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閔翔 Chang, Min-Hsiang |
---|---|
論文名稱: |
從認真休閒者到滑雪指導員的身份認同過程 The Identity Process from Serious Leisure to Ski Instructor |
指導教授: |
林伯修
Lin, Po-Hsiu |
口試委員: |
陳俊玄
Chen, Chun-Hsuan 蘇維衫 Su, Wei-San 林伯修 Lin, Po-Hsiu |
口試日期: | 2020/01/12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滑雪指導員 、認真休閒 、身份認同 、職人新經濟 |
英文關鍵詞: | ski instructor, serious leisure, identity, master of craft |
研究方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84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1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滑雪指導員身份認同建構歷程。本研究方式採用文獻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訪談對象包括兩位滑雪相關協會秘書長和三位滑雪指導員。研界結果發現滑雪指導員縱使在休閒階段仍具備挑戰自我的心態,並且在參與過程中會對自我設立明確目標盡最大的努力去實踐,展現出如同認真休閒者般的精神與態度。在啟蒙期、熱衷期時因多為興趣導向,且未必萌生成為滑雪指導員之想法,故此階段其對於滑雪指導員的身份認同程度仍較低;在挑戰期會開始面臨工作上的挑戰與生活上的壓力,在外人眼中的勞動性工作成為了束縛的框架,藍領階級之身份也容易讓產生自我懷疑,但即便如此他們並未退縮,反而正是因為對滑指導員之角色有所期待而堅持,故在此階段開始形塑滑雪指導員對於自己身份認同;在蛻變期,縱使難免會遇挫折,但仍可透過不斷努力去突破,利用職人般的精神贏得他們的尊重,進而改善他人眼中的低下產業,透過自身的專業力量為該產業帶入創新與服務,故認同期是滑學指導員身份認同最強烈的階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ski instructo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method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and the interview subjects include two secretary generals of ski-related associations and three ski instructor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community found that ski instructors still have the mentality to challenge themselves even in the leisure stage, and they will try their best to set clear goals for themselves during the participation process, showing the spirit and attitude of serious leisure people. During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and the passion period, they are mostly interest-oriented, and they may not have the idea of becoming a ski instructor. Therefore, their identity as a ski instructor is still low at this stage; in the challenge period, they will begin to face work challenges and life challenges. Pressure, labor work in the eyes of outsiders has become a frame of restraint,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blue-collar class can easily lead to self-doubt, but even so, they did not shrink back, but persisted because of their expectations for the role of skating instructors. At this stage, ski instructors begin to shape their own ident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even though they will inevitably encounter setbacks, they can still make breakthroughs through continuous efforts, use their professional spirit to win their respect, and then improve the low industry in the eyes of others. Through its own professional strength, it brings innovation and services to the industry, so the identification period is the strongest stage for the identity of the skating instructor.
丁鉉旗 (2009)。戶外冒險教育指導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王儷靜、邱淑玫 (2002)。成為教師--師院生的專業認同。教育研究月刊,99,58-72。
王成兵、李偉、彭立群、喬春霞、韓震 (譯) (2001)。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南京:譯林。(Charles Taylor , 1989)。
王陽(2015)。教師職業認同的 “期望 - 收益”匹配模型研究。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3(4), 66-70。
方雅婷、卓國雄 (2010)。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探討,臺灣水域運動休閒論壇與學術研討會文集,42-49。
代季秋 (2020)。中國與新西蘭滑雪指導員培養體系差異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哈爾濱體育學院,哈爾濱市。
呂春嬌 (2003)。大學圖書館館長領導風格之質性研究。師大學報,48(1),37-52。
呂炫緯 (2015)。以認真休閒概念探討街頭籃球者與自我認同之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全進 (2002)。運動員認同、運動樂趣來源與運動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1年度(上),162-171。
何珊珊、謝智謀 (2021)。從冒險運動中找到自我認同-以三位衝浪者為例。運動與遊憩評論,9,69-94。
李欣蓉 (2022)。轉化與蛻變:教師身份認同的追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商旎 (2012)。時尚消費:服裝品味的社會建構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凱筠、林耀豐 (2016)。大專排球員運動目標取向、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探討。屏東大學體育,2,117-126。
吳和堂 (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琍君 (2017)。滑雪協會攜手易遊網,領團赴日推滑雪運動。中央廣播電台。取自: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370124
吳瓊洳 (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秀華 (2002)。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文琪 (譯) (2006)。認同與差異。新北市:韋伯文化。(Kathryn Woodward, 1997)。
林玥林、陳其昌 (2003)。深度休閒的意涵與效益,雲科大體育,6,59-64。
林金定、顏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湜 (1967)。松雪樓雪場勘察記[電子版]。滑雪會刊1966創刊冬季號,1,7。http://www.ski.org.tw/doc/會刊/1966年創刊冬季號.pdf
林靜萍、陳銨裴 (2021)。體育教育專業認同之強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4),82-86。
