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藍瑩
Huang, Lan-Ying
論文名稱: 科技大學畢業生學習經歷、就業力、學用配合度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Learning Experience, Employability, Education-job Match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Graduates in 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指導教授: 李隆盛
Lee, Lung-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科技大學畢業生學習經歷就業力學用配合度工作滿意度
英文關鍵詞: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earning experience, employability, education-job match, job satisfac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85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眾關心大學生在校期間需養成那些學習經歷及就業力,以促進畢業後學用配合度及工作滿意度。緣此,本研究旨在瞭解科技大學畢業生在校學習經歷、畢業前就業力、以及畢業滿三年後之學用配合度及工作滿意度的現況和彼此之間的關係。以某私立科技大學2012年759名日間部四技畢業生為研究對象,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使用該校的資料庫中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獲致發現如下:(1) 畢業時16項就業力具備程度偏高者有6項,中等程度有4項,偏低者有6項。(2) 畢業後滿三年的學用配合度及工作滿意度約在中高程度。(3) 就業力中領導能力的程度會因就讀不同學院有所差異;(4) 就業力中領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程度會因取得證照經驗不同而有所差異;(5) 不會因實習經驗不同而在具備就業力程度有所差異;(6) 就業力中口語表達與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的程度會因社團經驗不同而有所差異;(7) 就業力和畢業後滿三年的學用配合度低度相關;(8) 就業力和畢業後滿三年的工作滿意度低度相關。因此,建議個案及相近科大宜加強重要學習經歷和就業力,後續研究亦宜就各發現做更深入的探究。

    The public has concerned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employabilities that undergraduates should have to lead better education-job match and job satisfaction after graduation. Thu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university, employabilities before graduation, , education-job match three years after gradu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three years after graduation of the graduates from a four-yea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suject were the 759 graduates who were enrolled fulltime undergraduates at the private university in 2012. The secondary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database of the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Consequently,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obtained: (1) There are 6 out of 16 items of employabilities before graduation being ranked high, 4 ranked moderately, and 6 ranked low; (2) A moderately-high level was found on the graduates’ education-job match and job satisfaction three years after graduation, ; (3)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on the graduates’ employabilities- leadership by their graduation colleges; (4)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on the graduates’ employabilities-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by their occupational certificates or licenses; (5)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on the graduates’ employabilities by their intership experiences; (6)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on the graduates’ employabilities-oral expression, communication, leadership and team-working skills by their extra-curricular club experiences; (7) There is a low correlation found between the graduates’ employabilities and education-job match three years after graduation; (8) There is a low correlation found between the graduates’ employabilities and job satisfaction three years after graduation. The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mport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employabilities foun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cas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ies smiliat to the case universities; and, the in-depth studies could b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in further studies.

    謝 誌 i 摘 要 iii ABSTRACT v 目 錄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習經歷 9 第二節 就業力 11 第三節 學用配合度 13 第四節 工作滿意度 15 第五節 變項間之相關性 17 第三章 設計與實施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 27 第四節 研究變項與測量指標 29 第五節 實施程序 3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3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科技大學畢業生的學習經歷、就業力、學用配合度、工作滿意度之現況 37 第二節 不同學習經歷的科技大學畢業生於就業力之差異分析 41 第三節 科技大學畢業生就業力與學用配合度及工作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 結論 57 第二節 建議 61 參考文獻 65 一、中文部分 65 二、外文部分 73 附錄 79 附錄一 A科技大學2012年應屆畢業生流向調查問卷 81 附錄二 大專院校2012年畢業生畢業滿三年學生流向追蹤問卷 90

    一、中文部分
    王如哲(2008)。評鑑大學績效的新指標—就業力。評鑑雙月刊,15,20-23。
    王昭蓉(2000)。臺灣地區民眾失業率與高教低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王麗雲、彭森明(2009)。臺灣高等教育整合資料庫:95學年度畢業後一年畢業生流向調查―大專生【調查分析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管理、釋出單位】。
