分析依據。
第三章探討大陸國防教育政策的實施,依歷史背景、實施概況、國防教育政策及綜合分析等探討。有關大陸國防教育政策形成背景、影響分析,並對實施概況、相關法源、教育目標及學校國防教育的實施及綜合相關因素探討之。
第四章探討臺灣國防教育政策的實施,與大陸實施相對性的比較因素,依歷史背景、實施概況、學校國防教育的實施及綜合分析等探討。有關臺灣國防教育政策作為,包含軍訓制度發展及國防通識課程的改革等因素,綜合比較探討。
第五章綜合分析比較與檢討。根據上述兩岸國防教育的比較分析,針對我國國防教育現存的問題,提出檢討與省思,並前瞻我國國防教育未來發展,研擬國防教育政策的具體措施與願景。
最後第六章為本文之結論與建議。就理論及實際層面之研究發現作一總結,並作為未來研究發展及提出可能的建議。
以中共實施國防教育為借鑒,有助於對敵情環境的認識與瞭解,培養國防教育師資、教材設計與課程規劃設計人才,建立國防教育的教學能量與發揮教育效能,有利任務之遂行。故藉由本研究的探討,期使國人對國防教育能有更深的認識,並前瞻國防教育未來願景發展,如何有效整合國防教育相關智庫與知識平台,並能結合國防教育整體資源,發揮事半功倍或相乘的效果,進而精進國防教育政策與作為,提供我國國防教育政策與實施之參考與借鏡。
【關鍵詞】全民國防、國防教育、國防教育政策、國防通識教育。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ims to compare of the policy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Taiwan with that in China. By the way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historical method and comparative method, the background, ideas, legislature, cont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its change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were inquired and compared.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I explained the background, motivations and purposes, methods and procedures, its range of study and its limitation and so on.
Chapter II was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lated theory, foreign experiences, the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Chapter III analyzed defense education policy in China.
Chapter IV discussed defense education policy in Taiwan.
Chapter V is to compare the policy in China with that in Taiwan.
Finally, chapter VI is to make som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All-out defens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aiwan, China,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policy, national defense general education.
一、書籍
中共黨建資料 (1991)。毛澤東選集(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1997)。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毛澤東(1993)。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北京:軍事科學社。
王曉衛(1997)。中國軍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
司琦(1981)。中國國民教育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
巨克毅(2004)。台海安全的危機與轉機。臺中:鼎茂。
伍啟元(1991)。公共政策(上下冊)。臺北:台灣商務。
朱志宏(1995)。公共政策。臺北:三民。
朱延智(2000)。臺灣安全。臺北:幼獅文化。
吳朝富(1986)。領袖蔣公之建軍思想。臺北:正中書局。
呂敬正、傅尚逵、宋恩民(1994)。當代戰略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李松林(1993)。蔣經國的台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
李效東(1999)。比較軍事思想。北京:軍事科學。
李鍵(1998a)。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年(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鍵(1998b)。中國教育年鑒1989-90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小珠(1997)。全民國防教育系列讀本-基層幹部國防教育讀本。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周寶明(2006)。全民國防-大學在職教育。臺北:國防部。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
林正義(1994)。八二三砲戰的時代意義。載於史政編譯局編印:八二三戰役文獻專輯,頁85-88。臺北:省文獻會。
林正義(1999a)。如何落實全民國防。國防部88年度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桃園:國防大學。
林正義(1999b)。全民國防之心理防衛。臺北:國防部專案研究計畫,未出版。
林正義(2001)。全民國防之定義、理論探討與全民心理防衛。「全民國防」專案研究計畫,未出版,臺北:國防部。
林吉郎(2002)。我國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載於林哲夫主編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頁81-120。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哲夫(2003)。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景福(2006)。國防政策-高中暨社會教育。臺北:國防部。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
林碧炤(1999)。臺灣的綜合安全。載於戰略與國際研究,頁61-73。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
武炳、張彥斌、杜景山(2000)。國防教育學。北京:新華。
青年日報社編印(2006)。國軍95年暑期戰鬥營。臺北: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侯樹棟、馮少武、崔輝政、米立根(1992)。國防教育大詞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洪陸訓、莫大華(2006)。國際情勢。臺北:國防部。
唐惠民(2006)。防衛動員-大學在職教育。臺北:國防部。
孫良柱、周豔玲、劉志信(2003)。國防教育教程。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
翁明賢(1999)。我國軍訓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聯經。
