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毛驥
Mao chi
論文名稱: 中國大陸體育市場化析論
Physical Training Marketisation Analysis in China
指導教授: 林德隆
Lin, Der-L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市場化體育產業
英文關鍵詞: Marketization, Sport indust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0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1978年,中國大陸實施改革以來,改革的步調也向市場化靠攏。體育向來是中國大陸在國際的宣傳利器。在改革以前,中國大陸集國家力量全力輔持體育發展,「金牌主義」是唯一目標;改革後,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改變經營思維,也逐漸趨於市場化。中國大陸於1985年發布«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將體育列入第三產業的第三層次中,此亦為確立體育產業市場化的指標文件。
    對於中國大陸體育市場化,台灣學者也有不少論述,但幾乎著眼於以體育運動角度探討;筆者綜觀歷史發展過程,無論是任何一項革新,不僅止於單一層面探討,每項改革,必有其發展歷程社會歷史成因。
    筆者從中國大陸體育市場化與政治運作、中國大陸體育市場化與經濟發展、中國大陸體育市場化與社會變遷、中國大陸體育市場化與文化教育價值等層面,探討中國大陸體育市場化。冀望對中國大陸體育市場化的析論有不同於純體育運動角度的觀點。體育與政治結合,促使大陸體育得到政策支持;體育市場化可紓解大陸龐大就業人口;
    經濟改革後的社會問題,體育市場化也發揮助益;文化上對體育的約制,也歷經觀念上的調整。

    The marketisation Has led the changing pace since China started the reformation in 1978. Before reformation, China devoted all effort to support physical education, so “winning the champion” was the only and final goal. After reformation, with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physical education becomes market-led. In 1985’s “Establishing 3rd Industry Statistic Report”, China government put physical education to the 3rd level in the 3rd industry. This report confirms the marketis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statements in Taiwan about China’s marketis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most of them are form the viewpoints of sports. When we talk about reformati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issues should be put into consideration. Take democratization for example, there are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several issues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training marketisation in China and the value of culture education, respectively. Hope this thesis provides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other from the pure sports aspe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名詞界定...................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國大陸區域劃分............... 8 第二節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研究............. 10 第三節 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策略之演變........ 12 第四節 中國大陸體育市場化之時期劃分依據....... 23 第五節 中國大陸體育市場化發展依據..........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9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4 第四章 體育市場化與政治運作 第一節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36 第二節 中國大陸政權結構與機關職權.......... 37 第三節 中國大陸的政治變遷.............. 44 第四節 中國大陸的中央和地方關係........... 46 第五章 體育市場化與經濟發展 第一節 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體制............. 50 第二節 農村與城鎮的經濟問題............. 52 第三節 體育旅遊開發................. 57 第四節 體育市場化的人力因素約制........... 58 第六章 體育市場化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社會........... 61 第二節 開放後的社會主義社會............. 62 第三節 社會變遷後衍生的社會問題........... 63 第四節 中國大陸人口政策............... 66 第五節 中國大陸的社會保障思考............ 68 第七章 體育市場化與教育、文化價值 第一節 知識份子角色研析............... 74 第二節 中國大陸教育體制研析............. 76 第三節 體育市場化的文化制約............. 78 第四節 少數民族問題分析............... 80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4 參考文獻 ..................... 87 附錄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94

