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宜真
論文名稱: 李氏宗族與近代台南學甲地區之發展
指導教授: 吳文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學甲宗族李氏宗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6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學甲地區的李家何以能在陌生、全然沒有憑藉的環境中逐步上升,其掌握什麼時機和環境?換言之,基層民眾追求上升流動,較容易掌握的契機可能是什麼?政權轉換李氏何以能維持不墜,其如何因應?這是本文想探究的課題。本文的研究方法為兼顧田野調查、文獻探討等。文獻探討主要為鄉土志與族譜分析。在田野調查方面,本論文擬探討李氏宗族在地方政治、經濟、宗教與教育文化的角色,因此在訪談對象的挑選這四大類的代表性人物為主。本文的架構如下:第一章先敘述研究的動機、方法及研究的目的。第二章首先敘述李氏宗族的源流,說明李氏族人如何從北方遷移至南方,進而遷入福建,最後移民台灣。移入並開墾學甲地區。第三章探討學甲地區李氏族人的發展,究明人口的自然繁衍帶來家族的興旺與擴大,進而以婚姻圈與收養為等方式維持並增強家族的力量。第四章分析李氏族人與近代學甲地區經濟發展的關係,第五章討論李氏族人與近代學甲地區宗教、教育發展的關係,分別由經濟、宗教、教育等層面探討,藉以了解李氏族人如何擴大在學甲地區的影響力,對學甲地區發展的貢獻。第六章分析李氏族人與近代學甲地區政治發展的關係,整理出明顯帶領學甲地區發展的領導階層,證明李氏族人上升流動成為地方領導階層,並進一步探討李氏族人得以脫穎而出的憑藉。第七章總結李氏宗族在學甲地區上升流動的原因。

    第一章 緒論-----------------------------------------------------------------------01 第二章 李氏宗族的源流與來台-------------------------------------------05 第一節 學甲的地理環境---------------------------------------------------05 第二節 學甲的歷史源流---------------------------------------------------13 第三節 李氏宗族的源流與定居學甲宅口的經過---------------------23 第三章 李氏宗族的繁衍與擴大-------------------------------------------38 第一節 李氏宗族的繁衍---------------------------------------------------38 第二節 李氏宗族的連結與擴大------------------------------------------59 第四章 李氏宗族與學甲地區經濟的發展-----------------------------65 第一節 李氏宗族與學甲地區農業漁業的發展------------------------65 第二節 李氏宗族與學甲地區製糖業的發展---------------------------76 第三節 李氏宗族與學甲地區工商業的發展---------------------------81 第五章 李氏宗族與學甲地區文化的發展-------------------------85 第一節 第一節李氏宗族與學甲地區教育的發展---------------------85 第二節 第二節李氏宗族與學甲地區宗教的發展---------------------95 第六章 李氏宗族與學甲地區政治的發展----------------------------113 第一節 日治時期李氏宗族的政治參與--------------------------------114 第二節 民國以後李氏宗族的政治參與--------------------------------124 第七章 結論----------------------------------------------------------------------130 參考文獻----------------------------------------------------------------------135

    一、一般史料
    1.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13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2.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9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4年。
    3.江日昇,《臺灣外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文獻委員會,1991年。
    5.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3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6.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 年。
    7.吳新榮、盧嘉興等主修,《臺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8.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41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9.林謙光,〈臺灣紀略〉,《澎湖臺灣紀略》,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0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10.林熊祥編,《臺灣省通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11.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年。
    12.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05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13.姚瑩,《東槎紀略》,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14.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15.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16.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28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年。
    17.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18.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64年。
    19.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32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20.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21.臺南縣文獻委員會,《臺南縣志稿》,臺南: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7年。
    2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2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218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2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84種,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2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2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181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27.臺灣慣習研究會著,鄭瑞明譯,《臺灣慣習記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
    28.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29.台灣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所藏:《隴西堂歷代組宗族譜》﹙1518號﹚《李氏族譜》﹙1516號﹚《李氏族譜》﹙1557號﹚
    30.台南李福成編輯 《學甲宅口李氏族譜》草稿1995年
    31李鼎元主編 《李氏源流》1990年
    32.《同安地山李氏族譜》