馬克思、恩格思(1960)。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文忠(2006)。國防政策-大學在職教育。臺北:國防部。
高鴻春主編(2003)。國防知識(國防教育教材第三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國民黨文工會(1984)。國防建設。載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主編,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專輯,卷7。臺北:正中。
國防大學(1994)。美國國防部軍語詞典。臺北:國防大學編。
國防研究院編印(1961)。各國動員制度。臺北:國防研究院。
國防部(1970)。國防教育的宗旨和責任。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1992)。中華民國81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1996)。中華民國85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2002a)。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2002b)。共軍國防教育專輯。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129號,臺北:國防部編印,10月16日。
國防部(2004a)。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2004b)。國軍軍語辭典。桃園:國防大學。
國防部(2006)。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家總動員委員會(1970)。美國國家安全管理學概論。臺北:總動員委員會。
國管院(2000)。從美專業化軍事教育體系建立之精神探討我國防教育未來應發展之方向。臺北市:國防大學國管院。
張大杰(1997)。全民國防教育系列讀本-高中級幹部國防教育讀本。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張山新、李昂、周健(2002)。軍事法學。北京:軍事科學。
張之(1989)。國防意識與民族精神。北京:新華書店。
張世賢、陳恆均(1998)。比較政府。臺北:五南。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臺北:師大書苑。
張芙美(199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幼獅文化。
張金鑑(1970)。行政學研究。臺北:商務。
張慧英(2000)。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文化。
教育部(2006)。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統計處。
曹俊漢(1990)。公共政策。臺北:三民。
許江瑞、方寧(1998)。國防法概論。北京:軍事科學。
許芳勳、汪士賢(2006)。國防科技-大學在職教育。臺北:國防部。
陳水扁、柯承亨(1993)。國防黑盒子與白皮書。臺北:福爾摩沙基金會。
陳式平(1982)。國防教育原理。臺北市:黎明文化。
陳式平(1986a)。國防教育概論。臺北:黎明文化。
陳式平(1986b)。國防教育效能。臺北市:黎明文化。
陳式平(1986c)。國防教育體制。臺北:黎明文化。
陳津萍(2006)。全民國防-高中暨社會教育。臺北:國防部。
陳紀云(1988)。國防教育通俗講話。北京:國防大學。
陳偉寛(2003)。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
陳國祥(2007)。全民國防教育(授課參考教材)。臺北:總政戰局。
陳新民(2000)。社會役制度。臺北:揚智。
陳福成(2000)。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臺北:時英出版社。
曾章瑞(2007)。全民國防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湯文淵(2006)。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戰略觀。臺北市:幼獅。
鈕先鍾(2000)。廿一世紀的戰略前瞻。臺北:麥田。
馮濟民(1999)。直昇機發展與台海安全。載於蘇進強等國軍兵力結構與台海安全,頁237-261。台北:業強出版社。
黃光雄、楊龍立(2001)。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師大書苑。
黃志忠(1990)。對外開放與國防教育。北京市:國防大學。
黃清標、陳宏春(2006)。國防科技-高中暨社會教育。臺北:國防部。
甯少康(2006)。防衛動員-高中暨社會教育。臺北:國防部。
傳景雲、高鴻春(2003)。國防教育概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楊志華、任佩瑜主編(1991)。國防教育備要。北京市:國防大學出版社。
楊思偉(1996)。當代比較教育研究的趨勢。臺北:師大書苑。
楊國樞(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臺北:東華。
楊得志、宦鄉等(1987)。國防發展戰略思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萬文卓(2006)。如何落實全民國防教育之研究。桃園龍潭:國防大學。
葛芝金、吳勇剛、程新章(2001)。國防教育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趙英著(1992)。新的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人民出版社。
劉支藩(1962)。各國動員制度。臺北:國防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劉光主編(1990)。新中國高等教育大事記(1949-1987)。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宗勇(2000)。中共國防教育體制及其發展。龍潭:國防大學戰爭學院。
劉家楨(2005)。全民國防教育課程內容及推展策略。龍潭:全民國防教育師資訓練課程講義,未出版。
樊昊、武國祿(1992)。國防百問。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蔣中正(1961)。建立三民主義的中心思想—有恆、務實、力行,革新、動員、戰鬥,蔣總統演講集,卷27演講。臺北:國防部。
蔣緯國(1981)。國防體制概論。臺北:中央文物。
蔡萬助(1998)。軍事管理學,臺北:華泰。
鄭文翰(1992)。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鄧丕雲(1993)。八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臺北:前衛。
蕭全政(2001)。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載於中研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國家機關的職能重整與體制改革,頁63-88。台北市:中研院。
閻學通、王在邦、李忠誠、侯若石著(1998)。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人民出版社。
鍾堅(1999)。全民經濟國防與全民軍事國防。國防部民88年專案研究計畫,未出版,桃園:國防大學。
鍾堅、張延廷(2007)。國防通識教育(上、下)。臺北:五南。
羅慶生(2005)。國防政策與國防報告書。臺北:全華。
羅慶生(2006)。國家安全概論。臺北:全華。
羅慶生、李志誠(2006)。國防安全。臺北:華陽文教。
蘇仲仁(1993)。國防教育暸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蘇志榮(1999)。國防體制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二、期刊、雜誌、研討會論文
王高成(2004)。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後備動員,69,4-12。