花筱苓 (2011)。圖像創作個人品牌塑造之研究–以圖文部落格作家彎彎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孟樊 (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怡仁 (2015)。領導階級水肺潛水者認真休閒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偉光 (2003)。淺談在旅游滑雪中滑雪指導員的作用。哈爾濱体育學院學報,1,23-25。
陳金盈 (1991)。滑雪運動在我國。奧林匹克季刊,12,62-65。
陳金盈 (2017)。我國與日本滑雪運動教練養成系統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46(3),16-23。
郭英峰、侯建任 (2015)。從社會認同理論與情緒之觀點探討線上品牌社群之對立品牌忠誠:以智慧型手機論壇為例。電資商務學報,17(4),1-23。
高俊雄 (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徐隋 (2009)。我國滑雪指導員現況與發展政策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蘇州大學,蘇州市。
徐靜宜 (2022)。臺中市高中體育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柴嬌、段煉 (2006)。滑雪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社會需求與培養發展分析。冰雪運動,1,97-98。
張怡潔、吳聰義、林季燕 (2013)。臺灣基層運動選手社會支持對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30,15-25。
張耿介、陳文長 (2015)。休閒社會學。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
張啟雄 (2004)。1960年後中華民國對國際奧委會的會籍名稱之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4,103-153。
張瑩瑞、左斌 (2006)。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心理科學發展,14(3),475-480。
張繼寧 (2011)。師資培育小辭典。臺灣師資培育電子報,16,1-4。
黃心佳 (2008)。深度休閒者涉入歷程之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0(1),25-34。
黃志偉 (2019)。Club Med:臺灣近一年滑雪人口成長17% 8成愛全包式產品[電子版] 。TTN旅報,1111,40。https://www.ttnmedia.com/club-med:台灣近一年滑雪人口成長17-8成愛全包式產品。
黃麗靜 (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認同、社區意識與專業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鈕文英 (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喬金珠 (2004)。成就感:体育教学的理性追求。河北體育學院學報,1,57-58。
馮奕達 (譯) (2019)。職人新經濟。新北市:八旗文化。(Richard E. Ocejo, 2017)
游茹琴 (2008)。熱情因子對員工工作熱情及工作績效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範大學,彰化市。
楊培珊 (2009)。建構小型老人養護機構社工員之團體身份認同:一個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1-26。
楊賀凱、黃毅志 (2009)。影響教師專業認同的因果機制:以台東縣國中教師為例。中正教育研究,8(2),75-114。
趙明仁(2013)。教學反思與教師專業發展-新課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鄧惟佳 (2010)。迷與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齊盼盼 (2012)。服裝藝術及符號解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武漢紡織大學,武漢市。
劉進枰、張嚴仁 (2010)。臺灣爭取參加1960年冬季奧運會的歷史考察。運動文化研究,12,35-50。
蔡展蘋 (2014)。高職餐飲科學生流行文化、自我認同與符號消費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謝羽青 (2013)。以認真休閒理論來探討愛心媽媽的堅持與退出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鍾政偉、陳桓敦、蔡禮宇 (2013)。水肺潛水參與者認真性休閒、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6(4),1-22。
蘆欣欣 (2018)。黑龍江省滑雪指導員發展現況與對策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哈爾濱體育學院,哈爾濱市。
蘇宗賢 (2012)。從認真休閒理論探討休閒潛水者之經驗歷程—以墾丁海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Dunn, R.G. (1998). Identity crisis: a social critique of postmodernity.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Flick, U. (1992). Triangulation revisited: strategy of validation or alternative?.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2(2), 175-197.
Hartel, J. (2013). The Serious Leisure Perspectiv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eriousleisure.net/slp-diagrams.html.
Kuenzel, W. J., Beck, M. M., & Teruyama, R. (1999). Neural sites and pathways regulating food intake in bird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mammalian system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Part A: Ecological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283(4‐5), 348-364.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Naturalistic inquiry, 289, 331.
Marshall, C., & Rossman, G. (2006) The how of study: building the research design (6th ed.).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Orb, A., Eisenhauer, L., & Wynaden, D. (2001). Ethic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33(1), 93-96.
Rodgers, R., & Scott, H.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self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learning to teach.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3, 24-27.
Stebbins, R. A. (1982). Serious leisure:A conceptual statement.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25(2), 251-272.
Stebbins, R. A. (1992).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London, UK: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Montreal.
Stebbins, R. A. (1997). Casual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Leisure studies, 16(1), 17-25.
Stebbins, R. A. (2001).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recreation. Lewiston, NY:The Edwin Mellen Press.
Tajfel, H. (1982).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3(1),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