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鴻文 |
---|---|
論文名稱: |
朱子哲學思想重探 The Again Study Of Zhu Zi's Philosophy |
指導教授: | 劉錦賢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03 |
中文關鍵詞: | 朱子 、象山 、牟宗三 、心學 、窮理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9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9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代的儒學研究,以「新儒家」學派為主流。「新儒家」之中,特別是牟宗三先生這一系的學者,對朱子常給予嚴厲的批評,說他不符合儒學的道德本質,歧出於孔、孟傳統,是「別子為宗」。其實,這樣的批評乃是站在陸王心學的角度以延續朱陸之爭的老路。本論以檢討牟先生的說法為主,旁及其它學者的說法,時時扣緊朱子文獻來檢核各種批評,以期呈顯朱子思想之真義。
本論架構可分為四部分,一是探討朱子早期哲學思想之淵源,二是朱子的理氣心性論,三是朱子的工夫論,四是再論朱陸之爭。
第一部分先敘論朱子早期的哲學思想,第二章論朱子與延平,第三章論朱子從延平的影響過渡到湖湘學派。在第二章中,先解釋朱子在年輕時出入釋老,有無動搖了儒家本位的基本立場,這是回應陳榮捷先生的說法;再指出延平的工夫有「靜坐」與「窮理」二大端;關於前者,本論先說明「靜坐」的實義,再檢討牟宗三先生「超越的逆覺體證」的說法;關於後者,要點出朱子的窮理之論,實是繼承自延平而來;朱子對延平有所繼承,但也有所批評,即是不滿於靜坐而另提持敬之說。第三章重心放在延平殁後,朱子轉移至湖湘學派「察識本心」的心學立場;對朱子在這段期間的心性論與工夫論有所介紹,以證明朱子曾深入於心學義理,方可商兌牟宗三先生「無得於延平的超越體證」、「無真切相應於天命流行之體」的兩頭批評。
第二部分,以第四章為代表,先論朱子之理,有太極與眾理的一多關係,此關係乃是一「總攝」的型態;其理之本質又有存在與形構的爭論。論朱子之氣,則集中於「枯槁之性」的探討,從中看出天道觀在朱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論及心性的關係,另有「存有」、「活動」之辨,以回應牟先生「只存有而不活動」的批評。「人心」與「道心」,是朱子本體論與工夫論的橋樑,既可解釋善惡升降之契機,又可見心的主動性。
第三部分為工夫論,包含第五章的「敬」與第六章的「窮理」。在第五章裡,先細數濂溪、橫渠、二程等前人論敬之大要,再論敬與心體的關係、敬與靜的異同,然後介紹朱子敬的工夫的形成經過,藉此引出敬貫動靜的優勝之處,末了檢視學者們對朱子論敬的批評。第六章中,先介紹「格物補傳」之意,再論所格之理非由是從外而得,以回應心學「心外求理」的批評;格物是一種由心理二分到心理合一的實踐過程,待到了心理合一的境地,那才是真正的「心即理」;格物窮理非心外求理,所以朱子與心學家對「義外」的理解並不相同;義理並無知識與道德的區分,這一特點,從儒、佛、道的比較上更能凸顯出來;雖然泯除了知識與道德的界限,並不表示所有的義理都一樣重要,窮理仍以「切己」之事為先,而「切己」者莫過於五品;道德實踐上的兩個難點,一是不知義理,二是知之而不能行,這都是由「氣質」引起的病痛,都要藉格物窮理的工夫才能消除;最後再比較敬與窮理兩種工夫的孰輕孰重、孰先孰後,做為朱子工夫論的結尾。
第七章,從對「讀書」一事的態度出發,切入朱子與陸象山的爭議;兩人外在的態度不同,是由於內在義理系統不同所致;所謂的「義理系統」,可以就「義利之辨」、「實空之辨」、「性心之辨」層層遞進,釐清朱陸之間的系統差異,至終結穴於「心性異同」的議題。
本論最後的結論,意在揭示朱子的思想,從理氣論、心性論、工夫論來看,一貫而縝密;在與諸家的論辯或檢討中,又可見朱子體系的宏大與優勝。朱子與心學家的理論在先秦孔孟與北宋諸子中都可以找到線索,但朱子的立論平穩而全面,既能涵蓋心學,又能批評而超越心學。希望因本論之作,能從一片「別子為宗」的聲浪中,重新認識朱子的思想並為之定位。
一、古代典籍(按朝代排列)
(一)中國傳統典籍
春秋.老聃著、晉.王弼著:《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2005年1月12刷。
戰國.莊周著、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6月。
漢.司馬遷著、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9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出版社,1998年12刷。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4刷。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5刷。
宋.楊時:《楊龜山集》,《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
宋.尹焞:《尹和靖集》,《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
宋.羅從彥:《羅豫章集》,《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宋.胡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3刷。
宋.朱熹著,朱傑人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張栻:《張南軒先生文集》,《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
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宋.陳亮:《龍川文集》,《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79三版。
宋.黃榦:《黃勉齋先生文集》,《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3刷。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明.羅欽順:《困知記》,《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明.陳建:《學蔀通辨》,《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清.陸世儀:《陸桴亭思辨錄輯要》,《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清.李紱:《朱子晚年全論》,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8刷。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3年9月。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阮元重刊宋本。
清.夏炘:《述朱質疑》,《續修四庫全書》,第9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崔述:《洙泗考信錄》,《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