王高成、羅慶生(2007)。「全民國防教育」的時代意義與國家安全,載於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0。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8月10日。
王崑義、翁明賢(2001)。〈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發展與軍訓教育的重構〉,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143。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
王惠民(2005)。【中共兵役制度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訂分析觀點】。後備動員,71,61-72。
王傳照(2006)。論全民國防的兵役制度,國防雜誌,21(1),100-109。
余華慶(2005)。「全民防衛動員體系與運作」,載於全民國防教育講義。桃園:國防大學,11月。
吳德威(1994)。新形勢下黨政領導幹部國防教育初探。理論與改革,8,45-47。
杜正勝(2005)。全民國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載於民國94年全民國防教育師資研習手冊,11月7日,未出版。
沈明室(2006)。我國國防政策簡介。宣教講義, 2月23日,未出版。
沈明室(2007)。我國國家安全威脅與全民國防政策實踐。後備動員,75,111-120。
汪國能(1994)。當前高校國防教育應當解決的幾個問題。四川師範學院學報, 6,頁4-6。
汪進揚(2004)。我國國防報告書內容分析。國防雜誌,19(10),6-15。
周建華、劉登春、廖彩遠(1994)。談高校創辦國防教育基地的作用和模式。贛南師範學院學報,4,85-88。
周愚文(2006)。社會發展與教育政策──中央政府遷台初期我國教育政策的回顧(1949-1954)。教育資料集刋,31,1-16。
林正義(2000)。〈台灣安全與美國:行政部門、國會〉。國防政策評論,1,42-68。
林吉郎(2002)。我國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整合性緊急管理政策與機制。國防雜誌,17(9),87-106,3。
林秀珍(1997)。比較教育中的「比較」探微。比較教育,44,1-10。
林佳龍、吳志中(2002)。中共的國家戰略與對外政策:十六大後的觀察。載於展望2003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12月1日。
政治作戰學校編印(1996)。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頁4-10,6月7日。
施正鋒(2007)。全民國防教育的突破與挑戰,載於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7-96。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洪陸訓,謝奕旭(2001)。從美軍民事看我國全民國防。復興崗學報,第72 期,頁37-64。
洪陸訓、李文師(2001)。全民國防戰略中的軍訓教育。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9-51,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
胡築生(2004)。軍事事務革命之研究。載於20世紀的戰爭與軍事革命學術研討會。中華軍史學會主辦,11月3日。
胡築生(2006年6月24日)。「國防教育專題」課程期研討會講評資料。師大國防教育班。
唐飛(2000)。新世紀國防政策,國家安全與兩岸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10,頁5-8。臺北縣:新世紀文教基金。
孫國祥 (2007)。先進國家「全民國防教育」成功案例之比較─以瑞士、以色列與美國為例。載於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5-76。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秦珊(1994)。1958年美國國防教育法述評。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96-101。
張哲銘、謝奕旭(2004)。〈當前國防通識教育發展方向〉。載於國防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22。臺北:東吳大學。
張錫模(2001),全民防衛機制平時戰時功能探討,載於新世紀展望全民防衛研討會論文,台南師管部主辦。
莫大華(1996),中共「積極防禦」戰略與軍備擴張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23(3),20-24。
莫大華、陳文亮(2005)。全民國防的意涵—概念、戰略、公民教育與決心,載於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頁1-10。東吳大學主辦,2005年12月1日。
陳子平(2004)。美國防部2004年「中共軍力報告」研析,國防雜誌,19(11),18-30。
陳子平(2006)。全民國防之意涵與國家安全。載於第七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桃園:國防大學主辦,10月16-19日。
陳明知(1988)。中共推展全民「國防教育」。中共研究,22(8),90-96。
陳膺宇(1998)。通識教育對軍校政治教育再造之啟迪。載於軍隊政治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1-94。臺北:政治作戰學校。
陸開泰(2004)。策訂國防科技人才培訓計畫及選拔機制,載於第七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 8月5日。
彭錦珍(2004)。資訊時代中共國防現代化之研究-解放軍資訊戰發展及其對台海安全之衝擊。復興崗學報,82,187-212。
曾祥穎(2004)。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看軍事事務革命-以歐洲戰場為例。載於20世紀的戰爭與軍事革命學術研討會。台北市:中華軍史學會主辦,11月3日。
黃必嶸(2002)。海峽兩岸教育行政組織比較研究-以中央及省級為主。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進賢(2001),中共訂頒施行國防教育法。中共研究,35(7)總415,56-67。
楊正平、張建焄(2005)。從民間教育與軍事教育介面之觀點探討我國軍訓教育的功能。載於龍華科技大學學報,18,1-14。
楊志恆(2007)。從「全民防衛動員」論推展「全民國防教育」應有之認識。載於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3-54。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楊思偉(1991)。方法論-比較教育的基本概念。比較教育通訊,26,10-44。
楊思偉(1992)。中共普通教育體制。比較教育通訊,29,10-44。
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1-31。
楊瑩(2005)。在追求卓越發展下,台海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檢視。教育政策論壇,8(1),頁43-64。
劉宜友(2007)。中共國防教育發展兼論我因應對策。國防雜誌,22(5),93-102。
劉家楨(2005)。全民國防教育課程內容及推展策略。載於全民國防教育講義。桃園:國防大學,未出版。
劉振興、呂明祥、黃鈴(2004年12月)。非軍事因素對國家安全之影響。載於第六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頁107-140。桃園:國防大學戰研中心主編。
劉莉玲(2005)。國防經濟與國家安全關係。國防雜誌,20(6),50-59。
劉復國(2004)。我國的軍事轉型。載於第五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桃園:國防大學主辦,10月29日。
