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菊君
論文名稱: 萬曆年間郭世元摹《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石刻拓本研究
指導教授: 王正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輞川圖王維藍田縣石刻拓本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6下載:3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萬曆年間由陜西省藍田知縣沈國華所主導的《輞川圖》石刻製作,將歷來流傳唐代詩人王維、輞川別業與藍田縣自身的輞川山水結合起來,目的在突顯藍田縣「地靈人傑」的形象,以凝聚藍田縣的地方意識與地方認同。這個重大工程請來畫家郭世元臨摹來復家藏的「宋郭忠恕臨右丞真跡善本」,即為現存大阪市立美術館藏石刻拓本。
    大阪藏本較之晚明眾多郭忠恕款《輞川圖》版本,顯得保留了更多原始構圖的古老風格來源,其所負載的「古意」手法最不矯作,而全卷空間之山石結組與皴線筆法有著不同於晚明風格的活潑動勢。當追溯到北宋末眾多文人關於《輞川圖》題跋詩文的描述時,大阪藏本的連續山水畫卷形式與諸景順序安排,都與1087年秦觀〈書輞川圖後〉閱圖經驗之描述相合,同時對王維《輞川圖》的討論,也可見盛行於北宋末的文人之間,這個現象或許與蘇軾一批文人所倡導之文人畫理論有所關連,王維在此時被標舉出來,強調其「得之於象外」,而構營別業於輞川山水之間的莊園理想,也切合於文人的心意。既然大阪藏本所呈現的風格,包括成熟的山石分面結構與皴法運用的意識,以及長達近五公尺連續山水畫卷形式,也都約莫要到北宋晚期才足以出現,《輞川圖》的原始構圖從零散的粉本小景拼湊成山水長卷之樣貌,從多方考量下,其可能的成立年代指向了北宋晚期。米芾《畫史》中所提及眾多王維傳作與輞川版本在當時的流行現象,當為此時代要求下的具體反映。
    而元代以趙孟頫為代表,對王維的重視程度並不下於宋人,這與元代人在異族統治下,對唐宋時期有所想望的復古傾向有關,吸引了許多文官畫家投入《輞川圖》的理解與臨仿。此種對《輞川圖》的崇尚現象到晚明,經由眾多鑑賞家著錄題跋的宣揚,在王維風格已無真跡流傳,而其早期臨本又缺乏精善具有權威者,各種《輞川圖》新製的仿古版本根據不同的需求燦然大盛,藍田縣萬曆年間的《輞川圖》石刻製作,當被包含於晚明此流行風潮脈絡之中而產生。

    目 次 楔子 1 前言 5 第一章 萬曆年間郭世元摹《輞川圖》石刻拓本的基本資料 15 第一節 萬曆年間《輞川圖》石刻拓本的現存版本狀況 15 第二節 陜西藍田縣歷來的《輞川圖》石刻製作 22 第二章 《輞川圖》石刻拓本的風格問題與其原始構圖來源 33 第一節 《輞川圖》石刻拓本與其原始構圖的風格問題 33 第二節 原始創作者王維與《輞川圖》的流傳問題 48 第三節 郭忠恕與《輞川圖》之臨摹問題 65 小結 74 第三章 從王維畫史地位遞變討論歷代崇尚《輞川圖》之現象 77 第一節 王維畫史地位的遞變與提昇 77 第二節 宋元兩代對《輞川圖》的崇尚與臨仿 90 第三節 關於明代對《輞川圖》臨本之討論 106 小結 113 第四章 從《輞川圖》石刻論明清兩代藍田縣之歷史意識與地方認同 115 第一節 《輞川圖》石刻製作與藍田縣地方意識之形塑 115 第二節 與金石同功的《輞川圖》石刻與藍田縣地方歷史之建構 120 結語 125 附錄 129 參考書目 131 圖版目次 141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一、 史料
    ﹝宋﹞不著撰人,《宣和畫譜》,收於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唐﹞王 維,﹝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元﹞王 惲,《書畫目錄》,收於楊家駱編,《藝術叢編第一集第十七冊:書畫錄十九種》(上冊),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秋澗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200冊。
    ﹝元﹞王士點、商企翁,《秘書志》,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清﹞王 軒等,《山西通志》,清光緒十八年刊本,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
    ﹝明﹞文 嘉,《鈐山堂書畫記》,知不足齋叢書本,收於《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吳興蔣氏密均樓藏本,臺北:正中書局,1958年。
    ﹝清﹞孔廣陶,《嶽雪樓書畫錄》,南京圖書館藏清咸豐十一年刻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一O八五‧子部‧藝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米 芾,《畫史》,收於楊家駱編,《藝術叢編第一集第十冊:宋人畫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收於楊家駱編,《藝術叢編第一集第八冊:南朝唐五代人畫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宋﹞朱長文,《墨池編》,景印國立中央圖書館明萬曆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元﹞辛文房,《校正唐才子傳》,日本天瀑山人刻佚存叢書十卷足本,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清﹞呂懋勛等修,《陜西省藍田縣志》,清光緒元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清﹞李榕原修,郝永茂補刊,《陜西省華嶽志》,清光緒九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唐﹞李 肇,《唐國史補等八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李 薦,《德隅齋畫品》,收於《宋人畫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
    ﹝宋﹞李 昉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嘉業堂叢書本,收於《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汪珂玉,《珊瑚網》,寶顏堂秘笈明萬曆刻本,成都:成都古籍書店。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注》,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五代﹞荊浩,《筆法記》,《藝術叢編第一集第八冊:南朝唐五代人畫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唐﹞封 演,《封氏聞見記》,收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54冊。
    ﹝宋﹞洪 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元﹞柳 貫,《柳待制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四庫全書本,收於《中國書畫全書》(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徐 沁,《明畫錄》,收於《畫史叢書》(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清﹞徐文弼,《新編吏治懸鏡》,清刻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