清.張烈:《王學質疑》,《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5刷。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二)大正藏、卍續藏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藏》,T12。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T14。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正藏》,T19。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T48。
《宗鑑法林》,《卍新纂續藏經》,X66。
《白雲守端禪師語錄》,《卍新纂續藏經》,X 69。
《五燈全書》,《卍新纂續藏經》,X82。
二、近人論著(按出版時間排列)
陳德仁:《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9月。
范康壽:《朱子及其哲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6年3月2版。
大槻信良:《朱子四書集註典據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4月。
呂思勉:《理學綱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10月。
佚名:《宋元學案人名索引》,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5月。
荒木見悟:《明代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昭和53年10月。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1980年11月3版。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1月3版。
楊天石:《朱熹及其哲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3月。
陳榮捷:《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3月。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4月。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馮炳奎等著:《宋明理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7月。
釋靜權:《天臺宗綱要》,臺北:佛教出版社,1983年8月再版。
釋靜修:《教觀綱宗科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7月。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4月。
龔道運:《朱學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5月。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張德麟:《程明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6月。
高令印 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黃秀璣:《張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9月。
徐遠和:《洛學源流》,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9月。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3月。
李邦國:《朱熹和白鹿洞書院》,武昌: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朱熹與中國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6月。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9月。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2月。
徐紀芳:《陸象山弟子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4月。
傅偉勳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梁紹輝:《太極圖說通書義解》,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年6月。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束景南:《朱熹佚文輯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釋印順:《我之宗教觀》,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2刷。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高全喜:《理心之間──朱熹與陸九淵的理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6月。
龐萬里:《二程哲學體系》,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5月。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3刷。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1月。
李明輝主編:《當代新儒家人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2月。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世版社,1994年9月2版。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3月再版。
張立文:《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8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3版。
王忠林註譯:《新譯荀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9版。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2刷。
溫偉耀:《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
田浩著、姜長蘇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2版。
釋印順:《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1998年1月。
釋印順:《中觀今論》,新竹:正聞出版社,1998年1月。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11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8月11刷。