    田弘華(2008)。高等教育擴張與大學畢業生薪資的影響因素,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第 24 期。網址: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php?t_id=48
    田弘華、田芳華(2008)。誰升學?誰就業?誰失業?大學畢業生出路之探究。教育政策論壇,11(4),33-64。
    孔祥龍(2013)。大學科技管理學系學生能力與科技產業人力工作績效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朱勗慈(2007)。台灣地區大學畢業生生涯選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任維廉、吳毓娟、郭禹瑄(2008)。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畢業生就業概況、工作滿意及就業力之調查。都市交通半年刊,23(2),
    25-40。
    辛炳隆、江哲延(2011)。專業證照對薪資影響之淺析。T&D 飛訊,124,1-13。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103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擷取日期:2015年10月5日,取自http://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5330143340K2042CJ5.pdf
    行政院青年就業輔導委員會(2007)。95年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9)。98年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1)。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成效評估暨就業力調查研究。臺北市:作者。
    宋廣英(2009)。大專生工讀參與動機及工作表現對就業力影響之研究─以暑期社區產業工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米玉(2008)。業務人員就業能力與資訊科技能力對工作滿意、組織承諾及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壽險C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李再長、李俊傑、曾雅芳(2003)。大型企業組織生涯管理、個人生涯規劃、個人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之關連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1),53-76。
    李俊賢、許惠媚、黃芳銘(2013)。知覺屈就(高才低就、才非所用)與轉職行為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2),47-72。DOI: 10.6147/JHRM.2013.1302.03
    李姵築(2007)。我國金融保險學群學生就業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班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李冠葳(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畢業生就業現況與專業需求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班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建興、張志雄、陳僅麗(2014)。社團參與經驗對就業力影響之研究-以南區大專校院應屆畢業生為例。教育行政論壇,6(1),63-90。
    李隆盛、李信達、陳淑貞(2010)。技職教育證照制度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31-52。
    邱芳姿(2012)。我國技術學院學生校外實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班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芝儀(2012)。大專青年就業力、就業職能與職場職能之內涵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0(2),1-45。
    吳明鋗、李隆盛(2011)。證照協助大學畢業生就業之效益分析:以企管類科系為例。商管科技季刊,12(2),145-173。
    吳明隆(2009)。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五南。
    房美玉(2002)。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組織文化對於內外工作動機與工作譏笑及工作滿意度間關連性的影響。管理評論,21(3),69-96。
    林大森(2011)。教育與勞力市場之連結:分析臺灣專業證照的市場價值。社會科學論叢,5(1),40-83。
    林宜怡(2001)。組織生涯發展之程度對工作態度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林淑撰(2011)。大學生參與結合學生社團之服務學習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台灣北區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孫文凱(2010)。就業力、工作不安全感、主觀幸福感與員工工作績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莊惠萍(2012)。大專畢業生工作動機與就業力影響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秦夢群、莊清寶(2010)。大專生求學經歷與就業力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4,85-112。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11)。掌握以學習為導向的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評鑑雙月刊,29。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1/01/01/3913.aspx
    葉昌智(2014)。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其畢業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某大學校友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秀櫻(2004)。「教育研究」的批判:教研所碩士生學習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世佳(2007)。大學生工讀經驗與學業成就之初探。高等教育,2(2),
    131-163。
    陳鈺佳(2010)。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畢業生學習成就對就業能力及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菁、陳建勝、李姵築(2009)。台灣金融保險學群大學畢業生在校學習對其就業力及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7(1),79-92。
    陳清檳、鄭博文、賴慧敏、蕭錫錡(2015)。大學畢業生取得證照與薪資所得-傾向分數配對法之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1),71-111。DOI:10.6151/CERQ.2015.2301.03
    陳婉嫺(2011)。科技大學畢業生就業力之調查分析-以C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陳欽雨、呂博裕、林怡靜(2015)。組織制及專業證照對企業形象及工作效能之影響─以金融業為例。品質學報,22(2),137-158。doi:10.6220/joq.2015.22(2).05
    陳鏗任(2014)。大學院校應用學習分析之概況。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51(4),597-636。doi:10.6120/JoEMLS.2014.514/0612.RV.CM
    許書銘(2005)。學校教育對商學院學生職場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雅雯、劉維群、李育齊(2012)。大學生社團參與與就業力因果模式研究─社團學習經驗的中介效果。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1,1-19。