劉躍進(2000)。當前國際形勢下的國家安全問題。中國政治,4,22-26。
鄧定秩(2002)。淺論國防戰略。國防雜誌,17(12),24-34。
盧普陽(2001)。貫徹落實〈國防教育法〉的幾點思考。國防大學學報,144,6-7。
謝奕旭(2007)。未來戰爭中的文化認知與全民國防思維。後備動員,75,15-31。
韓毓傑(2001年5月23日)。從法的觀點論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關係。載於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學士研討會論文集,頁5-14。後備動員管理學校主辦。
羅俐雯(2002)。台灣民主轉型(1980~2000 年)之研究-以Samuel P.Huntington 的理論作驗證。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進強(2003)。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下),新世紀智庫論壇,21,4-25。
三、學位論文
丁崑健(1999),海峽兩岸和美國學生軍訓制度之比較。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方東台(2001)。我國中等學校軍訓教育之定位與發展。政治大學中山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宗藩(2002)。我國學生軍訓制度之變革與發展。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偉(2006)。中俄非軍事單位國防教育比較研究。武漢理工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湖北。
汪平(2003a)。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武漢。
汪平(2003b)。當代中美非軍事院校國防教育比較研究。武漢理工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湖北。
洪文華(2003)。我國軍訓教育的研究-兼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軍訓教育制度。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振勵(2001)。中美軍事院校通識教育課程之比較研究。臺北: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9。
曹祥炎(1989),經國先生主政期間的政治經濟分析(一九七二~一九八八),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美鳳(2006)。桃園縣高中職軍訓教官角色行為與工作績效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福如(2003)。蔣經國先生改革開放思想與影響之研究(1972~1988)。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集凱(2007)。蔣經國晚年政治改革的背景(1975-198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俊平(2005)。中國近現代國防思想史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湖北。
顏志榮(1985)。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經驗(1972-1983)。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章豪(2005)。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政經分析,1949-2005。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鐘政諺(2002)。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之個案探究。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五、英文部分
Alagappa, M. (1998).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J. E. (2000). Public policymaking: A introduction (4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Baldwin, D. A.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p. 13-17.
Berkwitz , M. & Bock, P. G. (eds.) (1965).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Free Press.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ell.
Dye, T. R. (1987).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ell.
Dye, T. R. (1995).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ell.
Huntington, S. P. (1957). The solider and the stat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Jordon A. & Taylor, W. J. Jr. (1984).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and pres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norr, K.( 1973).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Scope and Structure of the Field, in Frank N. Trager & Philp S. Kronenberg (Eds.), National security and american society: Theory, process, and policy. Manhattan, Ka: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Lowi, T. (1972). Four systems of policy, politics, and cho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8, 298-310.
Murray, D. J. & Viotti, P. R. (Eds.) (1994). The defense policies of n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3rd ed).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rzeworski, A. (1995). Sustainable democra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uade, E. S.(1989).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s. (3rd ed.) New York: North-Halland.
Rothschild , E. (1995). “What is Security”, Daedalus, 124(3), 55
Stiehm, J. H. (2002). The U.S. army war college military education in a democrac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