黃權才:《宋明經學史》,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書局,1999年。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盧連章:《程顥程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李明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6月。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朱杰人主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11月。
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展開──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楊儒賓主編:《朱子學的展開──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9月10刷。
郭齊勇:《儒學與儒學史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0月。
梁紹輝:《周敦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3刷。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3月2刷。
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
吳光主編:《當代新儒學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委員會,2003年8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3年9月13版2刷。
黃寬重:《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9月。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3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2刷。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11月2刷。
祁潤興:《陸九淵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3刷。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4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9刷。
劉錦賢:《孟子的生活智慧》,臺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解》,臺北:學生書局,2006年9月4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3刷。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谷嘉:《宋代理學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1月2版1刷。
陳政揚:《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2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14刷。
馮友蘭:《新理學》,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5月。
馮友蘭:《新原人》,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5月。
馮友蘭:《新知言》,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5月。
馮友蘭:《新原道》,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5月。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9月。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26刷。
李明輝主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12月。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12月。
游彪:《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1月。
張全明、李文濤:《宋史十二講》,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1月。
劉錦賢:《張橫渠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5月2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11月11刷。
黃信二:《陸象山哲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卜道成著、謝曉東譯:《朱熹和他的前輩們:朱熹與宋代新儒學導論》,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土田健次郎:《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
吳震、吾妻重二主編:《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鄧廣銘:《宋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6月3刷。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2版3刷。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2刷。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三、期刋論文(按出版時間排列)
程發軔:1968,〈程朱及其門人之理學〉,《孔孟學報》第16期。
費海璣:1972,〈談朱子門人〉,《東方雜誌》復刋第6卷第2期。
邱漢生:1980.3,〈陳淳的理學思想〉,《中國哲學》1980年第3期。
方東美:1981.7,〈泛論宋儒「道統」觀念之謬誤〉,《哲學與文化》第8卷第7期。
楊祖漢:1981.7,〈孔子、論語、道統〉,《鵝湖月刋》第7卷第1期。
曾春海:1982,〈朱子德性修養中的格物致知〉,《哲學與文化》第9卷第3期。
黃俊傑:1983.1,〈從孟子集注看朱子思想中舊學與新知的融會〉,《史學評論》第5期。
陳來:1983.2,〈關於程朱理氣思想的兩條資料的考證〉,《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2期。
黃健彰:1983.9,〈鵝湖之會朱陸異同〉,《宋史研究集》第2輯,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孫明章:1985.1,〈略論黃榦及其哲學思想〉,《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楊祖漢:1986.3,〈程伊川的才性論〉,《鵝湖月刋》第11卷第9期。
陳榮捷:1986.7,〈黃榦的《朱子行狀》〉,《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
陶希聖:1986.10,〈孔子的學統與道統〉,《中華文化復興月刋》第19卷第10期。