    陶宏麟、蕭富方(2013)。女性商學大學畢業生金融證照持有與初期職涯表現之關係。應用經濟論叢,93,209-252。
    教育部統計處(2014)。我國與主要國家高等教育統計指標概況。擷取日期:2015年10月18日,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brief/%E6%88%91%E5%9C%8B%E8%88%87%E4%B8%BB%E8%A6%81%E5%9C%8B%E5%AE%B6%E9%AB%98%E7%AD%89%E6%95%99%E8%82%B2%E7%B5%B1%E8%A8%88%E6%8C%87%E6%A8%99%E6%A6%82%E6%B3%81.pdf
    教育部UCAN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2016)。職場共通職能總表。擷取日期:2016年2月20日,取自https://ucan.moe.edu.tw/News/download1.aspx?id=6
    曾芳代、胡均立、陳韻宇(2011)。人力資本或是信心資產?自我效能對大學畢業生的學習經驗與就業力間之中介效果。長庚人文社會學報,4(2),112-133。
    游秋怡、林大森(2008)。影響職場新鮮人職業地位、薪資取得因素之初探。臺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6,2012年7月30日,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epaperi/history/view.php?no=26
    張佳雯、彭開瓊(2013)。就業能力對大專畢業生求職影響。國際文化研究,9(2),29-52。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松年、楊淳皓、蔣忠慈(2008)。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知覺之核心就業力與其關聯因素分析:以國立宜蘭大學為例。人文及管理學報,5,255-301。doi:10.6177/lam.2008.05.17
    張莉足(2008)。論大學生之學習歷程與就業-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張俊賢(2010)。碩士生知覺的職場能力與職業選擇類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張雪梅、劉若蘭、陳新霖、葉昌智、盧欣怡、李育齊(2010)。學生成功學習宣言。2010臺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91-400。
    張琳惟(2012)。青年就業力對職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青年暑期社區工讀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勞動部(2014)。103年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擷取日期:2015年6月5日,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03/0311analyze.pdf
    黃子誠(2010)。勞動者轉職就業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月桂、丁鉅河(2010)。台灣地區大學及碩士準畢業生就業力自我認知。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0期 (2010/06), 267-275。
    黃志傑(2011)。核心就業力模式驗證與分析-以應屆畢業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富順(2010)。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書局。
    黃國光(譯)(2014)。研究方法:入門與實務(原作者:R. Kumar)。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11)
    黃國隆(1982)。領導方式、工作特性、成就動機、內外控、專斷性與教師工作滿意感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趙修華、陳衍宏(2014)。高等教育碩士畢業生就業能力與職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3(1),98-136。
    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原作者:D. W. Stewart & M. A. Kamins)。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3)
    楊敏英、游萬來、郭純妤(2010)。台灣工業設計畢業生就業情形之初探。設計學報,15(2),73-94。
    楊瑩(2011)。評鑑雙月刊,30,27-34。
    楊玉惠(2013)。大專校院學生核心能力發展之探析。績效與策略研究,10(2),1-36。
    楊家瑜(2014)。大學生的關鍵職能:教師與學生觀點。高教評鑑與發展,8(1),107-141。doi:10.3966/231225522014080801004
    楊雅如(2011)。東部地區大學生就業力知覺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燕冰(2014)。外籍女學生學習經驗、生涯阻礙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2006)。九十三學年度大專畢業生畢業後一年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結果。取自 lyze/data/edu93_postgra_ba/pdf/2-1.pdf
    蔡志賢(2012)。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翠娉(2008)。台灣大專畢業青年就業力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鄭筱瑜(2010)。企業實習與就業力及自我效能關聯性之探討-以參與「大專畢業生實習方案」的雇主與實習生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鄭麗君(2007)。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提升青年就業力。高教技職簡訊,7。
    鄭雯馨(2013)。誰的就業表現比較好?-科技大學應外系畢業校友追蹤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廖年淼、劉玲慧、賴靜瑩、楊家瑜(2012)。科技校院畢業職場就業現況與相關影響因素之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25,33-72。
    禚建茹(2010)。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就業力培養之關係研究。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6,1-26。
    劉孟奇、邱俊榮、胡均立(2006)。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劉若蘭(2009)。大學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發展之因果模式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2(3),99-124。
    劉若蘭、林大森(2011)。影響大學生畢業流向因素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1),101-144。doi:10.6151/CERQ.2011.1901.03
    劉秀曦、黃家凱(2011)。高等教育擴張後我國大學畢業生人力運用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3),153-180。
    蕭佳純(2009)。家庭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17(3),1-40。
    蕭佳純、方斌、陳雯蕙(2012)。大三生心理社會發展、人際滿意度與課外經歷對其畢業後就業力之預測。教育實踐與研究,25(1),97-130。
    蕭佳純、涂志賢(2012)。大學生就業力發展之緃貫性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8(1),1-37。

    二、外文部分
    Al-Alawneh, M. K., Meqdadi, R., Al-Refai, A., Khdair, R., & Malkawi, A. (2011).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college type, study level, and gender of students on their use of teamwork skills as they perceived at Yarmouk University of Jordan. Canadian Social Science, 7(6), 48-57.