    ﹝明﹞高 濂,〈燕閑清賞箋〉,《遵生八箋》,收於《美術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第十五冊。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收於《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明﹞陳繼儒,《眉公書畫史》,寶顏堂秘笈明萬曆刻本,收於《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妮古錄》,寶顏堂秘笈明萬曆刻本,收於《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都 穆,《寓意編》,收於楊家駱編,《藝術叢編第一集第十七冊:書畫錄十九種》(上冊),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於《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法書要錄》,收於《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260冊。
    ﹝明﹞張 丑,《清河書畫舫》,收於《中國書畫全書》(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張泰階,《寶繪錄》,臺北:漢華文化,1972年。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萬曆44年黃汝亨朱之蕃等刻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六五》,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董其昌,《畫旨》,收於于安瀾編,《畫論叢刊》(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頁70-105。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收於《藝術叢編第一集第二十二冊:宋人題跋》,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明萬曆十二年秀水項氏萬卷堂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4年。
    ﹝清﹞裴景福,《壯陶閣書畫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楊思壽,《眼福編》,坦園叢稿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
    ﹝明﹞詹景鳳,《詹東圖玄覽編》,北京故宮博物院據明抄本排印本,收於《中國書畫全書》(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元﹞虞 集,《道園學古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207冊。
    ﹝宋﹞鄧 樁,《畫繼》,收於《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 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鄖陽原刊畫苑本,臺北,漢華出版社,1974年。
    ﹝元﹞劉 因,〈輞川圖記〉,《靜修先生文集》,幾輔叢書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卷二,頁40-41。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黃氏誦芬堂本,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宋﹞謝 薖,《謝幼槃文集》,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小萬卷樓叢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39年。
    ﹝宋﹞蘇 軾,《東坡集》,匋齋校刊本,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蘇 轍,《欒城集》,明嘉靖本,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墨海金壺本,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明﹞顧 復,《平生壯觀》,收於《中國書畫全書》(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二、 期刊論文與專書
    《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九 石刻線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87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八卷 石刻線畫》,濟南市: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0年。
    《中國古代地圖集 明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保定市文物管理處編,《五代王處直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山西寺觀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唐李賢墓李重潤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
    《繁峙巖山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小川裕充,〈壁畫中的「時間」及其方向性:慶陵壁畫和平等院鳳凰堂壁扉畫〉,《藝術學》,第4期,1990年3月,頁275-97。
    王伯敏,〈敦煌莫高窟壁畫山水初探〉,《敦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石窟藝術篇(上)》,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
    ───,〈莫高窟中早期壁畫山水探源〉,《敦煌學術研討會文集─石窟藝術篇(下)》,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
    ───,〈莫高窟中早期壁畫山水再探─談配景不是尋常的「填空」〉,《學術月刊》,第219期,1987年8月,頁54-59,53。
    井增利、王小蒙,〈富平縣新發現的唐墓壁畫〉,《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4期,頁8-11。
    方 聞,<董其昌與正宗派繪畫理論>,《故宮季刊》,第2卷第3期,1968年,頁1-26。
    石守謙,〈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故宮學術季刊》3卷2期,1985年,頁19-44。
    ───,〈有關唐棣(1287-1355)及元代李郭風格發展之若干問題〉,《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6年,頁133-80。
    ───,〈董其昌《婉孌草堂圖》及其革新畫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6月,頁307-32。
    古原宏伸,<米芾《畫史》札記>,《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7年。
    ────,〈畫史集註(一)序詞─第三十條〉,《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2期,2002年3月,頁63-99。
    白適銘,〈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成書與士人繪畫觀之形成〉,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衣若芬,〈談蘇軾對王維與吳道子繪畫藝術的評價及其影響〉,《國立編譯館館刊》,24卷1期,1995年6月,頁19-38。
    ───,《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余 輝,〈北宋「燕家景」和屈鼎《夏山圖》卷〉,《畫史解疑》,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頁61-66。
    ───,〈金代畫史初探〉,《畫史解疑》,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頁179-214。
