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奕郎
論文名稱: 侵台颱風伴隨雨帶和降水分析
指導教授: 鄒治華
Tsou, Chih-Hua
李清勝
Lee, Cheng-S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
中文關鍵詞: 颱風降水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針對1989~1996年侵台颱風,利用中央氣象局所屬自動雨量站與氣象遙測站、
    台灣省水利局、石門水庫管理局、翡翠水庫管理局及曾文水庫管理局等雨量站雨量資料、
    民航局雷達觀測資料與基隆、宜蘭之自記紙資料,分析颱風伴隨降水分佈特徵及伴隨雨帶
    之特性,以作為預報應用時之參考。結果顯示,台灣地區於颱風期間之降水分佈,與地形
    對颱風暖濕氣旋式環流舉升作用之強弱,關係密切。亦即,對颱風降水預報而言,只要颱
    行進路徑穩定或預報路徑準確,台灣地區在颱風侵襲期間的降雨分佈型態即可大略知道。
    在平均總雨量與高度之分析上顯示,颱風侵台期間最大降水區集中在海拔高度約在500~
    600公尺左右。
    在研究中分析道格(1994、Doug)、亞力士(1987、Alex)、楊希(1990、Yancy)及亞伯
    (1990、Abe)颱伴隨之雨帶特徵及其降水形態獲致結果如下:一般而言,在強回波帶接近
    但尚未通過測站前,其氣壓值會下降、溫度上升且相對濕度(RH)下降。在回波帶前緣到達
    時,氣壓值開始上升、溫度下降則相對濕度(RH)上升。當測站位於回波帶中時,氣壓達最
    大之後開始遞減,亦即當雨帶前緣到達測站時,氣壓為相對最低值;測站位於雨帶中時,
    氣壓達相對最大值,此時也是降雨量較大的時刻,之後氣壓則逐漸遞減。此結果和
    Anthes(1982)中所提者略有不同。結果同時顯示,雨帶影響前、中、後各二十分鐘累積雨
    量,其降雨量比值約為0.28:1:0.08。
    雨帶中的對流胞回波垂直結構,在雨帶由台灣東部海面移到陸地時,顯示對流胞隨著
    高度增加向颱風中心傾斜,這是因為雨帶接觸地面後輻合增加、降雨增強,使雨帶前緣近
    地面的回波增強所致。但在雨帶位於海面上或是由陸地移向海面時,其胞狀結構回波向上
    垂直發展,與Barnes(1982)分析Floyd颱風雨帶回波結構不一致。在沙拉颱風個案中顯示
    ,雨帶中之對流胞在上風處形成後,回波強度逐漸增加並往雨帶下風處外側移動,10分鐘
    後另一對流胞在其下風處外側形成,此後;先形成之對流胞逐漸衰減,後形成之對流胞強
    度慢慢增強,並在下風處形成另一新對流胞,此種對流胞勢力消長的情形,會逐漸往雨帶
    下風處進行,終至消散。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