    Artess, J., Forbes, P., & Ripmeester, N. (2011). Supporting graduate employability: HEI practice in other countries. London, UK: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Arthur, L., & Little, B. (2010). Less time to study, less well prepared for work, yet satisfied with higher education: A UK perspective on link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labour market.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3(3), 275-296.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518-529.
    Borjas, G. (2008). Labor economic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Brayfield, A. H., & Rothe, H. F. (1951). An index of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ology, 35, 307-311.
    Chickering, A. W., & Rr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logg C.C., & Shockey, J.W. (1984). Mismatch between occupation and schooling: Aprevalence measure, recent trends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 Demography, 21, 235-257.
    Clogg, C.C., & Sullivan, T.A. (1983). Labor force composition and underemployment trends, 1969-1980.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2, 117-152.
    Cranmer, S. (2006). Enhancing graduate employability: best intentions and mixed outcomes,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1(2), 169-184.
    Dewey, J. (1915). Schools of to-morrow. New York, NY : E. P. Button & Company.
    Edwards, E. O., & Todaro, M. P. (1974).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n developing nations. In E. O. Edwards (Ed.), Employment in developing nations: Report, a ford foundation study (pp. 313-329).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asih, T. (2008). Linking education policy to labor market outcomes.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Felps, W., Mitchell, T. R., R., H. D., Lee, T. W., Holtom, B. C., & S., H. W. (2009). Turnover contagion: How coworkers’ job embeddedness and job search behaviors influence quitt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2(3), 545-561.
    Harvey, L., Locke, W., & Morey, A.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zing diversity. London, UK: Universities
    Hauser, P. M. (1977). The measurement of labor utilization-more empirical results. Malayan Economic Review, 22(1), 10-25.
    Hersch, J. (1991). Education match and job match.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3 (1), 140-144.
    Hillage, J., & Pollard, E. (1998, November).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Brief No. 85). Brighton, UK: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Hoppock, R., (1935).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Kalleberg, A. L. (1977). Work values and job rewards: 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 124-143.
    Kember, D., & Leung, D. Y. P. (2005). The influence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ic capabilities needed for a knowledge-based society.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8, 245-566.
    Knouse, S., Tanner, J., & Harris, E. (1999), The relation of college internships, college performance and subsequent job opportunity,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36(1), 35-41.
    Kolb, D.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an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eidner, D., & Jarvenpaa, S. (1995).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management school education: A theorticetal view. MIS Quarterly, 19(3), 265-291.
    Lok, P., & Crawford, J. (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subculture, leadership style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7), 365-374.
    Mau, W. C., & Kopischke, A. (2001). Job search methods, job search outcomes,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A comparison of race and sex.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38(3), 141-149.
    Morley, L. (2001). Producing new workers: Quality, equality & 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7(2), 131-138.
    Outin, J-L. (1990). Trajectoires professionnelles et mobilité de la main-d’oeuvre: la construction sociale de l’employabilité. Sociologie du travil, 32(4), 469-489.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c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Pool, L. D., & Sewell, P. (2007),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9(4), 277-289.
    Robbins, S. P. (200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Rusbult, C., & Lowery, D. (1985). When bureaucrats get the blue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5(1), 83.
    Salas-Velasco, M. (2007). The transition from higher education to employment in Europe: The analysis of the time to obtain the first job. Higher Education, 54, 333-360.
    Shuell, T. (1986). Cognitive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4(4), 411-436.
    Smith, C., Kendall, L.M., & Hullin, C.L. (1969).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Takase, M., Nakayoshi, Y., & Teraoka, S. (2012). Graduate nurses' perceptions of mismatches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ir jobs and association with intent to leave employment: a longitudinal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9(12), 1521-1530. doi: 10.1016/j.ijnurstu.2012.08.003
    Wexley, K.N., & Yukl, G.A. (197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industrialpsychology. New York, NY: Oxford.
    Wiess, D. J., Dawis, R. V., England, B. W., and Lofquist, L. H. (1967). Manual for 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dustrial Relations Center.
    Yusoff, Y. M., Omar, M. Z., Zaharim, A., Mohamed, A., Muhamad, N., & Mustapha, R. (2010).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skills through industrial training programme. Latest trends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Worl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cademy and Society Press, 398-4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