    李霖燦,〈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李慧淑,〈宋代畫風轉變的契機-徽宗美術教育成功之實例(上、下)〉,《故宮學術季刊》,第1卷第4期,1984年,頁71-91;第2卷第1期,1984年,頁9-36。
    李鑄晉,〈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故宮季刊》,第三卷第四期,頁15-70;第四卷第一期,頁43-69。
    李鑄晉,〈評羅越:中國10世紀所刻《御製秘藏詮》之木刻山水畫〉,出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六卷第一期,1973年,頁319-327。
    吳剛毅,〈盧鴻及其畫蹟偽訛源流考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來新夏,《中國地方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秋山光和,〈唐代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5》,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所謂王維《江山雪霽圖》原底、御摹本合考〉,《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3期(1983/7),頁227-35。
    徐復觀,〈宋代的文人畫論〉,《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頁353-87。
    宿 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莊 申,《王維研究》,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71年。
    ───,〈王維在山水畫史中地位演變的分析〉,《中國畫史研究續集》,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頁469-98。
    ───,〈王維山水繪畫源流的分析〉,《中國畫史研究續集》,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頁447-53。
    ───,〈唐盧鴻草堂十志圖卷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十週年紀念專號》,第30本下冊(1959/10),頁635-54。
    陳三第,〈歷代關於王維繪畫的研究〉,《學術月刊》,1984年第四期,頁45-50、61。
    陳高華,《隋唐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陳芳妹,〈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美術史研究集刊》,第九期,2001年3月,頁37-160。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美學的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年,頁195-344。
    ───,〈南唐繪畫特色和相關問題的探討〉,《區域與網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頁1-56。
    曹星原,〈董其昌與李日華─文人理想和經濟社會的實現〉,《朵雲》,1992年第3期,頁37-43。
    曾毅公,《石刻考工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張家驥,《中國造園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黃 葦等,《方志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鈴木敬著,陳傳席譯,〈李唐研究〉,《朵雲》,1986年9月,頁59-91。
    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中的北宋建築〉,《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1979年5月),頁50-61。
    楊 新,〈關於《千里江山圖》〉,《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1979年5月),頁62-63。
    楊仁愷,〈葉茂臺遼墓出土古畫的時代及其他〉,《文物》,1975年12月,頁37-39。
    ───,《葉茂臺第七號遼墓出土古畫考》,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
    廖堯震,《王詵青綠本《煙江疊嶂圖》和《漁村小雪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趙聲良,〈試論莫高窟唐代前期的山水畫〉,《敦煌研究》12,1987年8月,頁14-20。
    ───,〈敦煌石窟唐代後期的山水畫〉,《敦煌研究》17,1988年11月,頁65-68、71。
    鄭 為,〈閘口盤車圖卷〉,《文物》,1996年第二期,頁17-24。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

    【日文書目】

    《文人畫粹編1:王維》,東京:中央公論社,1971年。
    入谷仙介,《王維研究》,東京:創文社,1976年。
    小林市太郎,《王維生涯藝術─中國藝術論》,東京:淡交社,1974年。
    小川裕充,<唐宋山水畫史(上、中、下)>,《國華》,1034(1980年6月),頁5-17;1035(7月),頁35-45;1036(8月),頁25-36。
    ────,〈李唐筆萬壑松風圖、高桐院山水圖:素材構成共通性〉,《美術史論叢》,第8號,1992年,頁57-70。
    古原宏伸,〈王維畫傳稱作品〉,收於《文人畫粹編1:王維》,頁125-141。
    ────,〈郭忠恕款輞川圖卷〉,《國華》,第1088號,1994年,頁23-25。
    ────,〈「畫史」二三問題〉,《國華》,第1179號,1994年2月,頁5-21。
    ────,《董其昌書畫》,東京:二玄社,1981年。
    江上綏、小林宏光,《南禪寺所藏『秘藏詮』木版畫》,東京:山川出版社,1994年。
    米澤嘉圃,〈傳王維筆長江積雪圖〉,《中國繪畫史研究‧山水畫論》,東京:平凡社,1962年,頁109-28。
    ────,〈唐代「山水變」〉,《國華》,第1160號,1992年7月,頁7-18。
    ────,〈白描畫水墨畫展開─中國場合〉,《水墨美術大系》,第一卷,東京:講談社,1978年,頁119-145。
    ────,<傳趙令穰筆秋塘圖>,《大和文華》,第31號,1959年,頁1-15。
    板倉聖哲,〈傳趙令穰『秋塘圖』(大和文華館藏)史的位置〉,《MUSEUM》,第542號,1996年,頁33-51。
    ────,〈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史的位置〉,《國華》,第1270號,2001年8月,頁9-22。
    河野道房,〈王詵一二畫風併存問題〉,《東方學報》,第62號,1990年,頁345-71。
    鈴木 敬,《中國繪畫史 上》,東京:吉川弘文館,1981年。
    ────,〈畫學中心徽宗畫院改革院體山水畫樣式成立〉,《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38號,1965年,頁145-184
    曾布川寬,〈五代北宋初期山水畫一考察─荊浩‧關仝‧郭忠恕‧燕文貴─〉,《東方學報(京都)》,1977年,頁123-214。
    田英誠,〈燕文貴傳稱作品、北宋山水畫史上占位置一試論〉,《美術史》,第101號,1976年11月,頁39-58。
    ────,〈徽宗朝畫學〉,《鈴木敬先生還曆紀念中國繪畫史論集》,東京:吉川弘文館,1981年,頁109-150。

    【英文書目】

    Barnhart, Richard. “Li Kung-Lin’s Use of Past Styles,” in Artists and Traditions: Uses of the Past in Chinese Culture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51-71.