    33.福建同安兌山村族譜 《重修地山李氏族譜序》《兌山李氏煙墩兜族譜》
    34.民國年間手寫 《蘆洲田野美本支世系族譜》不分卷
    35.日治時期宅口 《戶藉簿》1945年
    36. 學甲鎮公所《台南縣學甲鎮新建行政大樓落成暨改制設鎮三十週年紀念冊》1998年
    37. 學甲鄉公所編 《台南縣學甲鄉土志稿》1962年
    38.學甲鎮公所 《學甲鎮鎮誌稿》1972年
    39.學甲鎮公所編 《學甲鎮改制紀念特刊》1968年
    40.學甲慈濟宮編 《學甲慈濟宮》1996年元月
    41.學甲慈濟宮編 《學甲慈濟宮甲申年香科上白礁謁祖繞境祭典》2004年
    42.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 《真人》1998年11月
    43. 不著撰者《學甲鄉沿革》,手抄本,1920年
    43.不著撰者《學甲庄鄉土誌》,手抄本,1926年。
    44.北門郡役所編,《北門郡概況》1935年,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影印重刊。
    45.富田芳郎,〈臺灣本島人姓氏分佈居住型態〉《臺灣地理學記事》,第6期,1935年。
    46.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糖業令解說》,臺北:臺灣糖業研究會,1940年。
    47.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48.臨時臺灣舊慣調查彙編,《臺灣形勢概要》,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49.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南天書局,1998年。
    二、論著
    1.吳文星著 《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市 五南出版社2008年
    2.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 上、下 《臺灣風物》37卷1、4期 1987.1、12。
    3.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 正中 1992 第三章
    4.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 正中 1992 第一、二章
    5.洪秋芬: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 ﹙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期 1992
    6.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第三期「語」教7.科書的分析 《台灣史研究》4卷2期 1997 頁7~55
    8.吳文星:日治時代的文教與社會-社會變遷 《臺灣史》 臺北 五南 2002 頁223~231
    9.陳正祥:臺灣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臺灣銀行季刊》10卷1期 1958.3
    10.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 臺北 聯經 1979
    11.黃昭堂:殖民地與文化摩擦-臺灣同化的糾葛 《臺灣風物》 41卷3期 1991.9
    12.蔡錦堂:日劇時期臺灣之宗教政策 《臺灣風物》 42卷2期 1992.12 頁105~136
    13.江榮吉:臺灣近代農業之發展 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近代史》經濟篇 南投 該會 1995 頁121~161
    14.吳文星:日治時代的政治與經濟-殖民經濟的發展 《臺灣史》 臺北 五南 2002 頁191~206
    15.周憲文:《日劇時代臺灣經濟史》 臺北 臺銀經濟研究室 1958
    16.林滿紅: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 《史學評論》1期 1979.7
    17.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 臺北 群學 2003
    18.馬若孟﹙Ramon H. Myers﹚著,陳其男、陳秋坤譯:《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臺北 牧童 1979 第三篇 日據時期與光復後的臺灣
    19.張漢裕: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 《臺灣銀行季刊》 4卷4期 1951.12
    20.黃富三:臺灣近代經濟發展史的分期及其特徵 臺灣省文獻會編 《臺灣近代史》經濟篇 南投 該會 頁1~17
    21吳文星:日據時代地方自治改革運動之探討 《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討論文集》 1986
    22.吳文星:臺胞與日本統治的拒斥與調適 《臺灣近代史》政治篇 南投 臺灣文獻會 1995 頁341~365
    23.洪秋芬:一九二零年代臺灣保甲制度和社會運動關係初探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26期 1994 頁163~176
    24.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 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 《臺灣光復初期歷史》 臺北 中研院社科所 1993年 頁303~334
    25.李筱峰:《臺灣光復初期的民意代表﹙1946~1951﹚》 臺北 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民74年
    26.劉世永:《光復初期臺灣經濟政策的檢討》 臺北 稻鄉 1996
    27.蕭新煌:三十年來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1853~82 《思與言》 20卷6期 1983
    28.黃俊傑:戰後臺灣農民社會意識的變遷 《台灣風物》 40卷3期 1990年9月頁1~54
    29.陳寬政、李美玲:光復以來的台灣人口變遷《台灣光復四十年專輯 社會篇》30.台中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頁 1985年 頁17~44
    31.內政部編,《全國寺廟名冊》,臺北:內政部,2004年。
    32.王才宗,《臺南縣學甲鄉土志稿》,臺南:學甲鄉公所,1962年。
    33.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34.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35.石萬壽,《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
    36.石守謙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
    37.甘為霖著,李雄揮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
    38.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全國佛煞道觀總覽—保生大帝專輯》,臺北:樺林出版社,1987年。
    39.仲摩照久,《南臺灣風土探勘》,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40.村上直次郎譯註,郭輝再譯,《巴達維亞城日記》,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41.吳新榮,《震瀛採訪錄》,臺南:王肖琅書房,1977年。
    42.宋增璋,《臺灣撫墾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
    43.何培夫,《南瀛古碑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
    44.林衡道,《臺灣勝蹟採訪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45.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46.涂順從,《南瀛古廟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47.梁鉅榮等著,《臺南縣之土壤》,臺灣省農業試驗所,1951年。
    48.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9年。
    49.陳清誥,《臺灣省臺南縣市寺廟大觀》,高雄:興臺文化出版社,1963年。
    50.陳仁德,《臺灣中州陳氏族譜》,臺南:中洲陳桂記祭祀公業,1970年。
    51.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1996年。
    52.張勝彥,《臺灣開發史》,臺北:空中大學,1996年。