    參考文獻
    一、西文部分
    1.Harry Harding,”On the Four Great Relationship ”:The Prospects for China,”Survival,36:2(1994),pp.22-24”
    2.Robert Kleinberg,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The Experiment with Foreign Capitalism(San Francisco:Westview Press,1990),pp.104-105.
    3.Y. Kwan and G. Chow, Estimating Economic Effects of political Movement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3,1996;192-208)
    二、中文部分
    1. 毛澤東(1977),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270-271。
    2. 方山(1986),「中共加緊發展第三產業」,中國大陸研究,第29卷第2期,頁37-42。
    3.方新普、賈愛萍(1994),《試論我國體育社會化進程》,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頁22-26。
    4.王建基(1992),《大陸地區體育運動的組織形式》,奧林匹克季刊,第20期,頁36-40。
    5. 王忠信、徐延、黃序作(1995),關於我國體育產業化的幾個對策研究,體育科學,第15卷第3期,頁9-16。
    6.王紹光(1997),«挑戰市場神話:國家在經濟轉型中的角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100-101。
    7.王天軍(2000),《西部大開發與西部民族地區體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總99期,頁31-34。
    8.王嘉州(2002),<中國大陸中央及地方關係研究之文獻>,«東亞季刊»,第32卷第4期,頁47-64。
    9.王麗萍(2000),«聯邦制與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13。
    10. 石碧華(1999),「我國非均衡區域發展戰略理論述評」,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第2期,頁90。
    11. 朱珊(1999),「關於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戰略調整對中西部地區影響問題探討」,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頁6-10。
    1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大陸工作簡報»,行政院第2777次院會,2002年3月13日,頁18。
    13.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刊於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頁97。
    14. 李思名、鄧永成、姜蘭虹、周素卿(199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頁4-7。
    15. 李京文(1999),走向21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頁129。
    16. 沈玉良(1998),制度變遷與結構變動,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頁19-22。
    17.沈陽、饒遠、趙玲玲(1999),《雲南民族體育產業化發展可行性及其思路》,體育文史,總98期,頁23-25。
    18.吳強(2002),<中國的社會危機與社會控制>,«工農天地»,2002年7月10日。
    19.何平(2002),<加入WTO對中國社會保障的影響與對策>,社會主義研究,總第142期,頁19。
    20.阮銘(民81),«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頁116。
    21. 周淑蓮(1989),「我國國有企業模式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1期,頁17-40。
    22.周旺成、段宏德、白寶榮(1993),發展體育產業增強事業活力.北京體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頁1-4。
    23.易劍東、謝軍(2000),「中國體育經濟史的理論架構」.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頁1-6。
    24.林蘊輝、范守信、張弓(1989),1949-1989年的中國:凱歌進行的時期,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頁179。
    25.林兆木(1996),「中國大陸九五計劃特點和經濟發展展望」,收錄於大陸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經濟工業研究組。
    26.林武郎、陳泰明、郭艾艾(1999),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的整合與產業展,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7.施哲雄(民90),«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中正書局,頁195。
    28.夏禹龍、馮之浚(1984),研究與建議,第4期,頁197。
    29.徐飛榮(2000),《論現代體育產業”領導班子”的構建問題》,西安體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頁16-17。
    30.馬立誠、凌志軍(民87),«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文化,頁111-170。
    31.康彰榮,<農業失業人口將大幅增加>,«中國時報»,2001年9月18日。
    32.康彰榮,<補償下崗工人形同無底洞>,«工商時報»,2002年3月13日。
    33.黃燕飛(2001),《我國體育旅遊發展前景初探》,體育文史,總108期,頁18-19。
    34.梁曉龍(1995),「體育經濟工作中的幾個概念問題」.體育文史,總71期,頁55-56。
    35.張岩(1987),《體育 需要 經濟》,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頁5-10。
    36.張岩、張尚權、李懌潤編著(1990),體育運動經濟問題研究.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37.張敦富(1999),區域經濟學原理,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頁15。
    38.張發強編著(2000),體育經濟漫談.西安:世界圖書。
    39.郭凡生、王偉(1988),貧困與發展,蕭山:浙江人民出版社,頁122。
    40.郭代模(1995),加快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頁259。
    41.陸大道、薛鳳旋(1997),1997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
    42.陶在樸(1997),中國大陸經濟問題,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216。
    43.陳棟生、陳吉元(1988),地區經濟結構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4-15。
    44.陳耀(1991),「中國區域發展40年-成就與問題」,收錄於區域經濟研究的起點,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頁41-45。
    45.陳融(1999),《析改革開放20年中國體育思想之變革》,上海體育學報,第23卷第4期,頁1-5。
    46.曹正漢(1998),「傳統公有制經濟中的產權界定規則:控制權界定產權」,經濟科學,第3期,頁29-36。
    47.曹可強(1998),《略論我國體育產業化發展的優先領域》,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頁6-9。
    48.國家統計局(2000),中國統計年鑑-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頁63。
    49.黃金樹、何朝明(2000),「中國大陸國有企業自主權、剩餘索取權與努力程度的決定」,中研院大陸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國改革開放與制度變遷研討會論文集,Ⅱ-4,頁1-26。
    50.程建國(2000),「中國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和政策取向」,教學研究(北京),第4期,頁11
    51.馮淑鳳、韓魯安、和平、崔繼安、韓丁(2001),《我國體育旅遊消費市場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總57期,頁21-24。
    52.童之偉(2001),«法權與憲政»,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頁375-392。
    53.楊朝裕(1993),《論我國體育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總99期,頁32-33。
    54.楊宜勇(2002),<中國當前收入分配格局及發展趨勢>,汝信、陳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頁145。
    55.詹德基著(1990),中共體育運動委員會的發展與分析.台北:中華台北奧會。
    56.詹德基著(1991),中共體育體制改革之研究.台北:中華台北奧會。
    57.趙紫陽(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北京:人民出版社,頁32。
    58.趙德馨(1989),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67-1984),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頁181-184。
    59.趙立、楊鐵黎主編(2001),中國體育產業導論.北京:北京體育 大學出版社。
    60.趙永茂(民87),«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頁3。
    61.蔡昉、張車偉(2002),«人口,將給中國帶來什麼»,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62.蔡昉、林義夫(2003),«中國經濟»,台灣: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 台灣分公司。
    63.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52。
    64.魯競(1996),<江澤民「講政治」的歷史與現實分析>,中共研究,第30卷第6期,頁41。
    65.鄭永年(民90),«政治漸進主義»,台北:吉虹文化,頁64。
    66.劉力(1997),經濟全球化:中國的出路何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頁5-6。
    67.劉可夫、何淑貞、蔣凱(2000),《體育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福建體育科技,2000年第5期,頁31-36。
    68.劉忠、王芬、鄭基松主編(2000),市場經濟與體育.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69.鮑明曉(1999a),我國體育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北京體育師範學院學報,第11卷第4期,頁21-28。
    70.薄一波(1991),若干重大決策決議與事件的回憶(上卷),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71.鍾全宏(2000),我國體育產業化發展狀況及類型特徵.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總102期,頁8-9。
    72.魏后凱(1999),「跨世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與制度創新」,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第1期,頁95。
    73.蘇帕猜、祈福德著,江美滿譯(2002),«中國入世-你不知道的風險與危機»,台北:天下,頁16。
    74.蘇寧、盧中原(1994),「國有企業財務困境出路」,工業企業管理,第5期,頁80-83。
    75.嚴家其(民81),<中共「十四大」後中國大陸政治變革動向>,«中共「十四大」後之政經趨向與我國因應之道研討會»,台北:國策中心和陸委會合辦,頁3-1~3-2。
    76.龔向明、羅志輝(1999),「三代領導人的區域經濟思想、策略效果的比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沙),第5期,頁63。

    QR CODE