    ────. “The Idea of Eternity: Landscape Paintings of the Five Dynasties (907-60) and Northern Sung (960-1127) Periods,” in Along the Border of Heaven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3, pp.27-46
    Bush, Susan.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 Su Shih (1037-1101) to Tung Ch’i-ch’ang(1555-1636).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Cahill, James. An Index of Early Chinese Painters and Paintings: T’ang, Sung, and Yuan .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 pp.17-19.
    ────. “Some Aspects of Tenth Century Painting as Seen in Three Recently-Published Works,” in 《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藝術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10月,頁1-36。
    ────. “Tung Ch’I-ch’ang : the Sanction of the Past,” in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 pp.32-69.
    Fong,Wen.“Rivers and Mountains after Snow (Chiang-shan hsueh-chi),”in Archives of Asian Art, XXX, 1976-77, pp.6-33.
    ────. Summer Mountains’: The Timeless Landscape .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75.
    ────. Images of the Mind: 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
    ────. Beyond Representatio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8th-14th Century.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2.
    ────. et. al., Issues of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Painting .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9.
    Greene, David B. ”Handscroll Landscape Paintings of Song Period and their Tightening Perspective,”in Oriental Art, 39-3 (1993), pp.20-27.
    Harrist, Robert. A Scholar’s Landscape: Shan-chuang t’u by Li Kung-lin.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8.
    ────. “Art and Identity in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Evidence from Gardens,” in Maxwell Hearn & Judith Smith eds., Arts of the Sung and Yuan.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6, pp.189-211.
    Ho, Wai-kam. & Judith G. Smith. ed., 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 1555-1636 .Seattle and London: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an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2.
    ────. “Tung Ch’i-ch’ang’s New Orthodoxy and the Southern School Theory,” in Christian Murck ed., Artists and Traditions: Uses of the Past in Chinese Culture.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1976, pp.113-129.
    Lee, Sherman E. & Fong, Wen. Streams and Mountains Without End : a Northern Sung Handscroll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Painting. Ascona, Switzerland: Artibus Asiae, 1955.
    Liu, Heping.“The Water Mill and Northern Song Imperial Patronage of Art, Commerce and Science” in The Art Bulletin, volume LXXXIV, no.4, December 2002,pp.567-95.
    Loehr, Max. Chinese Lanscape Woodcuts: From an Imperial Commentary to the Tenth-Century Printed Edi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 Cambridge,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Lu, Heping. “The Water Mill and Northern Song Imperial Patronage of Art, Commerce, and Science,”in The Art Bulletin, volume LXXXIV, December 2002, pp.566-95.
    Sturman, Peter. “In the Realm of Naturalness: Problems of Self-imaging by the Northern Sung Literati,” Arts of the Sung and Yuan.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6, pp.165-185.
    Sullivan, Michael. The Birth of Landscape in China .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2.
    ────.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Berkel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0.
    ────. Symbols of Eternity: The Ar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Ts’ao, Hsing-yuan. “Deer for the Palace: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Deer in an Autumn Forest Paintings,” in Arts of the Sung and Yuan.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6, pp.189-211.
    Vinograd, Richard. “New Light on Tenth-Century Sources for Landscape Painting Styles of the Late Yuan Period,”《鈴木敬先生還曆紀念論文集》,東京:吉川弘文館,1981年,頁1-3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