    53.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54.曹永和、黃富三編,《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55.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56.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圖書,1980年。
    57.黃文博,《南瀛刈香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58.黃文博,《南瀛的歷史與風土》,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59.黃文博,《南瀛地名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60.黃文博,《南瀛王船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0年。
    61.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出版社,2000年。
    62.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63.楊森富,《臺南縣平埔地名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2年。
    6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年。
    6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自然災害》,臺灣研究叢刊第9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年。
    6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之海埔經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67.臺南縣政府編,《臺南縣地名研究輯要》,臺南:臺南縣政府,1982年。
    68.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地名辭書:臺南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69.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地名辭書:臺南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70.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臺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71.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72.劉還月,《南瀛平埔族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73.劉還月,《認識平埔族群的第N種方法》,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74.劉啟亮,《真人》,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2001年。
    75.盧嘉興,《輿地篡要》,臺南:臺南縣政府,1981年。
    76.韓家寶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台北:播種者文化,2002年。
    77.干治士著,葉春榮譯,〈荷據時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第44卷第3期,1994年9月。
    78.邵式柏,〈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第37卷第1期,1987年。
    79.林美容,〈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臺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8卷,1991年。
    80.林崇仁、楊三和,〈臺灣糖業的發展與演變〉《臺灣文獻》,第48卷第2期,1997年。
    81.林聖欽,《日本時代臺灣糖業的不均衡發展:以鹽水港地區的農家生計差距擴大為例(1896-1930)》,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82.周麗娜,《台南縣佳里鎮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高雄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2004年。
    83.孫鐵齋,〈臺灣嘉南大圳輪作制度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8卷第4期,1957年。
    84.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5年。
    85.郭海鳴,〈清代以前臺灣土地之開墾〉《臺灣文獻》第9卷第2期,1958年。
    86.徐方幹,〈清代臺灣之糖業〉《臺灣糖業季刊》,第1卷第2期,1948年。
    87.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第23卷第1期,1972年。
    88.梁鉅榮、周昌雲,〈臺灣之土壤〉《師大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第4期,1978年。
    89.國分直一著,廖漢臣譯,〈祀壺之村〉《臺灣文獻》,第13卷第2期,1962年。
    90.張勝彥,〈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臺灣文獻》,第34卷第2期,1983年。
    91.張勝彥,〈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土地型態〉《臺灣風物》,第33卷第1期,1983年。
    92.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臺灣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變遷之研究〉《師大地裡研究報告》,第27期,1997年。
    93.陳靜琪,《臺灣民間演劇活動之研究—以臺南縣鹽分地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94.陳敏璜,〈北門郡學甲庄大正七年(民國七年)學甲區沿革誌〉《南瀛文獻》,第41期,1996年。
    95.陳玟瑾《日據初期臺灣糖業與交通運輸關係探究(1896-1918年)》,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96.黃秀娥‧黃振義,〈臺灣早期的土地開發和聚落發展—以臺南縣的發展和變遷為例〉《雄中學報》,第2期,1992年。
    97.黃皎怡,《明鄭與清領時旗下營地區聚落演變與民宅構成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98.黃文博,〈臺南地區「五大香」之現況比較研究〉《南瀛文獻》,第35期,1990年。
    99.黃文博,〈臺南縣濱海三鄉地名初探〉《南瀛文獻》,第41期,1996年。
    100.富田芳郎著,粵華譯,〈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3期,1956年。
    101.程俊南,《三寮灣—臺灣漢人庄頭的社會構成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2年。
    102.劉斌雄,〈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第37卷第3期,1987年。
    103.趙文榮,《清代臺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1683-1895)》,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04.趙文榮,〈試論清代臺南地區宗族組織的發展(1683-1895)〉《南瀛文獻》,第1輯,2002年。
    105.趙文榮〈由地名談區域拓殖的內在意涵--試以嘉南地區為例〉《臺南文化》,第49期,2000年。
    106.潘英,〈臺南縣拓殖史與其族系及姓氏〉《南瀛文獻》,第37期,1993年。
    107.鄭琇分,〈臺南縣鹽分地帶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以將軍溪至急水溪之間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08.盧嘉興,〈曾文溪與國賽港〉《南瀛文獻》,第8卷,1962年。
    109.顏義芳,〈日據時期糖業獎勵政策下的臺灣糖業發展〉《臺灣文獻》,第50卷第2期,1999年。
    110.魏廉思著,吳育臻譯,〈日治時期的糖業移民聚落初探—以移民寮和農場寮為例〉,《環境與世界》,第4期,2000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