趙炳熙:1986,〈朱熹研究論著索引〉,《上饒師專學報》1986年第3期。
趙炳熙:1987.11,〈近年國內朱子學研究概述〉,《上饒師專學報》1987年第2期。
黃宣民:1987.12,〈朱熹的道統觀〉,《廈門朱子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
戴瑞坤:1988.3,〈朱子學研究論著目錄〉,《陽明學漢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林美惠:1988.9,〈論朱子小學與大學思想之義理根源〉,《鵝湖月刋》第14卷第3期總號159。
黃俊傑:1988.12,〈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清華學報》第18卷第2期。
馮耀明:1988.12,〈朱熹對儒佛之判分〉,《漢學研究》第6卷第2期。
張永儁:1989,〈從程朱理氣說析論朱熹心性論之要義〉,《哲學評論》第12期。
張慧珍:1989,〈朱熹讀書說淺論〉,《孔孟月刋》第28卷第3期。
蔡尚思:1990.10,〈朱子學全史綱要〉,《紀念朱子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張玉奇:1990,〈朱熹綱常論中的三綱要義〉,《朱子學刋》第2輯。
錢遜:1991.1,〈四書集注與中國文化傳統--兼談「道統」的實際內容與意義〉,《朱子學刋》1991年第1期。
周偉民:1991.3,〈論朱熹「格君心之非」的政治哲學〉,《海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2期。
岡田武彥著,吳光譯:1992.2,〈論明代學術思想的源流--朱陸異同源流考〉,《朱子學刋》1992年第2輯。
戢斗勇:1992.2,〈張栻與朱熹〉,《天府新論》1992年第2輯。
余崇生:1992.9,〈陳淳《北溪字義》中「理一分殊」之考察〉,《鵝湖月刋》第18卷第3期。
張亨:1992,〈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
黃保萬:1993.1,〈朱熹論濂學〉,《朱子研究》1993年第1期。
胡照曦:1993,〈譙定、張栻與朱熹的學術聯繫〉,《中國哲學》第16輯。
韋政通:1993,〈「慶元學禁」中的朱熹〉,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鍾彩鈞:1993,〈朱子學派尊德性道問學問題研究〉,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曾春海:1993,〈朱熹的政治思想〉,《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俞兆鵬:1995.1,〈朱熹與慶元「偽學黨禁」(上)〉,《朱子研究》1995年第1期。
石雲孫:1995.2,〈朱熹集注釋例〉,《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1期。
楊祖漢:1995.5,〈朱子對孟子學的詮釋〉,《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董金裕:1995.6,〈朱熹與四書集注〉,《國立政治大學學報--人文學科類》第70期。
張立文:1995,〈朱熹的體與用範圍〉,氏著:《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吳長庚:1995,〈朱熹論蘇軾學術〉,《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上海:學林出版社。
蔡方鹿:1996.4,〈朱子之四書學及其道統論的關係〉,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4輯,臺北:聖環圖書公司。
蔣義斌:1996,〈朱熹的從容、遊學與社會關懷〉,《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蔡方鹿:1997.1,〈程顥、程頤的道統思想〉,《開封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楊祖漢:1999.7,〈朱陸論爭的主要問題及其會通〉,《歷史月刋》第138期。
劉貴傑:2000.5,〈宋儒朱子的人格教育〉,《社會科教育學報》第3期。
周光慶:2000.6,〈朱熹四書解釋方法論〉,《孔子研究》2000年第6期。
曾春海:2000.9,〈從「理一分殊」觀朱熹易學與環保哲學〉,《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9期。
方彥壽:2000,〈朱門顏、曾--黃榦〉,《朱子學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
張永儁:2001.1,〈朱熹「義利之辨」之倫理價值觀探源〉,《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期。
陳建猷:2001.1,〈學、庸、論、孟中的心性義理基礎--朱熹四書集注理學思想系列之一〉,《人文雜誌》2001年第1期。
蔡茂松:2001.2,〈朱子的四端七情理發氣發問題〉,《中華學苑》第55期。
黃瑩暖:2001.6,〈朱子理解佛教「性空」義的檢視〉,《國文學報》第30期。
楊斐芬、魏美娟、楊幼玫:2001.6,〈朱子敬德工夫及其在臺影響〉,《建國學報》第20期。
林月惠:2001.6,〈宋儒對於「仁」的詮釋--以《論語》「觀過斯知仁矣」為例〉,《鵝湖學誌》第26期。
周天令:2002.5,〈朱子的人性論及其現代意義〉,《中國文化月刋》第226期。
范立舟:2002.5,〈理學在南宋寧宗朝的境遇〉,《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
林憶芝:2002.6,〈朱子的經權說探微〉,《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5期。
黃保萬:2002,〈黃榦在朱子學中的地位與貢獻〉,《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曾春海:2003.3,〈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3期。
黃麗娟:2003.12,〈朱子哲理詩中的學行歷程〉,《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
王心竹:2003,〈儒與禪:楊慈湖心學與佛家思想的關係〉,《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6期。
賴美惠:2004.4,〈論朱子的道統觀--以《近思錄》的編纂為探討中心〉,《問學》第6期。
劉振維:2004.6,〈略論朱熹「人性本善」說與佛教中國化中之「佛性」的關聯--以《四書集注》與圭峰宗密《華嚴原人論》為例〉,《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6期。
余崇生:2004.6,〈陳淳與《北溪字義》〉,《應用語文學報》第6期。
徐公喜、鄒毅:2004.8,〈朱熹道統譜系論〉,《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8期。
王風:2004.11,〈朱熹新道統說之形成及與易學之關係〉,《哲學研究》2004年第11期。
邢舒緒:2004,〈陸九淵學脈問題淺論〉,《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7卷第5期。
解光良:2005.1,〈程敏政、程曈關於「朱、陸異同」的對立及其影響〉,王國良編:《新安理學與宋元明清哲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康雲山:2005.4,〈朱子《四書集注》與理一分殊概念的關係〉,《南師語教學報》第3期。
盧其薇:2005.6,〈論朱子對「聖賢氣象」的見地及其功夫論的創新〉,《世新中文研究集刋》第2期。
蔡家和:2005.7,〈朱子的孟子學--以「知言養氣」章為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6期。
劉原池:2005.7,〈朱熹對張載「心統性情」說的開展〉,《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
劉振維:2005.7,〈從性善到性本善--一個儒學核心概念轉化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第7期。
楊儒賓:2005.12,〈「自性化」與「復性」--榮格與朱子的異時空交會〉,《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
蔡方鹿:2006.2,〈朱熹理學與經學〉,《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盧其薇:2006.7,〈優入聖域--朱子的聖/凡思維〉,《有鳯初鳴年刋》第2期。
柳熙星:2006.7,〈由「心統性情」省察朱子的「心」義〉,《鵝湖月刋》第32卷第1期。
康雲山:2006.12,〈朱子的「氣象」概念〉,《國文學誌》第13期。
林維杰:2006,〈朱子體用論衡定〉,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蔡方鹿:2007.2,〈論朱子、李退溪的道統論思想及其對亞洲人文價值的影響〉,《儒教文化研究》第7期。
蔡家和:2007.7,〈朱子的性理學--仁義禮智四德由來之考察〉,《東海哲學研究集刋》第12期。
田智忠:2008.1,〈「理一分殊」視野下的朱子哲學精神〉,《朱子學刋》2008年第1輯。
方彥壽:2008.4,〈儒家的榮辱觀與教育理念〉,《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陳佳銘:2008.7〈朱子的太極理氣論與格物工夫之探究〉,《華梵人文學報》第10期。
楊祖漢:2009.3,〈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
陳逢源:2010.6,〈宋儒聖賢系譜論述之分析--朱熹道統觀淵源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
黃鴻文:2011.9,〈全真道「先性後命」的內外因〉,《中國學術年刋》第33期。
方彥壽:2011,〈朱熹的道統論與建本類書中的先賢形象〉,陳來、朱傑人主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高令印:2012.6,〈翼羽師門,發明義理者--陳淳〉,《海峽兩岸朱熹、陳淳學術研討會論文滙編》。
黃鴻文:2012.12,〈朱子「中和四札」年代研究〉,《思與言》第50卷第4期。
四、學位論文(按完成時間排列)
(一)碩士論文
周榮村:1966,《朱子學術思想淵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有福:1972,《朱子哲學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樹榮:1976,《孟子朱注性命論綜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健民:1978,《孟子趙注與朱子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至成:1985.6,《二程弟子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元鍾實:1988,《朱熹之心性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顯章:1989,《朱子之工夫論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相勳:1990,《朱子心性思想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明:1991,《朱熹主體理論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榮貴:1992,《朱子性即理思想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基:1992,《朱子心性論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惠雯:1992,《朱熹「心與理一」思想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銘義:2001,《朱熹政治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柏華:2003,《黃榦思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理鴻:2004,《陳淳哲學思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百伶:2004,《宋元之際朱陸異同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騰達:2005,《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宏仁:2005,《牟宗三朱子學辯析》,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遠:2006,《宋、元朱陸思想之傳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吳略余:2007,《論唐君毅對朱子思想的詮釋--以當代之相關研究為對比》,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博士論文
梁承武:1984,《朱子哲學思想之發展及其成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崔知泰:1991,《由朱熹形上結構解析其心性論》,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相峰:1994,《朱子心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朴龍模:1995,《朱熹「理氣」哲學思想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俊良:2001,《朱熹論語集注的思想分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佳銘:2006,《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柯玫妃:200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研究--以詮釋傳意方法分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子立:2007,《從逆覺體證到理一分殊新釋--試析現代新儒家的內在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荻華:200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佩玉:2012,《《北溪字義》與「陳淳學」》,宜蘭: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